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歡度二十歲生日
台灣絃樂團 邀大師皮凱森以樂同慶
為了慶祝台灣絃樂團二十歲,不僅團長鄭斯鈞將親自上台,曾任台灣絃樂團的首席及團員的小提琴家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彭廣林、台南藝術大學小提琴教授林暉鈞、小提琴家何信宜、客席指揮家林天吉等紛紛受邀回娘家、輪番上陣演出。而重頭戲就在下半場皮凱森的獨挑大樑,將演出十九世紀法國小提琴的經典曲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明華園「八仙傳奇」完結篇
糾葛於親情與義理間 《曹國舅》勸人為善
明華園睽違四年的經典「八仙系列」,繼長達六小時的《何仙姑》之後,將推出新作《曹國舅》,為「八仙傳奇」系列劃下句點。本劇仍由明華園三大台柱孫翠鳳、陳勝在與鄭雅升演出,劇情錯綜複雜,主旨正是在勸人為善,強調「福雖未到,禍已遠離」。
-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鑰匙 人.The Keyman》
肢體為鑰匙 打開內在的苦難掙扎
稻草人舞團最新作品《鑰匙 人.The Keyman》說的是人類內心潛藏的各種負面感受,展現現代人類內心痛苦和矛盾。藝術總監羅文瑾,透過生活中觀察人、事、物細節,決定以家庭為概念出發,不同於純肢體的舞蹈表演,也不如戲劇那般設定故事的發展細節,舞者將以肢體傳達情緒,盡可能用動作引導表情,使用人們生活中的小舉動,發展出一連串的舞蹈動作。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文建會主委從「2010華山藝術生活節」談文創政策的未來
盛治仁:過去都只看創作這端,現在也同時要看消費者這端
去年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順利在立法院通過,今年也就成為台灣的「文創元年」。除了日前已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案的簽約,十月文建會也將在華山創意園區舉辦首屆的「華山起藝2010華山藝術生活節」,期待能長期經營為表演藝術市集,擴大表演團隊的市場能見度。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請他一談舉行「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想法與願景,以及近期文建會在文創政策上的規劃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
焦點專題 Focus
林兆華 從形式到表演 堅持前行的先鋒
林兆華可說是近代中國戲劇發展最重要的導演之一,開啟了八○年代以來的實驗話劇和小劇場風潮的他,三十年來持續在劇場中實驗創新。林兆華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導演了許多歷史之作,如《絕對信號》、《車站》、《狗兒爺涅槃》、《哈姆雷特》、《趙氏孤兒》等,這些作品在不同階段不僅扮演了先鋒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學上的爭議和觸及中國當代劇場的重要問題,例如對導表演方法的再思考與嘗試,以及戲曲美學的現代應用等。
-
焦點專題 Focus
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
作為中國早期的「先鋒派」導演之一,孟京輝卻能在不斷的劇場形式實驗中,發展出驚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進行一種擦邊球的挑釁,諷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假道學;更能以突破傳統主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心。現今他更涉足劇場經營,擁有檔期與場地的主導權,除了讓他創作上更有發揮空間,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劇場演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六乙 跨足戲曲與戲劇 雙刃揮灑革新
李六乙是話劇和戲曲的雙棲導演。在戲曲方面,他不但是公認導演戲曲種類和數量最多的話劇導演,也是少數真正能掌握戲曲精髓和技術的話劇導演,他的「新戲劇」系列戲曲,透過現代戲劇手段解構舊有程式在表演脈絡中的意涵、並進而產生不同意義,對有為戲曲革新做出劃時代成果。在現代戲劇方面,他以「純粹戲劇」的理念,嘗試找到人的精神典型,對李六乙來說,人的精神典型要比人的社會典型來得更為強烈和重要。
-
焦點專題 Focus
王曉鷹 深究文本內涵 嚴肅詰問生命
除了林兆華以外,在八○年代實驗話劇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話劇導演,至今仍活躍於話劇舞台的恐怕就屬王曉鷹了。雖出身於八○年代的實驗導演之列,但他從九○年代後至今的導演風格趨於沉穩,不再汲汲於劇場表現形式的探索,而以詮釋嚴肅和具深刻生命意義的戲劇文學作品為其舞台創作的核心。王曉鷹的戲劇中的文學經典、嚴肅的題材、幾乎不用大明星、不取悅觀眾、也無廉價笑聲,這在當前過度商業化的中國話劇舞台的確是鳳毛鱗爪。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中國新銳女導演
田沁鑫:我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尋找自己
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曾說:「我跳舞,因為我悲傷。」身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唯一的女導演,田沁鑫也寫過一本書叫《我做戲,因為我悲傷》。碧娜.鮑許不僅在藝術層面影響了田沁鑫的劇場創作,於精神層面,田沁鑫也貫徹了這位女編舞家的意志,作品挖掘人性深層的壓抑、渴望與訴求,大氣的格局和視野,又不乏女性慣有的纖細、感性和敏銳。
-
異聲藝談 Tribune
將南管極簡情感與意義推向極致的實驗
台法跨國製作的南管現代歌劇《羽》,在導演漢柏斯與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的合作下,已於八月十三日完成首演。身為一個德裔法籍的導演,漢柏斯七年前首度接觸南管,之前也曾執導南管舞劇《洛神賦》,這次的《羽》則更著重南管音樂與現代時空的碰撞激盪。藉著導演的這篇自述,也讓讀者瞭解一位異國導演如何進入南管的世界,並從中挖掘其當代表演的面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與表演共舞 誰能替未來鋪路?
數位藝術基金會今年首度舉辦的「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徵選,祭出百萬獎金,為這個藝術新趨勢加持鼓勵。雖然今年或因消息曝光不足,僅十一個團隊報名,但仍有不少全新企畫令人一新耳目。本文作者俞秀青應邀擔任此次的評審之一,特撰本文介紹此次徵選的評選過程與作品呈現。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日前應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之邀接受訪問,一談她對藝術的看法,她的藝術工作歷程,對當前文化現況的想法,與對兩廳院未來發展的藍圖。本刊於此刊登訪問內容,提供讀者以瞭解黃總監之經營構思。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劉亮延 藏在詭麗裝飾下書寫劇場
在劉亮延的作品中,他總是很「一意孤行」、「毫不避諱」地實踐他對劇場的想像,也因為這種「任性而為」,我們得以看到台灣劇場難得的「妖艷詭譎」、「煙視媚行」的特異姿態。從《曹七巧》、《白素貞》、《劉三妹》到《陳清揚》,這一系列他稱之為「花痴劇場」的戲,關注的對象都是女人,他意圖藉由這些讓觀眾又愛又恨的女性角色,時而矯情感傷時而真情流瀉,曲折地吐露這個世代的關懷與凝視。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窗明几淨》劇作家
莎拉.茹爾 讓電梯下雨的奇想高手
莎拉.茹爾今年卅六歲,生於伊利諾州,現居紐約。二○○四年的《窗明几淨》讓她聲名大噪,從外百老匯逐步邁向百老匯,在美國的商業劇場界算是新生代,雖然尚未得到幾個品味保守的戲劇大獎(幾度在普立茲和東尼獎的決選名單上徘徊),然而已受到評論愛戴與國際矚目,被視為美國新生代劇作家的翹楚。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醉後說愛我》劇作家
卡瑞.邱琪兒 以筆為劍的劇場女俠
廣泛的關懷、深厚的學識、銳利的角度及令人難以捉摸的神祕創作技巧,使得邱琪兒成為當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劇作家。在三十年多後的今天,她的劇本仍在各地前衛劇場頻繁上演,也再度看到紐約百老匯精心重演《頂尖女孩》,佳評如潮,一票難求,才會發現,邱琪兒可能不僅是當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劇作家,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劇作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廣州
廣東現代舞周「發現亞洲」 為中國現代舞打開世界之窗
「廣東現代舞周」由香港編舞家暨重要的中國現代舞推動者曹誠淵於二○○四年創辦,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七屆。愈辦規模愈大的活動可說是中國與世界的現代舞交流平台,今年舞周由廣東星海演藝集團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以「發現亞洲」為主題,集中邀約亞洲重要現代舞團隊和藝術家參與。除了舞蹈展演更包含了豐富的工作坊與大師班,讓年輕舞者得以密集地與世界舞壇互動激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
力拼女版周立波
「海派清口」的脫口秀教父關懷,在與周立波分道揚鑣之後,找來上海滑稽劇團的當家花旦胡情雲,打造女版周立波,推出「玫瑰金口」演出。「玫瑰金口」在梅蘭芳、坂東玉三郎等名家演出過的蘭心劇院上演,也有與曾在此開講的周立波挑戰的意味。內容說的是「男人那點事」,但性別話題的分際,還有待精準拿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佩伊爾「自動機械偶歌劇」
由藝術家佩伊爾與音樂創作者佩松合作的「自動機械偶歌劇」《位於天堂與地獄的房東─酷畢東》,就在巴黎開幕不到兩年、融合藝術創作與市民生活美學的「Le 104藝術中心」演出。這個演出充滿了藝術家用廢棄物回收重造的偶與裝置,搭配教堂聖樂、流行歌曲或當代音樂聲響,營造了充滿超現實感的場景,讓觀眾如經歷一場奇幻夢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
藝文補助大縮水 文化機構挺身抗議
英國政府的預算緊縮政策可能讓藝文產業面臨寒冬。英國政府宣布將刪減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的文化預算,預估目前受政府補助的八百多個藝文機構中有四分之一在未來四年即將倒閉;而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宣布裁撤電影協會更引起輿論譁然,包括國家劇院、泰德美術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蛇形藝廊、南岸藝術中心、沙德勒之井劇院等大型機構都挺身抗議補助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