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鑠齊
-
焦點專題 Focus
沒有皇帝的歌仔戲舞台
一九八七年,考試院長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身繫軍事監獄,在獄中完成以台灣歷史為主軸之大河小說《台灣七色記》,分別為《白版戶》(西元三八三年河洛人的故事)、《黑水溝》(西元一六八三年台灣天地會)、《洪豆劫》(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事件)、《黃虎印》(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抗日)、《藍海夢》(西元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記)、《青山路》(西元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及《紫帽寺》(西元一九八四年泉州人的故事),這時間橫跨一千六百年的七部曲。其中以清帝國割台為背景,描寫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成立始末的《黃虎印》,是一部呈現台灣人對抗日本統治的歷史故事。 二十一年後,《黃虎印》由近年頗獲矚目的中生代戲曲編劇施如芳執筆改編,將長達七十萬字的原著搬上歌仔戲舞台,唐美雲、許秀年、朱陸豪等人攜手演出。去年才發表京劇《快雪時晴》,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問候友人的短箴,巧妙鋪陳出「他鄉為故鄉」的主題,呼應台灣當前的族群問題;此次再度碰觸台灣歷史、國族詮釋,她如何用戲曲古典的美感形式訴說台灣事?在意識形態與藝術創作間,她又如何拿捏? 透過姚嘉文與施如芳的對談,本刊帶讀者先賭《黃虎印》的創作與改編,也透過歷史、文學與舞台三者的相互演繹,探看在虛構與真實間,如何在「忠於史實」、「論出於史」的要求下,交織出歌仔戲演台灣事的新頁。
-
演出評論 Review
台灣瘋狂,劇場也瘋狂?
在《瘋狂年代》狂亂的兩個多小時裡,筆者感受到的,其實是創作者的沮喪,是他們對台灣和台灣人的不耐,對劇場無能對現實發聲的厭倦,對自己所能扮演角色的強烈懷疑。
-
演出評論 Review
跟普拉斯沒關係
不管這齣戲說的是不是「普拉斯」,其實導演所表現出來女性對自我認同的崩壞,則更能反映出當代諸神退位的宿命悲劇;正如劇中徐堰鈴泡浸在水池中,從空降下的那支麥克風隱喻著男性的意象,也是她在矛盾漩渦中想要緊緊抓住的救贖,然而慾望卻在她過激的動作重覆中漸次驅向絕望。
-
演出評論 Review
眼花撩亂的慶生會
蘇安莉的《安提卡書簡》,可能是這次表現最為完整的作品。切分清晰的光區、舞作進程的考量、不拖泥帶水的肢體,有二○○一年《24》同樣冷靜處理感性的成功因素與迷人超脫特質。極簡主義的音樂、男聲唸詩,聲音本身的音韻及文本在破裂片段中透露的訊息拼湊,舞蹈尚未展開即已異常豐富。
-
焦點專題 Focus
邁向舞台的青春紅毯之路
台灣偶像劇盛行,不少年輕明星都出身高中職的戲劇或其他表演科系,但是高中戲劇專科教育,只培養偶像明星嗎?當然不是!老師們指出,戲劇是綜合藝術,入門階段的學生仍須全面學習老師著重於啟發、建立「各部門分工但通力合作」的團隊概念,開啟學生對戲劇的認識與熱忱後,讓學生選擇各自有興趣、具專長的部分深入學習。所以當偶像不是唯一,還有許多可能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個沒有演員的音樂劇場
或許這些「飆舞台、玩影像」的效果是在反諷人類漫無節制的科技、文明的發展,然而它們卻威脅音樂的主導性別忘了《消失的王國》是個「音樂劇場」,而非「影像劇場」;真正的主角應是音樂本身及演奏家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膽識、肯練功,就有機會!
編劇的另一個主戰場,當然就是收視群眾廣大的影視產業了。光靠幫劇場寫劇本不足維生,許多劇場編劇也同時兼任或專業轉任影劇編劇,這中間的環境差異不但大,而且挑戰更多。本刊專訪也是從劇場轉戰影視圈的兩位知名編劇:去年以《白色巨塔》獲得金鐘獎的吳洛纓與多次入圍金鐘的《流星花園》編劇徐譽庭,從他們的經驗,看影視編劇工作的未來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膽大靈活、酷嗜挑戰
周曼農 堅持為劇場思考「可能性」
樂於接受各種劇場挑戰的周曼農,除了是小劇場的出色演員,更對劇本創作、尤其是劇場劇本情有獨鍾她敢於改編許多讀者心中的究極之書《百年孤寂》,用漫畫人物柯南在劇場中解存在主義式的謎題;這個月莎妹劇團新作《給普拉斯》,周曼農更挑戰把女詩人的創作慾和求死慾搬上舞台。熱愛劇場的她,是個堅持從劇作者立場出發,思考「劇場可以是什麼」的創作者。
-
專題
黃誌群
「雲腳」是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獨創詞彙,意為不含目的地的走路,無前無後,回到當下,如同白雲在天空飄移,凡身俱放。優人音樂總監黃誌群談起優人們多次雲腳的身心體驗,他脫口而出:「雲腳像是內在的洗澡。」雲腳同時帶來能量與靜心,對於創作來說,讓黃誌群容易找到靜、定、與力量感。
-
藝號人物 People 兒童劇也有大智慧
黃春明 銀髮更見純真童心
黃春明說自己年紀愈大,愈會寫童話,可以深入淺出,不會只說些大道理。這幾年每逢劇團公演,他總是親身參與編導工作,在過程中,與兒童有了最親密的接觸,孩子們從他們口中的黃爺爺身上學到了不只是戲劇的演出技巧,還有更多關於人生的哲理;而孩子們純真無邪的反應,也給了他最直接的回饋。
-
藝號人物 People 帶著過往的寶貴經驗一同分享
魯道夫.巴夏 為樂團上珍貴的大師課
被台灣樂迷暱稱為「巴夏阿公」的俄羅斯指揮家魯道夫.巴夏,連年數次來台與NSO合作演出,雖以「排練嚴格」出名,但一切都是為了音樂,他說:「我擔任客席指揮時,都抱著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經驗、所學分享給團員們的想法。」「我是來『教』你們的我來告訴你們李希特、蕭斯塔可維奇這些大師們當時怎麼工作的!」為了讓更多人聽到優美的音樂,巴夏更用心將經典樂曲改編,讓演奏更易呈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許芳宜的三種氣質
許芳宜給人的印象除了身體技巧的無懈可擊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即是她充滿戲劇張力的身體表情。然而,此次演出的三支舞作卻能適切地勾勒出她不同以往的身體特質,不僅開拓了她舞台角色的更多可能性,也展現了此次主要編舞者布拉瑞揚在離開雲門舞集2之後追求獨立自主的編舞風格。
-
演出評論 Review
飛離維也納的《蝙蝠》
《蝙蝠》特殊的維也納風情,去過當地的人都可強烈感受到。演出裡,不只是舞蹈裡沒有維也納,邱君強棒下的樂團也僅中規中矩地奏出了音樂,少了維也納圓舞曲獨具的、譜面上看不到的韻味。
-
藝號人物 People 新任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
根特.赫比希:將帶來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些因《浮生若夢》而燃起的靈光 致莫努虛金
浮生雖然若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陽光劇團在台北,為劇場觀眾激盪出的波濤,也許會如《浮生若夢》擷取人生關鍵片段的創作概念,成為某些人生命中的關鍵片斷。透過影像,透過隻言片語,我們向帶來這一切的陽光劇團與莫努虛金女士,深深致意。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搭築圓夢之梯 親近藝術零距離
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發起的「藝術零距離」專案計畫,將號召社會和企業團體,共同圓一個人人皆能接觸精緻藝術的夢。這個計畫針對從未來過兩廳院、想一窺藝術殿堂門奧的民眾,及資源不足的弱勢族群,藉由各界贊助,讓他們進入兩廳院,觀賞精心策劃的演出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五:出版人王榮文的華山新時代
華山來論劍 創意起擂台
從老酒廠、藝文特區,到今天正式成為「華山創意園區」,走過九十年的歲月,華山這塊場域將蛻變成為眾人競飆創意的擂台。新任擂台主、遠流出版社創辦人暨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豪邁邀約:「我在執導一齣酷華山大戲,把自己定位成製片或導演,歡迎各界一起來此飆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編劇技法
從集體的多元關照到個人的恆常凝視
面對身旁的社會,賴聲川選擇集體即興的方法,如他所言,讓演員(共同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塑造作品及作品的集體關懷,但在面對自己個人的生命關懷時,多元聲音的輸入(input),或許就不是他所在意的重點。十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賴聲川在華文現代劇場發展史的重要地位無庸置疑,但針對他的創作主題、方法,更多具有批判性的研究論述,對於他所謂的重新定義或再定義,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似乎迷失了方向的台灣劇場中,再一次找到重新定義、再定義的可能。
-
藝號人物 People 沒練琴會對自己生氣的鋼琴家
癡琴.戀琴—莉莉亞.齊柏絲坦
一九八七年布梭尼鋼琴大賽首獎得主、知名俄國鋼琴家莉莉亞.齊柏絲坦,去年三月首度訪台與NSO合作演出,驚艷全場。這個月她將再度訪台,並帶來精采的兩場獨奏會,又可讓愛樂者聆賞到她精湛的琴藝。本刊特邀文化大學中國音樂系主任樊慰慈,越洋訪問到這位執著音樂的鋼琴家,一談她對俄羅斯鋼琴樂派、演出曲目等等的想法。
-
音樂
一場耳朵舒服的音樂會
指揮本就是以身體傳達一切意念的職業,樂手們會感受到指揮身體的狀態,進而影響到演出品質,甚至音色。此次再看人稱「樂壇的台灣之光」呂紹嘉,相較於過往,發現他的肢體動作自由開放許多,無論是面對宏偉或是細瑣的樂段,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