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誕生將近六百天,龍部長說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線」,讓過去彼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的政策與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讓行政步上正軌。當然對表演藝術領域來說,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眾對文化部的期許,還是能成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
民國一○三年一月十日,文化部成立六百天。
台灣社會期待文化部,由來已久。二○一一年六月行政院組織法修法通過之前,最接近「達陣」是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四日、第二次全國文化會議閉幕式,兼任行政院長的副總統連戰到場致辭,振臂高呼「文化部一定要成立」。礙於行政院組織改革牛步,這聲高呼到文化部終於掛牌,又等了將近十五年。
台灣需為什麼需要文化部?過去的討論,意見並不一致。文建會是行政院幕僚,沒有實權,統一事權是最主流的思維。相反的意見是,文化事務跨域廣泛,不可能集中一個單位;原本「文建會」仿效「經建會」設計,將文化事務由行政院層級跨部會分派執行,即是基於這樣思考。有意見認為,文化應該自由發展,事權、資源集中文化部,恐怕損失多樣性。也有主張,一旦文化事務被定義是「文化部業務」,各部會從此解脫任,跨部會合作難度更高。
查找地下管線 文化政策重新盤整
對照於等待過程的熱切,文化部成立一年半,社會的熱情反而冷卻。民眾的印象,文化部可能是個「狀況外」部會,頻繁的人事異動,接連不斷的爭議,從「香蕉共和國」到「部會輪流失火」。媒體用放大鏡觀察部長龍應台,對她有幾間辦公室、如何吃便當,興趣高過文化政策;她最令媒體亢奮的談話,不會是公視公共化或《電影法》修法,而是後悔當官和倦勤傳言。
龍應台日前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指出,文化部成立前五百多天,忙著查找「地下管線」;過去的政策和制度,如同密布地下的管線,彼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文化部成立,她自許「做下水道工程」,盤點失落的管線,重建或修復機制,讓行政步上正軌。
龍應台面對的困難,應在預料之中。分屬不同單位的人與事,合併本就不易;文化政策涉及的資源分配原則,往往出自主觀的價值認定,向來難以引用數據調查和科學論證。即使資深文化官員,也難稱是「技術官僚」,缺乏長期研究和經驗的累積,始終在發生問題時摸索著解答。
扶植團隊升級 非「國家品牌」不可?
文化部的成立,是台灣文化行政系統,包括組織、制度、思維和工作方式的重新建構,工程浩大。相對而言,原本即屬於文建會的業務,例如表演藝術,在組織調整過程中,受到影響較小。
「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是文化部成立以來,表演藝術領域最突破的作為。這個被視為分級獎助計畫「升級版」的補助機制,第一年選出五個表演藝術團隊、得到總額近一億元補助款。新制度對於談論多年的問題:資深扶植團隊如何「畢業」?給了「繼續升學」的漂亮答案。
「國家品牌」強調挹注資源於團隊營運,協助經營體質穩健提升,是分級獎助計畫精神的延伸。同時,五個團隊升級「國家品牌」之後,可以讓更多年輕團隊得到進入分級獎助機會。但是,這個立意良好的計畫,因為用了「國家品牌」的名稱而引起爭議。「國家品牌」一定是大型團隊嗎?小而精美的團隊,許多早已國外揚名,為何不能是「國家品牌」?
良善計畫延續 提供表演藝術穩定環境
執行三年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文化部補助經費協助地方劇場提高服務品質和行銷能力,轉型成為專業劇場,同時依據各劇場的需求給予輔導。這項計畫對過去資源缺乏的南部地區如高雄市、台南市、屏東市、嘉義縣,以及台東縣文化中心劇場和桃園展演中心「鐵玫瑰劇場」,都發生明顯的效益,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直接受惠,感受到這些劇場在服務和行銷方面的積極。
執行四年的「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透過對表演團隊補助,間接活化場館,也將表演藝術演出和教育活動帶到偏遠地區,包括離島和花東。由地方文化節慶活動轉變而來的地方藝文特色發展計畫,經過幾年摸索,在屏東、澎湖、台南等地方,都看到地域性傳統文化特色和教育結合,達到廣泛的保存和推廣效果。民國九十九年開始的「華山藝術生活節」舉辦四屆,其中包含的同業交流、市場拓展、觀眾培養等,為表演藝術與觀眾,都帶來新的視野和可能;尤其國際連結,已經逐漸打開台灣表藝術藝術工作者和國際連接的管道。
以上計畫,都出自文建會時期,但在組織轉型過程中得到延續,並且也納入未來文化部的計畫中,提供表演藝術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
期許文化部 成為提出文化格局的舵手
二○一三年,在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未止爭議、雲門舞集歡慶四十歲的欣喜、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的唏噓、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修法可望成功的期待、新舞臺死生未明的懸疑中結束。如何讓服貿協定帶來新市場而不是焦土競爭,如何讓雲門再有四十年、以及屏風可以再起,如何開創國家劇場經營的新模式,以及其他更多挑戰:協助年輕藝術家創作、建立順暢國際交流平台、改善小型團隊經營困境、開創都市內中小型表演和排練空間、不穩定就業環境的藝術工作者保障等,在等待龍部長盤點完地下管線,和表演藝術社群通過對話,建立新政策。
台灣社會對文化部應有的期許,不是行政執行良好的機關,而是提出文化格局的舵手。面對未來挑戰,文化部需要視野和魄力,不能只從盤點過去得到答案。文化政策必須有理念先行,但過去文建會「文化行政化」經驗顯示,理念必須落實在可被實踐的計畫中,才能產生效益。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文化部必須回應台灣社會的文化發展需求,透過文化政策提出藍圖,號召民間共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