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馬克白》 受邀至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演出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柏林高爾基劇院成立的全新劇團「流亡劇團」,於四月初首演了《冬之旅》,由難民組成的演員透過一場為期兩週的德國、瑞士巴士之旅,在台上虛實交錯,演員把自己的真實故事、身分編織入戲,把在德國所體驗的各種文化震撼都說出口。作品《共同境地》曾來台的導演雅葉.洛能讓《冬之旅》充滿幽默,但笑聲並不輕盈,這齣戲把難民傷痛置放在舞台上,控訴戰火的無情。
跨入二○一七年,柏林劇壇迎來人事變動巨浪。說是巨浪並不為過,因為動的是兩大老牌劇院的藝術總監:柏林劇團的克勞斯.派曼與人民劇院的法蘭克.卡斯多夫,兩人即將卸任道別,但過程並不平順:派曼酸繼任者不夠叛逆,不是一流藝術家;而人民劇院的繼任者德爾孔,以藝術策展人身分空降令劇院工作人員質疑,而其言語又冒犯整個城市以上種種,讓這場人事風波,看來還有好戲可瞧!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以新移民劇場美學備受德語劇壇關注的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近期針對難民議題,推出《吃掉難民》行動劇,在劇場外放了一個動物牢籠,裡面出現了四隻活生生的大老虎,配合讓沒有歐盟簽證的一百位難民到德國與親友團聚的網路集資行動,宣稱如果包機沒法起飛,就有自願的難民會「被老虎吃掉」,旨在戲謔諷刺,對政府施壓,給予期限,敦促政府面對難民,必須採取更人道的開放政策。
面對反難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在地方選舉中獲得勝利,抗拒極右派崛起的柏林劇場人於三月廿日聯合推出「難民嘉年華」,包含德意志劇院、高爾基劇院、列寧廣場劇院等重要劇場,攜手布置花車、製作標語、在社群網路上邀請觀眾一起走上街頭,抗議偏狹與歧視。活動吸引了超過五千人參與,許多難民加入行列,遊行隊伍充滿各色人種,和平呼喊。
新近出版的《柏林劇場》一書,透過對柏林劇場建築的介紹,讓戲迷們透過文字、攝影、繪畫,更認識柏林這個「歐洲劇場之都」的前世今生。書中著墨最多的是柏林此刻最受歡迎的劇場建築,如許多劇團的駐地劇場,因為有固定場地,也就可大展身手,盡情發展劇團美學。
法國的《查理週刊》恐怖攻擊血案,引發新聞、藝術工作者群起捍衛言論、創作自由,向來以激進諷刺著稱的德國劇場人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尤其○六年也曾遭受回教激進分子威脅的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這次特別在劇場舉辦聲援《查理週刊》活動。但在血腥威脅陰影之下,劇場真能自由嗎?
以在湖上搭建巨型舞台演出歌劇聞名的「布雷根玆藝術節」,今年延續去年劇碼《魔笛》,三隻巨大的噴火龍矗立在水面上,主舞台寬達廿二公尺,炫麗奪目;戶外演出即便碰上風雨,台上歌手與雨奮戰,麥克風失靈也不放棄,台下觀眾也支持到底。
現代戲劇史上聲名卓著的柏林劇團,最近發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水災。因為正值暑假休戲,劇團所在的古蹟劇院趁此時整修,卻因工人失誤引發灑水系統噴灑,劇院頓時成為汪洋,這一來許多布景、器材真的「泡湯」,也讓劇團暑期後的演出計畫整個打亂!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一年一度的「柏林藝術獎」於三月十八日在柏林藝術學院舉行頒獎典禮,除六大類別的得主外,主辦單位再選出現代音樂作曲家馬堤亞斯.史巴林格為「大柏林藝術獎」得主,讓人振奮。而「表演藝術」類別的得主則是位居幕後擔任Dramaturgie工作的女性劇場人,意義非凡。今年的柏林藝術獎得獎名單讓人信服,肯定大師,也鼓勵新秀與幕後工作人員,呈現多元的藝術風景。
柏林第一座大型國際機場威利‧布蘭特柏林布蘭登堡國際機場二○○六年開始施工,原定二○一○年開幕。但因施工延誤,延遲至二○一二年開幕。然而就在開幕前夕,柏林市政府發出緊急聲明,因消防設施來不及完成,必須再度延遲開幕日期,各界譁然。面對這個依然無解的國際機場笑話,柏林的劇場界開始在舞台上回應,以表演藝術回應荒謬時事。
雖然翻修工程延宕,但暫居席勒劇院的菩提樹下大道邦立歌劇院終究會有離去的一天,之後這個百年老劇院又將何去何從?曾經是德國最大的話劇劇院,席勒劇院幾經波折,才又回到柏林人的劇場版圖,不當歌劇院暫時據點之後,有人建議將它轉型為舞蹈劇院,讓舞蹈創作豐富的柏林有一個舞蹈人真正的「家」。
二○一三年歡慶舞團廿周年的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在一整年慶祝活動的尾聲,丟出驚人的震撼彈,解雇所有舞者,此後只接委託創作,不以舞團型態創作。創作成就斐然、跨界規格驚人的莎夏.瓦茲表示,因柏林文化單位無法承諾給予長遠經費挹注,因此難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經費不足以建構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團。
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的新任雙總監於十一月上任,其中雪敏.朗霍夫既是女性又是土耳其裔,備受矚目。朗霍夫早先在瑙寧街劇院即以「移民後裔劇場」打造劇院特色,接任新工作後則宣布要帶領劇場走向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劇場,多元包容。
非常喜歡柏林自由創作氛圍的羅伯.威爾森,近年在此推出頗多新作,四月又跟柏林劇團合作,重新詮釋經典童話《彼得潘》,找來另類歌手女子二人組CocoRosie擔綱作曲,翻轉童話面貌,把《彼得潘》演成黑暗的劇場成人冒險。
今年邁入第十二屆的「三月音樂:當代音樂藝術節」,是德國很重要的現代音樂發表場地。今年活動由歐斯特沃爾德策展,現代音樂所包括的實驗性、表演性、樂器多元性、文化異種性、政治性都可以在「三月音樂」裡找到。三大策劃主題為「打擊樂」、「變革/斷裂」、「迷你劇、獨角劇、通俗劇」,每個主題皆有許多充滿表演性質的音樂會。
今年適逢德國歌劇大師華格納的兩百周年誕辰,作為大師出生地的德國當然要熱鬧慶祝,除了在其生日當天發行設計精美的紀念銀幣,從南到北,到處都有全新的華格納歌劇製作,從指揮、導演、演員、服裝設計,都是夢幻組合,歌劇迷可盡情潛入華格納的歌劇世界。
七月初上陣的「喜歌劇院藝術節」,在一週內一口氣演出七檔製作,讓歌劇迷樂得天天到劇院報到。這次的活動也正逢新舊任藝術總監交接:任期屆滿十年的荷莫基為喜歌劇院打造了新氣象,卸任後將轉至蘇黎士歌劇院;接棒者是澳洲籍的巴瑞.考斯基,他表示想要把歌劇的定義擴大,從巴洛克歌劇到現代音樂劇都一把抓,要讓歌劇院興盛,受到觀眾歡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