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
戲劇新訊
《悲傷ㄟ曼波》 「弄鐃」為材轉化悲喜
常聽人言「快樂與悲傷只有一線之隔」,好似「轉」個念頭便能擁抱不同情緒、享受另一種生活;如此比喻,其實更近似一種「圓」的概念,轉著轉著、擺盪於悲傷與快樂之間。 台灣傳統習俗的「弄鐃」科儀,多出現在由孝女擔任主祭的亡者三七之際;雖稱科儀,但實際上為耍弄鐃鈸的特技表演,目的在娛「靈」也娛「人」,用以調節喪家的哀傷氣氛。圓劇團導演林正宗便曾在過去訪問中提及幼年初見弄鐃儀式雜技表演的記憶,看著表演者將一張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的沉重木桌頂在嘴上時,心裡所產生的奇觀和印象。楊士賢教授也曾在論文中寫道,相傳弄鐃有十八種招式,原皆用鐃鈸作為表演工具,常見以竹竿旋轉鐃鈸,或翻動、或拋接、或增高,而後衍生種種「就地取材」的特技演出,如咬犛、頂耙,甚至過火圈等。 去年,圓劇團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也同時以「翻土」為概念,開啟了田野調查、演出團隊訪查和階段性呈現;七月將在國家戲劇院生活廣場舉辦的戶外帳篷演出《悲傷ㄟ曼波》,結合了前述的「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利用「帳篷」作為時間與空間的中介,同時也邀請百年糊紙店為此區域打造專屬舞台,更試圖創造人間與靈界、牽掛與期待的曖昧氛圍。在悲喜交融之境、生離死別之所,笑看俗世、一同搖擺曼波。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不加鎖舞踊館《無用》
甫以《Break Break!無用之地》獲頒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的周書毅「正面積極」地將在六月與香港不加鎖舞踊館團長王榮祿共同演出《無用》。 《無用》在二○一六年首演於香港,此次在台演出,除了有機會讓觀眾延續去年《BreakBreak!無用之地》於城市邊陲所經歷的寂寥、荒涼與微光,更能一探作品進入到劇場之後,是否依然無用舞之地?在強調身體要有用的現今,期待《無用》的雙人舞照見另一種荒蕪的身體形狀,「用力」的提問與質疑人身/人生的KPI。 分秒必爭的時代,雲門路途雖遠(同樣邊陲卻處處生機)不妨給自己一場「無用」的旅行,暫緩效率,悠悠出發。 文字|林志洋 壞鞋子舞蹈劇場製作人/行政總監、獨立創作者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微塵.望鄉》、《台灣製造》
二○一七年因事錯過無獨有偶的《微塵.望鄉》,內心便一直有個遺憾。這是一齣和新住民和移工們有關的故事,以女性觀點出發。以人偶同台的形式呈現,以及劇本由詹傑操刀,這些都是讓我對它念念不忘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知道有些「她們」,非常年輕,擁有很好的學歷。但由於經濟因素,「她們」必須離鄉背井,與家人長時間別離,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照顧著別人的家人。而「她們」在台灣的故事,該由誰訴說呢?因此,當時看見《微塵.望鄉》的演出,真的好興奮哪!如今,它要加演了,終於能消弭當時錯過的遺憾。 已經有一陣子沒看舞蹈演出了,但看到林祐如《台灣製造》的宣傳片,每個人一面在理髮院洗頭,一面說自己最想台灣的藍白拖、珍珠奶茶就這樣被吸引,然後直接購票(聽起來似乎腦波很弱?)。我一直覺得舞蹈是個很神秘的藝術形式,當被觸動的時刻經常是毫無理性可言的。這支舞作以探問何謂「台灣」的主題出發,如果是戲劇可能比較容易想像,但是跳舞?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會一直延續到看完演出吧! 文字|方姿懿 自由文字工作者
-
親子新訊
《亞瑟不一樣》 走進自閉症少年的青春情事
若說《亞瑟不一樣》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elia Sno的主角亞瑟,到底有何「不一樣」之處:他是名十五歲的自閉症患者,有亞斯柏格症症狀,這使得他所認知的世界和他人極為不同亞瑟能察覺周遭事物的無數細節,卻無法統整概括;他的感知敏銳,也因此常受龐雜的資訊困擾而感覺不適;這些症狀所導致的外在行為,讓他難以被同學接納,也成了社交關係的阻礙;同時,他熱愛音樂且精通鋼琴,尤其鍾情於現代音樂裡的「無聲」概念。然而,當亞瑟認識了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並在心中默默萌生了愛戀的情愫時,他又將如何找尋勇氣、走出恐懼? 這個由法國導演奧古斯特(Jean-Franois Auguste)和劇作家陸惠方(Loo Hui Phang)共同合作的作品,是適合九歲以上的孩童、少年和成人一同進場觀看的演出。其中不僅呈現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樣貌:陳述斷裂的語句、片段重組的敘事、具重複性的動作,試圖讓觀者走入亞瑟的心理空間;也嘗試「以孩子的視角出發」,透過亞瑟對史諾的「情竇初開」,帶出每個人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疑問:在融入群體與保持自我、社會規範與身分認同之間,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
-
旅歐編舞家林美虹史詩鉅作《新娘妝》 衛武營亞洲首演
奧地利林茲國家劇院舞團藝術總監林美虹舞作《新娘妝》,至今已在德國、奧地利演出近五十場,今年七月是林美虹第一次帶著這部作品回台灣演出,將在高雄衛武營歌劇院舉行亞洲首演。
-
栢優座《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一張餐桌道盡人生百態
2019新點子實驗場本週登場,由栢優座《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打頭陣。此劇是栢優座推出的第廿號作品,編導許栢昂表示:「這是我目前人生中遇過最難寫的一個劇本,也是我第一次劇本寫到一半後,撕掉完全重寫的一本。」
-
2019《紙風車幻想曲》 向守護台灣孩子未來的您致敬
本週末,紙風車劇團將帶來「巫婆系列」經典作品《紙風車幻想曲》。該作品屢獲國際藝術家肯定,充分展現台灣兒童劇場的創意與特色。
-
庾澄慶X蕭敬騰 九月共演奇幻音樂喜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當流行音樂碰上表演藝術,會激盪出什麼不一樣的火花?音樂頑童庾澄慶與劇場編劇馮勃棣共同創作,並邀請蕭敬騰、馬念先、旺福主唱姚小民與新生代女聲Erika劉艾立帶來全新音樂喜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
2019臺北兒童藝術節 藝術讓今夏好不一樣
今年臺北兒童藝術節邀請西班牙、丹麥、義大利及台灣等八國廿四個團隊,於六月廿九日至八月四日推出十檔售票節目、十四檔免費節目,包含舞蹈、馬戲、偶戲、多媒體、聲音及遊走式劇場,總計一百七十五場精采展演。
-
台日合作《嫁妝一牛車》 用歌舞Show出半世紀台灣發財夢
阮劇團與「日本地下劇場帝王」流山兒祥及嘉義各領域創作者,即將在八、九月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台北水源劇場盛大熱演十四場《嫁妝一牛車》,藉半世紀前台灣底層人民卑微的發財夢,開啟與當代台灣社會的對話。
-
第一屆廣藝表演《金創獎》 給創作者一對能飛的翅膀
第一屆廣藝表演《金創獎》於廿七日頒獎典禮正式揭曉,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的《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奪下金獎,盜火劇團的《幽靈晚餐》獲得銀獎,銅獎是梅若穎與黃小貓的《生日派對之誰是江洋大盜》。
-
2019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讓爵士樂進入生活的每一刻
國家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正式邁入第十七年,今年以音樂致敬「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回到廿世紀初、中期的爵士美好年代。從八月四日至九月七日,兩廳院邀請民眾一起走進高質感的爵士生活饗宴。
-
大型新編京劇《項羽和兩個女人》 中西樂團新編樂章
台北新劇團大型新編京劇《項羽和兩個女人》運用戲曲元素,以現代劇場手法打造大型戰爭舞蹈場面,並邀請老搭檔鍾耀光擔任編曲,將〈十面埋伏〉旋律編入配樂,創作出以打擊樂為獨奏的磅礡樂章,由京劇文武場與小型弦樂團聯手演出。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布拉瑞揚舞團《路吶》獲年度大獎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廿五日揭曉,布拉瑞揚舞團《路吶LUNA》榮獲年度大獎,周書毅「《Break&Break!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獲得表演藝術獎,蘇匯宇作品《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得到視覺藝術獎。
-
勇闖舞蹈空間當一日舞者 《勥》效益再延伸
舞蹈空間舞團卅周年《勥》本週接近尾聲,但活動絲毫沒有漸弱趨勢,來自蘭陽女中及桃園高中舞蹈班的百位師生,週五一大早就已抵達舞蹈空間,期待揭開「舞者的一天」活動。
-
《致.這該死的愛》三度加演搭上同婚登記首日 文本修改順應時勢
全民大劇團以同志與家庭為題材的舞台劇《致.這該死的愛》,三度加演便搭上同婚登記第一天的熱潮,導演謝念祖表示:「這劇本就是現在的台灣,戲必須貼近社會當下,故事的情感才會更加濃厚。」
-
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掀開狂歡後的現實人生
布拉瑞揚舞團新作《#是否》將於本週在雲門劇場連演四場,廿三日彩排記者會中首度曝光舞作片段,政治大學多名學生特地前來觀摩,在看完演出後直說感動並哽咽落淚。
-
2019臺北藝術節 我們認同藝術 我們認同臺北
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廿一屆,由國際策展人鄧富權策展,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我們(沒)有認同」作為今年主題,邀請所有市民和藝術家一起在日常中實踐藝術,帶出彼此間共同的理念,為台北打造出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
芬蘭指揮首度合作NSO 「大地之歌」展現馬勒經典作品
國家交響樂團攜手芬蘭指揮歐可.卡穆帶來本樂季經典系列馬勒的「大地之歌」。此場亦邀請到葛萊美得主男高音傑.杭特.墨里斯與女中音石易巧一同合作演繹馬勒《大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