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才情睥睨當世 敢愛敢恨超越時代
從《知己》、《京崑戲說長生殿》,到今年的《清輝朗照》,這是李寶春第三次融合京崑兩個劇種的探索。《清輝朗照》以宋代女詞家李清照為題,聚焦在她的兩段婚姻,女詞人敢愛也敢恨,寧可坐牢也要休夫透過崑曲的抒情來說李清照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的恩愛,用戲劇性強的京劇來演她與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的衝突,聽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立體、多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飯桌上的「世間情」 極致扭曲的這群人
繼將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重寫為《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這次則瞄準易卜生的《群鬼》,將之續寫並擴增為《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以另一個小鎮裡的另一個家庭為本,在劇情歷時兩天、共七場戲裡,讓觀眾看到這一群在儒家禮教、長幼觀念框架下極致扭曲的人
-
TSO精選 TSO Choice
不同世代唱同調 各有各的巧妙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在二○一八年首場演出「瓦格獻禮5經典德意志」,安排了由樂團伴奏的舒伯特藝術歌曲改編之作,邀請所有樂迷前來感受「同調」的迷人變身。同場並將演出海頓《第六號交響曲》為首席指揮瓦格任職TSO的第六年留下註記,並以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和聽眾分享其一向擅長處理,具濃厚織度、豐沛情感之浪漫作品的詮釋。
-
焦點專題 Focus
在海的另一端,聆聽台北的聲音
從台灣看美國, 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加州, 最多華人的地方就是舊金山, 最美的度假景點就是聖地牙哥。 從美國看台灣, 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台北, 最台北的樂團就是TSO, 最TSO的就是優美的音樂。 暌違了廿六年,樂團從台灣的早上出發,飛了十幾個鐘頭抵達加州,依然陽光燦爛。上下飛機一樣明亮,彷彿這兩個世界是互通的。的確,TSO此趟美巡的獨奏家黃俊文旅美多年;委託創作的作曲家趙菁文則是留美歸國,然而樂團帶去的,是台灣最在地的歌謠。既然無法親自飛一趟,就讓我們深入樂團的規劃,了解小提琴家的成長、讓曾經在史丹佛多年的作曲家帶您探訪電子音樂中心。在逛逛聖地牙哥柯普萊音樂廳之後,別忘了音樂會直擊,讓我們台美連線,通過海的另一端,聆聽台北的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暌違廿六年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再度訪美
讓太平洋彼端 聽見來自台灣的驕傲
在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的領軍之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暌違廿六年之後再度訪美,在加州的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與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柯普萊交響音樂廳各演出一場,特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擔任獨奏,並委託作曲家趙菁文專門譜寫了《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透過精湛的樂章音符,讓太平洋彼岸的樂迷,聽見台北、甚至台灣的驕傲!
-
焦點專題 Focus 旅美小提琴家 黃俊文
以一把小提琴 與世界對話
這次應北市交之邀一起赴美巡演的小提琴家黃俊文,雖然從小接觸藝文、學習各種音樂,卻直到七歲才轉向學習小提琴,卻在開心學習、良師指導下,走上演奏的道路。雖然不愛比賽,卻依然備受肯定,贏得許多獎項與大師的讚賞。喜愛演奏室內樂的他這樣說:「拉不好協奏曲,樂團不會講;但是拉不好室內樂,夥伴馬上就會反應。」原來這就是黃俊文鞭策自己、永遠保持最佳狀態的好方法。
-
焦點專題 Focus 達人帶路
這裡的創作 從思索電聲存在的美學出發
史丹佛電腦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至今仍是美國西岸電聲中心的代表,有著科技的地域之利,從作曲家的創作、App與聲音軟體的發明、聲音合成與演算法、物理模式聲音合成,到智慧手機成為樂器、心理聲學、腦波與音樂的研究等,不同於歐洲電聲中心,作曲家的第一個問題常是Where is my technician? (我的技術人員在哪裡),而是在美國西岸開放的人文景觀之中,Do it on your own.(自己動手做)。
-
焦點專題 Focus
度假聖地中的藝文聖地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此次美巡的第二場,來到加州南端的聖地牙哥,在聖地牙哥交響樂團的主場科普萊音樂廳演出。這個音樂廳位雅各布音樂中心中,是個歷史悠久且被公認為西海岸最好的古典音樂廳之一,一九二九年以「經典的電影皇宮」模式被建造,命名為The Fox Theatre,不過館內裝潢有著法式洛可可建築的細緻雕刻,挑高的觀眾席空間及一座管風琴,作為電影院使用太可惜了,因此在一九八四年正式成為SDSO的財產,改名為科普萊音樂廳。
-
焦點專題 Focus TSO美巡演出現場直擊
台美連線 交織悠揚樂章
這次TSO美巡的兩個場地各有千秋,但樂團都能適時調整,呈現出漂亮的聲響。演出現場中,委創作品趙菁文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聲音帶引故鄉視覺,小提琴家黃俊文以優秀琴藝展現與樂團、指揮間的精采拋接,還有團員們的實力、向心力及十足的默契。兩場演出,觀眾皆全場站立、爆出如雷喝采,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
即將上場 Preview 「西班牙式瘋狂」與「今夜瘋爵士」
NSO打破慣例 給你不一樣的「樂」歲末
NSO今年打破慣例,不再由交響樂團帶大家跨年,先在二○一七年倒數第二晚,由交響樂團帶來熱情洋溢的「西班牙式瘋狂」;跨年的重責大任,則交棒予兩廳院節慶爵士樂團和NSO獨奏家群,帶領聽眾「今夜 瘋爵士」。兩場音樂會皆以小號演奏家為號召,讓樂迷在連續兩晚的歲末音樂會中,暢快優游於古典與爵士之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歡慶廿周年
以本土為發想 唱出台灣合唱新世界
從一個業餘的高中校友合唱團,到獲得世界知名合唱大賽肯定的專業男聲,一九九八年成立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迎來創團廿年,將於歲末時推出「同學會」音樂會以戲劇的方式呈現這一段逐夢、追夢到圓夢的過程,而同屬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其他團隊也將一起同台演出。
-
即將上場 Preview 走過十年來到「合唱無設限10」
台灣當代合唱品牌 翻玩東亞人聲色彩
台北室內合唱團從二○○六年起推出「合唱無設限」系列,演唱的作品從純粹東方哲思及具現代感和聲織度的作品出發,到開始挑戰人聲的各種極限,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將在歲末演出的「合唱無設限10」,匯集了台灣、日本、香港、北京、南韓五地的委託創作,試圖捕捉亞洲當代人聲美學風格及各民族元素間所擁有的獨特性。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上海崑劇團《臨川四夢》與經典專場
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
「文字的身影」 走走、停停 在人生的縮影間
321小戲節轉眼間來到第四年。從二○一四年的「原地散步」、一五年「走x戲.交換記憶」,到去年「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後,今年主題訂為「文字的身影」。作品包括阮劇團的《禁止使用2.0》、阿伯樂戲工場的《他媽的菜騎鴨》、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第七種孤獨》及由321小戲節創辦團隊、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所帶來的《死亡就在外面》。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嘉明與鳴海康平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
由王嘉明編劇,並與鳴海康平共同執導的《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衍生自喬治.歐威爾的《1984》與契訶夫《三姐妹》,王嘉明從監視、以及由家庭親密衍生出的牽制關係,拉出了一條主線。為了體現與當代連結的監視關係,《三姐妹》時空被搬移到近未來,網路、視訊、針孔攝影無所不在,但戲的場景卻延續《三姐妹》的設定,一直坐困家中,內、外的兩種壓迫,突顯了監視的本質。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團齊聚新家園 熱鬧賀歲過好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賀歲系列」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戲曲中心,由建築師姚仁喜秉持「與自然共生」的建築美學、以「一桌二椅」為發想所設計,將戲曲藝術的寫意手法鑲嵌進建築的設計當中,並將建築作為舞台,邀請表演者與觀眾走進劇場,為傳統藝術留下新的足跡。戲曲中心即將在二○一八年初推出的新春系列,以戲過年、以曲賀歲,接連幾個周末的精采演出,讓戲曲和庶民生活緊密貼合,宴饗戲迷、同過好年。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珮如 李哲藝 詹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熱鬧滾滾打響知名度 企畫滿滿傳承又啟後
今年十月宣告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除了讓台北市北區新增一個重要場館,更令人矚目的是它將如何為傳統表演藝術打造未來?除以連串活動敦親睦鄰、打響知名度外,也推出了「創意競演」節目徵集、「承功新秀舞台」等企畫,為戲曲下一代的創意與人才搭建舞台,並將製作與台灣傳統戲曲有關的歷史劇,建構台灣傳統戲曲史傳承並啟後,臺灣戲曲中心的未來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創意再多也難一路通 法條關卡仍待正視解決
因為自然而然劇團邀請波蘭劇作家瓦恰克來台教授編劇工作坊,無法得到勞動部發給工作許可而遭判罰款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與藝文界要求改變的呼聲,文化部遂主動出面與勞動部溝通,並建立了以後的會商機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還有非制式空間的使用認定、補助核銷的繁瑣規定等。陋規雖有了鬆動跡象,但修法腳步仍須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間活力與靈動性,否則創意再好,仍可能連連碰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認識亞洲鄰居 深度交流帶動自身反思
從幾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國及亞洲國家的經濟相對穩定成長,促使了歐洲許多國家將焦點轉向亞洲,而這股浪潮似乎也影響了全球表演藝術界的目光,許多亞洲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角。隨著台灣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資源鼓勵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東南亞藝術家訪台展演,臺北藝術節由熟悉亞洲藝術現況的新加坡籍鄧富權接任策展,民間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許可期待的是這樣的交流帶來在台灣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碰撞、沖擊後的深化,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對亞洲與自身歷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