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
香港現代舞壇的領航者
自一九七九年創立香港的第一個現代舞團「城市當代」,到如今身兼此團及廣東現代舞團兩團藝術總監之職,曹誠淵對香港甚至大陸現代舞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在城市當代睽違台灣十年後,本月底台灣的觀衆將有機會觀賞曹誠淵的新舞作《中國風.中國火》,分享他對大陸的體驗。
-
焦點
如果維特不死 布拉姆斯的歌
一九九七年,是舒伯特生辰二百年及布拉姆斯百年忌日,這二位相差近一世紀的作曲家,對德文藝術歌曲有著極重要影響,其中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及室內作品廣爲大衆所知,在其百年忌日,特別針對其藝術歌曲作一介紹。
-
焦點
爲劇場而作的歌劇
蓋希文在創作《乞丐與蕩婦》時曾稱此劇爲「爲劇場而作的歌劇」,在管弦樂的寫作上也突破過去歌曲、舞曲的格局,以類似華格納樂劇式的整體戲劇音樂結構與情境做最緊密的結合。
-
焦點
捷克的偶戲
捷克偶戲歴史相當的豐富,持棍操偶是早期民間偶戲象徵的代表,之後漸漸發展爲手套偶(布袋戲)形式。從戲偶形式出現的一五六三年算起,捷克早已產生出自己的偶戲文化傳統。本月底即將來台演出的「龍」偶劇團,正好提供我們一次欣賞捷克偶戲的機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唱作俱佳的生意經
聽過日語版的《貓》?說韓國話的《貓》?不久的將來,猫還要改口說中文!結合各種表演藝術的音樂劇帶來的不只是商機,它也連帶刺激了表演相關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除了熱鬧,「融合」仍須努力
香港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是近幾年的事,但導演或演員甚至編舞者以往的訓練並沒有像美國百老匯演員般有演、唱、跳的修養及訓練過程。因此,便造成了導演與編舞者之間溝通的空白地帶,再加上演員的非全面性,於是,要製作一個好的舞台音樂劇或肢體劇場便成了一個痛苦的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創作沒有困難,只有挑戰
做音樂劇,是不是蠻難的?眞的,好像蠻難的!是不是做不到?絕對做的到。而且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一起來創作。音舞劇的創作,台灣不是做不到,我們只是缺乏經驗。
-
藝術節 Festival
熱鬧、另類的春之演藝
帶著一點點俏皮的「邊緣」性格,皇冠藝術節九七年春第四度「另類」登場,古名伸、密獵者在其中重現江湖,金光閃閃的霹靂布袋戲與老成持重的相聲對壘,還有中規中矩的學院製作與實驗精神不死的香港「沙磚上」相比美。六個節目陣勢雖不大,卻因型態各異而呈顯出熱鬧的場面。
-
台前幕後
《無盡胎藏》排練手記
《無盡胎藏》是林秀偉一九九一年爲太古踏舞團編的作品,並多次赴歐演出。數年後,此舞再度在台灣上演,接受國內觀衆的考驗。作者以親自參與排練的角色,與讀者分享她對此作的體驗。
-
台前幕後
《結婚?結昏!~辦桌》細說從頭
去年《領帶與高跟鞋》在北京獲得好評,今年爲慶祝國家兩廳院成立十週年,導演羅北安和綠光劇團載歌載舞辦桌,推出新的音樂劇,在輕鬆的婚禮場面中觀看人生裡的一些「大事」。
-
美國
別出心裁的肢體美
「莫米克斯」(Momix),一個令人振奮、讚歎的舞團!成立於一九八一年,以結合身體、燈光、道具、音樂、影像等多媒體見長,呈現特殊罕見的超現實意象,並製造神秘幻象、人性幽默與別出心裁的肢體美學。舞團除了緊密的巡迴演出之外,同時以多種媒體向全世界擴展他們的藝術視野。
-
德國
在地平的邊緣,我看到生生大地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二日是德國古城敏斯特(Mnster)最引以爲傲的女兒,女詩人德蘿思特(Annette von Droste-Hlshoff, 1797-1848)兩百歲的生日。今晚一齣神劇在敎堂演出。作曲者是施捷。
-
導演劇場
彼得.布魯克和「漂流的點」
曾任英國皇家莎劇團總監,並主持國際劇場硏究中心二十餘年的彼得.布魯克認爲:一齣戲在還未定型之前,就像是「漂流的點」一般捉摸不定;當你將與戲和演員無關的東西去掉後,漂流的點將不再游移─劇場作品於焉誕生。
-
藝鄉人
寂寞的路上開花結果
從早年學舞被視爲怪物,到在紐約華埠成立舞團,在競爭激烈的美國舞蹈界打出一片天地,陳學同給自己挑了一條辛苦、漫長、崎嶇的路,三十年如一日,是什麽維繫著他對舞蹈的執著?
-
十年演藝
媒體藝術化,藝術媒體化
一九八七年,台灣政治上的解嚴、報禁解除,讓長久以來媒體與藝術的關係起變化,文化版面的出現不但使得媒體在報導文化藝術活動上一反以往純報導式,開始有較深廣的尺度,甚至積極介入文化活動,使得媒體藝術化,藝術媒體化,而對媒體、藝術表演者、觀衆形成另一種考驗。
-
交流道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中國人的藝術與整體生存型態太緊密了」,乃至一九九七年二月,假淮劇《金龍與蜉蝣》來台演出,兩岸編導仍有唔聚,吐露各自在戲曲現代化實踐中的心語,這或可許爲是歷史的推演吧。
-
戲曲
保命、救命與革命
別再喊「救救傳統戲曲」、「救救某劇種」之類的模糊口號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沒用的,讓我們一次一次、一個作品一個作品地革命,或許還有保命的機會。
-
戲劇
新生代的肉音亂彈
同志藝術節的作品,使我對同志劇場的未來仍充滿期待。但這三個「扮裝以外」的作品,似乎沒有引起太多注意,這是同志劇場被貼上了扮裝標簽的後遺症嗎?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不同的椅子
在「一九九七香港」這樣一個時空裡,一台歷史的大戲、歷史的活劇正掀開大幕。椅子的故事及各種不同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是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對遞轉嬗變的歷史所作出的潛意識的反應。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桌兩椅、六種姿勢
「一九九七」是甚麼?作爲一個香港人,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多餘。但若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試問:對中港台三地來說,一九九七「可以」是甚麼?問題便變得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