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NSO排練中的指揮呂紹嘉(林鑠齊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兩齣浪漫的弔詭與碰撞

無論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魯克納第五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重心。能踮腳牽著這頭巨獸安然走過滿佈天險的八十分鐘而不潰散已屬不易,但若能進而馴服它,最後即使傷痕累累也將換得莫大的快感。當晚NSO在呂紹嘉華麗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難得的境界。

 

無論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魯克納第五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重心。能踮腳牽著這頭巨獸安然走過滿佈天險的八十分鐘而不潰散已屬不易,但若能進而馴服它,最後即使傷痕累累也將換得莫大的快感。當晚NSO在呂紹嘉華麗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難得的境界。

 

名家與NSO的對話—呂紹嘉與史帝芬.賀夫

6/6  台北國家音樂廳

無論從主事者或觀眾的角度出發,一場音樂會的賣點通常不外乎曲目與演出者,這兩項因素有時能夠相互輝映,有時卻得靠單方拉抬。但觀眾經驗或有深淺不同,因此曲目引人入勝的條件也不一而足,可能是通俗到耳熟能詳的經典,也可能是冷僻到空谷幽蘭的逸品。六月六日國家交響樂團在呂紹嘉率領下推出的兩首作品,堪稱專為行家與發燒友特別準備的功夫菜。

呂紹嘉華麗而有效地駕御布魯克納第五

呂紹嘉是中青輩台籍指揮的翹楚,早已在國內建立極佳的口碑,每次回國驚鴻一瞥的演出均能吸引包括樂界人士在內的死忠觀眾。首次來台的獨奏者史帝芬.賀夫(Stephen Hough,1961-)在本地雖不具太高的知名度,國際樂壇上卻屬一位不落俗套、品味和技藝兼備的鋼琴家。上述各項元素匯聚之下,這場音樂會無疑是本季NSO最引人注目的場次之一。

將布魯克納(1824-96)與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送作堆確實是個有趣的節目組合,兩者樂風雖然均給人泛浪漫晚期的印象,前者生長時代還足足要早了一輩,但布魯克納作品在西洋音樂史的發展上位於登頂階段,不但接近自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百年以降德奧交響曲宏大化的極點,管絃樂法還略較同輩的布拉姆斯(1833-97)更加前衛。《降B大調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於一八七五至七八年間,繁管疾弦的綿密聲部不但對任何樂團而言均屬演奏上的一大挑戰,也是任何指揮家內心夢幻菜單裡的奢侈品,連布魯克納本人生前似乎都沒聽過此曲完整的管絃樂版演出。至於拉赫瑪尼諾夫活到廿世紀中葉,作品風格卻似浪漫晚霞最後的一抹餘暉,其中並有太多的反芻元素。以其最初完成於一八九二年的《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例,除部分動機隱現華格納色彩,更在旋律和曲式結構上形同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翻版習作,然而後者原先又是師法自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一位十九歲作曲家首部正式發表的樂曲而言,這首協奏曲仍顯野心勃勃,唯演出機會確實遠不及更成熟的「拉二」與「拉三」。

無論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魯克納第五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重心。能踮腳牽著這頭巨獸安然走過滿佈天險的八十分鐘而不潰散已屬不易,但若能進而馴服它,最後即使傷痕累累也將換得莫大的快感。當晚NSO在呂紹嘉華麗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難得的境界,尤其在終樂章結合多個主題再現的尾聲,向上堆疊的音樂彷彿正與舞台上下共同不斷加碼的腎上腺素賽跑,終至即將枯竭前一剎那登頂所達到的狂喜。

賀夫素雅淡遠彈奏《望春風》

有著對於下半場重頭戲的重度期盼,難免對上半場晃如小媳婦般陪襯在側的「拉一」有些不公!在一般狀況下,樂團先前與客席獨奏家的排練也多僅止於行禮如儀地走個幾回,幾個重點能搭在一起之後就等台上見了。賀夫在浪漫曲目的掌握上雖然幾乎是上山下海無所不及,琴風卻偏素雅淡遠,迥異於口味麻辣的多數俄系鋼琴家。從他指下拉流洩出的「拉一」確實有點近似民歌般的葛利格,可惜一些速度上細微的轉折或許沒讓樂團搭上,部分細膩的音色也被管絃樂遮掩。但是這一切特質在賀夫加奏他所改編鄧雨賢的《望春風》裡充分發酵,在國家音樂廳略嫌飽滿的音響空間中,鋼琴高音區音色層次罕見地被如此清晰剔透地暈染出來。賀夫最後依約演出青年歌手張懸的《外婆橋》,雖然以他作曲和演奏上的才華應能輕易熟記一首小品,賀夫仍俏皮地帶著最近親自改編的草稿上陣,並謹慎地彈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