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門內外的夫妻關係 不浮誇的平凡愛情
繼「家庭三部曲」描繪台灣家庭中的糾葛關係,紀蔚然新作《安娜與齊的故事》聚焦在夫妻之間,從兩人的內心活動說起。在一場晚宴開始之前,女主人突地陷入恐慌無法離開房間,男主人隔著一道牆極力安撫,一邊招待賓客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細緻的語言鋪陳出暗流的情節,導演符宏征更加上現場音樂互動呼應,邀來作曲家李哲藝作曲、「自由擊」樂手演奏,期使讓音樂和戲劇能夠「一起呼吸」。
繼「家庭三部曲」描繪台灣家庭中的糾葛關係,紀蔚然新作《安娜與齊的故事》聚焦在夫妻之間,從兩人的內心活動說起。在一場晚宴開始之前,女主人突地陷入恐慌無法離開房間,男主人隔著一道牆極力安撫,一邊招待賓客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細緻的語言鋪陳出暗流的情節,導演符宏征更加上現場音樂互動呼應,邀來作曲家李哲藝作曲、「自由擊」樂手演奏,期使讓音樂和戲劇能夠「一起呼吸」。
即將在臺灣藝術大學展開的表演藝術盛會「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將由法國111劇團帶來的Plan B擔當開幕節目。結合馬戲特技與劇場奇想,Plan B呈現了畫家馬格利特作品中的超現實氛圍,表演者隨著空間變化而調整活動,玩弄著重力概念,也為生活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帶來充滿療癒感的「B計畫」。
歷經四年數十次的讀劇呈現,阮劇團「劇本農場」的第一號作品《水中之屋》,終於要搬上舞台正式演出。多次與觀眾的交流,驗證了這個劇本是否足以通過時間考驗。這個以嘉義東石沿海小村為背景,在颱風再臨的前夕發生的故事,糾葛的是三位兒時玩伴廿年的命運,導演汪兆謙將以魔幻寫實手法來述說
來自德國的戴安娜.丹姆勞是繼古貝洛娃、娜塔莉.迪賽等歌劇天后之後備受矚目的花腔女高音,她演出的《魔笛》夜后與《茶花女》皆令人津津樂道。十一月中她將偕同夫婿、法國低男中音尼可拉.泰斯特首度訪台演出,兩人將各自演唱多首拿手的歌劇詠歎調,讓樂迷大飽耳福。
來自芬蘭的指揮大師凡斯卡,也是知名的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作品詮釋大家,後者以音樂描繪家國的峻偉風景,前者則以指揮棒讓曲中風景立體呈現。凡斯卡這次與NSO合作,除了演出西貝流士的《第五號交響曲》,也將呈現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的《太陽神》序曲,北國風情將隨音符在台北樂迷面前鋪展開來
已與北市國合作過兩次,這次再度站上國樂團指揮台,簡文彬拋出雄心壯志:「我想開發國樂器各種演奏或組合的可能性,去尋找不一樣的國樂聲響。」在十一月的「簡文彬與TCO」音樂會中,除了以過去的創新作開場,簡文彬並委託作曲家創作新曲挑戰演奏形式,別出心裁的實驗,讓觀眾聽見、也看見國樂無限可能的未來。
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新作《Varhung~心事誰人知》脫胎於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二○一六年的卅分鐘短篇同名舞作,前作為女性發聲,本作則拓展了關懷對象,在部落生活中扮演要角的植物月桃,也成了舞作發展的動作元素。習於壓抑的屏東排灣族舞者藉著唱歌小酌難得放鬆,但沉醉之中,仍須清醒感受;對巴魯來說,沉醉中保持清醒的內在,是本作最艱難也最迷人之處。
TAI身體劇場的前六支舞作,談的都是關於歷史記憶或原住民族離散和被壓迫的經驗,但即將推出的《久酒之香》則是讓舞者們找到一個放鬆的出口,述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搭配流行老歌與搞笑改編童謠,每位舞者都有Solo段落,讓他們能盡情發洩,也邀請觀眾在觀賞表演的當下,一起將情緒釋放出來。
飛人集社劇團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繼「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推出全新製作《天堂動物園》,故事以動物為主角,描述一匹外來的野馬如何融入新的動物族群,藉此隱射外來者/本地人的移居議題。在製作上,這次也將有新的面貌,如大型偶與面具表演的加入,將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看飛人作品的美感體驗。
《一零(二)》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一零》延續之作,由香港音樂創作者梁基爵搭配電影導演蔡明亮的影像,發展出結合展覽裝置的現場音樂會,觀眾可在現場遊走,自由聆賞。因為黃耀明牽起的兩人合作機緣,過程中卻從未密切接觸,因為蔡明亮提出這樣的要求:不求深入認識、不仗語言溝通、彼此不用改變,請你多多遷就我卻是在這樣自在的互動狀態下,打造出興味盎然的驚奇。
打擊樂是最直接的音樂,和人聲在大自然中的呼嘯一樣,是最初的音樂。最初是直觀的,直觀是全面而不是單向道的,更不存在堅硬的界線,所以,回應打擊樂作為最初、最直觀的音樂,該讓它回到混沌,泯滅堅硬的界線,讓場域流動起來,還原它的不定性。《反作用力計劃:抵抗》這個演出,在空間配置的思維上,已經反映出他們對打擊樂本質的深層思考,樂音還沒奏出,已經令人欣賞。
繼二○一三、二○一四年兩度訪台,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將於十二月初三度訪台,高齡七十二歲的她,將帶來包含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布戈拉多改編的皮亞佐拉《再見,父親》等拿手曲目,讓樂迷重溫黑膠時代的溫暖琴音與感動。
近期的即興演出氣氛相當活絡,十一月就有不少活動可以參與。 二○一一年開跑的「國際愛跳舞即興節」(i-dance Taipei,簡稱idt),由長年推展接觸即興的編舞家古名伸主辦,兩年一度匯聚香港、韓國、日本等地的創作者們,如今年邀請的法國戴劍、日本勝部知子及鹿島聖子、韓國金奉鎬等,以跨界的實驗與對話,探索舞蹈、交換藝術感知。除了有系列不同的演出陣容,並有「即興流水席」免費參加的極興接力,與論壇等活動。 此外,驫舞劇場近年推動以即興、冒險、碰撞為前提的演出計畫「混沌身響」亦步入第二季,本月分別有伍宇烈X Jolle Landre、楊乃璇X巻上公一X Mark van Tongeren等兩檔。舞蹈方面,除了是台灣觀眾並不陌生的香港編舞家伍宇烈與近期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而跳進咖啡館的編舞家楊乃璇,搭配的音樂創作者也來頭不小,有前衛日本音樂家巻上公一、長年研究音樂、聲音與人聲的民族音樂學家Mark van Tongeren與古典背景卻玩即興、搞跨界,年逾六十仍能量充滿的法國低音提琴家Jolle Landre等。
我們終究會被時間打敗。 最近身邊有同事離世,每當遇到和死亡有關時刻,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人生,確認走一遭的意義。快樂的、嬉鬧的、難過的、瘋癲的、當生命之鐘不再轉動,會破碎成什麼模樣。 或者說,時間永遠不會停,停的只有手上那只倒數碼錶,世界仍舊運轉,我們所能確認的,只有身邊那一小群極為親密,記得我們微笑、願意獻上一朵花的人。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在《偉大馴服者》裡說:「時間是生命的馴獸師。」無論多麼花好月圓、風光明媚,最後都將走向終點。 這位因執行二○○四年雅典奧運開、閉幕式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很好奇在他卅年深厚文化、美學底蘊下,如何以身體為染料,詮釋出生命的荒唐、調皮的馬戲團感,以及當我們終將要被時間打敗時,要以什麼樣的眼光與姿態,面對現下的種種。
魁北克作者希瓦涅(Olivier Choinire)的原劇本Flicit,在二○○八年被英國劇場界師奶級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翻譯成英文版本的Bliss,這個虛實混呈,將崇拜與幻想、八卦和日常並現的作品,今年十二月也將在黃郁晴的編排和執導下,以《生而為粉我很抱歉》之名搬上華山烏梅劇院舞台。 這一切被劇作家設定在「鏡子另一端」所發生的事全出自一位大賣場員工、巨星席琳.狄翁(Cline Dion)的超級粉絲Caro,她敘述、幻想、操作、創造的另一種現世,所謂的鏡子,其實「可以代表許多投射,」黃郁晴說,「譬如對偶像的崇拜、看著鏡子裡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想像,兒時成為流行明星的願望等等。」 她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就如那位恣意妄想、連結自身與偶像的劇中主角般,「生活是充滿挫敗的,與人相處也總是困難重重,不過當她聽著歌、在作為粉絲的世界中,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讓她得以從現實逃脫。」即使在自媒體發達、直播盛行的今日,汲汲營營攫取目光的人們,實則依舊無法成為如席琳.狄翁般獨特的存在,抱歉或許並非對誰,更像是發現自己終究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十一月除了舞蹈秋天《偉大馴服者》外,預計也會去看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的《重考時光》。在看過八月底Baboo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的作品《悲劇景觀》後,讓我對他如何延伸此種「景觀敘事」的內容感到好奇。《悲劇景觀》的演出過程流暢、表現手法熟稔俐落,而在《重考時光》裡會如何重現、再考時間、空間及事件,觀演關係又會如何在前作之後繼續發展,並因應停車場實地改變,同或不同之處都想一探究竟。另外,其實也想與這群演員們合作。 其二,還有日本劇團維新派在衛武營戶外園區的《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個作品既是該團第一次到訪台灣,卻也是維新派的最後演出。「在有歷史背景的場地上建造出虛構的劇場」(呃這次他們是要搭一艘船),可想製作舞台尺寸很大、成本頗高,難以想像的是到底「維新派」可以做成怎麼樣、以及為什麼「必須」做成這樣。難得有機會能夠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當然也想登上那艘巨大的船,遊歷這趟特別的旅程。
曾數次造訪台灣的花腔女高音Sumi Jo(曹秀美)與被英國權威音樂雜誌《古典FM》評為世界百位最佳音樂家之一的吉他演奏家楊雪霏,來自亞洲的兩人將空前首度在台展開一場人聲與絃樂唱和的旅程,從「音樂之父」巴赫之作啟程,一路跨越西班牙、渡遠洋至南美巴西,在美麗的秋天中邀樂迷一起漫步
源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駐村經驗,編舞家蘇文琪看到科學家以各種實驗數據分析物理現象,不斷自我批判,如藝術家面對創作,「科學家與藝術家很像,都提出未知的假設,用很多東西去佐證,追求真相,或事實。」在CERN探究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粒子是科學家們的單位,蘇文琪也試圖將舞台元素分解為最小單位,《全然的愛與真實》回應了科學家研究假設所投入的信仰與執著。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
一九四○年代,連演十天的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當年以水、火、雨景等機關布景與緊湊劇情風靡台灣內台觀眾,為了不讓好戲消失,也為了傳承歌仔戲藝術,國寶級歌仔戲苦旦廖瓊枝七年前將之改編濃縮搬演,近期更推出新版《俠女英雄傳》,由京劇名角曹復永擔任導演,並邀台北世大運開幕節目的幕後設計團隊合作,以現代科技「復刻」重現當年經典。
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於十月下旬登場,推出七場音樂會,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更有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屬於絕對當下的「即興音樂」,總是能帶給聆賞者意外的驚喜,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以「碎形的絕對」為題,邀請多位在即興音樂領域耕耘多年的資深藝術家,於十一月到訪台灣,以碎形的聲音素材,堆疊與延展,組裝與配對,打造聆聽者獨一無二的聽覺體驗。
出身巴希瓦現代舞團的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與其L-E-V舞團,將於十一月初首度訪台,演出《強迫症之戀》。舞作靈感來自患有強迫症的美國詩人尼爾.希爾伯恩朗誦自傳詩〈強迫症〉的影片,透過強烈的電子節奏與反覆持續的肢體編排,編舞家呈現了詩人內在的暗黑世界。
繼《大四囍》批判傳統婚姻制度後,經過十年沉澱,編舞家姚淑芬新作《破月》再度對時代提出反思與對話,承襲《大四囍》強烈的視覺符號,姚淑芬再度挑戰以跨域媒介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她擷取中國舞為元素,在紅布起落與紅線纏轉之間,舞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