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兵與魔鬼 交織音樂與寓言
二○○三年的聖誕節前夕,兩廳院的「獨奏家系列」,邀請到「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製作演出了俄國大師斯特拉溫斯基的《大兵的故事》,而在兩廳院屆滿卅周年的此時,這個製作將復刻再現樂迷眼前。《大兵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斯特拉溫斯基「仿諷」爵士樂的創作;他在讀過爵士樂樂譜後,以俄國的大兵遇上魔鬼的寓言故事,和作家拉穆茲共同創作了這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夢
現今都是台灣音樂圈「教父」或「教母」級人物的他們,當年也曾年輕熱情,帶著一身本領,勇於追夢「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是他們實現室內樂夢想的團隊,他們找出從未在台灣演出的室內樂曲目,在工作之餘用夜半時間團練,在各地將一檔檔節目演得轟轟烈烈《大兵的故事》曾是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上演的節目,二○○三年的製作,在當年創團團長徐家駒的號召下,再現成真,彷彿看見大夥兒熱血重燃、摩拳擦掌
-
焦點專題 Focus
點點兵 夢幻卡司再聚首
為了與兩廳院卅周年呼應,今年TIFA的主題是「時.差」,節目的安排中也有回溯當年、重現經典的巧思。作為開幕演出的《大兵的故事》音樂會,尤其重聚意涵濃厚,有當年「臺北木管五重奏」及「臺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成員的參與,分別演出賴德和的《聞情二章》與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可說是夢幻卡司齊聚,再現當年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桑德霖與TSO—貝多芬第九」音樂會
人聲器樂合作無間 歲末的和平慶典
在歲末年終之際之際,聆賞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歡樂頌〉中迎接新的一年,如同必要的儀式一般,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期許。貝多芬將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詞入樂,透過人聲與器樂的和諧共鳴,營造出熱情感人又磅礡的時刻。在世事紛擾的此刻,北市交邀來指揮家桑德霖一起詮釋這首歌頌和平自由的樂章,讓我們有機會體驗貝多芬給世人帶來的崇高境界。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由於創辦人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柏林劇團一向被視為德國劇場的重要地標,是戲劇人訪問柏林的必然朝聖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後,於一九九九年接任總監的克勞斯.派曼,讓柏林劇團從停滯狀態重回門庭若市,雖然派曼常被批評為保守,但在與他共事多年的劇團總戲劇顧問尤塔.費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堅持,對他而言,戲劇傳承正是柏林劇團的精神所在。費伯斯強調,柏林劇團不是博物館,而是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為那些真誠地相信透過藝術,可以引發正面效應的人而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驚悚的《哈姆雷特》看 批判的烏托邦 當代東歐劇場
東歐,以地理位置畫分,泛指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相較於西歐,這些國家多半採行社會主義的政經制度,文化藝術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管控,直至一九八九年東歐民主浪潮推翻共產專政。 政治局勢的轉變,具體反映在當代東歐劇場的風格上。東歐導演常以極端大膽、古怪突梯的手法,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批判,這種帶有隱喻效果的政治劇場,可說是東歐劇場的普遍特色。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也讓他們對經典文本有敏銳且獨到的詮釋。 即將帶來《哈姆雷特》的立陶宛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即是東歐劇場的指標人物。這位曾獲「歐洲劇場新勢力獎」的重量級導演,擅以強烈的舞台視覺與肢體張力,展現他的劇場美學,作品經常處理個人與社會的衝突,富含政治性。 除了柯爾斯諾瓦,本次特別企畫也引介狄米特.戈契夫、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阿赫帕.齊林、柯洛蕾妮亞.海娜及99號劇團等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創作者與團隊,深入當代東歐劇場的多元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膽古怪的隱喻世界
東歐在一九八九年解體,在此之前,所有的藝術活動的自由表達,都受到一定管制,帶有隱喻效果、社會批判性的政治劇場,是唯一可以得到公認的東歐劇場特色。而另一重要特色,是對經典文本的超強解讀能力,或許是來自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東歐導演對劇本的分析總能鞭辟入裡,捕捉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主題,他們喜愛從用古典作品藉題發揮,也愛西歐新文本作家的批判憤怒與開放形式,讓他們創作充滿生猛活力,勇於透過劇場提出問題,持續與時代對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縱橫多元形式 挖掘當代人的存在困境
透過劇場元素,以多元形式與當下對話,經典拈來皆可化作文章東歐的劇場工作者展現了繽紛繁複的樣貌,除了將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柯爾斯諾瓦,趁此機會,本刊也介紹幾位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導演與團隊,讓讀者更深入東歐劇場工作者的創作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現矛盾震驚觀眾 捕捉時代精神
來自立陶宛的奧斯卡.柯爾斯諾瓦承繼了俄國劇場大師梅耶荷德與立陶宛重量級導演瓦特庫斯的劇場美學,強調肢體劇場的戲劇性張力,他說:「我們就是要直接,要把所有不必要的東西,像演員的自戀或無意義的道具,都從舞台上去除,並利用空間與服裝來激化動作與音樂我們試圖展現矛盾,藉此震驚、娛樂、影響觀眾,讓他們思考他們在舞台上所目睹的。」此次來台的《哈姆雷特》,具體展現了他的美學意圖,也捕捉時代的精神。
-
演出評論 Review
搜神與求道
天狗的文化意涵被挪用到當下的台灣,劇情走到最後,透過僧人的媒介,我們了解到天狗有可能只是宗房面對巨大創傷的心像投射,舞台上虛實的演繹,到了結尾也不讓我們知道到底天狗最後有沒有出現,成與敗、生與死都變成了一個謎,這個開放的結局,讓我們看見天狗作為一個搜神願望的視覺形象展現,在劇裡打開了關於超越歷史創傷,尋求個人解脫之道的哲學思考空間。
-
演出評論 Review
愛的味道
除了豐富的舞蹈與戲劇片段,此劇還多次置入了訪談影像,訪問走過浪漫愛的已婚熟男女對於愛情觀點,提問如「愛情的最高境界?」「還記得初戀?」等等。劇終之前,舞者也各自獨白自己的情愛觀。於是一齣豐富多彩的音樂劇面臨了一個高度壓縮的難題。
-
企畫特輯 Special
壞鞋子舞蹈劇場《彩虹的盡頭》
藍白塑膠布所創造出的特殊空間感、既可看到舞者又同時看到現場觀眾(以及自己)的鏡子、移動式的觀賞、舞者們的身體動能、從實際民俗禮儀而來的鮮豔顏色服裝、燈光等等,演出團隊讓這個演出滿溢著能量,質量與密度都極高。與其說舞者們的表現非常精采,不如說他們的認真與投入,像是將自己化身為引導者,引領觀眾們經驗了一趟奇異的旅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帶著疑問,走進另一扇門
去年十一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西班牙五感劇團舉辦了為期兩週的「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啟發參與者的多元感知方式與劇場互動可能。五感劇團的語言來自傾聽與感官經驗,觸摸、氣味、聲音都是他們的演出元素。在工作坊中,感官的經驗是「旅程」,演出者是「嚮導」,而觀眾是「旅人」,旅人心中懷抱的問題決定了旅程的深度,重點不是問題的解答,而是能否帶著問題往未知邁進?
-
企畫特輯 Special
播灑愛樂種子 讓科技與藝術零距離
連續三次獨家贊助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訪台演出,這次更贊助兩廳院場次的戶外轉播,並邀請台中和桃園偏鄉地區的中小學學童來觀賞名團彩排力晶文化基金會在古典音樂推廣上的盡心與付出,令人印象深刻。力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詹曼君表示:「力晶贊助這兩場演出,並不希望一切僅止於幾小時內的美好,更期待音樂會後,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留下並延續的,所以我們決定用心於音樂教育與推廣,向下扎根,從中小學生著手,為台灣的藝文環境好好培育下一個欣賞的世代。」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凝視此時、聚焦此地 「家事」反映世界脈動
將從二月中旬展開的第四十五屆香港藝術節,今年的主題是「此時此地」,企圖讓觀眾從演出中看見自己、看見家園、社會、邦國,也看見時代。在戲劇類節目中,更以「家族」為基底,探看各種時代各個國度的家庭,以小觀大讀取世界脈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藝術節自製節目《香港家族》三部曲,以香港所經歷的幾個重大事件為背景,寫出一家人在時代變遷裡、個人處境中、歲月歷程間的種種關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劇場裡,做演出、做實驗,也做夢
香港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去年十二月上旬再度搬演,從十四年前的初版,到二○一六年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的新版,劇團多年來一直在實驗,「這個作品的特色是要求觀眾很主動,」導演胡恩威說,「這齣戲的觀眾比較像在看書,不是只等著、只聽著,而是要主動去閱讀,然後去想,你讀到了什麼?」一景景片段如夢,夢的意義,導演與觀眾一起探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漂亮的自我介紹 來自福爾摩沙之聲
去年十二月上旬,國家交響樂團啟動了創團卅年以來的第一次北美洲巡演,造訪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加州洛杉磯兩個城市,首度將台灣國家級樂團的聲音,帶到太平洋彼岸。曲目特別安排了前輩作曲家蕭泰然浪漫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新生代作曲家李俊緯取材太魯閣族傳說的《最後一哩路》,讓美加聽眾聆賞到台灣創作的多元面貌,更以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展現NSO不讓西方樂團的演奏實力,也贏得當地樂評的讚嘆肯定,完成一次漂亮的自我介紹。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遊唱詩人》與老戲迷的逆襲
專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品演出而設的「威爾第歌劇節」,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爾第的故鄉帕馬舉辦,除了吸引各地愛樂遊客前往朝聖,當然也是老戲迷群聚的盛會。一場由伊莎貝塔.柯瑞爾執導的《遊唱詩人》在帕馬雷究劇院的演出,極簡前衛的風格,差強人意的演唱,顯然讓老戲迷不甚滿意,現場噓聲不在話下,更有趣的是帕馬老太太的評論:「像麵餃裡包的餡,只有麵包屑,連點乳酪絲都沒有。」
-
藝視窗 News
NCO「菁英爭揮」青年指揮決選 曾維庸勇奪首獎
【台灣】 NCO「菁英爭揮」青年指揮決選 曾維庸勇奪首獎 臺灣國樂團於去年12月21日晚間舉辦「2016菁英爭揮青年指揮決選之夜」音樂會,樂界專業評審從指揮技術、樂團領導能力、樂曲詮釋等方面考評參賽者的表現。此外為激發參賽者對文宣形象的表現能力,邀請媒體工作者擔任評審,針對參賽者的舞台魅力進行評比。現場觀眾亦在音樂會結束後,投票選出最佳人氣獎的得主。5位參賽者以自選曲《弦上秧歌》、《蓬瀛狂想》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歷經兩小時的演出後,結果由曾維庸摘得第一名的殊榮,第二名為陳奕全;而曾德偉不僅獲得現場觀眾最高票數成為最佳人氣選手,亦獲得媒體評委票選最佳魅力台風獎得主。(李秋玫) 臺灣戲曲中心2016創意競演節目徵集 決選團隊出爐 臺灣戲曲中心於今年推出首個重點節目「創意競演節目徵集計畫」,鼓勵表演團隊及創作者參與當代戲曲,期能藉由各領域與各世代創作者碰撞,激發多元的戲曲表現形式。在歷經長達半年的創作陪伴、劇本工作坊、讀劇會及試演後,參與決選團隊名單終於出爐,分別為:安琪歌子戲工作坊《纏》、新聲劇坊英雄《再見》、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聶隱娘》、真快樂掌中劇團《孟婆.湯》與栢優座《畢方之國》等。 本次入選以「劇本工作成果」、「試演導演詮釋及演員表現」、「舞台、服裝、燈光等設計呈現」為主要評分項目,參賽作品必須能夠表現出「傳統戲曲的創意展現」、「保留戲曲傳統精神的新突破」,同時更必須維持「劇本、表演的完整性」,本次入選團隊將於今年3月份參與決選公演,演出完整劇目內容,最終優勝團隊將可擁有臺灣戲曲中心演出計畫之優先提案權外,也有經費獎勵大表演廳組最高600萬、小表演廳組最高200萬之製作經費分攤。(張慧慧) 亞太詩歌樂舞慶臺戲系列「與藝術家有約」活動即日起報名 亞太詩歌樂舞慶臺戲系列活動之中的「與藝術家有約」示範講座與工作坊,將與1月18日及19日「來自蒙古、歐亞、天山草原與河中流域的音樂故事」音樂會同步舉行,歡迎意者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