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在黑盒子裡 與樂迷促膝談「音」
魏樂富鋼琴獨奏 重現作曲家的細膩優雅
聚光燈下的演奏者形單影隻,陰暗的四週佈滿瞪大的眼睛,延伸而上的樓層高不可攀,角落裡的人望著台上的黑白遙不可及。 在樂器領域中,除了鋼琴,沒有其他樂器能夠提供如此豐富的和聲和多變的表現力。尤其在經過外型的擴大和機械功能的改變之後,技巧和彈性變得更加精巧與寬廣。一般獨奏樂器少有獨自一人演完整場音樂會,但鋼琴獨奏會卻俯拾皆是而不令人生厭,也就不足為奇。然而隨著舞台的擴張、音效的精進,為了將音符清楚傳遞千人座位的每隻耳朵,演奏家無不使出混身解數,卯足全力來擴張音量、強力揮灑,殊不知在浮誇矯飾下,早已扼殺內蘊,盡失細緻本質。 演奏與聆賞之間的拋接,是超越言語的親暱對話,聽眾所給予的回應,往往是演奏者深刻的力量。而音樂家擷取生活中的自然情感而創作的樂曲,終究要回歸於自然的再現與詮釋。造就不少音樂人才,在台灣負有盛名的鋼琴家魏樂富,為重現作曲家的優雅品味,捨棄了音樂廳的大排場。於獨奏會舉辦的同時,也帶領著大家作深刻的反思。在實驗劇場中讓聽眾們享受舒伯特、拉威爾、德布西、舒曼以及布拉姆斯抒情且浪漫的情懷,且用鋼琴的樂音,與樂迷們促膝長談。
-
音樂 跨年必嚐的「史特勞斯」饗宴
NSO《蝙蝠》 讓圓舞曲陪你倒數計時
跨年了,音樂界的頭號盛事便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這個以史特勞斯家族作品為主的演出,已成為樂迷們一年一度的引頸期盼!然而在這二○○七年的最後一天,狂歡、倒數之外,您還有另一項選擇,搶先感受圓舞曲的氣息,優雅、愉悅地度過這最後的時刻。 音樂史上譜寫最多歡笑音樂的,就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而《蝙蝠》是他輕歌劇作品中的經典之一,堪稱生涯中的最佳傑作。「一切其實只是一瓶香檳惹的禍!」全劇活潑又逗趣的場景,常令觀眾笑聲不斷,光鮮又華麗的外表下,盡是見不得光的醜聞。在歡樂與輕快的旋律下,圓舞曲的風格仍舊巧妙融入其中,插科打諢之外,仍保有音樂的美感,這正是這部歌劇歷久彌新,受人喜愛的重要關鍵。 繼去年NSO推出的「跨新年輕歌劇」《風流寡婦》引起樂迷們熱烈回響後,今年再度推出小約翰.史特勞斯的絕妙好戲《蝙蝠》,特邀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常任指揮邱君強、導演佩塔.慕勒及歌劇演唱好手們齊聚一堂,演出這場華麗的喜歌劇。不如卸下今年沉重的煩悶與憂慮,隨著曼妙的華爾滋翩翩起舞,共同與NSO團員們一起舉杯,為新來的一年祝賀!
-
舞蹈
林文中與島崎徹 酣暢舞動速度感
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說:「台灣舞蹈近幾年趨向身心靈,內觀式的沉靜、緩慢等東方特色明顯;而面對日新又新的快速性,現代人與年輕人的速度感不容忽視。」於是,她請來兩位深受西方訓練的編舞家林文中與島崎徹,來演繹瞬間移動的炫目變貌。
-
戲曲 義大利即興喜劇 變身胡撇仔戲
《威尼斯雙胞案》 搖滾歌仔戲很反叛
身世體質都相似的義大利即興喜劇與台灣歌仔戲,這回真的要在舞台上來個「雙胞胎大團圓」了!春風歌劇團新作《威尼斯雙胞案》改編高多尼知名劇作,完全給它「胡撇仔化」,除了角色設定對比強烈,還用搖滾曲風重編七字調與都馬調,讓你看見新胡撇仔戲的自由奔放。
-
戲劇 抽絲剝繭找兇手,蔡柏璋大玩美式影集懸疑
《K24》第一季全上演,要你混亂六小時
新秀編導蔡柏璋前年底推出從電視影集得到靈感的《K24》的一、二集,大受好評,於是今年一口氣推出一到六集,將讓觀眾挑戰連續六小時的瘋狂混亂!
-
焦點專題 Focus
小說戲感十足 搬演顛倒眾生
白先勇筆下的風流人物,個個性格鮮明靈動,故事多采多姿,正是影劇媒體最愛改編的文本題材。除了舞台劇,白先勇小說的電影版、電視版不知凡幾,在不同的時代,也都能掀起話題引爆熱潮。本刊特邀精研白氏文學的青年作家符立中,專文一解白先勇作品的影劇魅力如何深入人心!
-
焦點專題 Focus 她在台上,有股霸氣
白先勇:劉曉慶是麻辣金大班
一九六八年,文學家白先勇寫出了《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故事透過一位曾經呼風喚雨、風華絕代的舞女大班,在離開紙醉金迷生涯的最後一夜,回首前塵的感傷開始,場景從上海、基隆到台北,從十里洋場的「百樂門」到台北的「夜巴黎」,穿梭歌舞酒榭的華麗排場,對比年華已逝的女性無力挽留青春的無奈、苦楚與嗟嘆,讓讀者通過女性這扇大門,見著了歷史滄桑變化、今非昔比,令人不勝唏噓的淒涼。 白先勇擅寫女人,不論《遊園驚夢》、《玉卿嫂》、《永遠的尹雪豔》、《孤戀花》或《金大班》,他筆下的女性角色個個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個性鮮明,也因此要改編上演他的文學作品,女主角的人選總要先過得了他這一關。這回舞台版《金大班》找了影后劉曉慶,繼一九八四年白景瑞導演電影版的姚煒之後,接演這個白先勇自認「最喜歡、寫來最暢快」的角色。 本刊特別透過越洋專訪,讓白先勇親自談談,舞台版《金大班》和小說、電影版各有何不同?歷經人生大起大落,戲裡戲外都精采的劉曉慶,又如何呈現一位歡場女子,在洗盡鉛華前的最後一晚,笙歌旋繞間前塵往事湧上心頭的最後回首,讓白先勇都大為讚賞她豔壓全場的氣勢,直言:「金兆麗這一亮相很是到位,真不知道劉曉慶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Q:這部舞台劇是怎麼形成的? A:這部舞台劇是謝晉導演找我談的。我跟謝導有緣分,一九八七年,他就把我的小說《謫仙記》拍成電影《最後的貴族》,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從此,我跟謝導的關係一直很好,他不僅藝術造詣高,而且有赤子之心,對人厚道。謝導說在我所有文學作品裡頭,他最喜歡的女性人物就是「金大班」,只是很遺憾台灣的白景瑞導演已經先拍成電影了,所以他就想把它弄成舞台劇。 Q:小說和舞台改編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A:蠻忠於原著的。小說是從金大班的角度,回想過去美好輝煌的流金歲月,場景主要是台北的「夜巴黎」舞廳,和上海灘的百樂門舞場;舞台呈現虛實交錯,兩個時空轉換,把過去十里洋場的繁華、奢靡都表現出來了;全場有歌有舞,場面挺蠻熱鬧的。 <str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努虛金:八個半月排一齣戲,絕非「奢侈」!
在多年翹首期盼之後,法國陽光劇團終於真的要來了!繼上一期本刊以特別企畫為讀者深入介紹這個世界重量級的劇團種種與將演出的《浮生若夢》一劇,我們終於獲得該團靈魂人物莫努虛金女士的專訪機會,讓讀者們預先了解這位堅毅、熱情的劇場人,如何發展創作並堅持她的劇場理想。
-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好自己,成就舞台
「藝」界人生,「霞」女精神──小咪
台前不管戲份多或少,不管紅花還是綠葉,不管戲本身好或不好,小咪都有辦法透過表演,讓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台下,在流長蜚短的排練場上,她從不無遲到早退,也不道人是非,她只專注於戲。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證明在「藝霞」講究紀律的嚴苛訓練下,那股深植小咪骨子裡的「霞女」精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杜麗娘懵懂出走 今朝演《夢蝶》心靜眼寬
晚開牡丹現嬌靨,重披戲衫幻羽蝶—錢熠
一九九八年的戲曲盛事,無疑是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執導湯顯祖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以及該製作衍生出來的諸般風雨,而錢熠劇中那為愛而死生的杜麗娘、戲外為演戲出走異鄉的青年旦角為此一砲而紅,也從此步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九年走過,錢熠曾放棄從小沉浸的崑曲藝術,嘗試不同的演出,但歷練過後,卻更發現崑曲的無邊遼闊。十二月,她將與吳興國演出「新創崑曲歌劇」《夢蝶》,不離「崑」,卻擁抱更多的可能。
-
戲曲
輕盈一如飄雪。微涼
大膽打破傳統敘事結構、不停改變敘事者位置、結合管絃樂編曲與作曲、時空上下一千餘年,這樣龐大的創意組織由編劇、音樂設計、導演、舞台設計群,以讓人仰慕與欽佩的才華共同完成。觀畢全劇,或許人物情感不會讓人低迴咀嚼,但《快雪時晴帖》從問侯語轉為歷史叩問的嘆息聲,將長久飄盪於書背上下,再也不是一紙無關緊要的墨寶而已。
-
戲曲
為傳統京劇增添現代和本土色彩
音樂上能見出新意的是在紫禁城三希堂的一幕,演乾隆皇帝的男中音巫白玉璽與演張容的老生唐文華的「對手戲」,前者渾厚而帶有鮮明美聲歌劇唱腔的歌聲,與後者沉厚蒼勁的老生腔韻,相互輝映,而無絲毫齟齬。
-
戲劇
好一個竇天章的女兒!
《吶喊竇娥》,以劇場表演的各項元素,全力鋪現女主角竇娥內在獨白;整體創作的努力、用心和編導形式的自由,甚至以聲音創造畫面的創意,堪稱近年罕見。
-
戲劇
在歷史的脈絡中「談情」
導演在舞台空間運用上,稍嫌保守,但對於節奏的處理,相當有效,結束之前,兩個演員分別在橋上和池中緩緩旋轉直到暗場的畫面,暗喻歷史情境的無止無盡,人性的安睡其中,既是無奈傷感,也有沉重批判,令人動容,是十分難得的劇場經驗。
-
舞蹈
我們孤獨有錯嗎?
由牯嶺街小劇場策畫的台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策展主題清晰:「身處當今『全球化』,表演藝術在西方強勢文化下,亞洲文化保有『在地性』就是保有主體性。」使我忍不住檢視今晚的演出,顯現了什麼「亞洲性」或「在地性」?
-
音樂
水藍與夏漢,締造全新《梁祝》奇蹟
如果我告訴您,兄弟象隊打敗紐約洋基隊,您會做何感想?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機率,但總是難以置信吧?這種令人掉下巴的驚奇,在表演舞台上並不多見,但是夏漢/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梁祝》,確實讓我掉了下巴。這是十幾年來絕無僅有的經驗。
-
音樂
稀稀疏疏《梧桐雨》
除了開場及串場使用的《明皇幸蜀圖》與劇情時空搭配,有其訴求外,其他的佈景、服裝、道具甚至走位,均不見整體的戲劇理念,反不時有畫蛇添足之舉,加上換景的問題,致使原本不算長的演出,觀來頗有遙遙無期之感。
-
舞蹈
創意不斷,舞出年輕人的憂傷
他們往往不是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曲折,可以超現實、可以幽微抽象,或是出自現實卻抽離現實。不論呈現的過程憤怒、哀傷、還是冷眼旁觀,最終都是屬於年輕人的憂傷,有時甚且浮現一種奇異的不屬世的詩意與脆弱,令人看後心疼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答客問 從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開始即興……
真假虛實共存,繁複交織《如影隨行》
走過上海、美國加州,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醞釀三年的新作《如影隨行》終於落腳台北。十月一日,新作宣告記者會上,由於李安《色,戒》正當紅,大家難免把焦點放在他的愛徒、擔綱《色,戒》女配角的朱芷瑩身上,一臉落腮鬍、齊肩中分長髮的賴聲川,不怕新戲被搶了丰采,回答記者問題不慍不火,極有耐心,時而發出爽朗笑聲,像極一位看透世俗名利的修行者。現場有人因此對參與該戲的屈中恆說抱歉,賴聲川說:「這就是一種無常,而人生本來就無常。」 這位接觸密宗三十多年的劇場創意人,在人生的道場上修行,將修行的成果展現在劇場這面櫥窗中,新作主題即圍繞他從藏傳佛法得悟的生死觀,從「中陰身」開始,透過一個玄妙的故事,談他對生命的啟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死了,下一站要如何?如何才能到下一站?若死了,走不到下一站呢?」修行與創作,在他的生命中彷彿就像新作戲名,如影隨行。「也許我們都死了,但其實還活在這裡。」他最後說了這麼句高深的話,難怪有人說賴聲川的戲越越來越有禪味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編劇技法
從集體的多元關照到個人的恆常凝視
面對身旁的社會,賴聲川選擇集體即興的方法,如他所言,讓演員(共同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塑造作品及作品的集體關懷,但在面對自己個人的生命關懷時,多元聲音的輸入(input),或許就不是他所在意的重點。十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賴聲川在華文現代劇場發展史的重要地位無庸置疑,但針對他的創作主題、方法,更多具有批判性的研究論述,對於他所謂的重新定義或再定義,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似乎迷失了方向的台灣劇場中,再一次找到重新定義、再定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