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六: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小劇場拉長戰線 在創作與市場間拔河?
小劇場的特色除了規模小,另外就是內容的實驗性和創意性高,是劇場藝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塊。可是這門創意成本高、觀眾少的藝術,如何能夠在「將本求利」的世界中生存?而增加場次、拉長戰線,果然是小劇場發展的必然出路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九:本土音樂劇的春天乍臨
唱自己土地的歌 演自己文化的戲
這一年的本土音樂劇製作,充分體現了「唱自己的歌」的精神,本土文化中的各種音樂風景,都在製作中呈現。除了有直接以台灣歷史題材入戲的《渭水春風》與《金蕉歲月》,更有從根本架構上挑戰了「音樂劇」之定義的作品如《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與《大國民進行曲》,在劇中織就了台灣本土文化中不同脈絡的音樂,更展現了豐富的「台灣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呂紹嘉 讓廿世紀音樂站上台灣舞台
注目焦點一 曾經贏得法國貝桑頌、義大利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指揮首獎,並先後出任德國萊茵愛樂交響樂團、科布倫茲市立歌劇院以及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是台灣指揮在國際成就最高的一位。在眾所期盼下回台擔任NSO音樂總監,為NSO音樂總監懸缺數年的困境劃上句點。 注目焦點二 在二○一○/一一樂季的規劃中,除了演出愛樂者熟悉的經典之作外,更導入大量台灣首次演出的廿世紀重要作品,並且精心將兩者設計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在享受耳熟能詳的音樂之餘,也有機會聽見新的聲音、提高眼界。 注目焦點三 國內樂壇首創「呂紹嘉時間」,親自由音樂總監主講、與談並且請音樂家現場演出,讓觀眾在欣賞音樂會之前,能對演出曲目及時代背景等,增添更多知性上的理解與感受。 五年的音樂總監任期,將為NSO提升至什麼樣的水平、為國內交響樂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讓我們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施如芳 跨劇種最多 搬演率最高
注目焦點一 台灣少有專職劇作家,像施如芳這般,志在一劇之本,且橫跨不同劇種和表演型態。從歌仔戲、京劇、崑曲、豫劇、歌劇、音樂歌舞劇,寫來均能得心應手,展現旺盛多元的創作力和獨到的個人觀點,更是罕見。去年替金枝演社編寫《大國民進行曲》;應邀為「豫劇皇后」王海玲從藝五十年量身打造《花嫁巫娘》,均登上國家劇院演出,深獲回響好評。 注目焦點二 擅於量身設戲,合作過的演員和劇團,幾乎囊括台灣戲曲中壯年輩的眾名角,例如歌仔戲小生唐美雲、京劇老生唐文華、豫劇名伶王海玲。作品質量可觀,跨界觸角甚廣,文學性與劇場性,通俗與藝術兼具。寫的雖是古人古事,卻取材新穎,意境動人,鋪陳了人性的溫度與生命的深度。 注目焦點三 繼《黃虎印》之後,更是在本年度再度出版《願結無情遊》歌仔戲劇本集,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將施如芳譽為「當代台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文化學者林谷芳肯定其作品「讓古典連接當代,又不因當代失卻古典,兩者得兼,戲曲才有未來可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認為「施如芳並不堆砌美文雅詞,一切從深情出發冷靜觀照,能為歌仔戲注入寬廣的大格局。」 成功書寫過跨劇種與類型的劇本後,自稱「不願意重複別人,也不喜歡重複自己」的施如芳,豐沛的創作能量值得關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蘇文琪 小劇場引爆的大震撼
注目焦點一 二○○九年五月份自比利時返台,以自編獨舞作品《Loop Me》參與「國際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一炮打響名號;八月份與比利時靛體舞團藝術總監艾寇.倫茲合作《迷幻英雌》Heroine受邀於台北國際藝術節演出,以此作入圍台新藝術獎。 注目焦點二 從《Loop Me》到《ReMove Me》,發展出「舞蹈與影像」結合的創作風格,針對真人與影像「跨領域演出」的本質提問,創作概念犀利聰慧,挑戰人們對「劇場表演」的既有印象,並引起表演藝術界震撼:「台灣也有這樣的舞者?」 注目焦點三 至二○一○年《ReMove Me》為止,僅在台發表三支作品,演出場次十二場,一○年領取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造成一波聲勢高峰。今年一月以《Loop Me》展開歐亞巡迴,於牯嶺街二度重演。 「蘇文琪現象」已然生成,這股旋風能否釀為巨型風暴?值得持續關注!
-
戲劇
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
《荒原》無疑是王墨林近年來所編導的最為成熟的作品。鋪滿整個實驗劇場台面的廢舊報紙,幽暗而明滅不定的燈光,營構了一種寥落、沉鬱的氛圍;詩性的台詞產生一定程度的抽離作用,防止演員情感過分沉溺於其中;生命行將走到盡頭的緊迫感,促使作者和他筆下的人物,更加急切,更加專注地叩問:何為人生意義?何為終極信仰?
-
戲劇
舞場裡的骷髏
面對一場其實是由左翼知識人所編織出來的革命場景,理想/幻想/憧憬都不免化作破碎的身影,在毀壞的烏托邦廢墟前徘徊浪盪,畢竟,那是過高的浪漫現實主義。然而,迫在眼前的是,與此同時,「革命」已是一種無法抹去的渴望,就算再少的變革,能夠擊碎「解嚴」之於「戒嚴」的虛妄性,都是《荒原》中的一絲生機。
-
戲劇
這樣的孤寂,太文明。--評五節芒劇團《荒原》
若以劇場主體的觀點而論,《荒原》的文字思維層次,拉到了文學鉅作的高度,但劇場語彙,少得可憐這可能是一種刻意的選擇(或說矜持)。「那個烏托邦還在嗎?」戲裡的柱子真的哭了,我的確一度被感染。但我深知,劇場不是救贖的道場或聖壇;《荒原》裡的文字、台詞如此蒼白,觀眾從何理解曾經千帆過盡的色彩?
-
戲曲
河南大鍋菜,變身!
從來沒吃過地道河南大鍋菜的我,這回卻品嚐到賦予大鍋菜新生命的創意料理。這可以說是一鍋讓人齒頰留香,充滿幸福、洋溢溫馨的創意大鍋菜,好吃歸好吃,但是,這還算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嗎?或是,好吃比較重要,是不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有那麼重要嗎?
-
音樂
專注自信的音樂「建築師」
儘管擁有收放自如的觸鍵與音色變幻,但阿芙蒂耶娃並不耽溺於蕭邦音樂中繽紛絢麗的表象。反而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即如同一個精細的建築設計師般在華麗的色彩與錯落有致的節奏中,勾畫出她選定的結構支柱與音樂表現的聚焦點。
-
回想與回響 Echo
阿芙蒂耶娃指下的蕭/桑情史
在曲目安排上即隱含若干巧思,雖然整場的七部分作品均出自她在蕭邦比賽前三輪分別彈過的選曲,然而在音樂會裡卻以實際創作年代的先後排列。上半場集中在一八三○年代下半葉蕭邦成功建立個人樂風階段的作品,下半場則集中在一八四○年代蕭邦淡出巴黎社交圈的圓熟期作品。在阿芙蒂耶娃不刻意渲染的詮釋下,一場音樂會恍如靜靜地聆聽一位說書人將那段蕭/桑情史娓娓道來。
-
舞蹈
舞在積木中 「玩」味童年記憶
《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下一波」藝術節執行製作人
梅立陸:關鍵的挑戰,是為作品找到觀眾
近期,台灣新的表演藝術中心分別於台北、台中與高雄陸續邀請到著名建築師進行興建,令人期待。但在設計最新進的硬體設備之餘,人才的培育、節目的規劃與運作,以及觀眾的建立等面向也應刻不容緩。 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旁的布魯克林區,近幾年轉型為年輕一代紐約客,尤其從事藝文與教育相關行業者,相繼湧入的社區。除了與曼哈頓僅一河之隔的地利優勢,布魯克林的人文氣息,尤其又以在此經營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這個重要的在地藝文活動推動者而聞名。除了自一九八三年主辦的「下一波」(Next Wave)藝術節,成功地將世界一流的藝術家介給紐約客,平時的藝文咖啡與電影院(Rose Cinemas)等設施更為當地居民長期提供藝文活動的休閒場所。再加上二○○一年遷入此Fort Greene區的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ance Center),更為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作者趁該藝術節的重要決策人物,也是「下一波藝術節」創辦人喬.梅立陸(Joseph V. Melillo,被暱稱為Joe)來台的機會,進行專訪,請他分享他任職長達廿五年的BAM工作精華。本文特以第一人稱口述方式,以完整呈現梅立陸的談話內容。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經典芭蕾改頭換面 考驗舞迷胃口
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百看不厭,還是也得適可而止?是不是要一字不改才算經典?還是可以有新的詮釋?紐約在六個月內,上演三個不同版本的《胡桃鉗》The Nutcracker和《天鵝湖》Swan Lake,強力考驗芭蕾舞迷的胃口。不同的舞團都排出相同的舞碼,顯然是證明經典不怕多,溫故可以知新!
-
劇場快門
雲門舞集2高雄衛武營演出前排練
時間:二○○七年十二月廿九日 雲門舞集2團舞者即將結束在高雄縣為期半個月的駐縣計畫,壓軸的活動是當天晚上在高雄衛武營的戶外演出,舞者在衛武營的夕陽下排練著已故的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
-
幕後群像 資深舞台設計師
王孟超 從零開始的空間技藝
王孟超強調,空是很好的出發點,但不是所有的舞台都非得被設計成「空的空間」,那樣的空變成空洞的空,又淪為硬套形式了。重點在於,不斷回到空無一物的創作原點,我們才會對既定的設計提出質疑,然後漸漸鍛鍊出對空間的敏感度和想像力。
-
一本藝術經
Janet 瘋玩樂、瘋旅遊,更瘋拉琴
總是以一段獨一無二的小提琴演奏為旅遊節目「瘋台灣」開場的主持人Janet,可不是做做樣子,擁有近廿年的古典小提琴訓練資歷,也曾開過獨奏會、參加過管絃樂團的她,手上的功夫不是蓋的。這回,她將與國內四位首席同台,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奏,讓大家看到她除了帶大家上山下海玩耍之外,更有精湛的音樂展演。
-
藝@書
傾頹的堡壘
如果說,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卡麥隆.克羅的《成名在望》、羅伯.薛菲德的《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曾經召喚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敗與甜蜜的音樂回憶,那麼創作路數堪稱一脈相承的陳德政,儼然可視為台灣音樂青春書寫系的新一代教主。《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為陳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國內樂迷間口碑相傳。本書為陳德政在廿一個月間執筆寫成的全新創作,以時間為樞紐,娓娓道出紐約生活四年半的音樂記事。讀此書時,不妨點燃一根蠟燭,播放專屬自己的青春專輯,在音樂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
藝@CD
齊柏斯坦 神奇小手的鋼琴傳奇
每回來台演出總掀起旋風的俄羅斯鋼琴名家莉莉亞.齊柏斯坦,將於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中再次登台,與NSO及指揮呂紹嘉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個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消息!齊柏斯坦以四手聯彈的原始版本,灌錄了世界首錄發燒碟,忠實呈現布拉姆斯這首作品的原貌,更將在這回與樂團協奏的方式做毫無修飾的現場演出,這實在太讓人迫不及待想親臨現場,感受不同於錄音的絕妙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