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轉角"碰"見怪!》 觸動大小朋友劇場新體驗
編舞家林文中今夏邀集台灣劇場各路好手,包括舞台設計王奕盛、特約作曲林桂如、燈光設計鍾宜泰、服裝設計楊妤德、參與式活動設計林筱圓等人,共同打造一齣以「觸覺」為主題的沉浸式舞蹈奇遇劇場《轉角"碰"見怪!》,豐富有趣的內容與形式,交織出大人與小孩皆能享受其中、遇見、觸摸、互動也碰撞出人生漣漪的劇場奇遇記。
-
廣藝第五屆表演藝術金創獎 阮劇團《講話沒有在聽》抱回金獎及人氣獎
廣藝基金會第五屆「表演藝術金創獎」於7月19日,假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舉行舉辦試演決選暨頒獎典禮,由阮劇團改編金馬獎最佳短片的同名作品《講話沒有在聽》獨占鰲頭,笑擁金獎及獎金10萬元;盜火劇團以《One Two Punch 痛感一擊》拿下銀獎(獎金8萬元),銅獎(獎金5萬元)得主為飛創意工作室的搖滾戲曲音樂劇場《將軍》。佳作2名則頒給末路小花作品:末路小花X許芃(阿公婆)飛仙(後人)碎嘴家族史創作計畫──《睡在羊皮上勤儉打呼的叔婆太》及隔離島劇團音樂劇《超自由既視漫遊》,各獲獎金3萬元。
-
2023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 串聯產官學聯合開啟台灣綠色劇場時代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2023永續國際年會,今年已邁入第3屆,在7月19日、20日於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現場邀請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Filip Grzegorzewski)以「歐盟文化創意產業的永續之路:政策與補助」為題,分享歐盟如何透過政策回應表演藝術的永續理念;而玉山金控、天下雜誌等企業今年首度共襄盛舉,闡述企業支持藝術永續的做法;國家兩廳院則切分硬體與軟體,分別針對節目製作、場館設備、演出內容與延伸服務等面向,展現7年來推行永續共融的經驗與成果,並在場館政策上有更多宣示。此外,更邀請表演藝術聯盟、人力飛行劇團、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藝術大學,分享產官學在推行文化永續方面的經驗。
-
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藝日限定 60個團隊全台巡演
為於疫後穩定表演團隊營運、振興表演藝術產業,文化部特別在今年8月至12月辦理10場「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藝日限定」巡演活動,每場次將由1個「台灣品牌團隊」或「TAIWAN TOP演藝團隊」演出經典劇目,並攜手5個傑出團隊輪番上陣演出,總共超過60個團隊,將以庄頭劇場形式在全台10縣市巡演,讓民眾就近欣賞指標性團隊的劇場級演出。
-
鄭宗龍親邀真鍋大度合作《波》 打開身體與科技結合的可能
雲門舞集今(2023)年50周年,繼春季演出林懷民經典舞作《薪傳》後,10月12日至11月5日將於台北、台中與高雄帶來藝術總監鄭宗龍結合身體與科技的全新作品《波》。舞作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共同製作,並邀請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
-
城市舞台升級再進化 「你看戲我買單」青年專場慶40
「城市舞台」自1983年啟用至今,屆滿40年。歷經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時期到2003年整建後的專業劇場,其中乘載多年的文化展演活動,是深受跨世代台北人喜愛的共同記憶。
-
2023玩聚場藝術節PLUS 移師花蓮玩出互動新創意
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的「玩聚場藝術節 Play Arts」,以「遊戲」與「聚集」為核心,自2018年開始,於每年暑假尾聲盛大展開。與以往不同,今年邁入第6屆的玩聚場將改在12月於台北舉行,不過先從7月29日至30日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帶來「PLUS」版本,結合花蓮好山好水的風土,帶給觀眾暑假玩藝術的新靈感。
-
2023《小太陽》音樂劇場 散文立體化宛若動態繪本
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簡稱AM創意)製作人林奕君攜手導演吳維緯、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共同推出改編自林良同名散文集全新規格的《小太陽》音樂劇場。吳維緯並身兼舞台設計,用4張桌子、6張椅子變化各種不同場景,以象徵時間流動的圓形旋轉舞台打造充滿魔幻感的視覺體驗。
-
新古典室內樂團《文學音樂劇場─笠山之歌》 譜寫動人的生命樂章
新古典室內樂團向鍾理和、鍾鐵民父子致敬的大型跨域原創作品《文學音樂劇場─笠山之歌》,2022年在高雄衛武營首演成功,獲得極大肯定;今年展開台中、台北、桃園巡演,7月15、16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10月4日則在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演出。
-
韓國男團偶像領銜 《三劍客》等7檔音樂劇登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夏日放/FUN時光系列」將在7至9月一連帶來7齣音樂劇節目,讓音樂劇愛好者「看熱鬧」也能「看門道」。韓國大型音樂劇《三劍客》將首度來台,近百人的原裝豪華大製作,將以龐大場面、華麗舞台及服裝呈現17世紀的巴黎,並由兼備完美歌喉與天使臉蛋的男團偶像珉奎(민규 DKZ成員)、REN(렌)雙卡司帥氣詮釋主角達太安,是令人無法抗拒與偶像共度夏天的邀約。
-
2023臺北藝穗節16天590場演出 啟動「後浪警報」
2023臺北藝穗節的主題「後浪警報The FUTURE is HERE」,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使命,成為尋找新一代藝術家的重要平台,期待每年加入的新銳藝術家,能在夏日攪動創作的水花,而每一次演出獲得的經驗值,讓他們進而成為推動表演藝術不斷前進的新浪潮。
-
2023戲曲夢工場 穿越戲曲平行宇宙召喚前衛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今年邁入第6屆的「戲曲夢工場」,邀請臺灣大學華語教程助理教授汪俊彥擔任策展人,策畫6檔全新製作,包含掌中戲、說唱藝術、歌仔戲、京劇、現代戲劇等劇種元素,從8月12日至9月17日,連續6個週末假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帶領觀眾體驗一趟趟穿越之旅,從歷史縫隙潛入戲曲平行宇宙,探尋那些被遺忘、被忽略、想說想做卻又沒有完成的片光零羽。
-
2023桃園兒童藝術節 帶來一整個夏天的微笑
夏天是屬於兒童的季節!2023年桃園兒童藝術節(兒藝節)於7月8日登場,今年以「這個夏天,讓我們看見彼此的微笑! ^___^」為主題,在桃園各個角落帶來大大小小精采演出、市集及工作坊,以一系列具有想像力及創造力的作品與活動,讓孩子們親近表演藝術、啟發美感經驗,大小朋友也能卸下生活中的煩悶與束縛,度過充滿歡笑的夏日時光。
-
總獎金310萬 「第3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7月18日徵件開跑
贏得首獎百萬獎金,站上「2024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舞台的大好機會來了! 「第3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7月18日起至10月30日開放徵件,期盼更多的「黃翊與庫卡」出現在桃園智慧城市。
-
ARTalks
持續直球對決的文化行動
編按:由差事劇團製作,段惠民執導,2022年6月首演於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透過一個奇幻爬山旅程的詭異寓言,回顧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歷史。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的吳蔡劇場(Wu Tzai Theater)、華盛頓特區的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D.C)、芝加哥的溫茲音樂廳(Wentz Concert Hall, Naperville)以及日本東京歌劇城音樂廳等知名場館演出。節目內容包括室內樂、交響樂;曲目有西洋經典,也將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帶出國門;指揮有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協同指揮吳曜宇;獨奏家有黃俊文、林品任;型態有表演、也有推廣教育等。 面對各種場館的規範,以及尚未取消的防疫規定和所有演奏者的安全,這趟巡演顯得格外困難。但從現場重量級人物的熱烈討論,以及國內外高達80多篇報導與評論來看,此趟行程為台灣這塊土地的「發聲」不容小覷。當團員們團結一致在克服時差、登上各有特色的一流場館、迅速地在排練中調整音色聲量,並於音樂會中閃閃發光時,作為台灣人,怎不為擁有這支「自信而精銳」的隊伍大聲鼓掌?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與大衛.葛芬廳之吳蔡劇場
世界級的音樂廳屈指可數,而美國紐約就擁有兩個頂級的音樂表演場地。除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外,另一個就是知名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簡稱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事實上,林肯中心並不只是一個場或一個廳,而是集合12個表演藝術相關單位,包括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 Hall)、大衛.寇克劇院(David H. Koch Theater)、紐約表演藝術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 Hall),以及茱利亞學院(Juilliard School)。尤其是前3者環繞著一個噴泉,演出時3個廳的中場休息不一定同時,但時常交疊。走出陽台上遙望,常能看到彼此對演出討論的百態,蔚為奇觀。 紐約素以節奏快速聞名,各個場館名稱也時有更迭。有的場館當然希望名稱永久流傳,但如大衛.寇克劇院就表明只願掛此名50年,之後主事者就要另謀出路。先不論誰是誰非,本文就以本次NSO造訪的愛麗斯.塔莉廳、全新改造的大衛.格芬廳與吳蔡劇場,以及林肯中心在大衛.格芬廳設置的無障礙設計為介紹重點。 愛麗斯.塔莉廳的50年計畫 愛麗斯.塔莉是聲樂家,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慈善家,由於她的主要捐款與協助建造,因此這個廳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在最初建造時,她仍不確定是否要用上自己的名字,直到1969年建造完成時,確認這個擁有1,0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音質絕佳、空間舒適,才首肯冠名。愛麗斯.塔莉廳是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基地,鼎鼎有名的茱利亞學院,也在這棟建築物中。在1969年創建之時,他們的核心就在於「教育」,因此不只歡迎表演者、觀眾,也希望有學生前來。這就是為什麼在這棟建築物中,員工們都愛以校園(campus)這個暱稱來稱呼所有場地。 2009年前,愛麗斯.塔莉廳並非現在這個樣子,而是有著大片外牆及小窗戶以與外界隔絕。直到「50年計畫」開展動工,才將建築物重新以三角形的大玻璃圍起,如此一來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東京歌劇城(東京オペラシティ)位於日本東京、離知名的「新宿」只有一站距離的「初台」站。從車站出來,就有直達歌劇城大樓的連接通道。整個歌劇城,以總長200公尺的玻璃帷幕作為設計元素,讓大樓成為一座兼具雄偉現代又深具文藝典雅氣息的建築物。 稱為「歌劇城」,是因為它並不只是一座單純的「廳」或「院」,而是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新國立劇場,以及約60家的藝廊、小劇場、餐廳、商店、辦公室所構成的「城」。它是東京都新宿區西新宿第3高的摩天大樓,於1992年開工設計,1996年完工開幕,地上54層超過230公尺以上。每天,這座「城」舉辦歌劇、芭蕾、演劇、現代舞、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使它成為現代表演藝術高水準的表演舞台,更是藝術家們憧憬登上的藝術殿堂。 鞋盒式設計的音樂廳 音樂廳主要設有一個1,632座位的大廳及地下室一個265個席位的小廳,於1997年9月首次亮相。當時在日本知名指揮小澤征爾(Ozawa Seiji)帶領齋藤紀念管絃樂團( Saito Kinen Festival Orchestra)演奏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中隆重開幕。 音樂廳大廳高達3層樓,大廳外從天花板垂下一幅名為《擴音》(Amplification)的掛毯。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浮雕像,就在大廳的中央位置。音樂廳內部採用了所謂的「鞋盒式」設計,音樂廳舞台後方配置有一個有3,826管數的管風琴,供音樂會使用。四周完全以橡木為材料,上方層層堆疊並加以變化,設計成金字塔造型的挑高天井,營造神聖感。良好共振的天然木質,再加上現代科技的最新音響工程,創造出享譽盛名的音響條件。完美的殘響和音質,讓台上的演奏家們可以清晰地聽見彼此的聲音,也能維持良好的音響傳至台下每個角落。再加上木質室內裝飾及頂端的燈光,更進一步營造了寧靜平和的氛圍。
-
戲劇
這一年,我們還聽相聲嗎?
在《北曲.三十而麗》開場時,主持人謝小玲介紹此次演出為傳統段子,也是曲藝中的「經典」,話鋒一轉言道:「脫口秀為速食笑話。」以脫口秀對比傳統相聲並非新的概念,王重陽等人著作的《相聲:屬於華人的脫口秀》便將兩者連綴在一起。隨著薩泰爾娛樂帶動本土脫口秀娛樂產業,獲得不少觀眾的回響,也同時帶來許多炎上與紛爭,刀刀見骨的唇槍舌戰,滿足了嗜血的觀眾品味。若說相聲是華人的脫口秀,拐彎抹角的調侃和諷刺顯得溫和許多,在台灣的相聲表演段子中,也大多採迂迴或點到為止方式,不若脫口秀般的一針見血,是兩者風格差異所在。 在相聲表演裡,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與群口相聲,主要以人數作為區別,單口相聲的演員獨挑大梁、出入敘事與代言之間,而對口與群口相聲演員則或逗或捧各有分工。相聲和脫口秀都是運用語言、藉由段子逗笑觀眾,形式方面脫口秀又似於單口相聲,兩者最大差別在於脫口秀以召喚當代觀眾的共同經驗和記憶為主,因具有社會共感較易渲染傳播,或引發共鳴、或開啟爭端,且其表演門檻低,不需拜門學藝、全憑個人舞台魅力,更甚之,互揭瘡疤、名人扒糞等等,以腥風血雨作為號召。(註1) 此前台大經濟學系學生會政見歧視事件中,或有輿論以為此乃受到薩泰爾脫口秀系列節目的影響,(註2)霎時間引發不少討論,曾博恩曾回應脫口秀是「表演」,應區分說話的場域關係,(註3)但也難以擺脫社會責任的問題。當然,並非相聲就不會引發爭議,以往所謂的「葷口」相聲常圍繞在性暗示也讓不少人嗤之以鼻,然目前台灣的相聲表演已少有葷口,大多透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展現「說學逗唱」四大面向。
-
攝影手札
故事裡的答案。
與舞台上保持著一段距離 也維持著一段關係 起初是想找答案 而開始聽人們說故事 愈聽愈多 似乎離答案愈來愈遠 也因為怕忘記 所以開始拍攝 捕捉故事的碎片 或是幻想 也許不說完 就可以成為別的故事 劇場裡 每個人都流露著情緒 無論是演員還是舞者 大家都做著同一件事情 用自己的身體、情緒還有聲音 說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使我沉迷 透過鏡頭 看著故事的發生 攝影是安靜的 站著遠遠的看 可以看得愈清晰 可能最後不會有答案 但 我最後聽了也看了很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