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人」出發 給你最豐富的劇場
葛羅托斯基過世後十年,也是劇場實驗室創立五十週年紀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布: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 葛羅托斯基年?葛羅托斯基何德何能,可以獲此殊榮? 更重要的是,已經「離開劇場」的他,對劇場人還有影響力嗎?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被壓迫者劇場」創始者
不滅的聲音——奧古斯都.波瓦
知名的「被壓迫者劇場」創始者、巴西劇場大師奧古斯都.波瓦,於五月二日在家鄉巴西里約熱內盧辭世。出身化學博士,卻大半生投身劇場創作與教育,波瓦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創立「被壓迫者劇場」,為弱勢族群發聲,甚至親自進入議會殿堂,以「立法劇場」推動法案,真正付諸改革實踐,也因此被譽為「永不滅的聲音、不朽的戲劇大師」。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文化區」重起諮詢,藝文界批評聲再起
於一九九八年提出的「西九計畫」,內容為要將一塊位於西九龍的填海區發展為龐大的文娛藝術區,但擾攘十年未能定案進行。近期「西九文化管理局諮詢會」主席又宣佈要重啟三階段公眾諮詢,這個爭議已久的話題又再度引起熱烈討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個舞台 讓年輕人上陣飆藝
法國劇院節目的時令,跟著學校行事曆走,每年從九月的開學,一直到隔年的六月底,完成一整個年季的演出。時序入夏的巴黎,各大劇院的節目,經過整個年度,輪番上陣的各流派名劇大導「講堂」搬演之後,放暑假前的五月檔期,留給講台下努力學習的學生上陣;我們可以在「破繭.青年劇展」與「聖丹尼國際舞蹈節」中,看年輕藝術家們,如何在這場期末考中,為我們展現劇場的未來面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老舊廢墟 「藝」興生發
歷史悠久的倫敦,長期以來累積了不少的廢墟空間,往往成為新銳藝術家揮灑創意的所在。像倫敦橋下的表演空間Shunt Lounge,就是融合戲劇、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表演空間,也是年輕藝術家的舞台;另如The Old Vic劇院與新銳表演團體Punchdrunk五月時也利用滑鐵盧火車站後面廢棄的塗鴉空間進行創作計畫Tunnel 228。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這一夜,我們一起看表演!
四月二十五日第一屆柏林「歌劇與戲劇長夜」,柏林多所大型主流劇院皆門戶大開,讓觀眾一票看到底,演出內容包羅萬象,囊括了歌劇、戲劇、舞蹈、音樂、偶戲、歌舞劇、展覽、裝置等,號稱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表演藝術之夜,當晚統計有超過二萬民眾擁入五十一個大、小劇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卡特與康寧漢 創作靈魂永遠年輕
美國兩位重量級的藝術家:作曲家卡特與編舞家康寧漢,近期分別歡慶百歲與九十大壽,兩位德高望重的大師不是僅以舊作重演來慶生,同時也推出新作首演,讓人驚嘆其不懈的創作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賭場之外 穿梭城市邊緣的藝術活力
前陣子在台灣沸沸湯湯的搏弈條款尚未定案,如果有人提起去澳門看表演?!大家肯定一頭霧水。是的,其實澳門不只有賭場,不只有威尼斯酒店和太陽馬戲團的Zaia,不只世界遺產歷史城區,還有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從前澳門市政廳(現為澳門民政總署,澳門於一九九九年回歸中國)主辦首屆「澳門藝穗1999」開始,已有十年歷史,與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並列為澳門三大藝術節慶之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國達姆市國家劇院演出卡爾.奧福經典
林美虹《布蘭詩歌》 現代與中世紀共通的迷亂人生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
藝壇動態
台新藝術獎揭曉 台北首督芭蕾《囲》獲百萬大獎
【台灣】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台北首督芭蕾《囲》獲百萬大獎 一個小小的舞台、一盞小小的鎢絲燈泡、和二十八位主持人的影像串場;五月二日在台新金控二樓元廳舉辦的第七屆台新藝術獎,以最經濟簡約的舞台元素,讓頒獎典禮發揮最大創意,強調自古至今,藝術從不會因為全球的經濟、戰爭、政治等因素而消失滅跡,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藝術界展現「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堅持下去」的意志力。 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今年台新藝術獎的頒獎典禮卻逆向操作,動用了歷年最多的主持人,結合預錄影像和現場主持人那維勳同步穿插進行,讓現場來賓驚喜連連。入鏡的主持人除了歷屆得獎人紀蔚然、湯皇珍、陳勝福、施工忠昊、王嘉明,還有基金會董事、台新金控員工、以及藝文界人士共同跨刀。二十八位主持人各自錄一段主持稿,經過後製剪接形成一個共同主持的影片。其中,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也在影片中大玩影像特技,讓自己「分身有術」,展現影像的魔幻效果。整個典禮具體呼應了藝術創作的巧思和精神。 今年台新藝術獎的表演藝術類的決選評審由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于竝、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日本小愛莉絲劇場製作人暨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發起人西村博子、法國塞納河聖德尼舞蹈節總監艾妮塔.瑪蒂爾(Anita mathieu)以及英國倫敦國際默劇節總監約瑟夫.斯利格(Joseph Seelig)擔任。九個入圍作品經過書面、影像和面試的評選過程,最後,備受矚目的「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獲得。 評審團認為,編舞家賴翠霜為首督芭蕾舞團創作的《囲》,極為出色、強烈且具當代性。這個作品探討了世界的真實性、個人在社會裡的存在位置、自我封閉、自我質疑,以及想要溝通的渴望。舞蹈的編創極為創新且技術超群,強調了內在與外在兩種空間的對應性,以及空間與環境間的相互吸引。物件使用的豐富變化,讓意象以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流動性不斷地在舞台上湧現。舞者充分運用身體,富有美感又有力地表達了她們對於物質空間及心靈意識的追逐,讓我們品味到了「囲」的無限。(廖俊逞) 《2008</s
-
藝遊在他方
繞樑之音的煉金術─維也納黃金廳
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直到今天,這個近一百三十歲的音樂廳還是不需要隱藏麥克風輔助。雖然當初建造此廳的構想只以音樂表演為用途,人們並沒有將音響作為主要的考量。因此黃金廳音響效果之好不僅是個謎,也是巧合和幸運。
-
專題
昔日車站離合 未來嶄新創意
鐵道、火車站、廣場、倉庫這些熟悉的記憶,關連著什麼樣的歷史經驗、建築美學、空間變遷、與人文活動?「台灣的鐵道文化是深厚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劉舜仁說:「台灣歷史若沒有談這部分,就無法談現代化,整個社會將停留在農業時代。」他一語道出台灣鐵道發展史與現代化的關連。我們不僅有鐵道文化、鐵道迷,還可探究鐵道的工程技術、背後的服務設施,例如鐵路醫院、鐵路旅館、鐵路學校,劉舜仁以台灣經典火車站為焦點,做了一場百年建築歷史的珍貴巡禮。
-
藝妙人物事
楊錦聰 無悔熱情 追求音樂之「真」
剛剛公佈入圍名單的金曲獎,風潮唱片就入圍了二十項,成果斐然,也證實了風潮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這個堅持夢想的團隊,就是由懷抱無比音樂熱情的總經理楊錦聰帶領,一路走來抱持為音樂留「真」的目標,以高品質的錄音錄下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優人神鼓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下一步更想做南島文化的聲音紀錄。
-
藝@書
逼視內在劇場
翻讀周曼農《高熱103゜》與《驚爆:莎拉肯恩戲劇集》,都能看見創作者不滿於傳統寫實劇場的僵硬格式,她們以劇作者唯一的武器――語言――反叛劇場,要求導演、表演者、觀眾動用更多腦神經、更多感官凝視文字打造的世界。
-
藝@CD
斯人斯樂 聆樂至樂
法國小提琴家大衛.格里摩,今年雖才剛滿卅六歲,但他的技術至為精巧卓絕,華麗音色收放自如,音樂演奏發自於心,層次分明,舞台魅力十足,在在展現出年輕一輩音樂家的熱力與奔放的音樂觀。以他近年的兩張演奏專輯為例《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全集》與《反射著名小提琴奏鳴曲集》來說,兩套均在法國Nave- Ambroise公司出版,充分反映出清晰的演奏理念與音樂內容。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看見不一樣的墨西哥
台北電影節邁向第十一屆了,今年的主題城市是柏林,兩廳院在二○○六年曾經以「德國狂潮」引進了德國在國際舞台引領風騷的團隊與表演藝術現況,今年台北電影節,將讓我們看見德國電影的發展。而另個主題「拉美小輯」,則讓我們看到墨西哥嶄新的電影力量。
-
藝@電影
伍迪.艾倫 美國境外揮灑自在
以犀利、神經質的喜劇特質著稱的電影大師伍迪.艾倫,拍片幾乎從不離開紐約的他,卻從二○○五年七十歲時,走出紐約走出美國,一連在英倫與歐陸拍了四部電影,在異國的氛圍中更顯文化差異的諷刺,讓大師的犀利更有發揮空間。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木蘭少女》
在迪士尼的《花木蘭》之後,這個傳奇的詮釋權似乎拱手讓給了美國人。(幸而好萊塢還沒有染指《梁祝》和《白蛇》,不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是我以為,木蘭故事的可能性遠遠尚未被窮盡。一名少女從軍,意味著脫離女性的束縛,進入男性的社會;脫離家庭的束縛,進入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極富潛力的個人成長歷程。如果要延伸到「漢」與「胡」的爭戰,又涉及文化衝突與帝國威權意識的問題,在在觸及當代世界的敏感議題。一名少女如何縱橫其間,隻身顛覆各種威權(家庭、男性、帝國),其戲劇性可勝出迪士尼版本不知凡幾。 以《K24》樹立台灣劇場里程碑的蔡柏璋,這部榮獲府城文學獎劇本首獎的新作,便以喜劇手法,對此一題材作了精采的開發。在嚴謹細膩的導演呂柏伸手裡,雖然是學院製作,成果卻豐厚可期。我熱切期待這個製作,能以當代觀點,為木蘭故事下一個比迪士尼更令人難忘的註解。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普雷特涅夫&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七月七號,牛郎織女一年鵲橋相見 六月底,俄羅斯雙年饗宴 每年傳大都會舉辦俄國交響樂盛會,去年是聖彼得堡,今年又輪到「普雷特涅夫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跟其他歐美大型交響樂團來訪,動輒好幾千的票價,都讓我有俗有大碗寫錯了,是物超所值的感覺。 俄羅斯是相當迷人的國度,當你聽過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作曲家音樂,你就會愛上俄國音樂;當您聽過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馬林思基劇院後,你就會迷上俄國風情;當您去過聖彼德堡後,你就會對這個國家留連忘返。 特別是首場的曲目都是俄國作曲家,不論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op.35 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都是最膾炙人口的曲目。像小提琴協奏曲 op.35,磅礡的樂章,打從第一次聽過,就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打從交響情人夢問市後,拉赫曼尼諾夫好像成為點歌排行榜的常客。等小熊從布拉格回來後,這個月,我們要看「普雷特涅夫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讓我期待俄羅斯音樂原汁原味在台北重現。 文字|陳婷婷,網路工作者。喜歡陪小熊全世界跑趴(愛樂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