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現象視察
葉錦添:「這是一場對當代台灣服裝的思考與集體創作!」
原本可以是一樁「錦上添花」的美事,卻又因政治力介入主導,讓一項動員數百人、耗資千萬預算的「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活動,招致褒貶兩極的批判。八月初《民生報》社評嚴正質疑該項活動的文化意義與影響性,而同行的劇場工作者則對因該項活動期待落空,嚴厲指責主辦單位與設計者,希望能就政策方向來溝通對話。 的確是因為奧斯卡 透過千萬餘元的預算執行,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幾乎個個玩得開心,並在當天「天公作美」的成全下,擁有「振奮、投入」的感受,葉錦添也在事後受訪表示對當天的活動「非常滿意」。若暫且不論當天活動執行現場,到底有什麼見仁見智的瑕疵;隸屬國家最高文化機構的文建會,爲什麼獨獨鍾愛葉錦添的設計創意,甚至選擇以他的作品,來代表以及代言台灣當代的服裝美學?又爲什麼大筆一劃就是一千餘萬的經費,又希望藉此達到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性呢? 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鍾佳濱不諱言地表示,希望集中曝光的機會,好讓各界注意文建會此次提倡創作當代台灣服飾美學政策的意義,確實是借重葉錦添奧斯卡獎鋒芒的原因之一:而以奧斯卡金像獎爲指標,可能比從「金馬獎」獲獎者來選擇合作對象的爭議度低。也許葉錦添不算台灣本土培養的人材,但換言之,從葉錦添在台灣不斷累積舞台設計工作的歷史來看,台灣的創作環境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包容多元,確實能吸引不同的表演藝術人材來台合作。 至於備受爭議的經費問題,鍾佳濱指出補助政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雨露均霑」型的需求性政策,往往基於民間仰賴政府供養,政府必須予以補助經費,然後視公共效益如何以決定是否持續補助。另外一種則是競賽型的方向指導性政策,政府爲達成政策指導效果,選擇目前最能符合政策需要的對象,而將經費給予該領域最傑出的單位或個人。因爲「推動政策需要鮮明、快速的效果」,鍾佳濱認爲公共政策的執行往往在「圖利」(求政策的效果)與「便民」之間拉鋸,很難做到全民「雨露均霑」之福;至於要做到「防弊興利」,當然我們便得就「興誰的利」來看這次政府經費投注的目的與效果了。 這是一場集體創作的思考 對於外傳葉錦添的個人品牌服飾即將於近日上市,葉錦添本人倒是不置可否,只表示朋友都在鼓勵他出來做;當被詢問這次文建會的參與,似乎有協助宣傳的嫌疑時,葉錦添坦
-
現象視察
把手問明
王金璐本身主宗「楊」派,但整個教學過程中,仍視學生特質因材施教,並非只專一個路數。他強調劇藝不僅僅在於身手漂亮,更重要的是掌握戲味,戲味就是需要不斷投入,去找尋角色最佳的表現形式。
-
表演視界
視障演員劉懋瑩演出《黑洞之外》
-
專欄 Columns
你真的看見身、心、靈嗎?
觀者只能在看到舞者的身體/動作之下,用自己的心靈去意會,然後再對自己的感受賦予分析的能力;舞者就更無法掌握台下的觀衆到底心靈起了什麼作用?還是悶得有點受不了?所以,所謂「身心靈」舞蹈算不算真的在展現「身心靈」的境界,那就憑觀衆自己的潛意識判斷了!
-
專欄 Columns
我們需要一塊雅各的石頭枕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
專題
戰勝命運的巨人
二次大戰德、英兩個敵對的陣營,在希特勒宣告死亡的廣播裡,這兩個國家不約而同地都以《英雄》交響曲來悼念與慶賀希特勒的逝世。今日「貝多芬」這個國際化的名字,早已不專屬於德國,其《合唱》交響曲更是國際重要慶典的首選之曲與會歌。這位一生與疾病抗戰的音樂巨人,永遠不向命運低頭,就像普羅米修斯,忍受痛苦,永遠帶給人們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
專題
進入大師殿堂的天梯
貝多芬作品的錄音大槪是古典錄音版本之冠,但是每位指揮家對貝多芬交響曲的詮釋都有不同的見解,加上過去浪漫式的詮釋方式與今日仿古樂流行下的新聲音,同一首樂曲卻讓聽者有天壤之別的感受,所以請聽聽指揮家如何談貝多芬的音樂。
-
專題
奏鳴曲架構的音樂宇宙
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一生寫作不懈的曲種,他也將鋼琴奏鳴曲當作寫作大型管弦作品的練習簿,因此在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中充滿了擬管弦樂的多彩聲響,與結構複雜嚴謹的聲部,更是每位走向鋼琴演奏之路的演奏家必學的經典曲目。
-
專題
可左可右,普世尊崇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處在西洋思想史上的啓蒙時代,所以他的音樂散發了與現實、命運抗爭的味道,而他的音樂更啓發後世追求自由與人道精神的理想,像是歌劇《費黛里奧》中的法國大革命。他也是日爾曼民族的榮耀,就如德國音樂家舒曼所說:「歌劇是屬於義大利、革命是法國、軍隊是英國,德國則是貝多芬」。
-
專題
找尋樂聖的永恆戀人
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琴聲與影像交織下,貝多芬沒有署名、沒有日期的謎樣情書──〈致永恆的戀人〉的女主角,似呼之欲出,但卻又無人可以斷定誰到底是貝多芬的永恆戀人,這謎樣的情事給與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與美國導演柏納.羅斯完全不同的想像與揣測。
-
音樂
「鼓動」新聲,卻鼓不起音樂人的熱情
能為作曲比賽的作品舉行演奏會,是連在歐洲各個現代音樂大國亦屬於珍貴的事情,尤其是樂器龐雜演出成本又高的打擊樂合奏。然而綜觀這兩屆擊樂創作比賽,第一屆三十多人報名,實際交稿參賽十多件。本屆報名人數減半,只有九件實際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顯示作曲界本身對於這個比賽的不重視,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貴的機會跟經驗。
-
音樂
冷靜無情,駕馭馬勒的「龐然巨物」
簡文彬處理第六號的幽暗面,刺激而無憐憫之意,冷靜如金屬的色澤,甚至有著撕裂的快感。他帶著這股無情與化繁御簡,即使到了第四樂章,樂團有如進入延長賽的足球隊出現疲態,但他仍維持了樂曲的形貌不至鬆潰,直到定音鼓擊出所謂「命運的打擊」,才得以善終此曲。
-
音樂
在萬花筒般曲目中遊刃有餘
他演奏德布西的前奏曲時,我們可以察覺到阿波羅與戴奧尼索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的共存,但是當他演奏葛利格的奏鳴曲以及蕭邦波蘭舞曲時,這種處理顯然不像演奏德布西或是梅湘作品時那樣清晰生動地被傳達出來,反而像是酒神巴庫斯(Bacchaus)因為喝多了而隨性演奏。
-
戲劇
鴻鴻床上的愛麗思
導演選擇扮裝大師出場,確實加深全劇的後設韻味,讓這齣戲真正成為「桑塔格的《床上愛麗思》」,而不只是一齣名為《床上愛麗思》的西洋近作,這是值得讚譽的。但是,若僅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究竟是四兩撥千斤的巧思?或是避重就輕的迴避心態?大師出場,只怕毀譽參半。
-
戲曲
炎炎夏夜遊仙窟
走入了花園實境,「舞台設計」這一職銜有了新的任務。中國庭園設計講究「景隨人走」、「步換景移」。因而從入門開始,到每一處建築,都安排了迂曲幽徑,供人細細品味。觀衆既被「固定」在戲台上,那麼,選擇什麼區塊製造最美的視覺經驗,步不換,景自移,便需要精心設計。
-
戲曲
迷離疏淡的湖湘韻致
《馬陵道》從舞美的設置造型,劇情的氛圍營塑到人物的個性摹寫等,都閃爍著湖湘幽峭迷離的神祕光芒;然而不知為何總覺得「終隔一層」,猶如品茗重火烘培的黑咖啡般濃釅苦澀。相形之下觀賞《白兔記》的演出時,卻是渾然忘我地身心投入,湖湘文學所講究推崇的抒情語境,讓舞台發酵出空靈疏淡的真摯情味。
-
專題
觀念迷霧中,師生自求多福?
觀念與態度是教育最關鍵的兩件事,卻是「九年一貫」教育改革在基層學校中最難推行的層面。不但大家對於「九年一貫」最重要的彈性、協同及統整等特質理解仍然有限;制定政策的教育主管機關、主要師資來源的師範體系,到基層學校與教師,各環節長期都存在著本位槪念,教改要「推」不見得「動」得了。
-
專題
讓孩子看見、聽見、感覺到
我們常常教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卻很少問孩子「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覺?」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與標準答案下,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知識中的槪念與意義,這樣的教學槪念不只適用於美感教育,也適用在各方面的成長與學習。
-
劇場思考
「當代」急驚風遇上「傳統」慢郎中
在《金剛心》中,通過身體所傳達的動作與聲音,都像是修行者必須在極度壓抑的禁慾主義之下,展現出一種刻苦鍛鍊的精神性,甚而套用了一些文化符號,來渲染這一精神鍛錬的刻苦性。然而,「鬼太鼓」的年輕人並不從日本的神道教義中探求生命真理,但他們用中國古箏與日本太鼓或三弦琴對話,體現了跨文化所拓延出來的新生疆域是無邊無際的。
-
環球舞台
失序後的清明
阿喀郎要打破卡達克舞蹈的結構限制,於是一套制式動作被分解打散,再幻化變體為另一層結構,如草履蟲般不斷衍生發展。傳統卡達克的敘事表達人對神的景仰之情,這部分在他的表演中也不見發展。阿喀郎多以抽象槪念為基礎發展他對身體的思考,如RUSH中以身體的官能性為主軸,在極端情形下試探身體動力的界限,如極動與至靜之間的舒張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