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難以捉摸 超越時代
充滿了稚氣的想像、不時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法國作曲家薩替的音樂,令人相當難以捉摸。身處於社會急遽變動,藝術潮流此起彼伏的時代,為了走出法國音樂的因循、守舊,並擺脫以日爾曼音樂的影響,薩替與同儕如德布西、拉威爾努力創新,而他的創意似乎更成了後世「偶發藝術」、「低限音樂」的先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驅者的踅聲, 誰說知音難尋?
薩替音樂裡的靜態與反覆特性,在廿世紀後半結晶成「極簡主義」的潮流;而他與「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視覺藝術家的合作,跨藝術的理念至今歷久不衰。薩替因其尖銳與不妥協的個性,導致生前的人際關係一再更迭;而其最長久的同盟關係,反而是與受到東方哲學薰陶的約翰.凱吉。從薩替的生平與影響來看,先驅者的確孤獨。但回顧德布西、拉威爾與凱吉等人與他對自己的評價,吾人亦很難斷定,薩替自己是否比別人更了解自己。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光劇團清宮戲二部曲
《孝莊與多爾袞》 開國歷史中的情與義
國光劇團繼《康熙與鰲拜》之後再度推出清宮戲,以清朝開國歷史為舞台,演繹孝莊太后、攝政王多爾袞、降清名將洪承疇之間的情義故事。藝術總監王安祈與編劇林建華共同編寫、李小平執導,為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量身打造孝莊、多爾袞、洪承疇三大角色,以蒼鷹的豢養與重生、弓承載的權力與能量,首尾貫穿全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讓你與機器人互動的「總體藝術」 《機器人歌劇》 重新思索表演是什麼?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遊走文學森林
四組台南團隊 日本老屋遇見莎士比亞
邁入第三年的「321小戲節」,邀來末路小花劇團、影響.新劇團、阿伯樂戲工廠與耳邊風工作站,四個台南在地團隊,以「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為命題,讓莎翁經典劇作與321巷的非典型空間相遇,台灣團隊、日式房舍、英國文本,共同激盪出未知的莎士比亞。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青春幻想曲」
陳秋盛攜手林品任 演出世代的傳承
近年在各大音樂比賽成績亮眼的新生代小提琴家林品任,除了因俊秀外表贏得「小王力宏」封號,其傑出的音樂表現也讓他擁有超高人氣。在十一月下旬的「青春幻想曲」音樂會中,他將與樂壇資深前輩、指揮家陳秋盛合作,與NSO一起演出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深具世代交替傳承的意味。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提琴家麥斯基 攜愛女再度訪台
從經典到改寫 滄桑過後的浪漫與琴音
備受台灣樂迷喜愛的大提琴家麥斯基,又要造訪台灣了!這次他也帶著鋼琴家女兒莉莉.麥斯基一同獻藝,除了呈現佛瑞、法朗克、普朗克的經典曲目,更將展現他的改編才華,演出改寫皮亞佐拉的《偉大的探戈》、根據聖桑歌劇《參孫與達麗拉》選段改編的《我心花怒放》與德布西《鋼琴前奏曲》第一冊第十二首樂曲改編的《吟遊詩人》等,生命滄桑灌注於浪漫琴音,令人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舞動幽暗的生命虛實 搬演真實的人生魔幻
二○一四年啟動的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以一系列活動重新定位這個菸廠中占地兩百坪的一隅,使之成為排練場、劇場演出與新媒體展覽 等複合展演場地新據點,除了培植藝術明日之星外,也自製了多檔節目。其中,「松菸Lab新主藝創作徵選計畫」廣發徵件英雄帖,今年入選演出的三件創作各具特色:舞蹈類的黃懷德《撕裂》、林宜瑾《彩虹的盡頭》,周瑞祥以魔術結合戲劇的《Animator》。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男生做自己
香港編舞家伍宇烈,於一九九六年為六位馬來西亞舞者量身訂造舞作《男生》,巧妙地呈現男性對自我定位的憂慮,以身體姿態描畫男生們在城市中逐夢的執著與浪漫;作品也獲得法國班諾雷國際大賽編舞獎,多年來享有盛名,已成經典。十九年後,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於二○一五年聯同原班舞者,與台灣舞蹈工作者周書毅重演經典,同場變奏出《男再生》全新組合,從《男生》到《男再生》,一支跨越廿年光陰的舞作,經歷建構、嬉鬧,到拆解、重讀,不斷變幻跳躍,在舞台上將夢想火種傳遞下去。 趁此機會,本刊特邀兩位編舞家共聚一堂,不只話當年,也談談這支跨時空的舞作如何成形。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鳴海康平 探索文本多樣性 包容差異的並存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
演出評論 Review
餘音繞梁尚飄空
最令人驚豔的,絕對是壓軸的史托克豪森的歌劇《光系列星期三》中〈人類,聽!Menschen, hrt〉,這六位歌手出場時各自托著一顆球,代表一顆小行星,並以公轉的軌道方式移動演唱,將整個音樂廳視為全宇宙,歌手們分站在觀眾席的六個角落,更能近距離聽到他們精采的音樂性及技術性。他們要用歌聲包圍整個宇宙,讓音樂的空間被無限放大,頓時充滿「念天地之悠悠」之寬闊。
-
演出評論 Review
未來人類身體的實驗室
放在大趨勢下,就這一點而言,仍然不脫諸多創作者現今對「身體的自然」的探索與重省(相似於「家」主題的常見)。安娜琪選擇的戰場是直接面對科技,創作的投影與記錄的影像反而被賦予相反的功能。而當編舞家以直接面對科技,追尋與建構 Second Body的同時,其實也慢慢地走出人類中心,逐漸步入人類與後人類之間的過渡空間。
-
新銳藝評 Review
品牌加持效益?
一心製作新戲愈見求變企圖,嶄新處不只劇本,連製作團隊也是,近幾年愈加採行歌仔戲與文學、現代劇場、崑劇、京劇、流行音樂工作者「異業合作」,透過該領域名人「品牌」的號召,帶來戲曲圈外的觀眾;其外來背景又活絡劇團創作思考與促長演員技藝,都是好的刺激。只是,名人效益是否符合每齣戲的方向,以及如何鞏固劇團本身雙小生和武打見長的「品牌」,猶有嘗試空間。
-
企畫特輯 Special
漂亮漂亮之後
價格低廉而又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藍白帆布的使用,時而如細沙淺灘,時而如風卷殘雲,時而堆疊出山巒地貌,時而如巨浪翻騰。這是舞台設計讓人驚豔之處。只是,當舞台還原到被帆布齊整框架起的棚架意象時,會讓人聯想到在台灣極其常見於各種廟口俗世文化與靈堂棚架,並為之產生困惑。也許,這是在為少年春夢感傷行葬。也許,應當連同維特的煩惱一起掩埋。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好學習,原創華文音樂劇就靠你!
在心為志,發而為詩,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光靠言語不夠表達, 於是就唱吧、跳吧!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音樂劇在華文地區, 有了教學體制、有了新血加入, 人力資源穩定成長、 各種能力值也漸達標準。 來自歐美的種子,在華文世界, 會開出什麼樣的奇花異草? 外來種,如何植栽能長得好? 怎麼教、學什麼、往哪長, 該靠攏市場或該完全移植, 要深入理論或以實務優先, 原創,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悟空, 是建立在各種文化脈絡體系之下, 奠基於各種養成交匯的土壤之中。
-
焦點專題 Focus
深化訓練打基礎 望向華文音樂劇大未來!
音樂劇的源起在歐美,但在有著完全不同歷史文化、審美觀點、敘事方式的華文地區,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型態該怎麼運用、轉化、變革、扎根?從一九七二年香港製作了第一齣原創華文音樂劇《白孃孃》迄今,許多創作者從製作中學習、在跌跌撞撞間調整策略,時至今日,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也終讓音樂劇訓練進入校園成為正式課程,然而,音樂劇由誰來教?學了什麼?在這個逐步確立的系統之下,必然將影響未來各華文地區音樂劇的發展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紮實的學習
演唱跳練基本功 多多創作展身手
音樂劇的製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能唱、能演、能跳,還要能創作?從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與臺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課程看來,首先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演、唱、跳其中一項或多項能力作為要件;除了深化這三項能力,跟上海戲劇學院不一樣的是,對師大來說,培育音樂劇演員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戲劇、舞蹈、音樂的全面理解為底,不論最後用什麼樣的形式發表,只要是有關音樂劇的創作,就是目標。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的精進
環環相扣下的不可不知
作為一項當代綜合表演藝術產業,音樂劇的工作者不止是管好自己的分內表演或技術項目,所需要了解的比你想到的更多:對歷史脈絡、概念構成與演出整體呈現,都得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因為環環相扣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最後舞台上的表現,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絕對必要。
-
焦點專題 Focus
《撒嬌女王》 四人飾多角的挑戰
導演何念舞台劇《撒嬌女王》以華文地區四個城市裡的愛情故事、由八位演員串搭組合的方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音樂劇版的出現。音樂劇版由四位演員串演原劇多個角色,演員必須從舞台形體或改變聲音的姿態著手塑造角色質地,是相當大的考驗,而為角色量身而寫的音樂,藉歌詞展現劇情的方式,都讓演出更貼近真實。
-
焦點專題 Focus
《利維坦 2.0》 男孩們回來了!
走過了《新社員》的青春校園浪漫風,「前叛逆男子」的「BL音樂劇」二部曲《利維坦2.0》標榜科幻、電子,一樣是男孩與男孩的故事,卻演繹出殺手與駭客的愛恨交錯,為了對立辯證的情節,音樂也設計出更高難度,以呈現劇中兩個派系之間的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