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Taiwan Connection 一場難以忘懷的絃樂之音
這是一個音質與合奏敏銳度相當優秀的絃樂團,當晚的演出令人嘆為觀止,在古典音樂發展的環境日趨枯竭的當今,我們應該為這群執著的音樂家喝采。
-
藝號人物 People 新任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
根特.赫比希:將帶來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
藝號人物 People 「進念.廿面體」藝術總監
引領香港藝文發展三十年 榮念曾 從不停止思辯的「文化教父」
被視為三十年來在香港文化界最有影響力、常被稱為「教父」的榮念曾,一路以來,不管是「進念.廿面體」的劇場作品,各種電影、漫畫、視覺裝置藝術等的展現,香港藝術政策的討論推動,青年教育的規劃推展,多方領域的「表演」,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榮念曾對思辯與討論的堅持。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羅東到德國 從蘭陽舞蹈團到歌劇院舞團總監
她的創作風景,因感動而無邊—林美虹
或許對台灣觀眾而言,林美虹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身為蘭陽舞蹈團第一屆成員的她,卻早於十多年前即在歐陸舞台上發光發熱。學習歷程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林美虹將豐富的舞蹈體驗融入多元的表演藝術,歷任三個德國歌劇院舞團總監,她既編舞也擔任導演,作品跨越舞劇、歌劇、輕歌劇與音樂劇,她說:「激發我所有創作的源頭是來自於『感動』,文字、音樂、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觀察到的人事物片段與感觸,都是創作素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使不可見的,被看見了
我們終於能在台灣看到彼得.布魯克的作品了!這位超級重量級的國際劇場大師,高齡八十三歲仍創作不輟,始終對劇場藝術懷抱思考與探索的精神。身為導演,他體認到,導演藝術就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提問。作為一個導演,永遠保持靈敏度與聆聽演員是不二法門。而且,布魯克對於演員與觀眾的想像力的開發與維護,非常堅持,他認為沒有想像力的戲劇是無聊的,觀眾可以安心求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在劇場中燃燒和飛逝的滋味
布魯克的創作核心概念是以一個探索和旅行者自居,並將他的劇場導演創作視為一個個向人類內在的心靈、智性奧秘與外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的探索之旅。這種以探索出發,追求劇場對生命經驗的直接體驗與交流,並企圖造成改變的劇場生命觀,使得布魯克的劇場創作方法獨樹一格,而這個劇場當下經驗的催生者就是──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止境的劇場探索之旅
彼得.布魯克從十八歲起執導劇場,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但他卻從不以當下成就為滿足,儘管曾經縱橫大西洋兩岸藝術與商業劇場,仍願意放下一切,率領一批演員追求探索更深刻的劇場之路。本文以透過三月份即將在台出版的布魯克重要著作《空的空間》,讓我們得知是那些關鍵觸發,使得彼得.布魯克成為今日的劇場大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年代後 依然站在「前衛」的浪頭上
舞台更空寂 讓表演魔力無限迸發
從九○年代至今,布魯克依然領導著前衛劇場,繼續實驗,作品風格仍然多樣多變,追求高度劇場性的精神卻始終如一。一貫關注人類內在心智奧秘與外在社會文化問題的他,持續以以創新有力的劇場形式來加以展現,在設計美學上益發地簡樸精練近乎空台,卻以演員的精湛演技填滿甚至超越劇場本身。渾然天成的境界,讓人看過戲之後,久久不能忘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斑駁的美景 溫暖的劇場窩
在這個溫暖的劇場小窩裡,彼得.布魯克和他的國際團隊創作了《摩訶婆羅達》、《櫻桃園》等二十五部以上的作品。這些演出都帶有一種簡約的美感,這多少得感謝北方劇院的空間所提供的空間限制,讓作品的力量還原到演員能量與觀眾想像力上。要回到演員中心,不光是減少道具就可以達到,還得靠劇院本身良好的聲學效果來支持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簡陋的道具 飽滿的舞台
《希茲威.班西死了》 演員深深打動人心
在極簡的舞台空間下,觀眾與演員得以發揮最大的想像空間。兩個非洲演員的表演像是變魔術一般,在微少的道具輔助下,他們應用演員高超的說故事與默劇技巧,演活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兩個人一搭一唱,默契無窮,從頭到尾緊緊地抓住觀眾的目光。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些因《浮生若夢》而燃起的靈光 致莫努虛金
浮生雖然若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陽光劇團在台北,為劇場觀眾激盪出的波濤,也許會如《浮生若夢》擷取人生關鍵片段的創作概念,成為某些人生命中的關鍵片斷。透過影像,透過隻言片語,我們向帶來這一切的陽光劇團與莫努虛金女士,深深致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陽光劇團巴黎現場 獨家專訪音樂總監
被二千八百件樂器圍繞的快樂音樂人—勒梅特
陽光劇團在台北最後一場《浮生若夢》演出後,所有觀眾不只以熱烈不斷的掌聲讓演員們謝幕多次,更在音樂總監尚-賈克.勒梅特終於出現時,報以更加倍的歡呼。這位讓觀眾一邊看戲,一邊還時時抬頭往側面高台上探看他演奏的「白鬍子聖誕老公公」,現場演奏配樂的功力神乎其技,與劇情亦步亦趨的音聲,讓人潸然淚下。本刊獨家取得在巴黎專訪勒梅特的機會,一探他在陽光劇團的音樂工作室,看他在二千八百件樂器的圍繞下,如何玩出動人的樂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時尚」的舞台藝術
一提到「歌劇」,大概會有人直覺這是高門檻、不容易親近、而且是「古董中的古董」的舞台表演,但事實上,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因為不同的社會潮流與欣賞口味,歌劇的呈現手法也會隨之改觀,換句話說,歌劇就像服裝、美食、汽車、居家風格一樣,是一種「時尚」風味的表演藝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新詮,現代人的迷藥或解藥?
當代導演的參與,讓傳統歌劇得以和時代經驗對話,繼續鏡照人類行為的變化與恆常,其意義遠勝「拯救一項垂死的藝術」。歌劇對今日觀眾的意義已有別於過往,就像每一代都在修正其歷史觀、藝術觀,以差異的敘事反映時代需求,試圖為當前社會與心靈的疑難提出診斷、甚至解藥,歌劇演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新乎?舊乎?歌劇乎?
二十世紀後半裡,新創歌劇得以成功的作品,均蘊含著獨有的「音樂劇場」理念,這些作曲者無不自舊有經典作品取經,他們也是歌劇演出的常客,面對四百年歌劇史,他們深切瞭解其中的新舊更替,均非空穴來風。舊作新演更以製作取勝,其中,音樂詮釋與舞台製作都為歌劇演出史寫下篇章,在歌劇史裡,歌劇導演終於開始有其特殊的地位。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南法天空下 《微笑王國》綻放東方風
土倫,這個蔚藍海岸邊、拿破崙曾在此創下英勇戰績的歷史小城,擁有一座由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師葛尼耶設計、南法最大的歌劇院。去年底德法合作的製作《微笑王國》在此演出,作曲家雷哈爾這齣以中國為背景的輕歌劇,在台籍的德國達姆市國家劇院舞蹈總監林美虹的導演下,展現更細膩純粹的東方風格,旅德編舞家俞秀青因緣際會參與該製作,也為我們介紹這個美麗的歌劇院與該劇演出實況。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SO自創音樂品牌 首推交響曲雙CD
二○○八年開春時節,創團至今二十一年的NSO終於誕生了「第一個孩子」,而且「一次就生了雙胞胎!」 在二○○六/○七樂季裡,NSO寫下了多項新紀錄,包括在台灣首演華格納聯篇歌劇《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與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kavalier。在星馬地區以及日本的兩次巡演,則是十年來的首度出訪。演出不僅引起國內外報導,更在德、法、日文歌劇雜誌中可見樂評與回響,尤其是獲得歌劇古典音樂權威雜誌《管絃樂團》Das Orchester二○○七年四月號封面故事特別報導,再次證明各界對NSO這個樂團的肯定,同時也突顯了留下美好樂音的必要性。 終於有了自己的聲音,NSO在這張雙CD裡,以「發現NSO」為品牌,收錄了由前音樂總監簡文彬指揮的二首經典曲目,從一百多首現場專業錄音中挑出演奏及錄音品質精良的作品,最終選定的馬勒第四號以及蕭斯塔可維奇第八號交響曲,是經過簡文彬不斷聆聽與評估後作的選擇。而難以捨棄的遺珠,包括蕭斯塔可維奇第十五號交響曲、佩托拉克《創世紀》片段樂章及拉威爾的《波麗露》,則以簡版CD隨一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發行。未來的CD出版計畫將在品牌下以兩個系列呈現,在「發現」系列以包括簡文彬、呂紹嘉、林克昌、魯道夫.巴夏、根特.赫比希等指揮家錄製的演出作為專輯,而「台灣音樂家系列」則計劃以江文也、許常惠、史惟亮、郭芝苑、盧炎等人的作品錄音。
-
藝壇動態
郭雪湖、廖瓊枝榮獲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
【台灣】 郭雪湖、廖瓊枝榮獲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 象徵國家最高文化獎項的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日前揭曉,由台灣膠彩畫先鋒、高齡一百歲的畫家郭雪湖,以及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獲獎。1908年出生於台 北大稻埕的郭雪湖,不到二十歲便入選日治時期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與另外兩位台灣的前輩畫家陳進、林玉山,共同締造「台展三少年」的傳奇故事。在膠 彩畫創作上,郭雪湖勇於創新求變,除了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畫與東洋畫的理念,突破膠彩畫的傳統風格之外,同時推動彩膠畫的正名運動,是台灣膠彩畫的先軀與重 要推手。廖瓊枝則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歌仔戲藝人,專擅歌仔戲哭調,優美的歌聲,如泣如訴,扣人心弦,令人盪氣迴腸,素有「台灣第一苦旦」、「東方最美的詠 歎調」等美譽。近年告別舞台,持續歌仔戲的薪傳工作,稱之為歌仔戲的國寶級大師,實至名歸。(廖俊逞) 北美館將展出伊東豐雄的建築新「真實」 高 雄世運會主會場的設計案(2005年)、同年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勝出、2007年受邀設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大樓,伊東豐雄(1941-)與台 灣的建築因緣,為本地前衛建築之討論注入新的動能。伊東豐雄是近年來受國際矚目的日本建築師,2001年完成的「仙台媒體館」(Sendai Mediatheque)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隨即在世界建築界掀起「伊東風潮」,二○○二年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台北市立美術館本館推 出「伊東豐雄:建築的新『真實』」,將首度完整呈現台灣的三個設計案,預計展出百餘件手稿、施工圖、圖像記錄,追溯伊東三十五年來從事建築創作的軌跡,堪 稱伊東建築生涯的總覽。展期為3月8日至5月24日。(周倩漪) 2008台北國際書展,推出「澳洲國家館」 第 十六屆台北國際書展將於2月13日至18日登場,從大年初七開始於世貿展開六天,另有「世界在書中.書展在華山」活動,2月2至3日率先在華山創意文化園 區登場,為活動熱身。今年書展的國家主題館為「澳洲」,包含四大主題展覽:「澳洲藝術書展」、「
-
藝術家的OFF學
牆(上)
矮窄的巷弄間不斷出現鐵柵欄門,門的兩邊各是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商店,一入夜便緊閉鎖上各自提防,街道交通寸斷我的夜間散步成了不斷轉向遠路繞行的迷失與碰壁神說要愛你的兄弟、鄰居.我費力地找尋出口。
-
專題
簡志忠
身為出版人,近來卻跟著紙風車劇團「319鄉村藝術工程」南北跑的簡志忠,認為公司是個「道場」,大家來修集體禪,沒有禪師,彼此互相影響。上班時好好上班,休假時用力玩,看看世界之美。「出版事業是心靈事業,如果能因此讓同仁的氣度更加恢宏,對公司也是一大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