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京劇名伶
朱安麗 老靈魂青春骨 劇場中重探認同
民國六十年代,朱安麗離開部落,進入台北陸光劇校就讀,有一段時間全然不敢張口說話,害怕被人發現她濃濃的部落口音,當時她得拋下母語習慣才終於站上舞台,如今是否得再度割捨什麼才能追本尋根?最新作品《女子安麗》,以一齣自傳式獨角戲,自問這回能否不用放棄任何認同,讓她回顧身為京劇演員的來時路,尋向所志,再一次成為南投「親愛部落」裡的泰雅族女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並駕尖端科技 啟動聲響創作新紀元
為了讓台灣也能擁有結合藝術、科技、科學研究等技術的聲響實驗室,文化部於二○一八年與法國IRCAM簽訂合作意向書,藉由其聲響與音樂領域經驗的人才互訪、共製、研發及展演等領域交流,能更促進空總台灣當代科技、學術研究及當代創作的發展。計畫啟動同時,台灣第一座「臺灣聲響實驗室」也將落成,為了宣告落成啟用,C-LAB將於十一月底舉辦「C-LAB聲響藝術節」,藉著節目、聲音工作坊等活動,讓民眾走進實驗室劇場、認識聲音藝術。
-
戲曲 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 新生代嶄露頭角
「這是明華園的傳承元年!」作為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的《大河彈劍》,雖脫胎自一九九三年首演作品《李靖斬龍》,也是主演孫翠鳳演前受傷、奮力上場的傷痛之作;但編劇陳勝國五度易稿、為演員量身設戲,讓孫翠鳳交棒徒弟李郁真,擔綱主演,其他名角甘為綠葉,展現陳勝福接任團長後對「傳承」的企圖與實踐。
-
戲劇 翻轉制式想像的意象劇場
《無眠夜的微光》 從電影音樂打開奇幻之門
早在廿年前便開始實驗觀演關係與劇場形式的河床劇團,習於翻轉制式規則的導演郭文泰持續挑戰自己,即將演出的《無眠夜的微光》將往往最晚加入電影工業製作流程的電影配樂,作為創作開端;並選擇電影《星際效應》轉譯抗爭的精神與感受,在劇場裡打開我們對更多可能的想像。
-
戲劇 曉劇場搬演寺山修司經典作
《毛皮瑪麗》 異色中顯現歧視與殘酷
一九六七年首演的寺山修司劇作《毛皮瑪麗》,以LGBT族群為主角,透過大膽的裸露與魔幻的場面、淫亂又頹靡的劇情,反映日式母子關係的人物,顛覆關於性別的類型化與想像,直指世人對於「LGBT異者」的歧視與殘酷。在卅五年後,曉劇場將首次在台灣正式演出中文版本的《毛皮瑪麗》,導演鍾伯淵表示,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寺山修司藉由本作向世人提出的問題,至今依然是大哉問
-
戲劇 探討不法的國家暴力
真實政治犯現身 在劇場進行《非常上訴》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看似討論得沸沸揚揚,但仍有判刑定讞的政治犯因《國家安全法》而無法為自己發聲。狂想劇場透過紀錄劇場,邀請楊碧川、陳欽生兩位政治犯參與演出,將劇場打造成法庭,觀眾化為陪審團,一同進行一場《非常上訴》。
-
音樂 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
當客家遇上爵士 台北東區撞出新火花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
音樂 NSO「不朽.命運」
凡斯卡領軍 演繹兩首交響經典
NSO的「名家系列」在十一月下旬邀來芬蘭指揮家歐斯莫.凡斯卡,領軍演出「不朽。命運」音樂會,曲目就是貝多芬最為人所知的經典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以及同樣來自北歐的丹麥作曲家尼爾森之第四號交響曲《不朽》。前者以前四個音開創了音樂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浪漫時代,後者則在一戰背景下以「活著」為創作核心,在重重混亂、衝突之後,宣告音樂與人類靈魂的不朽。
-
音樂 演繹俄國不同世代的鋼琴三重奏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高手較勁的精采
曾數度訪台演出並舉辦研習營與大師班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將再度造訪並帶來精采曲目,讓台灣樂迷一享室內樂演奏的精緻與默契。參與演出的音樂家除了有近年備受矚目的台灣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還有多位美國樂壇菁英,這次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阿倫斯基與柴科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反映俄國音樂世代交替,可說是難得一見的高手較勁。
-
音樂 漂泊的詩人鋼琴家
阿方納西耶夫 黑白鍵上訴鄉愁
出身俄國的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早年逃離蘇聯投奔自由,雖從此在西方開展音樂事業,但人生也注定了無止盡的漂泊。這次受邀訪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類似離鄉經歷的貝多芬與蕭邦作品,本身也是詩人、文學家的阿方納西耶夫,將透過琴音,以詩意訴說濃濃鄉愁。
-
焦點專題 Focus
消逝中的台灣味
「台灣味」是什麼?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與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我們往往會在碰觸到它的時候,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賴以為生的記憶與情感,形成一種文化。於是,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散發著不同氣味、附著了相異溫度。 當城市環境改變、當科技產業發展、當商業行為轉型當這些曾經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台灣味」,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所以,我們開始在泛黃的記憶裡翻找,到底還剩下什麼?或者,是我們曾擁有過什麼? 將自十一月二日啟程的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以傳統唸歌為名的劇碼結合了辦桌與戲劇,要讓各地的觀眾從中體會那些令人懷念、卻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消失的「台灣味」。現在,不妨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跟著藝術出走的腳步,先從紙上開始回想那些令人魂縈夢牽的「台灣味」
-
焦點專題 Focus 總鋪師林明燦 劇場導演樊宗錡
做夥鬧熱來辦桌 搬演古早味與人情味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金鐘歌王楊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憲
熱情互動草根味 秀場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場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
焦點專題 Focus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從戲曲到工藝 曾經的炫麗與燦爛
時代的變遷,社會型態的改變,讓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動愈趨少見,而與之相隨的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如傳統戲曲中的九甲戲,宗教祭儀中的傀儡戲,祭典喪儀裡的紙紮,舞獅表演的紙獅頭,內台戲的手繪布景,還有手繪的電影看板等。它們都曾有過興盛燦爛的風華,而今,卻成為人們懷舊的視覺風景
-
戲劇
嬉笑怒罵中的家庭悲劇
《盛宴》不僅關乎劇作家個人生命,也是對家庭倫理的深沉思索。向來言簡意賅的劇作家,不可能會寫出如《長夜漫漫路迢迢》那樣叨叨絮絮的長篇作品,嬉笑怒罵的創作意識,也讓他避免陷入悲情自憐的陷阱,但《盛宴》的文本仍有如《長夜漫漫路迢迢》的深沉悲劇感:父母子女愛恨交織、糾結難理的關係,在人性、倫常、自由的慾望、情感的羈絆之間拉扯,無可化解的沉重和痛苦,幕落之後,仍如幽魂般流連不去。
-
戲劇
喚醒歷史的聲音
台上以白熾的燈光、充滿迴音的音場,接連充斥著槍聲、齒輪聲、腳步聲等各種聲響,混合一體,建立起審訊現場的詭譎氣氛,同時彷彿直觀地讓觀眾從聽覺的路徑,進入了受審當下渾沌且迷離的狀態。此戲不藉由打造寫實情境來讓觀眾旁觀,看似抽離,但事實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觀眾感官,不僅讓這場白色夢魘侵入人心,如此不斷迴盪的共感更進一步地讓聲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記憶碎片的主線。
-
戲曲
從布袋戲萌芽的當代精神
儘管作品後半翻出的主題別具新意,但在前段未能埋足伏筆,製造孟麗君對自我認同的不同思索。因此就結果看來,全劇內在精神大致斷成兩截:前半仍是那個講述女性身不由己的陳舊故事,後半才逐漸浮現自我認同的全新議題。若能進一步改善此現象,劇本確實有以相同素材,提煉出截然不同內在精神、與由當代浮現之核心問題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