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下)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反覆的溝通來回,與差點說出口的放棄 「劇場使用」與「文化資產」兩種專業交會後,彼此延伸出來的問題,往往不一定能找到交集,甚至絆著彼此的步伐。例如曉劇場核心成員葉育伶也提到,過程中曾有文資委員將整個園區的古蹟建物都拿出來討論,但曉劇場所承租的只有B棟,她苦笑說:「古蹟作為一個整體,怎麼可以單棟討論?這個問題,文資委員覺得很荒謬,但我們也覺得很荒謬。」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上揮棒者的奠基工程
記香港中樂團第2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在交響樂團的演奏中,指揮是一位最特別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帶樂器的表演者,卻能背對著觀眾,統領樂團的表情速度,激發潛能,讓匯流的音色在各種手勢的引導中蜿蜒暢行。指揮獨特的魔力,在歷史的淬煉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國樂交響曲,卻仍存在諸多問題。幸而在香港中樂團的高度重視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揮專業,從2011年開始創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歷經2014年、2017年的3屆賽事後,已培育出多位指揮菁英,在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等地嶄露頭角。此外,更於2011年舉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以多重面向研討中樂指揮的發展與溝通合作討論。
-
生活 藝@書
散戲之後
代序林懷民在14歲時發表第一篇小說,並於21歲出版《蟬》,之後更成了華人世界必讀的長銷傑作。26歲後,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成為國際級的編舞大師,成功用精細的舞蹈,讓台灣得以躍上國際舞台,獲得眾人目光。在半世紀之後,他編了無數的舞蹈,卻漸漸惜墨如金。在《激流與倒影》中,共彙編了25篇林懷民以往至今的作品,試圖將其筆下的華麗與感動永遠保存。本刊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林懷民人生歷程與內心情感最真實的文字呈現。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白犬島的戰事與日常
差事劇團《跨越海洋——島嶼前線紀事》在馬祖藝術島近年因研究關係往返馬祖多次。初踏上東莒這座島嶼,定位總在海上。從民宿老闆娘手中接過一張紙本地圖,試著從大坪前往大浦。地勢起伏雖大,整個城鎮的節奏卻非常適宜散步,眼前美得彷如上天恩賜的景致,會讓你忘記這裡曾長年籠罩在死亡威脅下;當你嘗試與此地長者聊天,你會發現這不是一次旅遊,所在之地是個終日等待戰爭發生的軍事遺址之島,每個軍事據點都像未癒合的開放性傷口,它被遺忘在國民義務教育裡的地理與歷史課本。

達康.come 土法煉鋼自造的喜劇教科書

面白大丈夫 喜劇的秘密都在這「男生宿舍」
-
專欄 挑戰邊界
表演空間
當我凝視這片空白,畫面便逐漸成形。有時我會帶著預先設計好的概念到現場,但是當我坐在劇場裡,很快就會發現那個設計在紙上或許很有趣,但是並不符合這個空間的特質或需求。每次當我回到某個空間,它就會將我帶到一個新的方向,向我展露如何運用它的新的可能。仍是同一個空間,但我已有所不同。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之下看藝情
2021年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觀察COVID-19疫情迄今已逾兩年,對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皆造成重大影響。紐約百老匯迄今仍因確診案例而有程度不一的停演事宜(註1),學界亦有針對疫情下之觀眾心理與產業影響之研究(註2)。本文僅就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之數據觀察,提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在疫情下之狀況分析。
-
評論 舞蹈
默的虛擬
如果「默」不是一種對既有再現體系的頂禮膜拜,如果「默」不是一種在語言體系中發聲與緘默的對立,那「默」可以是什麼,又可以不是什麼?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在台灣電影中,編舞家也沒有缺席,卻很容易被遺忘,或是從來沒被正視過,也沒有任何獎項入圍被而被紀錄,如船過水無痕般地消逝在世代的記憶與史料之中。趁此機會,我想依時間序記錄保留這些編舞家在台灣電影中的軌跡。
-
演出 戲劇 偶戲結合歌仔戲 演出舊作新面貌
《剪紙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現實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臨生死交關之時,是最難的抉擇。勇於嘗試新媒材並不斷挑戰各式跨界合作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其2010年發表作品《剪紙人》,透過剪紙窗花、杖頭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為素材,與大人小孩一起討論難解的離別課題。首演後好評不斷,多次進行海外巡演,也獲得戲曲創作者游源鏗讚賞,認為有發展為戲曲的潛力。
-
評論 戲劇
生活是場徒勞的遊戲
評斜槓青年創作體《公寓》《公寓》依據李沐恩2017年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優等獎的同名作品改編,於決審會議上,劇場導演魏瑛娟已提出原作有「劇本單薄」、「角色塑造點到為止難以深入」、「明明是個很悲傷的故事,寫得也不夠狠,力道不夠」等瑕疵。初次看到斜槓青年創作體青年自造《公寓》的文宣,首先想到的幾個關鍵詞便是「異化」與「疏離」雖是在人文領域中早被反覆翻攪無數次的老梗,但標榜「青年發聲X末日預言X特定場域」,搭配COVID-19確診人數日益增加的2022,人人皆有難以從家屋中出走的生命經驗,的確應景。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藝術也需向馬斯克取經?
如同阿瑙特的經營策略,將Dior和LV等過去一度淪為夕陽傳產的品牌納入旗下後,除了維持其經典元素及強調手工價值,企業命脈首重研發,要「創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又如2008年金融海嘯同時加速了無法適應社經新環境的產業淘汰,兩年後宣布破產的百事達影片出租店就是一例。因此藝術不能一直吃老本,而必須思考未來。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音樂 讓歐洲更認識台灣
郭芝苑作品 首度在愛爾蘭發聲
早期,西洋古典音樂雖是透過傳教士作為媒介進入台灣,但真正開始落地生根,則是在19世紀中期之後。日治時期,藉由日本人引入西化音樂教育,為藝術風氣奠基,也影響愛樂者赴日求學。在台灣接觸近代西洋古典音樂之初,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就以其廣泛多元的創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當時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古典音樂在台灣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不但有優秀的音樂家在海外爭光,樂團也屢屢在巡演中獲得極高評價。此時,該是由台灣反向發聲、讓世界聽見自我特質的時候了。只不過,如何傳遞?又該傳遞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與時間賽跑

以實力對抗偏見

直球對決社會亂象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歧義散策: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
許多年以前幫一齣戲做視覺,一稿後依據導演意見與各種feedback一路改了9個截然不同的設計(沒有誇飾開玩笑)(還是更多?)最後導演選了最一開始的一稿;還是另外一次也是做了5個up以上的版本,業主也抓狂了:「很酷的感覺就對了,隨便你怎麼做,只要很震撼讓人對戲很期待的感覺就好了」隨之新版本零秒過關。 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製播的podcast裡導演許哲彬的一系列《導演(不)只出一張嘴》第一集裡導演王嘉明提到:「(大致語意)導演要怎麼透過一張嘴讓團隊動起來要怎麼知道語言的力量在哪裡,哪些語言以為是廢話但其實是有用的,以為有用的語言其實卻都是廢話」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兄弟》揭露體制之惡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
演出 舞蹈
黃于芬的橡皮筋哲學 《談彈》彈射壓力與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間推出「勥」系列,藝術總監平珩藉著舞團邁入30周年之際,邀請昔日自家舞團舞者「回娘家」編舞,今年邁入第3屆的「勥3」推出編舞家黃于芬與空間暨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編創的《談彈》。這件平珩笑稱為「三頭牌」的製作,將從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黃色橡皮筋出發,讓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擊舞者肉身,寫實地表現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衝突與壓力。
-
演出 戲劇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上演古代遠距離戀愛
臺北市立國樂團從2017年首創「TCO」劇院後,即以1年歌劇、1年音樂劇的節奏推出新製作。讓更多觀眾藉由精緻的戲劇性表演,進一步成為國樂的愛好者。今年全新規劃的《大畫昭君~觀落雁》,是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的第四度合作,也是劇團中國四大美人系列中的第3部古裝音樂劇作品。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巴黎歌劇院新任合唱團總監
吳淨蓮 今日花都的明日詠唱
去年(2021)4月宣布接下法國巴黎歌劇院合唱團指揮,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吳淨蓮,一夕之間在歐洲樂壇成為矚目新星。 自大學時期獲留學獎學金負笈歐洲,吳淨蓮至今已經旅居歐洲30餘載,在法國、瑞士、荷蘭等國知名歌劇院都有多年工作經驗。在前往巴黎前,吳淨蓮是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歌劇院的合唱團指揮,7年來不僅帶領該團隊贏得全球最優秀合唱團殊榮,也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聲望。如今遊歷了一圈又再回最初求學之處法國,且是為了加入這個歐洲編制最完整、合唱團團員超過百人的巴黎歌劇院,雖有硬體裝備的支持,但相伴而來的責任與壓力也不容小覷。
-
生活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新書《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
專欄 挑戰邊界
宣言的宣言
無論這些學生們是否會繼續追求自己在宣言中所倡議的理想,這種自我反思並以文字表達的行為,本身就極具變革性。這是一段健康的自省歷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應該經歷它。退後一步,檢視我們做了些什麼,並且將我們對於未來的願景化為文字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跨性別藝術家斐雅.美娜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
演出 戲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ITALive」
疫後劇場新疆土 《易卜生之屋》、《封塵舊事》特映登台
2021年因疫情取消來台演出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將在「2022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劇院特映系列登場,完成與台灣的觀眾朋友見面的許諾。
-
演出 跨界 線上 ╳ 沉浸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 台灣轉譯的復刻與轉化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是個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