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在台北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現代的提琴家族有四位成員,分別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都有四條絃,但琴體大小各異、各具音域。儘管不如樂器之王鋼琴表現那般全面,但提琴無疑是深具展技性格,容易造就舞台明星的樂器,即便是低音提琴都如此。本月就選三張明星提琴專輯,有大有小、有創新有傳統,各具風味、值得一聞。
編按:「Ju JuJu」專欄自去年五月號首刊,透過每月一信的方式,讓讀者看到一位多元的藝術工作者朱宗慶,如何經由與小女兒的互動,溫柔地述說自身感性的另一面。非常感謝朱宗慶老師在百忙中親自執筆,但一年之約倏乎已屆,雖感惋惜,也不得不尊重作者的意願。讓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再次請 Mr. Ju背起這個「甜蜜的負擔」,讓Dear JuJu與大家再相見。
隨身帶著單眼相機,俐落短髮,清瘦矮小的身材,熱愛旅行,時常在台北「溫羅汀」(編按: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錯的區域)一帶出沒,凡是在「文青」身上找得到的元素,魏瑛娟的身上大多也有。她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連職業也相當文青。只是,和其他文青不同的是,魏瑛娟事事顯得從容自在。 她拍照從來不用特殊濾鏡,拍完的照片就堆在電腦裡,也不打算沖洗;她劇場排演時,氣氛輕鬆民主,在演員身上開發舞蹈般的律動感;她熱愛旅行,卻偏偏往最危險最冷門的地方跑。她追求創作的成就感,但同時又能入世經營廣告製作公司。她一直清楚路上的目標,賺錢支持創作夢,也許正因為目標清楚,走在路上,才能不徐不疾,一路撿拾生活片段的靈感,在創作的世界裡穩步向前。
台灣藝術家蘇育賢的錄像暨影像創作系列《花山牆》,透過台灣喪葬儀式中的紙紮文化,呈現台灣歷史發展歷程,與現世人心對生後世界的想望。蘇育賢發現,紙紮屋厝呈現真實建築形貌的習俗,意外保留了日治時期、國民政府,而今工業化之後的台灣建築形制,「連同殖民者的鑿痕、自我認同的混淆也一起帶進去。」
由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合作的《有機體》,將在首演後馬不停蹄的巡演行程中,再度回到台灣演出。這個「多重跨界」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曾經歷怎樣的磨合激盪?透過遠赴法國拍攝的幕後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亮麗演出背後的汗與淚
不一定是冒險電影才提供冒險經驗,有些電影即便不是以冒險為主題,光是它的題材或描述的故事背景,對觀眾而言就是一場冒險。這個月有貨真價實的冒險電影,也有追求夢想的「冒險」,更有來自陌生國度的電影,提供一場場走進未知的冒險旅程
《改變生命》書寫發生在委內瑞拉廿世紀社會改革的真實故事。由荷西.艾柏魯宣揚的「系統音樂」教育理念不只產生個人生命的改造,更進一步創造社會實在、持久的深層改變。
人聲之美勝過一切樂器,天籟美聲總是能引領聆聽者進入超凡境界。這幾張男聲、童聲、女聲的音樂專輯,讓人領略美聲無敵的力量,震盪人心的魔力。
親愛的JuJu: 距離開學已過了一個月,雖然妳過完農曆年打起精神去上學,但對父母的依賴卻是有增無減每天早上起床,妳一定要看到我;我出門在外,妳時不時就會想要打電話找我;見到我回家,妳就興奮地撲向我、巴著我。開學後媽媽送妳上學,有好幾次妳都含著淚在校門口跟媽媽說再見,甚至有次到了校門口,實在捨不得和媽媽分開,哭著拒絕下車,老師經過一番努力才讓妳進教室。做父母的遇到這樣的場面,心裡難免覺得為難與不捨,但還是要努力學習克服,並幫助妳緩和分離的焦慮感。 上週,知名的前輩藝術家安志順老師遠從西安來到台灣,我們和安爺爺聚會。安爺爺問起媽媽:JuJu和爸爸的關係好不好?媽媽回答安爺爺說:JuJu和爸爸的關係「如膠似漆」,兩個人就跟橡皮糖一樣,幾乎每天黏在一起分不開!我聽了會心一笑,覺得這樣的形容還蠻有道理的。 雖然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如此深,但交遊廣闊的妳也很喜歡和朋友一起玩。媽媽平時有機會就會適當地安排妳和小朋友們玩,每次妳都玩到不想回家,還常說:為什麼我不能一直跟他玩?有天放學,妳突然又和媽媽說「好想去朋友家玩」,因為妳很想一直和朋友在一起。於是媽媽一半賭氣、一半開玩笑地對妳說:妳那麼喜歡去別人家玩,那乾脆去當他們家的女兒好了?沒想到,妳竟然馬上回答:好呀!那我是不是就可以住在他們家了!聽到這個答案,媽媽頓時覺得有點失落,還難過地打簡訊來向我訴說心情。 後來,我打電話回家,媽媽就要妳把妳們稍早的對話重複一次給爸爸聽。我問妳說:真的嗎?妳真的要給人家做女兒?妳說:對啊!我說:這樣的話,那爸爸要哭哭了!老實說,我知道妳只是單純地表達出妳想留在同學家玩的渴望,還無法意會爸媽口中「給人家做女兒」這句話的意思,但妳童言童語的回答,聽在與妳「如膠似漆」的爸爸耳裡,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沒想到,妳在五歲的時候,就提前給了我嫁女兒時那種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心情! 一聽到「爸爸要哭哭了」,妳也跟著要哭出來,掛上電話不一會兒,妳就回撥來問我:爸爸你很難過嗎?我回答:對啊,很難過。妳又問:那爸爸你真的哭哭了嗎?我說:是啊!妳聽了之後又焦急、又難過,開始跟著哇哇大哭
音樂廳外,一個嚴肅的身影從眼前閃過。她不喜歡講話,尤其是和陌生人一對一;她不逛街購物、沒有會員卡、不留資料,也不告訴別人她住在什麼地方;計程車司機猜不出她的職業,連剪了多年頭髮的設計師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也許叫什麼不重要,因為她就像瀟灑慣了的黑馬站在市區裡,歪著頭、理不清奇怪的邏輯。想不透,為什麼點美式咖啡還要問要不要加糖加奶?更不懂,為什麼看中喜愛的物件店員還要問「要不要再拿其他款式給妳試試看?」與其要花時間跟人解釋鋼琴家、音樂家、鋼琴老師有什麼區別?不如,乾脆轉頭不和這個社會一起玩。但如果妳問她意見,又會發現她其實對一切脈動瞭若指掌。 她是真正「認真」在生活著。她也天真、她也愛笑,只要先將腦波調入她的節奏速度,那麼你就會懂她源源不絕的慧黠、機鋒,還有跳躍性的邏輯。於是我了解,原來黑馬住在一顆安安靜靜的聖誕水晶球裡,有它的自成一格的小宇宙,只要輕輕一晃,就會從四面八方飄出斑斕的雪花。 她的名字不是黑白的「嚴」,她是彩色的「顏」! 通勤路上 觀察人生百態 小時候家住中壢,從國小考上音樂班起,顏華容就展開一個人通車到台北的生涯。每天早上第一段交通工具是爸爸的偉士牌機車,站在爸爸前面、手握兩邊把手,從家裡到公路局車站途中的風馳電掣是最快樂的記憶。因為路途遙遠不可能準時到學校,所以只有顏華容有特權在前一天知道功課。當全班在學校寫早自習時,她也在公車上寫。一路顛簸的車上還能將字跡寫得工整漂亮,是她得意的成就之一。 如今當了老師,交通工具換成了公車加捷運。不喜歡自己開車,因為無法休息外,最令她畏懼的是要跟一般開車族的習性搏鬥。權衡之下,她寧願多花時間。雖然早已不用再像當時那樣在車裡寫字,但顏華容隨身一定帶著iPad看書。不過這段期間大概是人與人最靠近的時刻,敏銳的她總可以從中觀察人生百態,從人性、哲學、歷史、自然科學什麼都可以想。 如果清楚一個演奏家生命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跟音樂有關、並且幾十年來連睡覺都有音符出現的時候,就會知道這段被迫一定要花掉的時間也是種收穫。就這樣她每天早出晚歸,「灰撲撲地」趕路。 <
來自鄉下、從小喜歡音樂的楊錦聰,雖然念的是運輸工程,卻是一頭栽進音樂的世界。曾經掉落谷底,在家人幫助下事業回生,從佛教音樂、養生音樂、原住民音樂,從CD出版到數位資料庫,楊錦聰本著傳遞音樂感動的初衷,用各種形式,與大眾分享音樂的美好。
以日本劇場導演、劇作家平田織佐為記錄主體的紀錄片《完全演劇手冊》,用近六小時的篇幅,呈現一個日本劇場人的生活,有寫劇本、排戲、裝台、演出,也有行政工作、申請經費、發薪水、劇場經營等等。導演想田和弘企圖讓拍攝紀錄片成為最直接的觀察行為,平靜地讓眼前的事物呈現出它自己,因此,透過想田和弘的鏡頭,我們看見平田的舞台當中的「自然」,其實是最「人工的」。
金馬奇幻影展選了不少以奇幻元素為主的電影,其中不少奇幻元素都與表演藝術相關,可以一次滿足喜愛表演藝術與奇幻電影者。而同步在四月也有兩部與音樂相關的電影登上院線,一部鋪陳法國重量級音樂詩人甘斯伯的放浪人生,一部則透過絃樂四重奏探討人際之間的合作關係。
一九六○年代的藝術思潮FLUXUS,主張藝術不是一件件的「作品」,而是生命的總和,藝術是藝術家實踐人生、鍛鍊自我觀照能力的記錄與軌跡,對後世藝術發展影響重大。高美館推出的「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展出包括喬治.馬修納斯、白南準、約翰.凱吉等FLUXUS核心人物的相關史料,可說是台灣首次針對FLUXUS最完整呈現的一次特展。
我們知道音樂讓人平靜或讓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節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腦中引起連鎖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應?《迷戀音樂的腦》用不同於一般音樂理論書籍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音樂/聲音進入腦部後的奇妙旅程。
因為科技的幫助,那些典範在夙昔的美好樂音,迄今依舊可以讓我們聆聽陶醉。鋼琴大師范.克萊本的錄音大全集,讓我們「聽」到他當年贏得柴科夫斯基大賽的錄音復刻,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逝世四十周年紀念錄音,讓我們聽到他演奏的德弗札克與艾爾加兩首重量級大提琴協奏曲。
親愛的JuJu: 學校開學了,今天天氣特別好,有溫暖和煦的陽光為伴,進到美麗的校園,見到了同學、老師和同事,心情特別好!回到工作崗位,新的計畫開始在腦中打轉,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然而,我心裡仍掛念著妳,同樣是開學第一天,不曉得妳在學校一切好嗎? 這次寒假和年假相連特別長,我們幾乎從早到晚相處在一起。利用這次寒假、每年一度全家出國度假的機會,媽媽費心安排了韓國之旅:我們先在仁川的滑雪勝地玩雪、滑雪板,接著再到首爾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蹟和著名電視劇的拍攝景點,並帶妳到韓國最大的遊樂園去玩。我們也跟爸爸在維也納求學期間的同學、現在擔任韓國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的Park叔叔見了面,非常開心。從韓國返台後,緊接著就是春節了,我們先回台中阿公家,與親朋好友圍爐過新年,初二再陪著媽媽回嘉義娘家,向外公、外婆拜年。 在這陣子的朝夕相處中,我看到了妳的許多成長。我發現妳對事物皆有旺盛的好奇心,時常打破砂鍋問到底,我和媽媽得要勤於動手查資料,才能滿足妳的求知欲。而且,妳還非常健談,很願意與人交朋友,無論是旅途中結識的人,還是各方親朋好友,妳都可以很自然地和他們聊天。雖然是話家常,妳的談話卻是言之有物的,這代表妳在經過不斷學習、廣泛接觸許多事物後,獲得了知識,也累積了常識。 我才又發現,妳真的長大了不少!過年期間妳和阿公家、外婆家的大朋友、小小孩玩在一起,雖然偶爾有耍賴片刻,但妳已經學會,與人發生爭執時要好好溝通、講道理說服。妳也愈來愈懂得配合與分擔,像是妳率先提議要跟我一起到公園去運動;媽媽手受傷、工作不方便,妳也主動要幫忙洗碗;吃完水果,妳也自動自發地把水果盤收回廚房。看著妳這些體貼舉動,就好像看到了媽媽的影子能擁有這樣相互陪伴的時光,實在享受! 然而,開學前兩天,妳開始有些不安,擔心開學後就不能再時時刻刻和爸爸、媽媽膩在一起了。所以,無論是在公園玩還是去上黏土課,我和媽媽都可以從妳緊盯著我們的眼神裡,看出妳對父母的依賴、不捨,以及害怕分離的焦慮。收假的前一晚,妳飯吃到一半就哭了起來,我嚇了一跳,趕忙問妳怎麼了?妳說妳很傷心。什麼事很傷心?因為明天就要上學了,不能跟爸爸、媽媽
地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戶外廣場 時間:二○○五年八月廿日 雲門舞集高雄戶外演出《紅樓夢》現場 戶外公演前,下起了傾盆大雨,林懷民問了問現場觀眾,可不可以延期演出,但現場觀眾都不同意。於是林懷民率先拿起抹布,擦乾舞台。只是那瞬間,我的相機也早被大雨淋濕,鏡頭嚴重進水起霧,但還是決定拍下他,所以畫面看來是模糊的,舞者在後台,林懷民成了主角。
王維銘,曾是雲門舞集最負盛名的舞者之一,能編能跳還能演戲。頂著俐落三分平頭,身上有種眷村男孩獨特的俠氣。許多稱號一路跟著他,甚有人以「火爆浪子」形容。而今,他離開雲門重心南移,來到高雄開始老師生涯。教課、結婚、參加教會,他似乎不再尖銳猛烈,浪子不火爆,反而活得更貼近「浪子」兩字的字面涵義人生如海,飄搖其上必須隨浪起舞,見風轉舵。 關於如何決定以舞為業,有個秘密故事。 一九八六年,雲門的《薪傳》參加了香港國際舞蹈節。當時兩岸還沒開放探親,第一次踏上對岸土地,遇見人高馬大收入又好的北京舞蹈學生,王維銘他們信心全失,「我們這堆矮冬瓜怎麼拚啊?」但,第二天《薪傳》一跳完,全場竟然起立鼓掌半小時,北京學生們搶著來跟雲門舞者說話。「我記得出國前,國安局還特地派人來給我們上課,叫我們小心被統戰。我猜對方也被他們的國安局上了課,結果跳完竟然他們自己來找我們聊天」。第一天看對方跳,王維銘信心全垮,第二天自己跳,兩岸大和解。「我那時候體會到跳舞的美好,真的會邊跳邊哭,邊被自己感動現代舞真的,好迷人」。
舞台技術指導,一般稱為TD,即Technical Director,說是技術指導,其實工作包山包海,在舞台「從零到有再到零」的過程中,所有關於舞台技術的工作事務,包括人、事、經費、時間等掌控,都算在TD負責範圍內。要搞定這麼多事,非多年歷練不能成。資深TD斯建華說:「十年只是成為一個TD的基礎,還不見得是成熟的TD。我做了十六、七年,對自己的工作,才覺得差不多有七、八成的把握。」
我們總是透過他者,才能看到自己不認識的自己;跨過邊界,也才更激盪出許多超越原本生命情境的思考。透過《憂鬱的邊界》與《靠左走:人間差事》,藉著作者的人生行旅,我們是否也能超越框線,踏上認識「我是誰」的起點?
春日已屆,天氣漸暖,伴隨風和日麗,此時嘗試享受與平日不一樣的音樂情境,亦是快哉!韓美混血創作才女普莉西雅為日本歌迷特製的《音樂記事本》與音樂頑童謝宇威以爵士唱吟客語唐詩專輯《爵士唐詩》,非主流語言的入耳新體驗,讓人也輕快起來
作為新生代電影創作者亮相舞台的「金穗獎」,多半參賽作品都是深耕內在風景、人物少場景簡單的低成本小品,固然穩當,卻也讓人更期待看到其他類型的嘗試。這次入圍作品中,劇情片有一半圍繞著「記憶」主題;而跨越類型與界線的作品也有精采的呈現。
策展靈感來自中國古籍的兩檔畫展,分別在台北與台中展出。前者「真真:當代超常經驗」展名「真真」出自《太平廣記》,展出作品勾勒「虛幻擬真」和「真實若幻」等風格特質;後者「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二年級生」展名「刺客列傳」出自《史記》,展出多位現已七、八十歲高齡的藝術家,突顯他們在台灣美術史中扮演的時空角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