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咬牙辦展 讓台灣作品與世界爭輝
現任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常務理事的王世信,曾任國際知名的布拉格劇場四年展國家館策展人及台灣參展總召集人,亦是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任;此次劇場藝術節在台舉辦他身居要職,從活動企劃到節目邀演都參與其中,是本次活動幕後重要推手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洄游後重新認識土地 演出推廣尋共享
現象5: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近年來,不少藝術家離開台北,或洄游返鄉,或移地駐紮,在「新故鄉」、「公民社會」的社會趨勢中,也顯現與都會劇場團隊不同的創作與工作模式。他們不自限用創作來表達,也自許打造藝術基地,透過工作坊、講座、演出、策劃藝術節等方式,與在地脈絡連結,分享也交流,創造「地方」,尋找「集體」,這些創造與尋找,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創作上的美學表現,有意無意間,亦重新測量劇場在當前社會中的位置與可能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新市長上任 期待藝文環境新局
甫當選大倫敦市市長的薩迪克.汗,以第一個選上倫敦市長的穆斯林為世人所知,但他在倫敦土生土長,深厚的在地連結,讓他提出許多與倫敦文化環境有關的政見,如為創意產業提供場地,讓藝術家工作;保護文化場館不受土地開發威脅;同時要推動倫敦文化自治區,讓每個自治區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等。在薩迪克.汗提出的願景中,倫敦將繼續成為世界的藝術與文化首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舊部長交接 法國文化政策欲振乏力
法國政府於二月下旬宣布新任文化部長阿祖蕾上任,這已是奧朗德執政四年以來所任命的第三位文化部長。文化政策學者布魯斯提為文指出文化部人事變動的意涵,由此見證前人所樹立的文化政策典範,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法則。因為前任的佩勒蘭與現任的阿祖蕾都以企管與財務見長,可以看出奧朗德政府要求的是「要文化更要賺錢」,文化政策以利益為導向,讓表演藝術只得繼續維持通俗、實用且易於販售票房的路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推廣藝術教育 公立劇院首辦群眾募資
為了推廣藝術教育,巴黎的國立奧德翁劇院為「奧德翁世代」計畫發起群眾募資,期能讓較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認識並親近表演藝術,是以政府預算為主的公立劇院中,第一所進行群眾募資的劇院。雖然企業贊助或群眾募資只占公立劇院財源的一小部分,從文化部也在所屬網站上建置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來看,群眾募資似乎已成為法國文化部解決經費短缺的一劑良藥。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創啊文創,劇場人創作之外的最大挑戰?
日前驚傳,在松山文創園區旁經營五年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因房租飆漲,被迫在三月底熄燈另覓去處,這件事不禁令人納悶:為何在標榜文創產業的地域,卻連一處劇場空間都經營不下去?曾讓許多國家在世界發光的「文創」一詞,不知為何卻在台灣成了排擠創作者的惡夢,財團的生財妙方;而「文創園區」迄今也無法提供堪用的劇場,劇團仍要自己想辦法架燈、架觀眾席這一切,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
焦點專題 Focus
分眾經營建立品牌 演「長」未必要演「大」
連續演出至少三週,每週至少四場次,總場次不得少於十二場,座位不得少於三千六百席之售票演出,就是所謂的「長銷劇」,在補助政策鼓勵下,已經成為這一兩年最夯的製作趨勢,看似優秀的票房成績,是否表示表演藝術市場變大了,劇場的觀眾變多了?透過四位資深藝術行政人的觀察,讓我們透析此一潮流中所反映出的現象與實務問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習主席「文藝講話」宣示 文藝發展就此「向左走」?
十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勵過於市場化的作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說「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任文化部長佩勒蘭上台 先解決劇場人事難題
法國內閣八月底改組,新任文化部長由韓裔的國務秘書佩勒蘭接任。表演藝術界對新部長頗多期待,而她一上任面對的難題不少,如表藝工作者失業保險問題,還有國立劇院的人事紛擾,如國立史特拉斯堡劇院總監「鬧雙胞」的人事糾葛,雖然佩勒蘭終於讓事件落幕,但未來挑戰勢必層出不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用藝術打造一把通行世界的鑰匙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 /從文化中心歷程,我看到台南表演藝術生態
蘭陵劇坊時期,我們把《荷珠新配》帶到全國好幾個縣市巡演,包括到臺南文化中心,那時候我就負責行政,看到熱烈反應,畢竟對台南人來說,這一齣講國語的戲比較新鮮。但要我講對臺南文化中心的記憶,很難定位於某一個演出,我比較關心的是文化中心與整個台南表演藝術生態的關聯。 我在一九九一年從台北轉到南部從事戲劇工作後,初期是以華燈藝術中心為場域,那時台南的現代劇場發展幾乎還沒有開始,文化中心雖然是表演主導的空間,但若沒有培育,是很奇怪的,特別是台南離高雄那麼近,團隊要在台南及高雄各演一場是不敷成本的,這很實際,所以要培養很多在地團隊填充,但實際可進到文化中心的較少,還是以社區、學校式演出為主,文化中心演藝廳是大劇場,一般來說是走主流路線,像那個劇團走實驗路線,就較難進去。對其他團隊來說,演藝廳的空間太大,以致演變為仍然是較具規模的團隊,如屏風、雲門等才比較可能進去。 二○○九年增設的原生劇場,開始發展出實驗性的場域、走向,讓團體不必考慮市場,創作者多了自我辯證的空間,像常在原生劇場演出的稻草人現代舞團、風乎舞雩,作品都具有現代性。至於大眾性的推廣活動,就在文化中心戶外進行,只是戶外的展演也須仰賴室內展演的精緻化,後者若發展起來,便會影響戶外空間、古蹟再生等形式的展演水準。地方場館著眼點放在哪很有意思,沒有讓地方產生認同感,就不會成為讓人引以為榮的地標。 我早期在文化中心看的戲,印象比較深的是華燈劇團時期,蔡阿炮做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1991),非常有台南味,有做商業劇場的野心。過渡到許瑞芳主持台南人劇團的時候,一開始也看到她有在思考劇團向實驗劇場發展的意圖,但後來卻引入校園戲劇、教育劇場,因而少掉冒險性。到現在,台南表演藝術生態仍然缺少就「校園原生劇場演藝廳」場域的不同去形塑創作風格與定位,以及沒有將不同場域放在一起,思考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一個「由小到大」創作發展的成長循環,很可惜。無論主廳或原生劇場,商業或實驗,都必須均衡發展,太偏向一端都不是好事。
-
企畫特輯 Special
關鍵三十 邁向藝術而立新紀元
面對南部諸多新場館即將落成,卅歲的臺南文化中心如何在未來找出超越過往規格、展現更多藝術能量的一條路?這個時候,之前資源與政策的盤點、與環境和觀眾的關係的重新思索,都是尋找新定位的基底工作。而面對未來,轉型策展製作、搭築合作平台,都是營造在地特色、開啟藝術動能的可能途徑。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監
茹國烈 蓋劇院,不是蓋觀光景點
香港表演場地嚴重不足,填海造地而成的「西九龍文化區」擔負重任,文化區內包含各種文化表演場所。行政總監茹國烈規畫先蓋中小型劇場,讓本土藝文團隊有演出的空間,進而發展出特色,他說:「表演藝術的推廣一定是要先有硬體,再有軟體;先有歌劇院,當地才有歌劇院的文化。」當世界搶蓋大型劇院、博物館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手段,香港完全走了不同的路。
-
焦點訪談 Interview 專訪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
龍應台:打造沃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文化部成立將滿兩年,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政策,業界的印象除了延續文建會時期的規畫,新的政策則已提出「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與「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作業要點」等,四月正式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勢必成為文化部在表演藝術發展區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時刻,歷經一年多內部盤整,外界也相當期待文化部能標舉出新世紀台灣文化發展的高度與視野。文化部長龍應台首度接受本刊專訪,透過這次的訪問,期待能讓以前感到「霧裡看花」的表演藝術界與關心表演藝術發展的民眾,看到文化部的思維與政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1: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舊震盪之間 尋找文化新局
文化部誕生將近六百天,龍部長說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線」,讓過去彼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的政策與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讓行政步上正軌。當然對表演藝術領域來說,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眾對文化部的期許,還是能成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部長推動人事變革 引爆表演藝術界爭議
上任一年的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近期推出人事變革政策,希望縮短各地戲劇中心總監續任可能及主張總監人選應儘可能達到男女各半。兩項政策都引發表演藝術界的批評爭議,前者從蒙帕黎耶市國立戲劇中心的十三風劇院總監貝司被換下一事引爆;後者則被認為很不可行,即便「性別平等」是目前法國左派政府的重要方向,但在實務上卻能難有足夠的適任人選來達成這個目標。
-
紐約
龍應台訪美颳「龍捲風」 與表演藝術擦身而過
文化部長龍應台上任後首度出訪美加,因為本身為暢銷作家的魅力,所到之處也掀起陣陣龍捲風,頗受包含中國在內的媒體重視。龍部長訪紐約的行程四平八穩,可惜沒有拜會紐約重要的表演藝術機關,在對岸中國戮力對美輸出表演團隊的此時,龍部長似乎也應該在推介台灣藝術家方面多加把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混沌黑暗,還是光明藍海?
近年來許多台灣戲劇團體紛紛西進,搶攻中國市場。但由於兩岸的文化、認知、制度等諸多不同,也造成對岸的藝術環境、劇場軟硬體、市場取向、觀眾喜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難以捉摸。北京,這個昔日天子腳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據地,它的戲劇現況到底如何?讓我們在中國「十八大」(編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隨著九月初起舉行的「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探究竟。
-
倫敦
洛伊.韋伯國會發言 批評藝術預算刪減
隨著奧運開幕進入倒數計時,各式活動強強滾之際,音樂劇巨擘安德魯.洛伊.韋伯爵士日前在英國上議院發表演說,批評當政的卡麥隆政府刪減藝術補助的開支,將嚴重威脅英國在世界上藝術、文化產業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