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放下武裝 攜手合唱
今年邁入第十五屆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邀來美國、德國、印尼、匈牙利、拉脫維亞等國際團隊,並將經典音樂會移師國父紀念館演出。音樂節以錢南章《十二生肖》作為開幕,為了羊年應景,錢南章更在戲劇編排上加入「喜羊羊」一角增添趣味。閉幕則演出卡爾.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此曲以樂音提示戰爭的悲劇,進而喚醒人們卸除武裝、追求和平。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體相舞蹈劇場《Mr. R 2.0—烏托邦》
李名正 強烈視覺揭示「傾聽」之必要
維持李名正一貫的「視覺劇場」風格,《Mr. R 2.0烏托邦》讓概念引導視覺先行,舞作討論「存在」命題,延續前作《Mr. R》的「兔子」角色,以兔子的長耳朵強調「傾聽」。李名正的兔子要人正視月之暗面、人性隱晦處、生活的實相,對編舞家來說,「舞蹈像山水畫的留白」,白是為了讓人看見自己。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后的情人 — 劇場星光燦爛
茱蒂.丹契、茱麗葉.畢諾許、凱特.布蘭琪、伊莎貝拉.雨蓓、伊蓮.雅各 她們,是各大影展的影后常勝軍,電影成就早已備受肯定,為何仍鍾情於劇場? 舞台的紮實訓練與經典文本的搬演,如何讓她們在電影裡的演技更加洗練? 前衛劇場、寫實戲劇、甚或舞蹈,不同風格形式的演出,又如何豐厚她們的藝術生命? 以《雙面維若妮卡》、《紅色情深》等片走紅影壇的伊蓮.雅各,近年少有影像代表作。 淡出大銀幕的她,卻持續在劇場耕耘累積,從明星回歸為一位真正的演員。 在雅各與日本青年團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即將登台之際, 本刊帶讀者走進影后的舞台世界,一探她們的表演軌跡。
-
焦點專題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歲女神 英國劇場的傳奇
你當然認識「007」電影系列裡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髮、雙眸犀利穿透就是在電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縱橫影壇拿獎無數,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紮紮實實來自劇場從莎劇、音樂劇,到各式各樣的當代劇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躍於舞台,十月還要在倫敦西區劇院區演出《冬天的故事》裡的寶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證!
-
焦點專題 Focus
茱麗葉.畢諾許 精挑導演與角色 經典中光芒四射
身為「影后專業戶」,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以一身精湛演技笑傲世界劇壇,多語演出難不倒的她,正是劇場練家子出身,而且時不時就回鍋練功。最近不但與當紅導演如費斯巴赫、凡.霍夫分別合作劇場經典《茱莉小姐》、《安蒂岡妮》,之前還曾與編舞家阿喀郎攜手起舞,樂於接受舞台上的各種挑戰,令人驚嘆她無遠弗屆的表演熱情與功力!
-
焦點專題 Focus
凱特.布蘭琪 語言掌握精準 演誰像誰誰都是她
「戲精」可說是凱特.布蘭琪最貼切的封號,每個角色到她手上,當她把她的靈魂(本質)灌注其中,我們就會相信:是的,她就是伊莉莎白一世,就是凱薩琳.赫本,就是巴布.狄倫!從舞台劇科班鍛鍊出來的功力,讓她用心於處理語言的表達,舞台上她以改變聲音的強度、高低和速度來讓她演出的角色更有能量;而這樣的功夫用到電影上,使她的角色更具真實性。
-
焦點專題 Focus
伊莎蓓拉.雨蓓 專挑難的演 與生俱來的明星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氛圍中養成的伊莎貝拉.雨蓓,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投身演藝事業,不管是電影或舞台她都以閃亮之姿令人驚豔。戲劇學院的背景和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合作,讓伊莎貝拉.雨蓓的表演事業,總是挑戰高難度角色,如《鋼琴教師》中極度壓抑到病態的女主角,而在劇場中,因為她獨具個人特色的演出,導演必須尋求最適合她的角色與表演風格,如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瓦里科夫斯基《慾望街車》中的女主角白蘭琪等,一次又一次地,讓劇場觀眾為之驚嘆。
-
焦點專題 Focus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場的演出,優遊於劇場演員、音樂會的說書人、爵士樂歌手等角色中。這次與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扮演母親一角,雅各認為,劇本討論的並不是一個變成機器人的男人如何面對他的家庭,而是一個有兒子變成機器人的家庭如何重建。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人類,真的和機器人有差別嗎?
近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劇場」創作的日本編導平田織佐,二○一三年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轟動台北,這次帶來與法國影后伊蓮.雅各等演員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改編自卡夫卡原著,但不同於原著中家人對異變主角的疏離淡漠,平田的版本溫暖許多,家人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眼前這具難以定義的身體,並且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人類,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平田如此解釋這個廿一世紀的機器人版本。
-
演出評論 Review
負傷的身體唱〈林班歌〉
從社會共同體出走,每一個原住民農民工在都市邊緣都是負傷的身體,然而在「大橋下」跳舞的人,我們看到他們呈現的卻是完整化的身體,從他們跳躍、扭動、擺甩的動作,都是以更強大的行動能量,將身體的筋骨關節一段接一段連結起來,正如他們彎腰低頭踏地,一個接一個形成弧狀踩著拍子移動,就讓我們看到在「大橋下」跳舞的人,不是在反映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而反映的卻是他們獨立的、自由的,乃至是邊緣的主體。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劇場裡,我們思考救贖
對《Dear God》的創作者而言,創作與信仰是相關的,而「救贖」是其不言明的理念核心,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是哲學性的嚴肅思考,是與某種崇高意念的對話,而與「救贖」相關的人性本質,則是我的關懷重點。在這個社會裡,我們有太多功利的考量,太多盲目的義憤,卻少有這樣的思考與對話,因此,我們在面對人性慘劇時,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訴諸對峙衝突,終究擺脫不了殘暴的惡性循環。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台上 演繹表演與製樂者的生命寫照
論及音樂會的高潮,落在整場演出的尾聲,那是最單純的一景,表達的是最純粹的情感,內含由衷的敬意。此敬意的觸發,在於團員儀式性地將鼓棒交予响仁和第二代傳人王錫坤,當他走上高台打下父親七十年前製作的老鼓,這聲鼓響不僅乘載著工藝傳承,頓時舞台上因為靈魂人物的出現,化作為真實的人生舞台,而「樂之樂」演繹的對象的確不是他人的故事,最終可被視為團員和製樂者之間的生命寫照。
-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白水》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複製也無法複製《白水》產出年代台灣小劇場的「粗裸」與「貧窮」,我們也不一定只能允許男人反串,而不讓女人也來雌雄人蛇同體一番,但在對所有改版詮釋保持開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白水》在「敢曝美學」上的虛假性(作為對父權異性戀性別霸權最基進顛覆力的虛假性)與反寫實有所感受,必須對《白水》在語言文字與身體發聲上的造作不自然有所堅持,否則所有對《白水》致敬的劇場改版,都有可能成為《白水》的當代雷鋒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暨編導
林文尹 做劇場,讓我比較快樂
因為高中話劇社老師溫吉興的帶引,林文尹加入了前衛劇團「臨界點劇象錄」,也走進了劇場的世界,擔任演員,從事編劇與導演,劇場成了他「做得比較快樂的地方」。對於自己的人生,林文尹也曾浮沉不定,但最終仍回歸劇場,甚至擔任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培養未來的「好觀眾」。近期執導的《惹內的女僕和她們的排練場》,林文尹切割文本然後重組,企圖從惹內講了很多的「扮演」再往前推進。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成交!表演藝術市場最前線
今年四月,台灣的表藝團隊在廣藝基金會的領軍下,首度參與近年在中國盛行的「演出交易會」。 這種形式宛如拍賣會,賣方現場簡報、表演,感興趣的買方舉牌、交易的面對面模式,讓團隊宛如經歷一場「震撼教育」。 台灣的市場規模小,不論是望向對岸或放眼國際,拓展海外市場絕對是表藝團隊發展的必要生存之道。 然而,團隊該透過何種平台管道,主動出擊?千里馬如何尋找能賞識自己的伯樂? 本刊透過「中國演交會」、「外圍藝術節」、「表演藝術市集」及「藝術經紀制度」四種機制,深入剖析表演藝術市場交易的Know-how。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表演也可是拍賣品!? 中國「演交會」另類初體驗
近十年在中國演藝市場盛行的「演交會」(演出交易會),隨著演藝交易平台漸趨成熟,甚至出現採取現場表演、拍賣會般的舉牌交易模式。今年四月,台灣十支團隊、十七個節目的代表組團,首度參與由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演藝北京」劇目交易會。首度與中國演藝市場直接面對面,讓台灣團隊頗受「衝擊」,面對未來的兩岸合作模式,亦可能有進一步的實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際外圍藝術節 登上世界的跳板
表演團隊想要讓世界看見,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參與各種「外圍藝術節」,如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等,但要在同時間成千的節目中被觀眾、評論與媒體看見,卻也是難度頗高的挑戰。台灣團隊近年以集體出擊方式在「亞維儂OFF」打出品牌,也引發他國效尤。整體觀察下,以傳統中見創新、輕裝易行、表演者特色鮮明且穩定度高、文本能促使異國觀眾超越文化隔閡引起共鳴和認同者,最易見其後續在歐陸國家推出巡演。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讓有溫度的交流 串起「藝術市集」的交易
「表演藝術市集」依字面解讀,或可解釋為在「市場」中進行表演藝術節目之交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在活動期間,主要還是著重於聯繫網絡之建立與人脈之累積,並為之後的合作或邀約打下基礎。而表演藝術市集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展現場域。雖然數位時代資訊容易取得,但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其實才是最有溫度的交流,見面三分情,邀約與合作往往由此開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是「鯊魚」是夥伴! 表演藝術經紀人在哪裡?
「經紀人」常被描寫成唯利是圖的角色,如同《征服情海》男主角所說的「穿西裝的鯊魚」,但是在完整的表演藝術產業結構中,經紀人卻扮演重要角色。他們熟悉市場行情和運作方式,掌握關鍵人脈,擁有交易資訊;成熟的經紀人制度有助穩定市場秩序,媒合演出機會,促進市場發展。但台灣表演藝術界缺乏市場規模,限制了專業經紀人的伸展空間。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全國創舉 臺南文化中心首設藝術總監
編舞家余能盛出任 打造長遠未來與國際視野
去年歡慶而立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六月宣布聘任旅歐編舞家余能盛擔任首任藝術總監,開了台灣地方文化中心設置藝術總監的先河。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我們希望台南是國內外表演團隊到南部演出的首選,因而需要一個有國際視野、專業劇院經營實務的藝術家協助。」余能盛在歐陸累積的厚實劇院經驗讓他成為不二人選,他希望臺南文化中心未來有專屬樂團與舞團,如此才能厚植累積自製節目能力,「才能種下自己的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