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格涉
極致玩票 玩成一「團」
成員都是剛畢業或還在學的北藝大學生,「風格涉」真的是很年輕卻又很吸睛的劇團,幾檔在臺北藝穗節推出的製作都以獨特風格贏得好評,也讓劇團從學生玩票性質漸漸發展到打算正式立案成團。主力創作者李銘宸期許風格涉不要只做劇場,也不要只有他一個人創作,「可以去做衣服、拍電影,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倫敦
網絡多元 起步走得不茫然
英國是文化創意產業之國,對於願投入劇場創作的年輕人提供了不少資源網絡。若是科班學生,在母校就有協助就業輔導機制,提供第一張門票;也有劇院提供的創作獎勵、藝文單位提供的實習機會,方便年輕人入行。若想成為自由接案者或創業,也都提供了相對的保障與豐富資訊網絡雖然挑戰不少,但在制度日趨完整、資源豐富的情況下,懷抱夢想的劇場青年,在英國的第一哩路,仍顯得十分開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紐約
掌握致勝關鍵 口袋深度不是問題
紐約是美國表演藝術的重鎮,想要在這裡踏出劇場生涯第一步的人可謂如過江之鯽。想累積劇團工作經驗者可多參與團隊提供的實習機會或助理工作,或是勇於在各藝術節搬演自己的創作。想創團或做製作也有相關機構協助募款、行銷。如果是你是具有潛力的劇作家,也有不少劇院有栽培新劇作家的專案,為你打開劇場大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分層補助 返鄉創作新思路
法國對戲劇文化的重視由來已久,也樂於補助創意的展現。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分層分項的的補助機制,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私人或半官方機構提供補助,想籌錢起步創作,在法國其實不難。不過大城市往往僧多粥少,回鄉創作反而成了許多年輕劇團的新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柏林
鼓勵創新 押寶創意與勇氣
柏林市政府提供表演藝術獎學金或專案補助,讓有心創作的年輕人不用複雜的申請程序與文書作業,就能踏出第一步。在柏林打拚多年的台灣劇場導演張乃文指出,公部門補貼演出計畫,看中的是作品本身的原創性和前瞻性。市府在說帖中也指出,只有能為當代藝術潮流和社會思潮帶來刺激的作品,才有可能雀屏中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
四條路線 錢潮中摸索創作之路
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劇場發展也是超乎想像,創作人才雖不乏出頭機會,但「錢」味瀰漫的劇場產業,創作理想也是揮灑不易。歸納起來,年輕創作者可以有四條路線來起步,一是透過藝術節平台發表創作,二是加入演出公司開展事業,三是自行創業以巡迴演出賺回本,四是在院團體制與個人路線間找特色闢戰場。
-
演出評論 Review
非關死亡,而是生存
這是一齣用俚俗的表相,來探索深刻認同問題的戲碼。雖然,敘事的節奏總是壓過情境的鋪排,但也因此加深了戲的荒謬感。因此,《死亡紀事》表現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存。又或說,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細瑣雜碎中有一種生命的韌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感傷主義的孩子
戲不是好哭就好,更何況感動落淚等於小孩真實,會這樣說的八成是個大人。人一長大很容易變成感傷主義的孩子,動不動就要回顧童年撫慰心裡的傷,忘了自己當年也很傷人。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小孩不撒野,沒有傷人的破壞力,他要如何掙脫成人世界訂下的那麼多死板的規矩,活下來繼續遊戲呢?
-
演出評論 Review
最終,音樂仍是勝負的關鍵
相對於創意落實與舞台技術的缺失,本次的演出卻掌握住觀眾共鳴的關鍵:音樂的感動。殊不知成功的文本有如景陽崗的猛虎,成功的改編讓你當武松,失敗的改編就是盤中飧。至於「瘋搖滾.硬台灣」,呃,姑且稱做「老虎與我」吧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搞不定後的再出發
此次三位編舞者皆有其擅長:黃翊有著外冷內熱與不說多了的精簡風格;鄭宗龍有將渾沌抽絲剝繭化為畫面與聲響的能力;布拉瑞揚則有敢於面對不確定並即興反應與順勢發展的勇氣。如何能在所擅長之餘,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將會是下一個作品出發前的、面對自己的功課。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畫」在台灣
林懷民「體驗教學」 打開身體新象度
作為「第六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畫」的舞蹈類導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給了來自巴西的年輕編舞家愛德華多.福島非常不同的體驗:他邀請福島到台灣居住一年,直接親自體驗雲門舞集的創作與工作,同時,林懷民也督促福島到台灣各地、亞洲、甚至全球各地旅行,讓這一年的大旅行,在從未離開中南美洲的福島心中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沉潛年代 閃現洶湧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現,相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與規模上的企圖,可說是走進了休養生息、內觀自省的階段。但不少創作者也在這樣的潮流中呈現了對自己意義非凡的作品。而南台灣也因表演空間的增多,更有新團隊的加入,讓南部的舞蹈氣象熱鬧滾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堅持用音樂詮釋他走過的時代
郭芝苑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驚世炫目的「無」與「有」之間
被視為「廿世紀表演史里程碑」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四度重製展開最後一次世界巡迴,三月初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在《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中,沒有沙灘,沒有愛因斯坦,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戲劇衝突雖然是卅多年前的製作,於今觀之卻仍令人驚異不已,更引發同場觀眾褒貶殊異的奇妙反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用非音樂元素 搭救《呷醋丈夫》
這次香港藝術節邀來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卡洛歌劇院,帶來三套節目以饗樂迷。其中喜歌劇《呷醋丈夫》是現代新製作,是不折不扣的胡鬧喜劇,音樂輕鬆,歌曲演唱難度也不高,情節中亦無戲劇性高潮,透過導演羅西在服裝布景、道具與演出調度等等非音樂因素上出奇招,方能讓觀眾順利觀賞到終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為「文化捏塑成形的身體」解碼
《身體不記得的》是比利時編舞家凡德吉帕斯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之創團作,廿五年前初演時,該舞以尖銳的肢體語彙來質疑既有社會的框架,而舞台上精簡卻又意象豐富的表演手法,震撼了當時的舞蹈界。這個作品的產生脈絡,正是編舞家試圖透過從劇場到表演藝術的美學轉移,來探究舞蹈身體的本質,和那些被歷史文化與社會背景所形塑在身體中、無法言說的經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凱吉文本 無限迴圈的解構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