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魯.瑪迪霖 路之.瑪迪霖
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以排灣族屏東的地磨兒部落(三地門鄉)為根據地,為台灣首支強調排灣族文化主體性的職業當代舞團。2006年由路之.瑪迪霖創立,2009年巴魯.瑪迪霖加入,除藝術成就外,亦以靈活、縝密的行政思維經營國內外網絡。這對姊弟各有專長,前者專司推動舞團各項計畫,後者擔任主要編創。2021年,蒂摩爾迎向15周年,也讓人期待兩位深耕原鄉部落的雙總監,將如何持續拓展網絡,轉化其文化基因,演化出嶄新的排灣身體。
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以排灣族屏東的地磨兒部落(三地門鄉)為根據地,為台灣首支強調排灣族文化主體性的職業當代舞團。2006年由路之.瑪迪霖創立,2009年巴魯.瑪迪霖加入,除藝術成就外,亦以靈活、縝密的行政思維經營國內外網絡。這對姊弟各有專長,前者專司推動舞團各項計畫,後者擔任主要編創。2021年,蒂摩爾迎向15周年,也讓人期待兩位深耕原鄉部落的雙總監,將如何持續拓展網絡,轉化其文化基因,演化出嶄新的排灣身體。
2021年是怎樣的一年?表演藝術圈又有什麼事件值得被關注呢?
面對不安、變動的新日常,2021年,我們的提問從「為什麼?」轉變為「該如何?」:我們該如何應變未來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應變截然不同的劇場? 在或可稱作表演藝術的虛實整合元年之後,未來,或許我們都將生活在虛擬世界,但人們依然是血肉之軀,表演藝術的「現場」典範尚未轉移,只是有了新的面貌與觀看視角。當我們開始習慣戴口罩、間隔座、實名制、線上看戲、線上演出當生活漸漸步上新日常的軌道,這些務實且急迫的「該如何」提問,更催使表演藝術工作者們進一步思考:在全球深陷兩年的疫情風波,訊息過載,數位轉型加速度的此刻,什麼是我們需要的表演藝術? 「請回答,2021!」特邀來自各領域的10位推薦人選出其2021年度作品,回看過去一年表演藝術的精采表現;此外,編輯室亦精選並專訪6組創作者,他們有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向,卻同樣有靈活且強勁的動能,開展表演藝術的各種觀看、體驗的場所與方式,積極回應時代所拋出的問題,各自尋求階段性的解答,也讓人期待在新的一年表演藝術將開展各種可能的未來。
您在2021年看過最棒的演出是哪一場呢? 端著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各領域的10位評審,點選他們所喜愛的年度創作。 2021,是異常艱困,也是充滿各種新的可能性的一年。這年,台灣迎來疫情第二波高峰,我們所喜愛的表演藝術因現實挑戰而出現危機,但表演藝術工作者們仍積極地以實際創作行動,改變回應世界的方式,彰顯其所信仰的創作價值。 我們觀察,當年度的亮眼作品皆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特點:它們積極打破舞台的第四面牆,創造嶄新的連結,打開藝術與觀者對話、互動的新場域;它們在非常規演出空間,充分因應該空間特質發揮表演性;它們有效使用數位工具,創造虛實整合的嶄新劇場體驗;或在數位加速度的兩年間,它們不炫技,依然在劇院空間中專注於表演、舞台本質。 這年的演出依然有著不遜色於往年的創作能量,首屆「Par年度最佳__獎」嘗試用10件強勁的作品,勾勒動盪時代的輪廓,也希望邀請您回顧您的2021年,並提出屬於您的年度最佳__之作。 編按:10件年度最佳__獎依演出時間╱推薦人觀賞場次之順序排列。
第三代網路和區塊鏈,以及虛擬╱擴增實境的技術即為構成元宇宙的三大條件。兩年來本專欄無論談到元宇宙或NFT這類議題時,重點其實都在藉由虛擬和實體之對比,來突顯藝術以傳統模式產出的特性和難以取代的價值。但這裡卻要從不同角度來為NFT說些好話:區塊鏈的加密屬性及獨立擁有權,或將為藝術創作者帶來更佳的收入保障。
這次的好哲凳很特別!講座於2021年11月19日在兩廳院開講,由兩位共同主持電玩podcast《按下任意鍵》的哲學作家朱家安、身兼插畫家與影視編劇的厭世姬,帶領與會者分享喜愛的電玩,現場除了學生之外,也有電玩podcaster、愛好者,針對電玩討論其共同點,再從理解藝術的視角切入,以「電玩是藝術嗎?」為題,探討電玩為什麼是、如何是藝術,進一步思考藝術是什麼。
做Research的關係,我十分沉迷在各種餐飲、開店行銷相關資料中。Podcast可以透過主持人的人脈訪到不同業界的人,進行業界內的對談,現在已是我一個重要的蒐集資料管道。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美國防疫規定在維護公共安全和恢復正常生活的兩個考量之間拉拒,愈來愈顯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內群聚的活動,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廳、學校、場館,主事者都得自己評估開與不開的得失風險。紐約每年1月舉行的北美表演場館研討會,往往有許多圍繞著大會的表演。在停擺1年後,原本準備重整旗鼓,結果Omicron爆發,再度打亂了陣腳,許多預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後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協會有超過10年歷史的「東亞當代舞蹈節」,主協辦單位與演出者密集協商後,決定照常舉行。
芝:2021年是個瘋狂的一年,整個社會擺盪在沉寂壓抑和過量消耗之間,這個失速的加速在疫情之前早已展開,然而疫情成為了它正當化的藉口。 我們用一種「不會被打敗」的心理機制「創造」回應方案,可是好像都無法觸及根本問題,陷入集體躁動。尤其是線上展演多在打造社群關係和互動模式,我們害怕沉靜更甚於害怕自動化的連鎖反應,於是在追求透明的互動中,我們寧可進行超強負荷的連結。重新組裝各式參照、進行自我編輯。
由國家兩廳院發起,整合亞洲4個代表性表演藝術場館資源,以亞洲製作人培力,建立亞際共製系統為目標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將於8月30日至9月22日舉行第二屆,並於2月1日至3月31日開放線上報名。歡迎以亞洲為據點,具有5年以上國際製作經驗的製作人提案參與。
2022年是劇作家姚一葦(1922-1997)的百歲冥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其作品《左伯桃》首度搬上舞台,邀請京劇小生曹復永執導,並由張德天、王璽傑、顏雅娟、王辰鑫等演員主演,以表紀念。
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第一次接觸「馬戲」的契機或許藏在電視機或遊樂園內,而我們對馬戲的記憶便停留在那些丟瓶子的雜耍者與跳火圈的獅子上。不過,這種單薄的想像很快就會被《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後簡稱《火箭發射》)打破了。
其中一便當盒的大長方形格裡放的像炒飯一般的東西,當下負責分派的朋友疑惑:「我們有點炒飯嗎?」,確認沒有之餘瞬間理解,啊,那個是石鍋拌飯! 在看到糊成一坨的放在便當盒方格裡的石鍋拌飯的當下時,我其實想到過去那些永遠無法巡演的各種現場觀演經驗,或者經過巡演之後,東扣西減變得四不像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各種國內外名作或新作
布袋戲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一群人用心計較,試圖找回當年街頭巷尾的感動
國小六年級讀兩個禮拜就去當學徒,人生三度大起大落,丁振清從「跪拜王爺」那一刻開始,就知道這輩子不可能離開布袋戲
歷經內台、賣藥團、外台到文化場等不同布袋戲發展階段,江賜美本人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見證了台灣布袋戲的興衰。
他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教學超過一甲子,強調學布袋戲要學「活」戲,不能學「死」戲,戲氣、戲肉要做出來,不能只做戲殼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