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音符舞團《木目蒙》 矇眼探索真相
肢體音符舞團推出青春場《木目蒙》,由與舞團合作多年的舞者許瑋玲及林春輝創作及演出,希望透過年輕創作者的觀點,結合當下社會現象的題材,再次展現不同的舞蹈風景。
肢體音符舞團推出青春場《木目蒙》,由與舞團合作多年的舞者許瑋玲及林春輝創作及演出,希望透過年輕創作者的觀點,結合當下社會現象的題材,再次展現不同的舞蹈風景。
過去,我們對於法國當代劇場的了解,多停留在彼得・布魯克、莫虛金、薛侯(Patrice Chereau)等上個世紀的大師身上,長期研究法國戲劇的學者楊莉莉今年甫出版的《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為我們勾勒出新世紀法國劇壇的輪廓樣貌。 楊莉莉在書中提及,較諸歐陸各國,法國導演的世代交替來得十分突然。九○年代的巴黎劇壇,隨著兩大導演安端.維德志(Antoine Vitez)猝亡、薛侯淡出戲劇圈,其他資深導演均未見超越往昔水平之作。在世紀之交,法國劇壇彌漫一股不知方向何在的危機感,「創作人才斷層」及「世代焦慮」,大師接班人在哪裡?成了大家熱切關注討論的議題。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波默拉(Joel Pommerat)、諾德(Stanislas Nordey)、布隆胥維(Stphane Braunschweig)、德摩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西瓦迪耶(Jean-Franois Sivadier)、費斯巴哈(Frdric Fisbach)、諾吉習爾(ArthurNauzyciel)等,這些如今聲勢如日中天,分別執掌法國各大公立劇院及藝術節的中生代導演,便是在這波世代交替的浪潮中,所崛起的指標人物。 不同於歷經六八學運與政爭的上一代導演,這一批新世代導演的成長過程,正值法國重大的轉型階段,多元卻分崩離析的價值觀點、新自由主義經濟的衝擊、網路世代的全球化現象,及移民、戰爭、弱勢族群、廢死、同性伴侶等諸多人權議題,讓他們無不以作品回應社會,見證這個時代,展現他們對於當下局勢的思索、理解與關懷。 他們面對文本的態度迥異於往,不再拘泥於文本詮釋,不論處理希臘悲劇、莎劇、契訶夫、尤涅斯柯或是當代新文本,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劇場美學上,致力於突破舞台演出的框架,大大開拓了表演的可能,標榜跨界、運用多媒體、發展肢體語彙、著重視覺意象、直接和觀眾互動交流等,種種另類手段,最終目的在於,回歸劇場本質,以期在影音充斥的時代裡,為劇場保有其獨特的性格。 導演身分之外,他們也被賦予掌管劇院、藝術節的重責大任,這些「頭銜」、「位置」讓他們得以大顯身手,認真思索戲劇如何與社
他讓我提醒自己,生命中不能沒有愛,也不能有愛不使出來,只要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了,在自己中自足吧!!待人寬大一點,不要決心去死,決心去救人多好,如果我們擺脫不了心裡的枷鎖,那麼「自由」可能已經不再是一種渴望,而是不幸了,一種在傷口灑鹽的不幸。
當身體直接接觸身體時,所有的性情、態度、力量、甚至思考,都會更直接地在非語言的世界裡透過接觸顯露無遺,無所遁形。這就是身體世界的現實。思想可以躲藏、語言可以造作、但身體是那麼地直接,它是友善的就顯現出它的友善、粗暴的就顯現粗暴、自我的顯現自我、耐心的顯現耐心,有力量的你立刻可以感受到,相對的柔弱也是無法假裝強大。多麼迷人的真實啊!
拉威爾為了這場比賽寫作了小奏鳴曲。接下來發生的事,還真不是普通的尷尬。拉威爾是唯一的參賽者,但是他並沒有得到獎金,因為他的曲子有七十七小節。這首曲子因為太大,不符合參賽資格,就算只有一人參賽,也不能得獎。你可以想像,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被他的朋友及家人問到比賽結果時,會感到有多丟臉嗎?
劇場面對觀眾本就有市場商業機制的層面,商業面對顧客研發產品,不管是3C或餐飲,也需思考與創意,各自領域又有各自層面,餐飲中台菜、眷村菜、法式甜點、美式漢堡電玩可分動作、格鬥、益智、體育、策略、歷史都有各自邏輯和難處。不可否認,各領域突出者真不多,但碎嘴的還真多。
在舞台上由白人扮演黑人或黃種人時,多以塗色變臉來呈現,但在現在的美國,這樣卻會招還種族主義的批評,以致今年大都會歌劇院《奧泰羅》新製作就宣布主角摩爾大將軍不會化黑臉妝,而另一個本由白人扮演日本人的《日本天皇》製作,也因怕招致批評宣布取消。因為這是歷史社會環境造成的種族不平等,涉及的是強勢族裔搶奪了弱勢族裔的話語權,這樣的政治問題,無法從藝術上解決。
德國知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席拉赫,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近期更踏入劇壇,首部劇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劇場與法蘭克福劇院同步搬上舞台,藉由一場對戰機飛行員的審判,探討恐怖攻擊與德國的法律、道德選擇,觀眾入場成為評審團,在聆聽辯護之後,下半場決定主角的有罪與無罪。互動式的演出引發熱潮,接下來有多個劇院將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在英國,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s)逐漸受到矚目,繼二○一二年倫敦奧運的文化奧林匹亞中關於障礙藝術家的Unlimited 計畫之後,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延續辦理相關獎助,讓動能持續下去。最近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的《愛上芙烈達》與在巴比肯中心的《後台餅乾島》,分別由兩位障礙藝術家創作,形式親切,讓觀眾藉此更增添一種看待世界和藝術的方式。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十月的蘇州,因三大藝術節慶「第六屆中國崑劇節」、「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及「第六屆中國評彈節」輪番上陣而熱鬧非凡,計有十七台的崑曲、十八場次的評彈、卅齣不論大小的中國戲劇(戲曲),戲迷趕場趕得緊,但已舉辦多次的節慶,卻仍有宣傳行銷、售票狀況混亂的情形
八月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特地舉辦了香港第一個「國際劇場工作坊節」,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就各種美學議題與劇場形式,在香港舉行公開講座、對談與工作坊。此活動引起香港劇場界的高度興趣與期待,藝術發展主管劉祺豐即表示,工作坊節目的在於「製造更多討論空間,啟發更多新創作,開拓本土表演藝術的新領域」,為「日後雙方合作埋下種子」。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繼去年首度舉辦、以集結大導名作打響名號後,中國國家話劇院再度大舉來台推出「臺北演出季」,今年由查明哲、王曉鷹、孟京輝領軍,精選《紀念碑》、《紅色》、《戀愛的犀牛》及《霸王歌行》四齣好戲,有西方劇作,也有原創劇本,題材貫穿古今中外,從大時代無奈的悲歡離合到小時代難逃的愛恨糾葛,演繹不同時空背景的動人故事。
盛名遠播的古典天團慕尼黑愛樂,將在「指揮大帝」、現任該團音樂總監葛濟夫帶領下,重裝訪台,不但端出兩夜精采演出,更邀音樂界的台灣之光今年奪得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最大獎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同台獻藝,合作柴科夫斯基與布魯克納的經典作品輝煌卡司加上經典曲目,可謂樂迷的夢幻之夜!
年輕時,朱宗慶的夢想是希望自家的打擊樂團是全世界的第幾大,但現在,他的夢想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而當初那個「能像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那樣,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願望,似乎也已經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熱情,要維持卅年不容易;但也因為有「家」的歸屬感,朱團的成員一起走過共同成長。朱宗慶相信:「只要不被挫折擊敗,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所有困頓都不值得一提;空間變大了,傷害就變得微不足道。」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福克.李希特是德國知名劇場導演也是重量級劇作家,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劇場製作,更讓他的表演創作更形豐富。他的作品,常與演員一同發展而來,探討的課題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如全球化的流動、媒體的無孔不入、破碎的人際關係、複雜的身分認同等,他說:「我想創作一個平行的宇宙,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真實社會,但超越成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現在的古典音樂會愈來愈有「可看性」,多樣的表演形式與音樂演奏同步呈現,讓觀眾的耳目皆大歡喜。音樂演出的視覺化趨勢,早有歌劇帶頭,但進入當代,除了作曲家在創作時就把「舞台指示」寫進譜中,新型態音樂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戶外音樂會更熱鬧,煙火、機器裝置、飛行特技、動畫、電玩、水舞、偶戲、舞蹈都可以搭。但重點是,作曲家或音樂家得依舊是演出的焦點主體。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