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媽三寶外的秘密武器——韓劇篇
從婆媳爭鬥的婆媽劇、演員貌美背景富麗堂皇的偶像劇,到製作精緻講究的歷史劇打造「韓流」的主要功臣韓劇,日新月異推陳出新,擄獲許多台灣觀眾的心,而看到網路點播平台的未來趨勢,韓劇乘勢而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網路播出設計的劇集。
從婆媳爭鬥的婆媽劇、演員貌美背景富麗堂皇的偶像劇,到製作精緻講究的歷史劇打造「韓流」的主要功臣韓劇,日新月異推陳出新,擄獲許多台灣觀眾的心,而看到網路點播平台的未來趨勢,韓劇乘勢而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網路播出設計的劇集。
從單純地追劇、追偶像,到從劇集中分析劇情架構、學習如何製造戲劇衝突,甚至從中了解人生劇場人看劇集,各有切入角度,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什麼是行為藝術?這個在台灣藝壇向來屬於非主流的門類,觀眾可以透過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而有機會得到進一步認識。展覽以「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為中心,延伸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的國際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的行為藝術發展,共展出卅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及文件,揭櫫半世紀以來,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書寫產生更激進的行動力量。
在台灣,紀錄片成為院線電影的另類賣點,在中國,卻是在官方關注下難以露出。透過九月的「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我們有機會看到兩岸不同的紀錄片關懷與觀點,雖都切入社會議題,但展現出來的況味卻各有千秋
每個人都有兩張臉,一張明亮的,一張黝暗的。光與暗同在,脆弱與勇敢因而合為一義。姚尚德寫的這本《小丑不流淚》,記錄了一趟跨越巴黎、廣西、樹林及其他城鎮的經年壯遊,一路橫涉孩童與成年、自我與他人的內在成長之旅,也記錄了藝術與生命如何互映的片刻光影。
莫札特的音樂,很多人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了,但流暢悅耳的莫札特音樂聽多了,是不是也會有點膩?但經過歲月歷練,卻又能聽到一些不同以往的感觸,這裡透過三張專輯,讓我們重新認識「小莫」吧!
亦舒早已寫過:「他必須要站在陽光下,他的地盤,推著水果,移植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行的阿慶的眼睛離開了陽光便有鈍色」必須是單純的「路人甲」,賣西瓜的阿慶才能成為女性視覺下的慾望投射物。不謀而合的,與電視節目中消防員被女主持人青睞的原因一樣,「小鮮肉」味美其實不是因為鮮,而是,原始。象徵未經修飾、渾然天成的「真男人」。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 無意間聽了一首歌,覺得還蠻順耳,重覆個幾遍後,很快就琅琅上口。 但接下來才是惡夢的開始。 魂縈夢牽的旋律不知怎的占據了整個腦袋,還占據了電視節目、街上的店家、公園裡運動的阿公阿嬤、健身房的有氧舞蹈、甚至樓下小學的大會操。 空氣中的江南Style、小雞嗶嗶嗶、冰雪奇緣、小蘋果 不但原曲重現,還有kuso改編再來啃噬我們的耳朵。 於是你會說我中了一種毒,一種忍不住唱同一個旋律的毒。 它像是耳蟲一樣在耳邊終日唱個不停,又像是腦袋裡有個bug找不到方法消除。 就當你以為古典音樂比較安全時,不料巴赫、貝多芬、莫札特的洗腦更加嚴重。 直到,另一首歌曲又流行起來, 旋律的進攻、逆襲和解毒的輪迴洗牌,又自動重新再來。 最後我們只能說, 每一段時間都有音樂蟲兒來洗腦, 幸好,蟲兒也讓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
有一種歌,你不一定喜歡,但你就是無法忘記它的旋律,一直一直這類「洗腦歌」,反覆歌詞、簡單旋律,再加上傳媒的力道,真是使人「無所遁逃於天地間」!回顧洗腦歌現象,可以發現其誕生與時代氛圍息息相關,從戒嚴時代的愛國歌曲、打動社會人心的台語歌曲,到肢體帶動的〈Nobody〉〈江南Style〉〈姐姐〉盛極一時,卻也容易迅速退燒、消失在歷史中
「誰記得誰痛苦!」這句名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中的經典台詞,適正好形容洗腦歌之於眾人的症狀,而洗腦歌如何成就其「洗腦大業」?分析看來,洗腦歌的有幾個先決條件,「短多長空」「短」小的主題、「多」次的不斷重複、「長」時間的傳唱、「空」洞的內容。你說古典樂比較好,正統又不退流行錯了,古典樂洗腦歌更多,而且洗腦古典樂之王,正是樂聖貝多芬!
音樂旋律如耳中有蟲,嗡嗡嗡就是不走,這種「蟲」如何「驅」?身心科醫師建議,不妨把耳蟲視為一種輕微,類似強迫思考的現象,透過轉移注意力如嚼食口香糖、讀小說、睡個覺、散步、出遊等方式,抒解腦部壓力,耳蟲就會翩翩非走,還你耳根清靜!
旅美藝術家李明維的個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擅於從個人微小的生活經驗出發創作的他,展場平實一如日常家居,那「藝術」在哪裡?其實李明維是透過吃飯、睡覺、寫信、縫補等生活日常,結合當地文化與東方人的背景,擴展成互動性的空間裝置,邀請觀者參與,而這層「關係」,則讓人回省自身
朝生暮死的舞台歲月,璀璨光鮮的台上幕前,與辛苦無人知的台下幕後,其實是一體兩面,而電影總是能讓我們穿梭於斯,換一種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個月我們可以看到有著百老匯水準的日本大型舞台劇現場魅力;可以看到A片拍片現場卻有著精采絕倫的獨幕劇呈現,還有以交響曲目帶出的管絃樂團人生,還有電影演員的人生挑戰,以及養眼的舞棍麥克!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梳理其文創脈絡的第二本書《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著重帶領讀者追溯概念形成與實際執行的過程。從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一手鍛造「時尚法國」品牌形象的經驗,回返台灣學習實踐的可能;除了論述,她也分別從空間、服務、產品方面,一一細數實際的文創產業經驗,讓人看到新概念進入實作上的眉角與挑戰,同時,也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相信「音樂」對孩子的薰陶力量,所以各種「胎教音樂」、「親子音樂」的專輯,可說是唱片市場的大宗之一。最近可見的兩張專輯:北京天使合唱團的《東方天使之音》,與專為幼兒設計的《小耳朵 小古典》,一是聽兒童唱,一是讓娃娃聽,適合親子共賞,更添天倫之樂喔!
兩個女人,身在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是深閨寂寞的闊太,一個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女郎,如果不是小說,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兩種身分的人可以談上戀愛。如果不是拍成電影,又是由被公認值得舉起兩隻大拇指的布蘭琪把卡蘿現身說法,《鹽的代價》將會如鹽被隱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聞到,但是,不會被看見。
藝術家就是要飲露餐風?那可不一定! 他們當然食人間煙火,不只吃,還會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練期間混著汗水(淚水)的便當外,大夥兒都去哪裡祭五臟廟呢?能收服挑剔的藝術家們的胃的食堂老闆們又是什麼狠角色?來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綠光劇團、驫舞劇場的藝術家們怎麼吃,跟誰吃。 而在觀看演出結束後的夜裡,不管演出是讓人心滿意足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動物性的感傷都能找一間深夜食堂紓解,溫暖脾胃,說說故事(或發發牢騷),第一時間與藝評人們分享感動(或憤怒)。 本期專題邀請您跟著表演藝術圈的吃貨們走一遭他們最愛的食堂,夜深了,吃飽了,心暖了,天亮後我們都能繼續加油。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食堂主人 洪老闆 食客 驫舞劇場:陳武康、葉名樺、蘇威嘉 談到該店頗具特色的招牌果汁「香蕉雞蛋汁」,蘇威嘉一邊啜飲一邊說:「我記得有次我感冒了,要求冰加少一點,老闆就說不行,冰就要這麼多,雞蛋才會熟。他的意思就是要冰到很冰,雞蛋才不會壞掉。」洪老闆被武康戲稱為里長伯,他說這家店不只東西便宜好吃很實在,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很多畢業班級演出需要籌募資金,都會來找老闆幫忙,他也很常鼓勵學生而伸出援手,「就看誰先卡位誰先贏,我們班當時就有提早來卡位,得到老闆贊助。」
看完演出,正是消夜時刻,沒感覺的表演,讓人提早飢腸轆轆,令人心靈飽足的演出,更需要幾道美食搭配話匣與人分享所感藝評人眼光挑剔,嘴巴更挑剔,要搭上他們的評論胃口的食堂,恐怕也是「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這回,我們就邀請三位藝評人,分享他們的一本食堂經。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今年台北電影節中,有不少以異文化相遇為背景、呈現文化對照的影片。異鄉人與在地文化的碰撞,另一種眼睛看到的熟悉中的陌生,營造了戲劇性強烈的氛圍,跟著電影,我們也進入了文化的異境
作者藤拓宏之所以有資格提供這樣的「智慧財」,並不是因為他在音樂之外還擁有什麼商學學位,他的開店智慧事實上最初源自自己開展教室時慘痛的「街頭」經驗而開始累積。妙的是,藤拓宏在這本書裡提及的個人主張,倒也與一些商學潮流中的重要行銷及市場觀點能相互輝映。
他與她都是東方臉孔,卻能屹立西方古典樂壇,以美好樂音征服跨世紀的全球樂迷將滿八十的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與韓國小提琴天后鄭京和最近都出了大套的錄音合輯,收錄了他們全盛時期的精采作品,讓四到六年級的愛樂聽眾珍惜不已,也激勵七、八年級的青年們,勇於跨越界限,跟隨前人的腳蹤,在無國界的音樂舞台上盡情展現。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