由島至島 語言、聲音交疊出的詭譎處境
旅台多年的馬華劇場編導高俊耀,將三部劇作〈死亡紀事〉、〈親密〉與〈大世界娛樂場II〉結集為《親密:高俊耀劇作選》,從中可以看出其擅長調度語言與聲音,讓讀者隨之迷眩,掉入生命幽微,也藉著劇本觸及的多個島嶼,映照出其間國家與個人生命的詭譎處境。
旅台多年的馬華劇場編導高俊耀,將三部劇作〈死亡紀事〉、〈親密〉與〈大世界娛樂場II〉結集為《親密:高俊耀劇作選》,從中可以看出其擅長調度語言與聲音,讓讀者隨之迷眩,掉入生命幽微,也藉著劇本觸及的多個島嶼,映照出其間國家與個人生命的詭譎處境。
肺炎疫情蔓延之下,多項國內外指標性藝文活動停辦,台灣的美術館、畫廊、藝術博覽會等也陸續調整空間營運及活動辦理措施,只有公辦美術館的展覽部分依照原定計畫執行,部分受疫情影響做了調整,展場僅局部開放,維持低限的展覽動能,另提出強化線上導賞功能的服務。而為維持生計也維持創作能量,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發起「藝術家互助行動」,台灣藝術家王建揚也發起「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期盼攜手前進,即便漫漫暗夜不知終途
瘟疫之下,原訂五月上陣的金馬奇幻影展也停辦,但愛讓異想無邊奔馳的影迷,仍可在將上映的幾部新片中,找到奇幻類型的影片如《熊熊大作戰》、《皮諾丘的奇幻旅程》、《說再見前的30分鐘》與《初戀》,讓童書改編的動畫、真人版的童話、靈魂交換的奇聞與邪典導演的純愛電影,帶著你腦洞大開
疫情蔓延之時,世界惶惶不安,當「末日感」迎面襲來,且讓我們透過德國女高音丹姆勞與法國女高音德蕾西的藝術歌曲專輯,夠過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從「最後四首歌」到《明天》,跟著天籟之音,等待光明降臨的晨曦、重拾希望。
集表演、導演與書寫的能力於一身的法國導演丹尼爾.梅古奇,自述自己的著作《短暫的永恆》「這本書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張網、一條穗辮,有時又是一個簡單的拼貼,由別人寫的不同書頁組成。」透過許多的靈光閃現,讓思想與文字自我對話。對梅古奇而言,劇場創作是不斷重新閱讀、重新搬演的過程,透過此書,讀者也體會著劇場開放的空間、留有空間的「閱讀」。
二○一五年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的王湘靈,在個展「快要降落的時候」中使用北美館地下樓相鄰的兩個展場,第一展場陳列「快要降落的時候」系列影像,與記憶相關;而在與此空間等大的第二展場裡,則展出聲音裝置《回應》,牆上的投影畫面均為空白,展陳方式與第一展場呈鏡像相對。除了延續之前對個人經驗的探討,她期待在更大的架構下,講述人在當代生活呈現的生命樣貌。
今年適逢貝多芬兩百五十年誕辰,作為樂迷不能免俗,當然要搜尋市面上精采的相關錄音,以示對樂聖的愛戴之情。在此特為樂迷推出「愛貝三招」,透過尼爾森斯與維也納愛樂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鋼琴家賽伊的卅二首鋼琴奏鳴曲,還有從貝多芬三個創作時期精選出的三CD錄音,你就可以有聽有保佑,安度「貝多芬年」!
「2.5次元舞台劇」是什麼?指的是從知名動漫改編搬上舞台的舞台劇製作,雖然遭到正統舞台劇與動漫原作領域的批評,但介於二次元與三次元兩者之間的中介狀態,或許是雙面刃,卻有非常多值得探討之處。《2.5次元完全解析》一書邀請四位2.5次元的前鋒人物,暢談自身工作領域的甘苦,讓讀者透過這些從業者的熱情,初探這個特別的表演類型。
長年旅居國外,藝術家黃海欣常帶著外來者的視角觀看生活周遭發生的情景,從中找尋引人遐想或荒謬的視點,以天真童稚的畫風,重新詮釋映射的現實。現正推出她籌備兩年多的個展「祝你有美好的一天」,包含「週休二日」、「動物園」等系列,透過粗略梗概的圖像,結合獨特幽默感,記錄當代社會表面勝於實際意義的社會百態,刻畫當中的不安、寂寞、怪異與可笑,像在畫布上演的荒謬劇。
今年的金穗獎入圍名單於一月初公布,可以看到入圍作品的內容題材與類型的繽紛多樣,其中視覺藝術家如蘇匯宇、牛俊強都有作品入圍。而每年在入圍電影中都可看到知名演員的身影,有的還跨足多部入圍作品,精采演出讓電影作品加分不少!
在雷曼《後現代劇場》出版十五年後,巴梅爾承襲前者論述,書寫《劇場公共領域》,更聚焦劇場的公共性轉變,梳理與探問劇場在當代的可能,並進一步追問:「劇場究竟能做什麼?」指出劇場在公共領域中同時作為對話者、討論對象與傳播者,強調在理性辯證外,因著劇場美學與符號誘發的情感與情緒、進而是舞台嬉鬧的娛樂力量,唯有同時具備此三者,才能更細緻發展藝術/劇場的公共領域概念。
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小說:雙城計畫」,由台灣與澳洲伯斯兩地聯手展出十三位(組)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們透過影像、物件、空間裝置來「寫小說」,述說故事,除了是對地域回憶的想像摹寫,在斷裂的時代下,也試圖透過私人、無關緊要的「小」說,與自身回憶或不復記憶的經驗相遇。
愛好藝術、又喜歡看系列追劇的影迷,在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中,不妨參考看看「藝術家對決」這一系列,集結了五對藝術天才空前絕後的同場競藝,推翻我們過去對藝術家的認識,認真爬梳歷史懸案,再讓我們大開眼界驚嚇之餘,更進一步走進他們的藝術世界。
作為獨奏家、音樂成就各自精采的大提琴家高提耶.卡普松與鋼琴家王羽佳,組成搭檔一起演出室內樂,會是怎樣的繽紛豐富?在還未能親聆現場音樂會前,我們可從他倆的專輯一飽耳福,透過蕭邦與法朗克的經典作品,兩人攜手在飛揚的音符與激昂的節奏中揮灑汗水,你來我往盡情舞蹈。
《情熱東京》是伊恩.布魯瑪在一九七○年代生活於日本六年間的回憶。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除了伊恩銳利的觀察與反思,還有他與各藝術領域的大師們接觸往來的故事,包含電影導演、攝影師、劇場編導、舞踏編導、詩人、小說家、漫畫家、音樂家等,皆是開創當今日本藝術、文學及劇場的風雲要角。
正在双方藝廊展出的兩檔個展廖建忠的「更衣間裡的蛇」與陳萬仁的「夜太美」,各自以極度仿真的手作和無限制的影像迴圈,打造出具遮蔽、曖昧與促狹的想像趣味。廖建忠在每一個仿真的動作中,展現創作者身體介入的強大力量,陳萬仁的影像則是創造出一個時間失能的空間,呈現身體在數位技術環境中被符號化、扁平化的處境。
在光輝燦爛的成功背後,有多少世人看不見的苦辣酸甜?本月將上檔的幾部電影,不管是紀錄片或劇情片,都讓觀眾得以揭開光鮮表面,看到其中人物努力、遭遇瓶頸、轉變以至達成目標的過程。而喜愛表演藝術的影迷,也可趁機看到精采的舞蹈大師身影,一舉兩得!
人生,是加法, 就算是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 也要妝點得五彩繽紛。 人生,是減法, 每天都離死亡近一點, 豈能不高速運轉,在時間齒輪間爭取時間。 但是人生,眼看著消逝, 卻又無端地被複製, 銘記在隨身的手帳裡。 手帳是主人的靈魂,承接著一樣的個性,有著相同的脈動。 不信?割捨一天看看,你將驚慌地認可它的珍貴。 二○一八即將告別,在尋覓新手帳的歲末, 讓我們一起窺探藝術家的手帳, 把故事一一抖落, 告訴你一本帳的藝術,以及他們藝術的這本帳。
角色多重、行動迅速、判斷果決,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給人的鮮明印象,繁瑣的日常、複雜的行程、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善用科技工具的他運用手機、iPad、apple watch這三大法寶搞定,運用音樂的基礎,朱宗慶用減法舉重若輕,用工具完成超人的三合一。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劇場圈人稱「超哥」的王孟超,從在雲門舞集工作開始,就對自己的時間管控高度要求,「劇場是合作的藝術,不遵守時間,對合作對象不公平。」完全透過google calendar雲端管理形成的他,放不下的是作為設計師拿筆塗畫手寫的習慣,從筆記本用到iPad pro,最不能少的,就是可以讓他隨手揮灑的那支筆
演電影又要演劇場,還要教表演、擔起戲劇系主任的行政工作最近因當紅電影《返校》中「白教官」一角備受矚目的朱宏章,面對生活的多頭與繁雜,他則以至為嚴謹的行程規劃應對,不同於他人仰賴科技工具,他最愛的是印有橫線的手帳,一律用鉛筆整齊書寫,用不同記號標示意義手帳中還夾著兩張老照片當書籤,嚴謹規律裡也沁出款款柔情。
不對稱的妹妹頭、被同事戲稱像個「妹仔」的郭玟岑,年紀雖輕,卻是統領國家交響樂團的執行長。浸淫表演藝術、音樂圈多年,她不留票根不留CD也不留音樂家簽名,留的是多本隨性記錄的筆記,藏著她自己才會解讀的漫塗文字,唯一的堅持就是每本都是一樣高,要有束帶,而筆記的外皮不固定顏色,但一定要是鮮豔的色彩,來鼓勵自己。
總是讓人感受到如勁量電池般的滿滿行動力,男高音湯發凱的手帳一攤開,也是多姿多彩琳瑯滿目。多款物件從中掉出,昭告他的人生有多美好,翻著手帳,他津津有味地講起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只是一丁點標記就可以喚起記憶。像是閱讀日記,或者,比日記還有趣。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擔綱策展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以「贊米亞」的山地和「蘇祿海」為策展指涉的地理和隱喻對象,邀請來自十六個國家、卅組藝術家及團隊,透過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展現當代亞洲的多元世界,探討人與自然、歷史、科技等之間的關係。
不管是文學、劇場或電影,「經典」就是愛好者共同記憶的匯聚點,這個月有多部從經典出發、向經典致敬、或描繪經典背後主人翁的電影,如首度登上銀幕、大咖雲集的音樂劇電影《貓》,搬演《綠野仙蹤》電影女主角、《大鼻子情聖》劇作家人生故事的《茱蒂》與《巴黎小情聖》等。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