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口述舞蹈為誰而設?
劇場ㄟ冷知識

口述舞蹈給問嗎?

「口述影像」作為輔具,能協助視障者自立選擇文化藝術的內容,在近年成為劇場體驗的選項之一。在舞蹈領域,視障藝評人許家峰呼籲應把這個實驗工作稱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帶給觀眾的,總是溢於言表、多說無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長在表象、言說和意義之間搖晃出裂隙,能夠被化約成文字的動作過程,會不斷質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問題,梳整其作為舞蹈書寫者「個人的反思與習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斷流變中的言語,如何邀請視障者成為舞蹈的觀眾。

文字|王昱程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藝@書

散戲之後

代序

林懷民在14歲時發表第一篇小說,並於21歲出版《蟬》,之後更成了華人世界必讀的長銷傑作。26歲後,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成為國際級的編舞大師,成功用精細的舞蹈,讓台灣得以躍上國際舞台,獲得眾人目光。在半世紀之後,他編了無數的舞蹈,卻漸漸惜墨如金。在《激流與倒影》中,共彙編了25篇林懷民以往至今的作品,試圖將其筆下的華麗與感動永遠保存。本刊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林懷民人生歷程與內心情感最真實的文字呈現。

文字|林懷民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28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新書《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

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6
劇場ㄟ冷知識

京劇旦行演員的「5點不露」

清代禁止女性登台演戲,無論是「生旦淨丑」都由男子串演。到了20世紀初,京劇旦行演員挑班,獨領劇壇風騷,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4位男人成了美的化身,被觀眾票選為「四大名旦」。有趣的是,當時受國外思潮衝擊,這些男演女的大師們也備受質疑。1930年,梅蘭芳於報上聲明最後一次演出,此後將不再「暴露色相」。話雖如此,大師們的舞台地位不曾動搖。 時至現在,旦行幾乎改由女性扮演,大師樹立的流派風格、規範與技巧,依然保有正統性今日的京劇傳承,是群女人學著男人如何演女人。從突破生理限制到提升表演美感的脈絡來看,旦行演員試著遮遮掩掩,在各種「不露」的限制下尋求突破,塑造風格化的女性形象,乍看保守,其實大膽;看似神秘,更覺性感。

文字|兆欣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藝@書 給藝文未來進行式的備忘錄:

反覆思量、不斷實踐「專業治理」

《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精選書摘

將於2022年3月底卸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一職的朱宗慶,在「畢業」前將5年又3個月的工作經驗,轉化為《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一書,目的在於「一方面是給自己一個持續自我檢視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藝術工作者一份從實務觀點出發的參考」。本刊特此選摘其中精采篇章,讓讀者一覽朱宗慶經營國表藝時的思考主軸。

文字|朱宗慶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29
藝@書

十年一劍為《月球水2.0》搞笑

《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精選書摘

繼去年出版《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與讀者分享多年藝術工作行政經驗後,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透過多個親身參與的國際交流與共製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與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與歷程。近期舞蹈空間舞團與日本東京 鷹舞團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將以線上映演方式呈現,本刊也特地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此製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文字|平珩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23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劇場ㄟ冷知識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戲小故事

從馴獸到雜耍、特技表演,馬戲表演一直都試圖展現各種「令人驚豔」的景觀,這種驚奇的效果可能來自高難度表演的危險感,或是因為十分稀有、少見而令人驚嘆,但其共通的原則可能來自像魔術表演一樣「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觀。本期「劇場ㄟ冷知識」精選5篇馬戲歷史與發展的小故事,一起看看馬戲在不同時代中如何幻形成真。

文字|余岱融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藝@書

透過理解藝術,建構公共對話的空間

近年來,「展演」的現身領域變廣,「表演」的場域也更加多元。此現象並不僅是分類範圍的跨界與跨域,更顯示著藝術為了接軌現代社會的不同嘗試。201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社交場」即為台灣近年代表性的案例,連結靜態展示(be displayed)與現場藝術(be performed),除了展覽,更串連舞蹈、戲劇與音樂,進行一連串活展示(live exhibition),探索「展示」與「表演」間的共生與共創關係。而此後,劇場性的展演更是大幅度地在各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1/25
劇場ㄟ冷知識

是抄襲,還是致敬?

都說模仿是最真誠的讚揚,但孰為致敬,孰為偷師抄襲?這需要很周延地討論始能判定。古典音樂中常見的「引用」手法,或以他人的音樂素材為基礎進行再創作,也在現代音樂產業的版權之爭介入後吸引來非議與官司。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經典套路」、「再利用」、「擷取」與「取樣」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道隱晦界線之堂奧。

文字|李時安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攝影手札

夢十夜(上)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文字|登 曼波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攝影手札

夢十夜(下)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文字|登 曼波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藝@書

藝術行政也要勇於「藝想天開」

在台灣尚未有「藝術行政」觀念的1980年代,平珩就因為「皇冠舞蹈工作室/小劇場」的成立,啟動了「藝術行政」人生,「在誤打誤撞的不得已中,開始摸索這塊從沒人教過的領域」,累積40年的經驗,化為這一本《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讓大家看見藝術行政的各種工作眉角,如何也透過創意支持著藝術的發生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14
藝@展覽

在音樂之河中讀取人文瞬間

配合場館的正式開幕,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同步推出了兩項展覽:一是為期5年的常態展「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透過台灣流行音樂歷史中的經典歌曲與相關物件,讓觀者藉由沉浸式的體驗,回探台灣流行音樂的前世今生;一是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與藝術家高谷史郎合作的「設置音樂 2-IS YOUR TIME」特展,呈現了日本311海嘯中受災的鋼琴、地震的影像及收集地震的數據,猶如凝結了海嘯來襲的瞬間。兩項展覽,都讓我們跟著音樂,一探人類文化的軌跡。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12
劇場ㄟ冷知識

芭蕾舞者腳背修煉密技

「芭蕾」源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後來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推廣下,建立了一系列舞步、術語與技巧美學等標準,方成就了如今的沃土;昔日芭蕾的美學嚮往,如180度的開跨(Turn out)、強韌有力的抬腿與末梢延伸的足尖等,似乎成為我們對「芭蕾舞者」的刻板印象。但芭蕾的技術執行,確實有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中,「腳背」就是最廣為人知的要求。本文從6大角度深入剖析芭蕾舞者們是如何循規蹈矩,又或者劍走偏鋒地冶煉他們的「完美拱形」!

文字|簡麟懿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攝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上)

劇場或是更廣義的劇場之前之後, 除了是語言敘事得以伸展,行為意義得以擴延,也是感官能夠拓展的異空間。時間,空間,重心,光線,色彩,質感,濕度在此被從日常規則的理解中舒展出來,彼此之間以脫軌的邏輯串連起來。 用非日常的機能去重新探測感受,瀰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資訊。照片來自過往為表演拍攝的現場記錄,或者是宣傳視覺的素材,來自不同現場的畫面,彼此之間也有串連對話的可能性存在。

文字|陳藝堂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攝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下)

劇場或是更廣義的劇場之前之後, 除了是語言敘事得以伸展,行為意義得以擴延,也是感官能夠拓展的異空間。時間,空間,重心,光線,色彩,質感,濕度在此被從日常規則的理解中舒展出來,彼此之間以脫軌的邏輯串連起來。 用非日常的機能去重新探測感受,瀰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資訊。照片來自過往為表演拍攝的現場記錄,或者是宣傳視覺的素材,來自不同現場的畫面,彼此之間也有串連對話的可能性存在。

文字|陳藝堂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攝影手札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人生諸事,因緣所致;緣聚則生,緣散即滅; 紀實攝影,就是眾緣和合。 若無眾生象,則無眾生相; 舞台幕後紀實,無象即無相。 每幅影像,都是身體;每個身體,是一齣戲; 每齣戲有多個身體,這些身體推衍無數人間戲碼。 幕後,並非台前另一頭的空間, 而是生命無數、層次無窮的世界。 舞台「幕後紀實」一言難盡;今以洪振宇編舞、導演的《牡丹.吉祥》開門,跟大家一起逛幕後、說舞台。 洪振宇幼年隨祖母偷渡澳門,蝸居《牡丹.吉祥》舞劇背景的祐漢新邨,以弟弟的身分進夜校讀書,直到「龍的行動」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牡丹.吉祥》首作於2014年,二版創作於2019年澳門藝術節,洪振宇以生命經歷編舞、導演,藉祐漢新邨數說澳門50年史跡。 洪振宇的特殊人生,讓《牡丹.吉祥》幕後記錄,自然延伸至祐漢新邨實境。 人生,戲一齣; 幕後,無涯界。

文字|許斌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劇場ㄟ冷知識

掌中戲班的神鬼禁忌與解方

傳統戲曲的功能與展演場域,在時間推移間因庶民生活、傳播媒體而變化,但戲班仍保留世代相傳的規則。這些禁忌以及解方,隨記憶與技藝於父子、師徒等關係裡一起被傳承;進入現代劇場後,產生另種對應方式這些時有彈性、時有些不合時宜的準則,同時有血緣、生命承繼的意義。 本期的〈劇場ㄟ冷知識〉邀請於嘉義創團超過75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製作人黃錦章解說,以他父親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廟(有神、有鬼),就會有戲可以演」,作為這些代代相傳的禁忌與解方最好的註腳。

文字|吳岳霖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