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開季音樂會指揮阿雷席夫的指揮丰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聖彼得堡愛樂 疫下開展百年樂季

開幕音樂會網路直播 俄國經典映照當下憂傷氛圍

創立於一八八二年的俄國天團聖彼得堡愛樂,在疫情下為該團的第一百個樂季揭幕,九月廿五日的開幕音樂會也因此安排了線上直播,讓全球樂迷觀看,在副藝術總監阿雷席夫的指揮下,呈現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與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一號交響曲。在白色與棗紅色為基調、貴氣典雅的聖彼得堡愛樂協會大廳中,座無虛席,觀眾戴著口罩欣賞,興奮之中,也微露些許傷感

文字|周凡夫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後數位」狀態下 建構逸出螢幕外的敘事

2020「亞當計畫」觀察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今年進入第四屆,也因疫情之故將密切的人際交流改為線上論壇,分成「牆壁地板視窗動作」、「我的瀏覽紀錄」與「預演未來工作坊」三個區塊,各地藝術家也在線上展演。因為疫情,國家以其「地理性的實體」的存在方式,再度成為「文化交流」上的障礙,不過,我們或可趁著這次亞當計畫運作模式及內容的改變,把亞當計畫放在過去卅年國際文化政治與科技發展的脈絡中,思考這次展演內容與模式的特殊性。

文字|王柏偉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西交」疫下上山 「北交」李飈登場

疫情下大陸「西」「北」兩樂團的新策略

面對疫情影響、帶來巨變的表演藝術環境,中國境內交響樂團如何因應?位於偏遠西北的西安交響樂團,利用地利之便,在秦嶺山脈六個獨特景區舉辦雲上音樂會,一方面推廣音樂一方面也展現壯麗風景,爭取到贊助支持也收得行銷之利,可謂三贏;位於首都的北京交響樂團則在新任藝術總監李飈帶領下,以線上線下方式,跨界跨境思維,為樂團拓展新的空間,與天津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不僅增強了北交的活動能量,亦為北京樂壇帶來新局面。

文字|周凡夫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文字|茹國烈
官網限定報導  2020/09/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音樂、戲劇、竹編工藝展 向藝術結合觀光邁進

苗北藝文中心藝術總監林佳瑩談2020苗北藝術節策展

今年二月才上任苗北藝文中心藝術總監的林佳瑩,是國內資深的藝術行政人才,在她的策畫下,雖然仍在疫情威脅中,將於十月登場的「2020苗北藝術節」大膽邀來多位大咖藝術家共襄盛舉,內容包含了音樂、戲劇與傳統工藝等。林佳瑩期待藉由苗栗兼具山海景致的多樣性文化,吸引旅客前來,順道參與藝術節的活動,讓藝術結合觀光,帶動人潮,讓苗栗成為魅力動人的藝術觀光重鎮。

文字|賴家鑫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有無「出脫」,青春說了算

2020影響.新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出脫》

今年「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的「青少年扮戲計畫」,由影響.新劇場與參與學員共同呈現了作品《出脫》。台語「出脫」的意思是指出息、出頭或成就。對青少年來說,長大後有沒有「出脫」,是對自己的期許,是家人的期待,更多是來自社會上的認同。演出以學員的生命經驗或田野調查資料,利用劇場美學轉化成每段演出的主題,最後孩子們以現實狀態說出「青春宣言」,劇場在此時成為他們心靈的歸屬,來自社會的歧視、壓迫與不被理解,通通被拋諸腦後。

文字|游富凱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重新啟動歷史建構 再度發動創作未來

牯嶺街小劇場修繕完成 進入「打開」新階段

從二○一八年初啟動建物修復工程的「牯嶺街小劇場」,在劇場人殷殷期盼超過兩年半後,終於迎來重新開門的時刻。此次修復工程包含建物還原,為身障者增設電梯、重新規劃動線,也進行劇場設備更新,負責營運的身體氣象館已預定自八月開始接受明年檔期申請,也將在十月下旬陸續推出自製與合辦節目。館長姚立群認為,牯嶺街小劇場是個鼓勵藝術家、社會邊緣/弱勢族群的藝術平台,也將持續開闢更為專業的實驗劇場對話場域、亞洲各國之間表演藝術的創作與交流。

文字|吳岳霖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創夢大叔邁入花甲 繼續散播土地芬芳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 堅毅不懈挑戰自我

理工背景的楊錦聰憑著對音樂的喜愛,抱著成不了音樂家,也要做音樂相關工作的熱誠,投入唱片產業,他創立的「風潮音樂」已走過卅多年,憑著發行貼近生活日常的音樂扎下根基,更透過製作台灣各族群音樂奠定風潮音樂在台灣唱片與學術地位。今年邁入花甲之年的他,特地出版了人生第二張專輯《陸拾.拾陸》,記錄了這廿年經營唱片公司與遊歷各地尋求靈修之地與學習蘇菲旋轉的人生旅程。

文字|賴家鑫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延燒中 熱力依然十足的夢想舞台

長榮交響音樂營 愛樂人的友誼橋梁

從二○一六年起舉辦的「長榮交響音樂營」,讓非音樂科班的業餘演奏者有了共同學習、交流、一起團練與演出的機會,今年的第五屆雖因肺炎疫情,無法現場甄選,但後來出現「報復性報名」,愛樂者的熱情讓營隊順利舉行,年齡層從十六歲起跨越了三個世代,其中最年長的七十一歲爺爺,甚至是連續五屆全勤!長榮交響音樂營不僅提供舞台給音樂愛好者、為不同工作崗位上的愛樂者建立起友誼的橋梁,甚至意外成了月老,幫有緣人繫上愛的紅線。

文字|李宜萍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謝依庭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波未平 祝融再起

訪李永豐談紙風車與劇場現況的「危」與「機」

肺炎疫情,是帶給全人類的浩劫,也迫使我們去正視所處環境,並嘗試做出反應。而紙風車劇團在解封前夕遭遇的這場大火,看似劇團自身的劫難,但小則關乎劇團倉儲、排練場等問題,大則反映台灣劇場甚至是藝文創作環境的生存危機。天災還人禍,實則難分,但直指積習已久卻至今未解(甚至無力解決)的台灣劇場生態、環境與體質。

文字|吳岳霖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於六月六日公布得獎名單,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選出並頒發三項大獎: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個展《委託製作》拿下,表演藝術獎頒給王世偉主創的《群眾》,年度大獎則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奪得。本屆的創作作品彰顯了一種「世代的新態度」,展現出當今創作者「面對嚴肅議題,以直面真實的手法,帶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和開放的解釋空間」。

文字|王郁慈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照著口令「動作」 DIY家具的虛擬幸福異境

從《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演出看人的自我物化

由視覺藝術家西奧.梅西耶與編舞家史蒂芬.米歇爾合作的《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以瑞典宜家(IKEA)家具的DIY使用說明手冊為起點,演出者照著指令組裝家具、舞動身體,一步步建構出「幸福」的空間與自我黑色幽默的表演,質疑虛擬幸福背後的意識形態,而數位化身體或標準化組裝的命題也呼應了武漢肺炎的當前情況。

文字|詹育杰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協助制度建立,還是干預「專業治理」?

設置條例通過二讀 北藝中心行政法人爭議埋隱憂

《臺北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置自治條例》爭議,始於四月底在市議會法規會討論草案的過程中,議員主張北藝中心董監事任期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一樣採二年一任,與文化局和北藝中心主張的四年未能達成共識。消息傳出也引發業界譁然,認為不符合表演藝術界的需求,此外還有董事長有給職、市府指派常務監事等爭議。此設置條例已於五月廿日在臺北市議會二讀通過,上述爭議仍照原案,是否埋下日後北藝中心的經營隱憂,有待觀察。

文字|吳垠慧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演出暫停舞台不落幕 八團聯手尋找舞台新星

側記「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文字|陳淑英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瘟疫危機時,共生物種的政治告白

從莉蒂西亞.杜希《渴望,與一批馬的二重奏嘗試》談起

由莉蒂西亞.杜希自編自導自演的《渴望,與一批馬的二重奏嘗試》,由她與一匹真正的白馬Corazon同台共演,單口相聲、日記告白般訴說與白馬君跨越藩籬的不可能關係,除了是跨物種、語言、差異的渴望之外,更是想像不同世界、階級相互信任一同生活,是一場極為政治的宣言告白。在瘟疫危機的此時,人馬的「虛構」戀情,「創造」親屬關係的可能,也正如當下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不斷提醒我們學著「改變」學著超越既定藩籬框架。

文字|詹育杰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文字|白斐嵐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被愛耽誤的女性作曲家

折翼的蝴蝶——愛爾瑪.馬勒

出身藝術世家的愛爾瑪,是一位兼集美貌與內涵的名媛,不但讓多位藝術家傾心,先後三任丈夫皆為當時叱咤風雲的人物。她本身精通繪畫、音樂與文學,然她最鍾愛且最能發揮的仍是音樂領域。幸運的是她遇上了馬勒,得以借音樂成為靈魂伴侶;但不幸的也是因為馬勒,絕對的權威反扼殺了她的創作之路。雖然馬勒晚年終於發現了她的才華,但她早已成為馬勒與音樂殿堂的祭品。近年,她的作品逐漸被挖掘出來並研究,一九八六年德國獨立唱片公司亦錄製了一張《愛爾瑪全本藝術歌曲集》,之後亦有其他唱片商跟進。上述專輯於一九九七年重新出版,採克林姆畫作《戴帽子穿皮草的女人》為封面,並收錄策姆林斯基題獻給愛爾瑪的作品,去年十月再度出現在法國diapason雜誌上,也讓樂迷想起愛爾瑪與那個年代。本文由此出發,探討愛爾瑪的創作,並回顧她生不逢時的故事。

文字|廖慧貞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另一個大陸,尚未跨越的文化實驗

記2020 Young IDEA實驗計畫:多哥

「國際戲劇教育協會」簡稱為IDEA,常年致力連結地區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而Young IDEA主由參與IDEA的青年工作者串聯凝聚,二○一八年五月於德國正式開始活動,當時藉由長達兩週的講座、交流工作坊與小組創作,籌備今年二月於非洲多哥首都洛梅舉辦的實驗計畫。應用劇場工作者黃馨儀參與了這次為期十八日的交流,從中體會語言與文化主體的衝突、多哥當地的劇場現況,更感受到我們擁有的生活資源差異極大,卻也映照他們在有限裡的無窮與簡單。

文字|黃馨儀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訪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文字|沈亮慧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觀察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營運方向和策略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文字|鄭筠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文字|陳佾均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體系、領域與區域 馬戲藝術的多重培力

「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側記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辦、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共同策畫的「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於去年十一月下旬舉行,邀請來自台灣、亞洲與歐洲不同地區與國家的馬戲工作者,在對話、分享的過程中,共同激盪馬戲的現在與未來。從中可以觀察出衛武營積極推動馬戲文化的兩種面向:一是藝術家與藝術家的直接交流,二是平台與網絡的串連。

文字|楊禮榕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程式捕捉肢體 性別思辨化為肉身敘事

「性別、社會、翻轉」鄭淑麗演講與工作坊側記

應台灣舞蹈學會之邀,藝術家鄭淑麗舉行了「數位、性別與身體的演算法:跨域創作與舞蹈對話的可能觀點」專題講座與工作坊。作品關心身體政治,大量使用數位、電子互動的混合媒材與科技,討論科技於當下的社會性與性別意涵的鄭淑麗,在本次工作坊中選擇不同背景的十位舞者,藉由舞蹈身體創造化身動作的觀察,讓舞者想像敘事肉身化的過程,傾聽程式捕捉身體的邏輯與程式自身的閱讀限制,以啟動科技藝術與舞蹈跨域合作的第一步。

文字|劉純良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上揚唱片 台灣文化歷史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為台灣留下珍貴聲音的林太太——張碧

上揚,是台灣第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從早年代理主流大廠音樂引進優質唱片,八○年代起為台灣作曲家錄製專輯,系統化整理四百年來的台灣歌謠,並發行樂譜。多年來獨立開創的新時代,不但作為表率,也影響了台灣唱片產業。獨到的魄力與眼光,來自於靈魂人物張碧及幕後支柱林敏三這一對伉儷,為此二○一五年上揚獲頒傳藝金曲獎「特別貢獻獎」,感念其「讓世界聽到台灣」之功。如今兩人相繼辭世,令人喟嘆,但可喜的是他們為台灣留下的音樂記錄,終能永流人間。

文字|陳樹熙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