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2019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開幕式。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想像.轉化.記憶 數位時代的策展新挑戰

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劇場盛會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於六月上旬舉辦,本屆是該展暌違十一年後終於重返原本的主展場「工業宮」,大會的主題則提出三道讓舞台和空間設計師、建築師的藝術生命得以連結、前進和持續地發展的力量想像.轉化.記憶。其中台灣的學生館「試衣間」以台式熱炒店為背景,讓參觀者穿上戲服、戴上耳機聆聽原創文本和執行動作,進入角色並與其他觀眾互動,貼合劇場性與現場性,博得評審青睞,獲頒最佳學生館體驗獎。

文字|陳國慧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放牛班的舞台 從生活發生的音樂

藝術家入駐柏林校園 帶領學生激發聲響創作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文字|邱映潔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關於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文字|張慧慧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我們跟惡之間就只有一朵花的距離

日本舞蹈家尾竹永子與《身在福島》

「作為一個人,跟一個藝術家,人生中有些很遙遠但難忘的人或事或物,會累積在你的身體裡。你之所以會把他們轉化成作品,不是因為有人提醒你要這麼做,而是因為你不想遺忘。」永子如是說。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野一雄百年冥誕的時候,廣島核爆滿七十年的時候,唯獨她會特別推出作品來反思紀念。這也是為什麼,一次次造訪福島之後,《身在福島》會被創作出來。

文字|李立亨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社區議題出發 劇場裡的真實論壇

OD表演工作室的「實境實驗劇場」

源自新加坡戲劇盒發展出來的「實境實驗劇場」,以應用劇場和論壇劇場形式為基礎,在劇場中設定情境,讓演員與觀眾,針對議題進行討論,作為民主參與及練習的過程。OD表演工作室獲得戲劇盒授權,將在新作《克隆少年》中採取同樣的形式,主要方向是關於民主過程和集結共識的實踐與可能,關於政策的規劃者和被政策服務者之間的距離,並反思青少年被社會所賦予的角色。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在亞際交流的向度

從「東亞戲劇交流計畫」到《隱形城市—三城記》

二○一九,以「城市」為焦點展開的交流。出現了「隱形的城市」這個頗具詩的隱喻性的符碼。城市一經隱形,便不再是固定的形狀、規模或樣式,它一直處於流動的狀態下,前來探視我們和它交錯的時光、身影或經驗可以說,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身世;而每一則身世,都活絡著生動的故事。我們因此更驅動自身以劇場人的身體,在亞際流動的對話間,看見那被顯影的城市,並在日光移走的城市時空中,探索與發現徘徊在光與暗間的「影」。

文字|鍾喬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挑起創意跨出國 發現海外實驗場

2019表演藝術類國際駐村概述

全球有許多藝術村或藝術基地,會公開徵求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他們提供務實的協助,幫助藝術家暫時逃離日常生活場域進行創作或研究,藝術家也可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目前全球數以千計的駐村open call計畫,受限於語言,主要針對的創作領域仍以視覺、聲音、新媒體藝術為主,表演藝術領域中,戲劇類受限於文本的語言翻譯問題與團隊共製的信任感建立,僅舞蹈較不受此限。

文字|張慧慧、許雁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科技同行 尋找未來與觀眾

記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卅周年「劇場.遇見未來」國際論壇

創立已屆卅年的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於一月中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劇場.遇見未來」國際論壇,邀請來自台灣、香港、中國、英國、美國等地資深劇場工作者、相關意見領袖與「總監」們,分場呈現、共同討論四大關於表演藝術文化的趨勢主題,包括「提昇觀眾觀賞經驗」、「現代科技對劇場硬體之衝擊」、「文化政策與表演藝術之未來」及「表演型態的趨勢預測」。多位貴賓,齊聚一堂,以個人經驗分享所見所思,在聆聽與提問間相互激盪、彼此討論,對於劇場及未來的想像。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心」開始 尋回表演的趣味與尊嚴

史蒂芬.望「心之體操」工作坊側記

二○一八年底,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與香港「流白之間」合作,邀請葛氏第一代傳人史蒂芬.望來台開設「心之體操」工作坊,不僅回應莫比斯長期關注的表演者內在心理與身體連結的實踐,亦著重在探索葛氏方法對於演員的表演影響之可能。如何藉由身體訓練打開內心覺察的平行宇宙,是參與者在這次工作坊裡的最大功課,那不是我們熟悉以為的、葛氏訓練對身體的操練,而是如何去打開與覺察、去意識每一個選擇。而在過程中,史蒂芬.望更時時以溫柔的提醒,讓你發現只要允許自己,便能發生得如此精采。

文字|黃馨儀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時時「非.日常」 處處是「舞台」?

2019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之省視

二○○九年起改名的「澳門城市藝穗節」強調「城市」與「藝穗」的關係,標舉「全城大舞台」主題,讓表演在城市中各種非傳統劇場空間發生,今年的第十八屆更以「非.日常」為題,意圖引領觀眾突破平常的定格和框架,發現日常以外的不尋常。擔任駐節評論的台灣評論人楊美英發現,在這樣的設定下,「空間意識」格外重要,譬如如何敏銳察覺並建立表演與場地的物理性關係,發展與空間同步呼吸的表演節奏或動線,甚至將空間功能或意義的延展,聯結至日常與非日常的翻轉。

文字|楊美英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平台接軌國際 音樂扎根永不嫌晚

「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三年觀察

從自身在國際參賽的經驗出發,鋼琴家嚴俊傑從二○一七年開始,連續三年舉辦大師鋼琴音樂節,邀請國內外名師共聚一堂,為音樂學子開設大師班與名家講座,並舉辦音樂會,讓學員能夠深度與名師交流學習,也搭起他們走上國際的橋梁。這樣的音樂節活動,為鋼琴界注入新生命,並給予許多國內對未來茫然、或空有才華卻無力向外拓展的學生一個邁向世界的新方向。

文字|李秋玫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播種 如何繼續繁花盛開?

側觀茱莉亞學院在天津

聞名國際的音樂人才溫床紐約茱莉亞學院,將在中國天津市成其第一個海外分校,預計今年開辦大學前先修班,明年正式推出碩士課程。音樂一流學院在亞洲開辦,當然是著眼於資源、人才,及聆賞與學習西洋古典樂人口的亞洲化或中國化,而在堅持師資水準之外,如何積極吸引亞洲各國尖端學生,以保有茱莉亞學院之國際化音樂繁花盛開的美名,或許正是下一步的挑戰。

文字|陳政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宛如劇場的城市 到代表城市的劇場

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波迪耶的經營策略

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的文森.波迪耶,於十月中來台分享他多年經營藝術文化機構的經驗與策略。無論是藝術節規劃或劇院營運,波迪耶認為都應該放手一搏、勇於嘗試。他協助藝術家完成夢想,也挖掘深具潛力的創作者。而劇院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突顯出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前衛感,及多向發展的無限潛能。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舞蹈書寫一座城市

香港後殖民感性與黎海寧舞蹈言說

一九九○年代後,黎海寧的作品敏銳捕捉香港處於殖民與後殖民的時空之間,人們身心的焦慮不安,及身分認同不斷轉換的過程中漂泊游移的主體位置。這些集體的經驗,不僅常是她作品的主題和內容,更成為她舞蹈思考的路徑與編舞的策略。她的舞作總以多重敘事的脈絡,純熟援引文學、音樂、繪畫等跨領域的元素,交織成異常豐富的舞蹈文本,深刻地映現出她作為女性創作者,處於中、西文化及不同殖民勢力間的複雜發聲位置。

文字|陳雅萍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行動的劇場

一九九○年代民眾戲劇回顧

劇場,能改變世界嗎?或許留下的是問號。但,以對話推進民眾性美學的劇場,卻像查巴達民族解放陣線所展現的革命哲學一般,從來是馬雅神話中,日神與夜神在交替行動時,所展開的發問。日日夜夜邊發問、邊共同創造宇宙的運行,留下的一句話語便是:「從未抵達,從未放棄。」我常用這兩句話來形容,介於「民眾性」與「美學性」之間的亞洲民眾劇場。

文字|鍾喬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南就是「甜」? 歷史、空間與表演的未竟之業

「2018望南藝評年度論壇」側記

臺南市文化局為培力南方藝術「新評種」而成立的「望南藝評」全年度計畫,今年在九月八、九日舉行了年度論壇,以城市、空間、環境,及評論人之生態概說作為討論重心,談辯表演藝術形塑城市文化的當代意義,並藉著觀察人、創作者、觀眾之三方對談,梳理台南當前表演藝術脈絡。

文字|簡韋樵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古典交響樂團的行銷革命

專訪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

在古典音樂式微、觀眾老化與流失危機迫切的現在,古典樂團如何找到、維持、培養自己的觀眾,可說是各大樂團都非常重視的課題。即將在十一月再度訪台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行銷與推廣上著力甚深,其中的重要功臣就是該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透過他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打造品牌、建立年輕形象,並不遺餘力地以各種方式「挖」出潛在的未來觀眾。

文字|吳孟珊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物件的生命與無意之間的驚奇

郭貝爾創作方法與教學

作曲家郭貝爾今年初自基森大學退休之後,方開始展開德國之外的藝術教學工作坊,這次在越南的音樂舞蹈營,他選出舞蹈與音樂藝術家共十七名,從即興展開創作教學。此工作坊重點在於舞蹈與音樂兩個藝術領域的合作,進而人與物件共同即興創作,郭貝爾表示,這個工作坊的關鍵詞是驚奇與無意之間的成果,亦即在即興發展中,他在意表演者從無意中發掘的動態與組成畫面,產生未曾發現的「意外」。

文字|陳元棠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假如梯田、草原和冰川會唱歌

用音樂保護自然 來自三大洲的壯舉

在人類文明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崩壞危機,已是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課題,而作為藝術家,如何透過自己所長,來保護這瀕危的大自然?在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梯田區舉辦的作曲比賽、綠色和平組織與義大利鋼琴家盧多維克.艾奧迪聯手在冰川上浮冰演出的音樂、美國蒙大拿州蒂皮特坡地藝術中心天人合一的藝術展演讓我們看到如何以音樂喚起世人關注自然,進而愛惜自然。

文字|唐若甫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關於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訪日本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文字|白斐嵐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側記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位當代音樂家的養成

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談「美國國家青年管絃樂團」計畫

七月下旬將在指揮麥可.提森.湯瑪斯帶領下訪台的「美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是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所主導的培植計畫,趁此機會,本刊專訪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介紹這個以全美國學子為招募對象的音樂學習計畫,在他們的規劃中,學員不止學習音樂,甚至有肢體與口語表達課程,也透過國際巡演,認識不同的文化與社會。

文字|吳毓庭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焦點的回探與思索 未停歇之眾聲喧嘩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側記

於五月三、四兩日,假台北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透過對史論、空間、生態、編導、表演、身體、媒材等面向提出專文與討論,讓研究者、觀看者、創作者等從各自的身分出發進行討論與對話,建構過去、解讀當代,其間種種的激辯與扞格,呼應著台灣社會歷來爭論不斷的氛圍,也呼應著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以來的眾聲喧嘩

文字|吳岳霖、吳政翰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誰是典範?如何轉移? 當代劇場史討論再起

記「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開」討論會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之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主辦的「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展開」討論會,針對前述論壇所引發的關於台灣劇場史觀點與論述等爭議,再續討論,包含前述論壇的論文發表人、場邊觀察者、現場參與者各抒看法,熱烈辯論之間,台灣劇場研究在眾人背影裡,仍留下許多問題等待研究與解答。

文字|張敦智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