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域創作縱橫今昔 一場場看見香港的旅程
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於六月底起為期一個月,邀請了諸多來自在地及國外的演出,包括了融合劇場、裝置、聲響、視覺等跨域藝術。其中,《江湖》、《香港空間展》、《好旅程》、《明日之前.沉淪都市》、《漂》等展演,內容皆從香港出發,含括了文化、音場、歷史、空間等面向,演出都跟旅程有關,引導觀者親身體驗,重新認識眼前這已再熟悉不過的世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人演繹百年興衰 金融海嘯席捲舞台
二○○八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英國國家劇院在事件十周年的今年,推出由導演山姆.曼德斯執導的《雷曼三部曲》,從家族史出發,全場只有三位演員化身家族中的各種角色,舞台與音樂設計以極簡風格呈現,充分發揮劇場魔力,在有限時間內,去蕪存菁地帶領觀眾回探這百年企業的風華興衰。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尋找青年人才參與創作與實習
【台灣】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尋找青年人才參與創作與實習 兩廳院持續經營的「藝術基地計畫」自2019年開始擴大整體基地內容,除邀請「長期駐館藝術家」進行全新創作,與國際場館合作,開創更深廣的對話交流,並同步啟動「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三大徵才計畫。兩廳院試圖將陪伴的過程往前推進,從青年培力作起,以更充足的資源及時間培育優秀人才。整體「藝術基地計畫」涵蓋行政、製作到創作,希望提供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在尋找夢想、發揮才能的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短期駐館計畫」,每期三個月,一年開放兩位名額,由兩廳院提供15萬元駐館工作費,希望吸引具備三年以上專業藝文相關工作經歷,並以台灣為主要創作基地的藝術家提案申請。除了鼓勵藝術家以跨領域及跨社群合作方式,打開更多連結與交流,激發不同背景創作者的對話空間,也期待藝術家透過駐館創作,深化作品發展。 首次啟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則提供21~26歲具潛力新人自由探索的機會,以為期一年的時間,藝術家一方面參與場館創意專案,了解企劃發想環節及劇場運作面向;另一方面則以表演藝術領域為範疇,自主發展個人創作計畫,挖掘藝術潛力。Gap Year計畫預計選出五位藝術家,由兩廳院提供每月工作費25,000元,讓正準備踏出校園或剛踏入社會的青年藝術家率先進入藝術環境試水溫,並能在生活穩定的條件下,大膽揮灑創作才華和創藝能量。 翻轉一般寒暑假短期實習做法,兩廳院擴大「藝術行政實習計畫」,採學期制度與校園接軌,以每年兩次的全職實習計畫,提供長期且深化的學習內容。每次預計招收10名在校學生,實習期滿5個月,將提供3萬元獎學金及實習時數證明。希望同學用一整個學期的時間,實際參與兩廳院節目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部等五個部門工作內容,將所學與實務結合,深度了解藝術行政真實的工作環境與面向。 相關徵選自即日起展開,至10/25截止。詳情請參兩廳院官網 <a href="/backArticle/edit/npac-ntch.org/zh/artProject/intro" target="_blank"
-
專題
滋養我的那些玩意兒
說藝術無用,說藝術玩物喪志,從根本上來說,或許並未說錯。經世濟民的「有用」,藝術未必想做;凌駕眾人、翱翔天際的鴻鵠之志,也不一定吻合藝術創作者內在的真正需索。做藝術,搞創作,到底圖的是什麼?如果不是為了討生活,而是過生活呢? 這次我們不再直面藝術、扣問創作,繞過它們,我們闖進劇場藝術創作者的生活現場,不拘命題,任他們分享生活中一切能夠滋養自己的事物。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創作本身即是滋養,然而離開藝術創作的中心,構成它的邊陲長得如何?邊界在哪?或許我們該說,這次探究的不是創作者也不是工作者,而是一個人,如何被他瑣碎的癖好和興趣,支撐著、澆灌著,讓他有力氣往藝術的深處走去
-
專題 偶戲編導演
薛美華 不斷不捨不離的拾物哲學
被譽為「偶戲天后」的資深操偶師薛美華,一直以來與偶、與物件的關係緊密,也是她創作的最佳夥伴與靈感來源。平素就喜歡撿拾舊物的她,總能在有過使用痕跡的二手物中找到樂趣,在滿是拾來「寶物」與自己歷史物件的工作室中,不斷不捨不離的她,透過整理它們來整理自己,也透過「物」與訪客互動
-
專題 服裝設計師
李育昇 「窮」字逼出來的阿舍
喜歡買花、逛宮廟、手做DIY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癖好很生活,但也不能說與創作無關。他喜歡神靈世界的系統井然,但宮廟也會成為他的惡夢場景,或者靈感來源。而「動手做」則是窮逼出來的,小時候窮只好自己做玩具,長大後在劇場工作,劇場窮只好想辦法用有限資源材料來發揮創意,但創意不只為工作,夜來餘暇,李育昇還自造手工皮件,純為自用,更是自爽!
-
專題 音樂創作者
柯智豪 歡迎光臨 宅的世界
參與許多表演藝術音樂設計的柯智豪,是個不折不扣的標準宅男,熟悉次文化匯聚的台北地下街,對電玩遊戲、女僕和執事咖啡館如數家珍,花大量時間逛網,還賣力追劇然後同時寫曲創作。對各種事物的好奇程度遠超過「獵奇」的柯智豪,會在奇觀帶來的感官衝擊之後繼續追問:然後呢?為什麼?還有哪些可能?
-
藝@展覽
菜園裡的蟲文藝術家
首次受邀來台舉辦「蟲文展」的朱贏椿,將與蟲子的各種邂逅,出版成書、也打造出獨門的「蟲文藝術」,他自己開田種菜,幾年來吸引眾多昆蟲駐留,牠們在田地裡產卵、孵化、成長,完成生命的輪迴,偶爾受邀客串當「藝術家」,朱贏椿以「開半畝田,種五年菜,邀百種蟲,集千形文,成一本書」說明《蟲子書》系列的創作歷程。
-
藝@電影
掘探家庭內裡 外看社會問題
十月份的兩個影展:女性影展與高雄電影節,分別端出精采菜色,兩者不約而同推出「家庭」主題,以多部好片探索人與家庭、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另在兩影展中也有多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電影,或是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邀影迷探看舞台前後的各樣人生風景。
-
藝@CD
與巴赫再度同行 分享跨時空的慰藉
錄製過上百張專輯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專輯,卻是他第三度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從四歲起就浸潤其中的巴赫音樂世界,馬友友有著隨年齡、視野而轉變的理解與詮釋。第三度的錄製,已過耳順之年的他選擇了重返初衷,無論是音色或表現似乎是更優遊自在、更豐富卻更是純粹地表達了自我的人生觀。
-
藝@書
法律之中 看見精采的音樂人生
不說你不知道,原來「音樂之父」巴赫曾經打架鬧事,歌劇大師華格納曾經被當叛亂放火犯通緝由南韓法律學者趙炳宣主持的廣播節目單元集結的《音樂家被告中!》一書,從四十四篇活生生的案例裡,看到大音樂家如何在官司纏身之餘將世俗折磨轉化為藝術,即使跨越了數百年,我們仍能透過那些「被告」的慘烈經驗,學得到他們對人生的讚頌與嘆息。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地平面以下》
黃翊工作室是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職業舞團,繼與機器人冒著生命危險共舞的《黃翊與庫卡》後,很期待他們的新作。科技、藝術、對自我與未來的探問一直是他創作的核心,這次和日本新媒體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兩人同時有著革新世界、尋找藝術新境界的特質,當把人類的潛意識折射,成為自不同地方浮現的影子時(可能是牆面、可能是水裡) 我們無法將人體撕裂,但如果是某種程度足以代表自己的影子呢?溶解、糾結、毀壞、牽連,可以發揮的想像就更多了,因此不管《地平面以下》有沒有在二○一六年獲得「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評選為「年度十大最受矚目新作」,我都好想看看這台灣土生土長的編舞家,如何站上世界舞台,創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藝術新語言,以其極精準的安靜,完成舞蹈的前衛與實驗。 文字|馮忠恬 《好吃》主編
-
戲劇新訊
加入台灣創作視野 《勇氣媽媽》啟迪青少年的國際議題理解
去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邀請了墨西哥繩索劇團(Colectivo Cuerda Floja)的共同編導荷西(Jos Angel Soto)與安娜(Ana Laura Herrera) 兩位創作者來訪,展開布萊希特劇作《勇氣媽媽》的創作排練和第一階段呈現,今年他們共同工作完成的《勇氣媽媽》,將於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登場,除了售票演出、教育推廣場次,並搭配布萊希特專題講座和「紙.有偶」創作特展外,到場觀賞此作的觀眾,也能選擇購買布萊希特著作套票,或憑票享有十一月「利澤偶聚祭」的節目票券優惠。 一台篷車一家人,在戰火中,奔波來去的勇氣媽媽,不為別的,只要活著、只求她的生意常存;在劇中世界的種種殘酷與現實裡,她的處世之道乃至於孩子們的命運,都使她的所作所為更顯殘酷,也更加「現實」。繩索劇團原先已有屬於自己的《勇氣媽媽》演出,在去年與台灣演員合作時,受邀前來的荷西、安娜,和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也逐漸在此回作品中,加入更多屬於台灣創作者的視野、與社會連結的角度,從不同於原作、也相異於墨西哥版本的面向,切入這個經典的故事與角色。不僅如此,荷西在排練場的玩心和妥善利用道具表現寓言的手段,也為這個看似長久處於困境的家庭和情節,增添了許多詼諧與荒謬的元素。透過這樣的作品,也促進並啟迪青少年對於國際議題的理解和印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不妥協破力—DUO BUD」
上個月看完結合崑曲和日本能樂的《繡襦夢》後,對於各國傳統音樂的交流結合就更感興趣了。令人期待已久的衛武營開幕季即將帶來的「不妥協破力DUO BUD」,促成了以韓國傳統樂器為主的DUO BUD樂團和三位由箏、中阮及笛簫國樂家組成的「三個人」樂團二度攜手合作,讓我非常好奇這幾位充滿創作動能的音樂家能激盪出什麼樣的新想法、新聲音呢?怎麼樣能讓傳統樂器跳脫出原有的框架,從傳統元素發展出新的可能,走進現代人群中,我想這是這兩個知名「傳統」音樂團體一直致力於發掘的事情吧。尤其是當伽倻琴碰上古箏,這兩個看似相似卻又不同的樂器,如何在音樂上展現出它們各自的特性,相信也是一大挑戰。解構與建構之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即是最有趣之處。 文字|吳孟珊 音樂工作者
-
前進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 音樂家火力全開秀台味
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透過作曲家暨策展人林芳宜的引薦與推動,每年邀請台灣藝術家赴韓演出,今年受邀的音樂家分別是由二胡音樂家王瀅絜領軍的「雲樹雅集」與人聲吟唱暨西塔琴音樂家吳欣澤和其「西尤島融合樂團」。
-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尋找青年好人才
兩廳院持續經營的「藝術基地計畫」自二一九年開始擴大整體基地內容,除了「長期駐館藝術家」,並同步啟動「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三大徵才計畫。
-
唐美雲歌仔戲團《夜未央》 深掘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新編歷史大戲《夜未央》,故事真正探討的是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情感可以維繫多久?團長唐美雲認為,「信任」兩個字看似簡單,但其實永遠是可以讓人反目成仇。
-
邂逅南院─故宮下午茶 博物館藝術饗宴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於二一六年十二月廿九日開館迄今已將近三年,故宮南院除了展示來自華夏的文物外,也有來自亞洲地區的豐富典藏,如來自南亞的美玉、日本的伊萬里瓷、高麗的青瓷等。然而,博物館除了是展示文物的場所,也是富含藝術氣息的地方,為了讓來院參觀的民眾欣賞完「靜態」的文物後,也能透過「動態」活動享受藝術,故宮南院將於十月二日舉辦「邂逅南院─故宮下午茶」表演藝術活動(以下簡稱故宮下午茶)。 「故宮下午茶」於每週六下午三點,在博物館的一樓大廳邀請表演團體演出,讓民眾在表演藝術的陶冶下有如品嘗下午茶一般,故取名為「故宮下午茶」。「故宮下午茶」除了邀請各學校及年輕的藝文團體來院外,也邀請在地藝文團體,讓民眾欣賞演出,推廣表演藝術文化,將博物館與表演藝術結合,發展出在地藝文特色及文化。 藝文團體依照類型分為四種類別:一、國樂:演出內容包含二胡、琵琶、揚琴、笙、北管、南管或是來自亞洲的傳統樂器如日本箏、西塔琴等皆分類在國樂,為「故宮下午茶」收件數量第三名的項目。二、西樂:演出內容包含室內樂、絃樂器、銅管樂器、阿卡貝拉、合唱、口琴、木笛、吉他、打擊樂器等來自西洋的樂器,皆分類在西樂,為「故宮下午茶」收件數量最多的項目。 三、舞蹈:以芭蕾舞、現代舞、原住民舞蹈或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傳統舞蹈,皆分類於舞蹈項目,然而數量是「故宮下午茶」收件數量最少的一項。四、戲劇:如歌仔戲、布袋戲、傀儡劇、木偶劇、默劇等皆分類在此項目,為「故宮下午茶」收件數量第二高的項目。 為結合博物館知識發展、休閒娛樂、文化藝術體驗的三大功能,隨著民眾逐漸將參觀博物館視為一種休閒活動,文化藝術體驗也開始受到重視。良好的藝文表演除了可以強化民眾對於博物館的印象外,也可以讓民眾對於博物館有更不一樣的體驗。為此,故宮南院於每年三月及十月徵選上半年度及下半年度的藝文團隊,依照各類別外聘院外委員,根據各年度的投件數為比例徵選出正取及備取團體,讓民眾能夠在每週六參觀博物館的同時,有了除欣賞文物的另外一種選擇。 其實,除了故宮南院的「故宮下午茶」,國立故宮博物院早已在二八年推出「當young people遇上故宮─故宮週末夜表演藝術活動」(簡稱故宮週末夜),演出
-
雲門舞集四十五周年「舞作精選」宣布台北加演
雲門舞集四十五周年特別推出「舞作精選」,邀請觀眾一晚賞盡數十年作品精華,也是林懷民宣布二一九年退休前最重要的回顧展。節目未演先轟動,各地雲粉搶票一空,決定台北將在十一月廿日加演一場。
-
2018宜蘭中興文化園區「藝術自造祭」 邀請民眾看戲、入戲、自己做戲
「2018藝術自造祭」以「戲劇自造」為主題,結合舞台劇、布袋戲、北管、偶戲、馬戲、魔術表演等元素與宜蘭在地歌仔戲曲豐富資源,邀請民眾進入戲劇現場,體會戲劇製作的各種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