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這「弄拙成巧」的打「狗」姿態
一如過去帳篷戲劇常被笑談的血脈賁張、口水四濺式的表演,段惠民等也繼承了這樣的風格;而我主觀地認為,帳篷狹小擁擠卻又多元利用的空間,以及身體徹底勞動後所致張牙舞爪般的表演方式,讓這齣角色充滿象徵、情節隨意跳躍的文本,展露了更合適的殘酷激情。
-
其他分類
建構「生活、文化、藝術」自然循環的美麗人生
對民眾而言,踏進「衛武營」的大門毫無壓力,這裡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殿堂,而是庶民可親的生活美學園區。午後的榕樹下,媽媽輕鬆地坐著閱讀,孩子們一旁玩著沙土,創作著屬於孩童的美感。另一側有民眾揮舞手臂,呼吸著東方肢體的天人合一。或許有人說太過庸俗,但豈不是最真誠的美感!這裡不再是另一個世界,此時未來「衛武營都會公園」與「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已成為眾所期盼。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天雷勾動地火,好一場「巧拼」!
除「巧」之外,劇本亦「拼湊」他戲段落,朝廷差役行路截取《智取威虎山》第一場〈連勝進軍〉和第九場〈急速出兵〉身段,只是動作的整齊化一猶待加強;慕香三打鞦韆,雷同黃梅戲《鞦韆架》,三盪各具涵意;慕青兄妹倆共讀《西廂》、長亭送別,《紅樓夢》和《西廂記》影子分明可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國卡門 揮灑致命吸引力
《卡門》原著作者是法國人梅里美,他以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為敘述者側寫了海盜荷西與卡門的激情故事,一方面基於當時法國人獵奇的優越心理,一方面也以在書中引述當時法國女性不懂的希臘語,以阻礙女性讀者對故事含意的認知。在這個故事中,異國色彩不只是一種裝飾或調味料,讓習以為常的事物增添趣味,它更代表了一種魅惑,而且是致命的魅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世俗眼光 追求自由的愛情悲劇
《卡門》故事從小說改編為歌劇,又從歌劇衍生出多樣的改編如芭蕾舞劇、電影、戲劇,為什麼這個故事如此魅力驚人,讓人願意用不同的形式訴說?從小說的源頭看起,到歌劇的改編工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悲劇故事,以主角性格的強烈對比,文明與野性的激烈衝突,是這樣撞擊著多少閱聽者的感官與心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哈巴奈拉舞曲 舞動法蘭西
《卡門》這部號稱法國歌劇空前絕後的大勝利,歌劇史上演出次數最多的鉅作,除了作曲家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外,還暗藏著什麼「法國味」?事實上,這齣經典之作遵循了法國抒情歌劇的規格,作曲家比才選擇了當下盛行於巴黎的哈巴奈拉舞曲為材料,讓《卡門》這道由法籍主廚操刀,令人容易品嚐且感動的「創意西班牙料理」,顯得十足法式特質的輕盈且明亮。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女性的城市 《卡門》原鄉——塞維亞
西班牙古諺說:「未拜訪過塞維亞者,不知何謂美。」這個歷經多元文化洗禮,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也是作曲家心目中最合適的歌劇演出舞台,不管是比才的《卡門》、羅西尼的《塞維亞的理髮師》、威爾第的《命運之力》、莫札特的《唐喬望尼》與《費加洛婚禮》可說城中處處都是知名歌劇的景點,到底這個城市魅力何在?能讓劇中人在此演出令人激動懸念的經典場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火熱音符 膾炙原曲點播
從歌劇的《卡門》為文本,各種管絃組曲、幻想曲、芭蕾組曲等等,改編與重組的「衍生商品」很可能是音樂史上第一。卡氏一門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甚至很多朋友早已耳熟能詳各個主題與旋律,卻很有可能沒有完整聆聽(甭論現場觀看)整部歌劇。此番NSO與澳洲歌劇院攜手推出的全本《卡門》,正是樂迷們的大好良機,在親炙「原典」的過程中,亦步亦趨地溫習這些經典曲目,讓他們回歸到全劇中應有的位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多場面大 就是要「俗又有力」!
《卡門》是齣場面大、人頭多,演得熱鬧滾滾的嗆辣好戲!通俗的劇情,好聽的音樂,讓它成為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通常把歌劇《卡門》搬上舞台,不是「向外」把場面搞大、人頭增多,製造超級舞台景觀,就是「朝內」挖掘人物內心,強調男女主角對比性格。總之,不論看熱鬧還是看門道,都絕對有看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卡門》原創導演
法蘭茜斯卡.贊貝洛 讓歌劇與你更親近
擔任NSO《卡門》導演的法蘭茜斯卡.贊貝洛,是當代優秀的歌劇導演中難得一見的女性,她的陰性領導與女性主義立場,讓她獨樹一幟。她執導的作品不像許多當代歌劇導演一般,那麼偏好抽象與衝突,而是在寫實動作與視覺創意之間,取得平衡。簡單地說,讓觀眾舒服而自然地觀賞一部華美的高品質現場演出,是贊貝洛向來贏得口碑之處。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Live計畫啟動,獲建中師生熱烈回響
為推廣藝術教育,兩廳院推出的「兩廳院Live計畫」在四月底由董事場陳郁秀女士宣佈正式開跑。活動的方式針對特定的節目與各校高中合作,在演出前安排音樂專家、學者到校配合導聆講座,讓學生理解節目內容,並提供一百元低價票券,優惠給一百位參與導聆的同學,鼓勵他們主動前往兩廳院欣賞表演。 首先合作的學校是與兩廳院有地緣關係的建國中學,第一場演出也以NSO的「印刻英雄」作為對象。原訂演講的場地由於報名踴躍,無法容納百餘學生,因此臨時另闢團體視聽室來提供更多聽眾,算是意外插曲。主講者是音樂學專家余濟倫,在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將貝多芬、浦羅柯菲夫兩位大師的背景及音樂介紹得深刻完整,相當受學生歡迎。除六十位現場購買音樂會門票的學生外,建中蔡炳坤校長更身體力行,招待並帶領班際合唱比賽第一名的班級和體育班學生一同前往欣賞。 感動於精采的演出,蔡校長更以〈 我以歡喜的心情帶領建中的學生們進入了國家音樂廳〉為題,致函兩廳院表示肯定與謝意。「一個小小的巧思而能引發如此廣泛迴響,更進一步讓我對我們的社會與學校教育充滿信心。」蔡校長的來信述說著無數學子的期待,相信未來校園的藝術教育必能更加實踐、更為生活化。(李秋玫) 美加藝術行政高層來訪,與兩廳院團隊親切交流 二○○九年春季,由文建會紐文中心邀訪包括多倫多新力表演藝術中心節目總監馬克.漢蒙(Mark A. Hammond)、加拿大蒙特婁藝術之地(複合式文化中心)節目總監米歇.佳奈(Michel Gagnon)、加拿大蒙特婁Danse Danse LOMA製作之行政暨藝術協同總監皮耶.馬瑞斯(Pierre Des Marais)、美國紐約市立中心秋季舞蹈藝術節製作人艾倫.丹尼斯(Ellen Dennis)、美國羅德島FirstWorks非營利文化組織行政暨藝術總監凱薩琳.普雷徹(Kathleen Pletcher)共五位外賓,於五月中旬蒞臨兩廳院參觀、拜訪,並於當晚欣賞表演。 董事長陳郁秀偕同總監劉瓊淑女士親自於董事會表示歡迎,在短暫的會談當中,董事長特別向外賓表示主辦第一次「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甫於三月圓滿完成。以「未來之眼」為題,由國際知名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打頭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與原住民共舞 一段「幸福」的歷程
凡靠海的族群,舞步變化較多,蘊藏海浪起伏的律動;靠山的族群,則是合聲特別優美,像可運用聲音傳訊息似的。布農族雖然沒有「舞蹈」這個詞,但我看他們唱〈小米豐收歌〉時,圍成密閉圓,手置於彼此腰後,一步步以順時鐘方向移動,也表現出他們對肢體的「態度」。舞步不是重點,值得注意的是看看原住民如何尊重傳統,全心投入祭典,無論時間多長,沒人在「應付」,表演者一輩子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原住民是渾然天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歌山舞海 期待滔滔不斷
隨著傳統祭儀式微與生活環境變遷,原住民歌舞活動內在的文化精神根源也日益凋零,現代社會的資本消費逐漸高漲,將部落傳統文化觀光化。面對生活變遷,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試圖在主流社會藝術領域裡保有自己發聲的主體性;此外,社區、學校等部落自發性的傳承更能彰顯原住民生活藝術的活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重探原歌原舞 還諸天地海洋
《雲豹之鄉》整齣舞作集中在探討一個老問題:人性和人的處境。在高架橋下進行的第三、四幕是由一根手指、一縷髮絲鋪陳出一個互相指責、彼此否定的社會。為了擴大意象所設計的疏離荒謬感的動作,堪稱「醜美學」的極致,不過我的本意是喚起建設性的思考、更多的關懷。希望我的舞作永遠屬於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是懸在半空中的一顆孤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舞者舞團新創作 結合戲劇、舞蹈、古謠吟唱
《大海嘯》 神話與現代生活的交錯隱喻
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流傳的「大洪水」神話,將由原舞者舞團改編為《大海嘯》,預計在九月中旬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原舞者結合阿美族太巴塱與馬太鞍兩部落的傳說,發展成交錯進行、相互對照隱喻的神話版及現代版,將以戲劇、舞蹈、古謠吟唱等多元表演型態呈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光影「偶」遇水沙連
石佩玉《逐鹿》 新美學演繹邵族神話
舊名「水沙連」畔的原住民邵族,擁有知名的杵音與美麗的神話故事。飛人集社編導石佩玉,將以知名報導文學家鄧相揚採集的邵族神話集《逐鹿水沙連》中的兩則故事〈逐鹿〉與〈達魯卡和水月的悲戀故事〉為藍本,創作人與偶一起演出的作品《逐鹿》(暫定),預計在九月下旬演出。不走盛大樂舞場面的老路,石佩玉希望能賦予原住民節目創意又充滿詩意的美學意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聲繚繞 何日還「原」?
你能想像沒有原住民歌手的台灣流行樂壇嗎?原住民歌手的天賦嗓音、節奏肢體,往往能讓他們成為矚目焦點,得到樂迷共鳴萬沙浪、高勝美、李泰祥、胡德夫以至天后級的張惠妹,創作歌手陳建年、巴奈、紀曉君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他們如何從順應模仿主流、重新發掘族群音樂文化,到唱出自己的「原」音?
-
其他分類
一場展現「力與美」的藝術盛宴
隨著二○○九高雄世界運動會主場館於今年二月正式竣工、五月開放民眾參觀導覽並舉辦隆重的落成音樂會,為期十一天的國際賽事,即將呈現在國內外人士面前。因二○○七年十月於陳菊市長手中接下開閉幕典禮藝術總監聘書,讓我有幸參與了一場結合「力與美」的盛大饗宴。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精緻藝術與通俗娛樂混搭的七年級劇場人
蔡柏璋的創作,絕不「理所當然」
蔡柏璋的創作可說充分了反映年輕世代的精神,台大戲劇系出身的他,不諱言美國影集是他的戲劇啟蒙,在課堂上他精讀莎士比亞、契訶夫;課後他把精采又吊人胃口的電視影集當學問鑽研。於是,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在他手上竟然翻轉乾坤,混合發酵出一個模擬套用影視元素,又不失劇場感,其原創性和想像力超脫媒介框架限制的混血新品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