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灣國際藝術節《鼓動 心動》
葛魯賓格 昂揚少年敲擊「心」震撼
來自莫札特故鄉薩爾茲堡的打擊樂家馬汀.葛魯賓格,青少年時就以卓越技藝驚豔世界樂壇。三月中他將與指揮家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同台,演出以色列當代作曲家多爾曼為他所寫的打擊樂協奏曲《時間停頓》,輕快的甘美朗、西西里舞曲、搖滾、探戈、古巴爵士、低限音樂等等風格皆在曲中展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巴赫音樂節 齊聚各國菁英
海慕特.瑞霖領軍 台灣首演《聖約翰受難曲》
由台北愛樂合唱團籌畫的「2010台北巴赫音樂節」,將美國奧勒岡巴赫音樂節的模式移到台灣,安排指揮大師班課程、教學表演到完整的演出,擴大徵選國際優秀指揮新秀研習、國際徵選演出歌手,並邀請指揮大師班總監湯姆斯.戴維斯及巴赫最佳代言人海慕特.瑞霖聚集台灣,將首度獻給台灣觀眾這部《聖約翰受難曲》叱咤二百多年的曠世鉅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精選—鞋尖上的精靈」
白建宇 擊動琴鍵召喚傳奇
被譽為鋼琴怪才、另一位「布梭尼」的韓籍鋼琴家白建宇,自小享有神童之名,更從不同的鋼琴教育家手中習得一身好功夫,除了能詮釋多樣曲風,更以龐大且廣泛的曲目聞名。他將帶著一身傳奇技藝訪台,在指揮家呂紹嘉帶領下,在「NSO精選鞋尖上的精靈」音樂會中帶來浦羅柯菲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水湯湯--為雲門演出《聽河》而作
上帝賜給世人千萬條淙淙淌水的河流,中文卻刻意還贈上帝一條,不是真的為上帝造一條河,而是命名。我們在天上指出了一條天河。所以,在無人且無光的深夜裡,如果你側耳聽去,便能遙聞迢遠的水聲,恰如幽咽流泉,流過牽牛,流過織女,並且橫絕宇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流淌大地穿越歷史 映照文明風景
河流與神話密切相關,或許河流汨汨貫穿大地打開人類起源。德國哲學家蓋爾也說,神話創造和構建的過程由起源神話開始,它包含對現有世界的想像,以及存在時間和持久性。回顧敘述混沌太初,神話充斥河水的豐富意象,神話和文明同受大河撫育造物,河流反映了旺盛的創造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乘載少年啟蒙 包容滌淨人生
亞洲文學中的河流書寫
在亞洲文學裡,很有趣的是,儘管地域與語言不同,許多作家以河流為書寫題材時,都選擇回到一個少年的視角。藉著少年的依河生活,彷彿也隨著河水歷經生命的啟蒙,生命無論悲喜濁淨,卻也在文學家如大河般細膩多樣的筆下,得到大河廣闊無私的包容洗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流 與音符的遨遊
古典音樂中的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無論是遠古神話或是城市風騷,河流總淡然看透一切,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聽聽史麥塔納的《莫爾道河》Moldau,點滴雨露匯聚成河,承載整個民族的情感流過城都鄉野。淙淙水聲中,成敗真的轉頭皆空,不變的只有奔騰無息的江水滔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恆常真我?無常無我?
從「恆河」與「尼連禪河」看印度文明之生命觀
從生物學來看,每滴水都蘊含著無量生命的循環故事。而河水是人類最易得到的淡水。因此,河流也是人類各種「大河文明」的搖籃,從文明史來看,河水各種性質與現象啟發許多哲學思辨與宗教行為。特別是河水的潔淨力與與相續性,對印度人的生命觀啟示,孕育為恆河文明的特色之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河流 帶來深山裡的物與事
台灣文學中的河流書寫
賽納河對左拉的文學有沒有起過實質作用?台灣作家筆下的河流,對他們而言,意義何在?這對我來說,也像是河流所帶來的「深山裡的東西」,那些我們還無可辨識、無法辨識、不願辨識,卻曾/會在我們記憶中形成認知地圖的種種物事,它們總是靜靜流動,因著河畔的人們如何看待人事、自然環境,而有了微妙卻不可見的轉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聽河》悠悠 生命如斯
以詩、舞、視覺 林懷民說河流的故事
命中帶水的林懷民,住在河畔,不少作品與水有關,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分別有四條河感動了他,讓他看到不同的風景。今年,他把從淙淙河水中得來的領悟,化為舞作,結合詩意而豐富的影像,舞出《聽河》,這是一齣沒有傳統符號的當代作品,訴說的卻是人生永恆的課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藝聞二○○九 哪樁最吸睛?
「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評選過程簡述 二○一○新年伊始,《PAR表演藝術》雜誌循往例籌辦「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本屆工作時程提前,預計三月前完成全部選舉作業並公布。評選過程保留觀眾網路評選,同時較過去增加第二階段的評選流程,希望呈現不同觀點的評選面向。 第一階段評選準備工作,先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二○○九年重要表演藝術相關新聞一百三十則。經過十五位表演藝術代表第一輪初評,選出重要新聞卅七則,以及推薦重要新聞事件六則。第一輪評選的標準包括:重要國外來台節目;國內團隊重要出訪行程;法令編修;表演藝術相關出版,以及其他項包括新政策、人事異動、重要獎項頒贈等。 一月八日,第二階段複選會議在中正文化中心董事會辦公室舉行,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主持,參與者包括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兼任主席)、高雄市政府台北辦公室主任范巽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江宗鴻、戲劇工作者鴻鴻、舞蹈工作者金崇慧、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陳錦誠、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于國華。經逐條討論後做成重要決議:為完整呈現「事件」的發生及影響,改以「藝文事件」取代「藝文新聞」。經過兩輪投票,最後依得票數選出二○○九年十大藝文事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掙扎求存或沉潛?荒蕪?
南台灣近年劇場生態之觀察
與千禧年之前的熱鬧動態相較,南台灣近年劇壇脈動顯然趨於稀落、面向有限,進一步言之,處於傳播媒體日新月異、地方藝文補助機制貧血、公立民營大小劇場有限種種劣勢前提之下,劇烈地影響著劇場創作的多元性與原創性、人才新秀的斷層、小劇場的永續經營,確實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的危機,前景堪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投資與扶植並行,讓好的作品與市場共存
過去,由於南台灣以重工業與勞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型態,長期忽略人文藝術的發展,被視為「文化沙漠」。二○○○年之後,愛河整治成功所帶動的流域文化活動、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城市閱讀運動、精心連結打造的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網絡、綠美化推動成果,讓鋼鐵之都搖身一變成為綠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氣息。去年,世運在高雄盛大舉辦,開閉幕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創意演出,讓人驚覺高雄這十年來的蛻變。隨著「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動土,高雄市將具體轉型為一個以藝術文化為主的現代化都會。在這個趨勢下,官方的文化單位將扮演怎樣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別專訪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請他一談對高雄市表演藝術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由兩大劇場導演看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由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挾國際經貿發展活絡之勢而起,再受到八○年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推波助瀾,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替時達到巔峰。 人們以無遠弗屆的科技追趕時代、創造時代,讓世界變成「平的」,這樣的地球村卻沒有因此變為乏味的一致化,而是如同人類的大花園般處處丰姿招展,因為人們在便利的遷移或行旅中,領略到各種在地文化的美好,以及人類大家庭中異質性的珍貴之處。這種體驗和醒悟,為文化藝術的開展與創發帶來新契機。 台北的兩廳院於政治解嚴的一九八七年創立,二○○七年歡度二十歲成年禮的同時,我接任機構董事長職務,除了期許兩廳院能成為展現台灣文化藝術特質的一對「靈魂之窗」,也以呼應上述趨勢的「原鄉時尚」為理念,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在原鄉土地上挖寶、創作,一方面不忘打開視野進行時尚前衛之作。原鄉元素固然豐富精采,透過國際合作更能對比其高度及能見度是否到位。 這段期間,兩廳院因為節目製作企劃而先後與活躍於一九六○、七○的國際重要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和鈴木忠志結緣,邀請他們來到台灣創作,我們有幸旁觀其工作,特別能感受到這兩位受人尊崇的劇場大師在全球化現象下對於藝術表現的理念與實踐。 威爾森的學經歷很特別,他是美國德州人,青少年時期有說話困難的狀況,後來由舞蹈家Byrd Hoffman治癒,因此進入舞蹈世界;德州大學商學院修習經濟與管理畢業後,又到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系就讀;一九六四年,遠赴巴黎跟George McNeil學繪畫,並深受當時舞蹈界先驅喬治.巴蘭欽、模斯.康寧漢、瑪莎.葛蘭姆等人的舞作所吸引,一九六五年開始學習編舞。他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戲劇作品《西班牙國王》,一九七六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一九九三年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劇場的亮眼成就,讓他至今獲獎無數,其後現代主義風格最被人津津樂道,跨界的養成背景所發展出來的舞台意像,也是特色。 威爾森身處於普世價值丕變並熱切打破舊時代框限的狂飆一九六年代,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於建築領域開啟先河之後、發展至其他各領域最蓬勃的年代。由於現代主義伴隨的工業文明帶來嚴肅的環境問題,讓世人開始對「進步」的迷思產生反省,也渴望找回歷史的、傳統的、曾經有過的一切;一九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我心中的台灣表演藝術「靈魂之窗」
我和兩廳院有很深的淵源。 一九八七年秋天,兩廳院隆重開幕,策劃了一系列特別節目以茲慶祝;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受邀於演奏廳舉辦一場鋼琴獨奏會,成為和兩廳院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緣起始。後來又先後在兩廳院有不同演出,例如於國家音樂廳和呂紹嘉、NSO合作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也和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日本大阪愛樂、中國上海交響樂團、薩爾斯堡莫札特大會堂管絃樂團等知名團體合作演出。 一九九七年,我於台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任內,開始連續三屆擔任NSO諮詢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兩廳院在行政法人化轉型期間,因為擔任文建會主委,再以政府代表的角色參與其中,並擔任第一屆董事;卸下文建會主委工作後,教育部邀我擔任兩廳院績效評鑑委員會召集人;到了二○○七年三月,被行政院長任命為兩廳院第二屆董事長。 順著這份因緣,我對兩廳院有很深的情感與期待,記得上任之初,就自許要帶著一貫的使命感,盡最大努力把兩廳院營造成一對通往國際最美麗的台灣藝術之窗。這些年來,所作所為都以心中的既定目標為準則,很清楚自己所為何來?所行何事?也欣慰於主持董事會會務所達成的決議,能在藝術總監劉瓊淑教授帶領全體同仁勇於求新求變之下,讓各界看到二十歲之後兩廳院的成長。這心中的四大目標是: 一、推動兩廳院成為展現台灣藝文特質的「靈魂之窗」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流平台。 二、為國家交響樂團找到最好的音樂總監。 三、讓行政法人化的兩廳院運作更健全順暢。 四、讓更廣大的民眾親近並進入兩廳院。 有關第一項,因思及世界著名劇院或音樂廳無不以出色的表演團體和節目軟體而非堂皇的建築硬體見長,所以兩廳院若要見賢思齊,就必須從這方面努力;如果將兩廳院定位為展現台灣文化氣質與表演藝術成就的一對「靈魂之窗」,可以很快為我們找到著力點。 因此以「原鄉時尚」為規劃理念,亦即以台灣土地上長養出來的所有元素為根本,以當代國際風潮為技術及途徑,在傳統與前衛之間進行對話並創作好的作品;首先以「藝像台灣」節目系列為基底,接著以自製節目旗艦計畫和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為標竿,三者成為互不可缺的節目企劃「鐵三角」;為此,我們的節目規劃會議於演出前一年半至二年前即展開方向及內容之討論定案。三年的經驗累積,藉由優異且具備藝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藝界年度調查報告出爐 用數據說出團隊需求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布拉德勒舞作 映照碧娜開啟新風景
比利時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日前在巴黎城市劇院推出新作《斷章取義─給碧娜》,是一個承接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精神,且又更往跨步的重要作品。舞中運用極簡的碧娜舞作符號如麥克風、低胸連身長禮服,以人類精神狀態入舞,企圖捕捉是更深層的人類抽象意識狀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英國當代藝術中心 面臨倒閉危機
創立於一九四七年的英國當代藝術中心一直是英國前衛藝術重鎮,ICA的網站簡介上自豪地指出這裡是全世界最創新、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機構之一。但ICA近年飽受活動不夠新穎、組織定位不清的批評,近期更傳出經營不善可能在五月關閉的消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包岑:政治犯監獄裡的《安蒂岡妮》 演出當代省思
位於德東邊陲的包岑古城,最為德國人熟知的反而是它的前東德政治犯監獄, 來自漢堡的導演馬丁.克萊特與記者克里斯多福.特維克受「包岑德語索布語人民劇場」之邀,來到了這裡就地做一齣與這個特殊場域有關的戲。他們選擇了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題材,演出《安蒂岡妮在包岑:渴望自由的訓練營》,透過戲劇的力量,讓德國人重新關注這個邊陲小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團員拿不到簽證 林文中夫妻改演《小情歌》
受邀參加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日本協會合辦之當代舞展演出的林文中舞團,原本是帶團員一起演出,卻因美國移民局沒有核發舞者的簽證,以致只有原本就有簽證的編舞家林文中、王如萍夫妻入境,只得改編作品成為雙人舞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