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薩克斯風的古典協奏 各自揮灑美日風情
在獲得今年葛萊美獎「古典樂類最佳管絃樂演奏」的專輯《黑暗城市》中,可以聽到作曲家約翰.亞當斯與薩克斯風手麥考利斯特,精采契合的創作與演繹,流瀉出豐富的美國精神;而日本薩克斯風名家須川展也也不遑多讓,在《須川展也演奏本多、吉松、伊貝爾、拉爾頌》專輯中演奏日本作曲家本多俊之與吉松隆為他創作的作品,也展現了當代的日本風情。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印度古老寓言改編 《馬頭人頭馬》直指人性慾望的追求
馬頭人,是馬還是人?是動物還是人類?是虛構的傳奇,還是現實的隱喻?EX-亞洲劇團《馬頭人頭馬》改編自印度劇作家Grish Karnad取材古老神話的《阿濕波變身記》HAYAVADANA,主角是一名因為母親與馬結合而被生下的馬頭人,終其一生的願望就是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在這個「變身」的敘事框架中,還有另一個三角關係的故事互為呼應:兩個好友約定在女神廟前自殺,其中一人的妻子哀求女神,讓兩人活過來。女神答應了她的請求,卻在慌亂中錯置了頭。有丈夫頭的人,有丈夫身體的人,誰才是真正的丈夫? 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表示,《馬頭人頭馬》的劇情以古寓今,透過魔幻離奇的情節,直指人性慾望的追求;表現形式交融肢體、吟唱、舞蹈、面具等亞洲劇場元素,更加入台灣原住民的歌舞文化,展現以「肢體說故事」的跨文化劇場美學。此作也是江譚佳彥定居台灣十年,對自我跨國生活異文化衝擊和表演思考檢視後的作品,由魏雋展、陳彥斌等演員共同演出。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中年大叔青春夢》 不平凡的人生下半場
以面具默劇表演形式聞名的德國弗洛茲劇團(Familie Flz),繼去年的黑色喜劇《天堂大酒店》後,將為台灣觀眾帶來全新作品《中年大叔青春夢》Garage DOr。故事圍繞著三位中年男子,他們各自擁有工作、剛懷孕的妻子、平淡的生活,但成為探險者、發明王、歌手的夢想揮之不去,現實生活的壓力不但沒有澆熄他們的熱情,反而激發更多瘋狂的想法,雖然像白日夢,卻樂在其中。 《中年大叔青春夢》以幽默手法將中年男子想要逃離苦悶、追求冒險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全劇像是極富詩意的無言劇,透過表情空洞的面具及精準的默劇肢體,我們感受到角色在一成不變的困頓日子中,壓抑內心的狂想與希望。來到人生下半場,還可能有做夢的勇氣跟力氣嗎?就如同劇中三位大叔,無論是發明、飛翔、航行,即使旁人眼中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只要懷抱夢想,就可以不平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姐夠甜.那吸》
《姐夠甜.那吸》是美國知名表演團體「開檔褲劇團」在一九九一年首度演出的作品。這部劇作試圖藉由解構經典劇本《慾望街車》對於角色設定刻板的性別認同,進而討論當代性別意識的多重樣貌。台南人劇團的新銳導演許芃,將在四月重新演繹這部劇作,她要面對的是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在改編作品上再改編並呈現出嶄新的樣貌;另外是如何讓國外劇本中探討的性別認同問題,使台灣的觀眾產生自我投射。對此,許芃採取的方式是更專注在演員的即興發想。與其刻板地置入在地性的台灣符號,許芃試圖經由演員們的集體即興創作,顯現彼此生活經驗的交織與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即興的結果是一連串的NG場面,導演可能也正在當中找尋社會中隱含性別偏見的語言與行為。 如果在一般大眾的認知裡,非異性戀者的關係已經是個NG ,台南人劇團的《姐夠甜.那吸》或許能在NG中找出如何將國外劇本融入在地文化一種新的模式。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王者之師──維特哈絲與台灣絃樂團
作為台灣成軍最早的絃樂團,台絃年年邀請國際知名的演奏家來台,除了全方位展現實力之外,長期與一流音樂家共同合作,讓樂團演奏實力不斷提升,近年到歐洲的演出更獲得當地的樂評的讚賞,一個全屬民間資助的團體,廿多年來堅持自己的道路實屬不易,更不用說台絃在推廣教育上的投入,兩年一度的台絃比賽長期以來更是發掘新一代的台灣演奏家,提供他們嶄露頭角的舞台。 將在四月十二日音樂會中與台絃共同演出的維特哈絲(Antje Weithaas),是現今德國最俱實力與聲望的小提琴家與教育家;台灣正流行造神,儘管不想一窩蜂,但我確實認為維特哈絲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級人物,且不論她曾贏得早期數個重要的歐洲比賽,演奏型態的多樣性及傑出的教學成就,更突顯了她身為當代一流演奏家的藝術價值。演奏同時,身兼瑞士伯恩室內樂團總監及德國柏林漢斯埃斯勒音樂院教職,教出許多傑出的演奏家,如小提琴家寧峰及對傳統及非傳統曲目如數家珍的台灣小提琴家吳孟平,都出自其門下。筆者在任職澳門樂團期間曾有過數次與其合作的經驗。平常多做中性打扮的維特哈絲抽起菸來嚇死人,演出前一根接一根,我不過陪著多抽了幾支,上台時弓就抖個不停,而她則一如往常地將貝多芬協奏曲拉奏得宛若天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他者相遇
第一次看西迪.拉比跳舞,是他和阿喀郎共同編作、演出的《零度複數》。舞台上,孟加拉裔英國舞蹈家阿喀郎與摩洛哥裔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各自以不同的身體訓練和舞動方式,時而相仿、時而對立、時而互補,如鏡像般雙生共舞,既和諧又異質。如果說阿喀郎學習自印度傳統卡達克舞的身形雄渾有力如大地,那麼如軟骨功般輕巧靈動的西迪.拉比,則像風般無形、捉摸不定,令人好奇他那結合瑜珈、嘻哈街舞、爵士、現代舞等,難以辨識流派的身體技法,是怎麼產生的? 被西方舞壇譽為「舞蹈奇才」的西迪.拉比,發跡的過程就是一則「傳奇」。雖然從小愛跳舞,卻沒受過正式的訓練,舞蹈養分全來自電視節目,十七歲進入電視台工作,在綜藝節目中伴舞,直到十九歲參加舞蹈比賽勝出,才進入比利時最有名的舞蹈學校P.A.R.T.S.研讀,踏入現代舞的世界。P.A.R.T.S.的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藝術總監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P.A.R.T.S.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 從邊緣到主流,從街頭的流行文化到體制的舞蹈教育,年輕的西迪.拉比就像塊海綿般,無止盡地探索、追求、吸收。再加上他歐非混血的成長環境,以及比利時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混雜和融合,造就了他擅長將不同舞蹈元素、文化背景融入作品的風格。西迪.拉比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舞蹈之於他的意義,就是在尋找彼此之間的連接,不停尋找與人親近互動的可能,「藝術具有療癒的功能,讓不同地區的人們相遇相知,找到共通連結之處。」 因此,無論是他和阿喀郎、西班牙國寶級佛朗明哥舞蹈家瑪麗亞.佩姬絲、南印度庫契普堤舞表演者莎塔拉.施瓦力噶帕的合作,都是和他者相遇同行――也許過程百轉千迴,但終將交會在同一點上。西迪.拉比說,在外人眼裡,看來相距甚遠,無處不是對比差異的兩人,共舞之時,卻是相通一體,重點不在於他們所受的是卡達克或是佛朗明哥舞蹈訓練,而是靈魂。他的哲學信仰是,人們各自不同,生命過程也都在不同面向鋪展,然而必會有交錯相遇的一刻,發展出相知相惜的理解。 近年,西迪.拉比開始向東方文化汲取靈感,這並非偶然,據說,他從小就迷上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也是周星馳的影迷,對功夫藝術與佛教精神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此次在台灣上演的《空間》,又是另一次他和異文化的親密聯繫。排練期間,他親
-
專欄 Columns
長篇(四)
阿幫,算是某一種僅存的練武者,他的身體乾淨、五臟強大,血液循環可以自動加速,因為練得早,練得勤,時間也不算太短,所以內功氣功的門檻,算是進得去了。他出拳很土,但是可以傷人,他的腿沒有跆拳道踢得高,但是能把人腿踹斷,他沒有健身房重量訓練出來的肌肉,但是一般人拳打腳踢他到累為止,他沒有感覺。
-
專欄 Columns
吃老你就哉
年輕人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們創作也沒有包袱,大不了就是好壞之差罷了。但他卡住時也不容易找到出路,這時「資深」舞蹈人看一眼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他們的經驗教他們懂得看全貌,所有單一的點都不會是一個絕對的狀況,而是在一個時間軸線上變化的使然。
-
專欄 Columns
咦,我的母語咧?
在我們把《彈琴說愛》的台詞翻譯成英文之後,我開始練習我的英文獨白。在我認為,這是我的母語,應該一點也不難。但是,我錯了。彩排時,大家聽到我唸英文台詞的反應,居然是笑成一團。導演說,句子間我常會用中文隨口迸出「好」這個字。我真的沒注意到這一點,就像我當初在魁北克講法文一樣。就在那時,我知道,我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把我的母語拉回大腦。
-
專欄 Columns
系(上)
作劇場吸引我的是感知系統的建立,或像漫畫裡常出現的小宇宙的形成劇場裡有視覺系統、動作系統、聲音系統、文字系統、時間系統和空間系統每一個系統有各自成立的邏輯和變異,又相互交錯、支撐、消滅,拉扯產生各種力量。這所有系統在一個限制範圍和規則內所建立的世界,才是意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欣賞藝術大調查 有沒有伴很有差!
最近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作了一項調查,以了解美國人欣賞藝術的習慣與態度,以便在藝術參與度低迷的現下,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調查結果顯示,「社交」仍是重要的參與原因,而不參與的原因除了票價貴、地點遠,另有「找不到伴」這個理由。說不定以後可企畫讓觀眾透過約會公司或社群網站「揪伴」看表演,以提升觀眾進場意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喜歌劇院 讓「輕歌劇」繽紛復興
在當代歌劇殿堂不那麼受歡迎的音樂劇種「輕歌劇」,最近在柏林的喜歌劇院推動下,讓觀眾看到嶄新面貌!由喜歌劇院總監巴瑞.柯斯基在一月下旬推出的「輕歌劇藝術節」,呈現六場輕歌劇演出,熱鬧繽紛的場面、荒謬的劇情,卻帶著諷刺針砭社會的意涵,連挑剔的劇評都開口喊讚。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不「默默」 精采多元再創新局
每年一月登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是倫敦最悠久的劇場藝術節,今年邀來美國、法國、比利時、紐西蘭等地藝術家參與,更有許多從未在英國或倫敦演出過的作品登場。演出散見於倫敦不同場地,舞台多元,不僅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搭配場館原有的行銷管道,成功吸引喜歡這類型節目、卻不曾接觸過默劇節的新觀眾踏進劇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劇場界風雨同舟 齊心力挺言論自由
《查理周刊》遭遇宗教極端分子攻擊事件,深深打痛了向來自豪於言論自由的法國人,尤其是劇場界,更是體會深切,不僅於一月十一日大舉參與全國各地發起的「我是查理」大遊行,也以聲明或表演,表達深切的哀傷與對創作自由的堅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投融資大會觀察 中國演藝產業未來仍混沌
去年底舉辦的「二○一四道略演藝產業投融資大會」,主要活動包含「資本青睞的演藝項目和企業」專題演講與演出介紹,雖然氣氛熱絡,但交易現況並非如此。由於中國演藝產業「三小五好」的特點,讓演藝項目的投資仍屬高風險,投資人因之卻步。但因政府的影子在市場中無處不在,在操作得當之下,這個市場反而有可能產生既符合市場需求且不失藝術品味的作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 桃花春日送美聲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天才、演奏家、教育家 不同藝術價值的精采闡釋
從小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東方珍珠」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將於三月中再度訪台,演出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宓多里的音樂天才無庸置疑,洋溢的才華與傳奇性的故事也都讓樂迷津津樂道,但舞台下的她,則更樂於與是人分享她對音樂的愛,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翻轉題材與形式 戲曲Young出新視角
春天展演新氣象,戲曲也不落人後!台北大稻埕戲苑推出「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邀請1/2Q劇場、李清照私人劇團、栢優座與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透過年輕創意的發揮,分別以崑曲、歌仔戲、京劇,或經典改編或歷史新詮,翻轉題材與形式,春日新「藝」,盡在其中!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退位,「聲」「視」浩大 當代歌劇新趨勢
歌劇,是以音樂與歌唱來表達戲劇的藝術。 角色以演唱渲染情感,有指揮統馭管絃樂團、合唱團敘述劇情,還有精緻的布景、燈光、舞台與服裝設計的配合,有時還會加入舞蹈與詩歌的吟唱然而,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歌劇的面貌已不僅止於此。 歌劇演變到現在,它不再有明確的劇情、主導者也不僅是作曲家,各種新素材的加入,讓不同藝術領域都可參與。 與其說這是歌劇藝術的累進,倒不如說是它回歸到人類的基本感官。當代歌劇的新趨勢,集合多重藝術的大成,其實就是――「聲」、「視」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