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出歌劇的「弦外之音」
若把劇本和樂譜的記載當作「正身」,舞台上的指令當作「分身」,我們可以見到:瓦茲身為編舞家,從譜上的音樂與歌詞中導出新的舞蹈動作,賦予戲劇象徵性的神秘氣氛;寇斯基身為劇場導演,從譜上的舞曲裡導出默劇,以宴會的場景深化主角們的內心衝擊。舞蹈異於文字與音樂的動作特性,使其在今日歌劇製作中,可以在不更動「神聖」的文本(劇本與總譜)情況下,扮演導演意志的「分身」。
-
企畫特輯 Special
兩年一度的藝術饗宴 別開生面的舞台風景
今年第七屆的「新視野藝術節」,一如以往為表演藝術愛好者準備了多樣的藝術佳餚,舞蹈方面除了三檔曾在台灣演出的節目,還有進念.二十面體製作、邢亮與黃大徽演出的《無|雙》;戲劇方面則有藝術節首度監製的易卜生的名作《海達.珈珼珞》,日本名導蜷川幸雄與埼玉金世代劇場的《烏鴉,我們上彈吧!》。另外,還有道地「香港製造」甄詠蓓戲劇工作室的《黑色星期一》、一舖清唱的《大殉情》與香港話劇團的《感冒誌》。繽紛菜色、創意演出,一場藝術盛宴就此展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還是會繼續在天堂練舞
光環舞集舞團藝術總監劉紹爐,以「嬰兒油上的現代舞」、「觀音聽舞」系列舞作享譽國際,九月一日因腦瘤復發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劉紹爐愛編舞更愛跳舞,即便病痛纏身,仍持續創作、舞蹈。本刊特邀劉紹爐老師的學生、曾為光環舞集舞者的青年編舞家蘇文琪,以此文回顧與劉紹爐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看見他愛舞也樂於與人分享舞蹈的一生。
-
藝視窗 News
第一屆衛武營玩藝節 莎劇《仲夏夜之夢》打頭陣
【台灣】 第一屆衛武營玩藝節 莎劇《仲夏夜之夢》打頭陣 10月初甫於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仲夏夜之夢》將接力至首屆「衛武營玩藝節」演出,愉悅歡鬧的南國氣氛恰巧為位於豔陽港邊的玩藝節打頭陣。 類似過去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玩藝節從10月初至11月下旬,長達一個半月的玩藝節共邀來11檔國內外製作,包括首次在台灣演出的香港「拉闊劇團」改編自九把刀的原著小說《上課不要看小說》;台灣「奇巧劇團」新作《我可能不會度化你》,以歌仔戲、豫劇等元素融為歡快動人的宗教狂想曲;台灣「故事工廠」的《三個諸葛亮》;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的《女僕》等,此外尚有近五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透過音樂、表演、工作坊等拉進表演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詳參www.waf.org.tw/index.php。 OISTAT國際論壇 探討藝術與社群的互動 今年度正式掛牌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北中南三大場館肩負深掘、開拓與教育等任務,未來將提供給表演藝術圈什麼樣的可能性,藝術家與民眾皆高度期待。只是這些文化地標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何種互動模式適合台灣?拋出可能性的同時,眾多疑問也不斷增生,10月5日、6日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主辦的「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2014年藝術管理國際論壇」匯聚國際重量級講者經驗分享,期能撥開迷霧,窺得天光。 論壇聚焦「藝術社群」、「藝術推廣」與「藝術與多元空間」,以國際經驗為軸,庶民社群為緯,規劃了三大主軸議題:「當藝術回歸到人與人之間」從文化地標和政府的角色出發,探討城市居民如何影響所居住城市的藝文發展策略;「換個角度推廣藝術參與」剖析如何將藝術的感動帶給每個人;「藝術沒有圍牆經營在地社群的創意實踐」,從藝術節和文化地標組織的角度出發,談藝文策展如何打破圍牆,擴於整個城市。 講者有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經理Jane Crawley、美國藝術行政教育協會前任主席,同時為全美最大的藝術贊助機構Fractured Atlas董事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姬蘭時代落幕了
關於和紐瑞耶夫的往事,姬蘭至今提到時,仍會哽咽。她說她那時年少,頑固又不經事,而紐瑞耶夫也不好相處,紐瑞耶夫選她合跳時,她並不是很有信心,但是紐瑞耶夫發掘了她的才華,和他合舞,讓她知道如何投入情感,紐瑞耶夫無論何時,眼睛總是深情地注視著她,使她無所遁逃。
-
企畫特輯 Special
切線輕觸圓周:《運動之後》的兩種運動
關鍵或許正在於「身體運動」是否能源源不斷摺曲「社會運動」,此亦即為何碧娜.鮑許可以「輕觸」三一八學運,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職責〉中所用的切線與圓周之比喻。碧娜.鮑許教會我們一種輕盈與逃逸的可能,不陷落在圓周的既定範疇中「圓」地打轉,而能輕切圓周,在交會處創造摺曲點,奇異而不可預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二○一四年「1+1雙舞作」之周先生與舞者們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幕後
攝影:陳長志 時間:二○一四年五月八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廖瓊枝 拭淚之後繼續挑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人靈歌」創作者
駱維道 自比「乞丐」傳播音樂之道
因為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與堅實的基督信仰,駱維道牧師從在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就萌生了要創作台灣式聖歌的念頭。他將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編採入樂,打造「黃人靈歌」,他說:「我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上帝透過台灣人的藝術來表達『基督的道也能進入黃人身體』,在台灣表達這樣的藝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美術館,與蔡明亮一起郊遊
蔡明亮的電影《郊遊》,不上電影院線,直接選在美術館「展出」,因為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在北師美術館舉行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有完整版每日定時播放,也有拆成片段的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讓觀者自由自在觀看,二樓展場更以來自自然的枯枝散葉布置出廢墟劇場的情境,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人生的真實與再現
原本的紀錄片雙年展,從今年起改為每年舉辦,讓大家年年都可看到秀異的國內外紀錄片作品。今年參展影片中也有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之作,如陳芯宜的《行者》、李凝的《膠帶》、黃明川的《一個女藝術家之死》等,展現藝術家的人生與創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畫說禪 心自在
認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林谷芳參禪悟禪,「禪者」之稱名實相符。新作《諸相非相畫禪(二)》延續前作從畫中談禪,畫的好壞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以一個禪家的角度,提出畫中相關的公案,也就是「以畫說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她不只用歌聲對抗世界 還跨越了時空
歌劇女神卡拉絲去世卅七年了,可是她的魅力好像宇宙的星辰一樣,似乎永遠不會減損她的璀璨。○七年發行的《卡拉絲錄音室作品大全集1949-1969》,最近推出復刻版,引發老卡迷與新生代卡迷一陣騷動。女神天賜之聲穿越時空而來,難道這就是「永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精神病院為場景
日本第七劇場《海鷗》 契訶夫醫生拆解角色世界
舞台是一個冷冽的白色空間,幾張椅子圍繞著一個大長桌,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化身為醫生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走入角色的世界。日本第七劇場的《海鷗》,導演鳴海康平以後設觀點詮釋經典文本,拆解了契訶夫的劇作片段,並融入《燈火》、《乏味故事》、《六號病房》等短篇小說,場景設定在一個精神病院裡,還原身兼醫生與劇作家的契訶夫,對於生活與藝術的剖析與思辨。 導演鳴海康平表示:「當所有人過著平凡生活的同時,也沉澱在愁悶的過往。於是人們終於了解到一件事:即使那些過去的事對我們而言如此重要,也絲毫不曾影響世界的運轉。每當渺小的我們為了淚水而顫抖的時候,仍然與這個世界毫無關聯。幸好契訶夫深愛著這些微小的存在。儘管是個痛苦卻平靜的理由,也證明了某些確切的渺小存在著。」 第七劇場由鳴海康平成立於日本三重縣,藉由戲劇創作的過程呈現豐富的視野,並重建文本中世界的孤寂與人性的疲憊。鳴海康平不以語言為單一主體,其強烈的文本切換及獨特觀點,深獲矚目,作品至今已於日法德韓等國家、超過廿個城市進行巡演。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周書毅製作「2014下一個編舞計畫III」
周書毅是用身體思考的哲學家,除了用他輕靈的身體跳出許多思考,他對於整個社會、表演藝術環境也有著深刻的觀察見解。由周書毅徵件、策展的編舞計畫今年邁入第三屆,以「純」為題,試圖找到什麼是舞蹈的「純」,對比當今什麼都不「純」的社會,重新發現編舞新鮮人的活力。除徵件之外,也另外邀請到三位青年編舞家來進行創作。新秀與現役編舞的策展內容,讓我非常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TSO「孤寂與喜悅—尋探布拉姆斯、華格納的愛情」
音樂歷史上,布拉姆斯和華格納屬於同一個「後貝多芬」的時代,他們都崇拜貝多芬的交響曲,但是面對這個貝多芬的成就,態度卻不同:前者很謹慎地堅守著交響曲的傳統,而後者則認為,唯有超越交響曲走向歌劇才能延續貝多芬的成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這場「孤寂與喜悅尋探布拉姆斯、華格納的愛情」音樂會中,既可以聽見華格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前奏曲,又可以聽見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此外還有兩位作曲家的,同是反映愛情的管絃樂歌樂《威森東克之歌》與《女低音狂想曲》,讓人見識到兩位十九世紀的音樂巨匠對同一個題材的不同處理手法。指揮梶間聡夫要怎麼詮釋出這些曲目中縱橫交錯的異同?令人期待。
-
音樂新訊
鋼琴家野平一郎駐節演出 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登場
繼去年音樂節邀請鋼琴家陳必先為駐節藝術家,並且帶領師生成功向國人展現前所未有的現代音樂經典後,二○一四年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特別邀請到日本鋼琴家暨作曲家野平一郎前來駐節。 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與靜岡音樂館藝術總監的野平一郎,在古典及當代領域都有優秀的表現。除日本外,也與歐洲許多重要樂團合作演出的經驗,創作至今已累積八十餘首,並委由法、日最負盛名的音樂出版社Henry Lemoine及日本全音出版社發行。此次來台,野平將同時展現他演奏及作曲的才華,除了整場的鋼琴獨奏會外,更將與「現代音協樂團」合作演出。作品包或當代重要鋼琴樂曲與融合日本當代超現實主義與法國前衛風格。 音樂節的重頭戲還有委託創作──為「現代音協樂團」打造的多首作品,也將在音樂節首演。而在閉幕當天更邀請豎琴演奏家解瑄共襄盛舉,以電子豎琴,結合聲光、舞者共同詮釋。六場音樂會、四場講座的音樂節,將一次展現歐、日作曲家多元曲風。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樂壇新氣象
每年暑假過後,讓樂迷引頸期盼的,就是國內各大樂團所公布的新樂季節目了。在二○一四/一五新樂季中,最引人矚目的焦點,莫過於曾任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的簡文彬接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一職。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國臺交一直缺乏較明確的樂團定位,簡文彬的走馬上任,無疑為明年將迎接七十大壽的樂團,注入一劑強心針。而簡文彬亦不負眾望,為國臺交新樂季排出話題性十足的演出,其中,該團將前所未有地挑戰一個樂季三場歌劇音樂會的演出,包括《蝴蝶夫人》、從未在台灣上演過的布瑞頓《碧廬冤孽》與威爾第《假面舞會》。 擅長歌劇指揮的簡文彬,在NSO音樂總監任內曾規劃歌劇音樂會系列,semi-stage的精簡形式,再加上現代劇場導演的跨界詮釋,將歌劇以嶄新面貌帶到觀眾面前。此番將經驗移植至國臺交,除了透過歌劇音樂會累積樂團演出實力,向愛樂者宣告國臺交有實力擔任歌劇的演奏任務,更是為即將落成的台中國家歌劇院暖身。簡文彬在記者會上表示,國臺交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也是國內樂團成員平均年齡最年輕的交響樂團,他將為樂團找出清楚的定位霧峰是根,台中是演出大門,他的目標是,讓台中成為台灣歌劇的大門。 確定將續任NSO音樂總監至二○二○年的呂紹嘉,去年率樂團歐巡,完成四國五場的音樂壯遊,成功讓「台灣之聲」遠揚歐陸舞台。二○一四/一五新樂季,呂紹嘉再度帶NSO挑戰顛峰,像是開季的馬勒第九、布魯克納第八、荀貝格的《古勒之歌》等大型交響曲,樂曲之難度與編制之龐大,都是國內罕見。值得一提的是,布魯克納第八是呂紹嘉在一九九四年代替傑利畢達克上陣、指揮慕尼黑愛樂的曲目,十年後再指揮此曲,令人期待。此外,繼《莎樂美》後,NSO年度歌劇將與蘇黎世歌劇院合作《費黛里歐》,是本樂季另一個亮點。 吉博.瓦格從去年接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的首席指揮以來,表現不俗,帶領北市交在穩定中成長,演出曲目從古典到現代,從歐洲橫跨美洲,展現他對音樂風格的開放態度。新樂季開出的音樂家名單十分精采,包括小提琴家木嶋真優、長號鬼才林伯格、鋼琴家瓦金.阿邱卡羅與美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里昂.波特斯坦等人。而年底上演的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將由榮耀不斷的史提芬.史爾泰茲指揮,不容錯過。 國內兩大國樂團
-
專欄 Columns
浮動的人生
生命中有許多考驗不是表面的,有的是地雷,一踩就爆了,就毀了。有的卻又像都市裡的霧霾,一天一天地浸蝕你的靈魂。有的人酷愛坐地鐵,坐公車,只是為了車上那偶而發生的微笑的愛情也算一次悸動,悸動中,難免沒有更多的貪在意識裡向你招手。沒有一個招手是免費的,是不必因果的。
-
專欄 Columns
異域的成功
文化差異可以製造出極大吸引力的情愫,無論是人與人,或是人對事,各種風情都在我們所說的異國情調中大力綻放。差異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吸引力是直覺。也說不清是因為不了解,所以隔著一層紗魅力不可擋,還是因為沒有太了解所導致的過度解讀,所以才能還原它本質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