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妙人物事

玩具鋼琴 不只是「玩具」

你以為玩具鋼琴只是給小朋友玩玩而已嗎?在現代作曲家的眼中可不止於此。自從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後續也有前仆後繼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利用玩具鋼琴揮灑他們的創意、豐富他們創作的聲響。

你以為玩具鋼琴只是給小朋友玩玩而已嗎?在現代作曲家的眼中可不止於此。自從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後續也有前仆後繼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利用玩具鋼琴揮灑他們的創意、豐富他們創作的聲響。

鋼琴這個鍵盤樂器主宰著古典音樂好幾百年,跟鋼琴很接近的鍵盤樂器,我們熟悉的有管風琴或大鍵琴等等,不管是鋼琴,或者是管風琴大鍵琴,這些有著黑白鍵的樂器,在結構上或形體上比起其他樂器而言,都是較為複雜且巨大的,而在這些黑白鍵中所發展出來的音樂,也在數百年中,有著豐碩的成果,在此就不贅述;但我們卻很難想像,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一個德國人所「發明」並製造出來的玩具鋼琴,原先可能只是想要製造一個輕巧便於攜帶的鍵盤樂器,又或者是為了兒童學習的樂趣所製造出來的精巧工藝,沒想到在因緣際會之下,卻可能成為現代音樂,甚至未來跨界藝術的表現工具之一。

約翰.凱吉起頭  為玩具鋼琴打開新世界

自從現代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重新定義了實驗音樂是對聲音的反思與使用電子聲響或噪音作為聲音媒介之後,這樣的美學基礎影響了現代音樂的發展一直到今天。所有的聲音,包含「寂靜」(以樂譜的概念而言即:休止符),對於聽者與作曲者而言都有可能是「作品」的一部分,而錄音除了記錄與蒐集聲音之外,同時也賦予聲響一個新的方向與任務,這些聲音可以是一種具有表達內涵的元素;在同時期的另一位作曲家彌爾頓.巴比特(Milton Babbitt)也界定了作曲的定義即是審慎且理性地對待聲音,而電子產品的使用除了服務性的運用價值之外,更可以是一個具有表達聲音意義的工具。

一九四八年,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Suite of Toy Piano,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之後也陸續有許多的演奏者與作品的出現。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忽略了一點就是,約翰.凱吉當初寫這首曲子,在首演的時候就已經加入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的編舞了(一九四八年八月A Diversion),隔了兩年之後,於一九五○年一月再度公演時仍然是同樣的舞作,之後在同年的四月及十一月都是與編舞同台演出,可見約翰.凱吉這個作品,並不只是為玩具鋼琴的創作,而是一個跨界的作品,正因如此,玩具鋼琴在現代音樂中的運用,其實在當時就已預設出未來方向了。他將視覺的動態與所要達成的舞台與戲劇的元素透過玩具鋼琴的單純聲響與舞作的結合來呈現作品。

在約翰.凱吉之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作曲家使用的聲音素材,也陸陸續續產生許多優秀的演奏家,我們也許會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小小的樂器,竟然可以玩出這麼多的樣貌,是否有許多關鍵性的原因與特質呢?玩具鋼琴雖然只有一個到兩個八度,但它畢竟還是鍵盤樂器,可以同時演奏旋律與和弦,適合複音的,也適合無調性的表現。有些玩具鋼琴甚至是沒有黑鍵的,也就是它演奏出來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音階,單純呈現節奏性的演出也很適合,因為手的靈敏度很容易控制節奏,而當它與電子音響結合之後,更呈現出一種極度的反差:它是非電子的(不插電,自然、真實),手工製的(手感及個人美學的呈現,獨特性),機械式的構造,聲音具有質樸的特性。更因為它體積小,所以可以同時擺放好幾台在同一個舞台空間,接上電子裝置之後,每一台都可以玩出自己的聲音或音樂,經過設計之後,形成一種視覺及聽覺的趣味。並且它具有特殊的識別標記,「玩具」讓人馬上可以聯想到「互動」,造型特殊,具有舞台效果——因為它非常小,演奏家必須蹲坐下來,視覺上具有一種無法平衡的落差,但也因而帶來奇妙的戲劇效果。由於每一台都是手工製造,所以可以做成各種造型與顏色,當然都還是我們熟悉的鋼琴的樣子,只是它們都極度縮小了。

現代鋼琴家  也著迷於玩具鋼琴的豐富好玩

著名的玩具鋼琴家Margaret Leng Tan 於一九八一年與約翰.凱吉見過面之後,即開始了一段共同探究現代鋼琴音樂的歲月。一九九三年她於紐約的林肯中心第一次公開演奏約翰.凱吉的《玩具鋼琴組曲》,之後她除了繼續鑽研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之外,也成了「玩具鋼琴迷」,她曾經說過玩具鋼琴的絢麗音色與迷魅夢幻的特質深深席捲了她,也因此她開始蒐藏玩具鋼琴並且經常公開演出,除了音樂會之外,她也多次參加在大學中舉辦的玩具鋼琴音樂節或研討會。

另一位活躍的玩具鋼琴演奏家Isabel Ettenauer是少數幾位演奏家中,將它與電子音樂與跨界劇場成功結合的人之一。Isabel Ettenauer是出生於奧地利的鋼琴家,在維也納,瑞士及英國受過正統及專業的演奏教育之後,才投入了玩具鋼琴的領域,之後就經常在各藝術節演出。她認為玩具鋼琴有許多「鋼琴」沒有的優點,比如玩具鋼琴可以隨著她到處旅行,她可以演奏自己的樂器。Isabel Ettenauer原先就對現代音樂有著深厚的演奏功力,在她接觸玩具鋼琴之後,也將這些技巧運用於她的演出中,比如「預置鋼琴」(prepare piano),或者是與電子音樂的磁帶一同演出,甚至同時使用玩具鋼琴與「鋼琴」的同台演出,由於她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使得玩具鋼琴的演出呈現多面向與專業的特質,隨之啟發了許多當代作曲家投入專為玩具鋼琴的創作。

二○○九年在奧地利林茲音樂節中,Isabel Ettenauer與法國藝術家J. Thomas合作,他為Isabel Ettenauer與她的玩具鋼琴們量身訂做了一座粉紅色的帳篷,並且也為每一首演出的作品設計了適合情境的燈光與服裝舞台背景等,而這整個的設計就叫做Circus Lebasi(取自Isabel名字字母的反向排列),Isabel Ettenauer對玩具鋼琴的貢獻不只是演奏,而是開拓與嘗試新的領域,她經常在各地舉行工作坊,提倡玩具鋼琴的作曲與培養年輕一代的表演者,藉由這些活動,激發玩具鋼琴新的表現可能。

不只是玩具  更是現代音樂的好媒材

在這些前提之下,當代作曲界或多媒體藝術領域對玩具鋼琴有著很大的興趣,美國的克拉克大學曾經在二○○五年針對玩具鋼琴舉辦過一個藝術節,其中包含作曲比賽、作品發表與學術研討會;兩位主要的負責人——Matt Malsky與David Claman,針對玩具鋼琴的特性與運用提出了幾個方向:娛樂活動與電子聲響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聲響音樂的表現方式常常不是讓人們處在眾聲喧嘩,要不然就是在令人不安的沉寂當中;音樂的後現代主義偏向智性審慎的美學思維;音樂創作與科技的可能性有著緊密的關連;而電玩的盛行,讓「玩具」本身除了是發出聲音的工具之外,也成了音樂創作的服務對象;多媒體與現代音樂的關聯性,產生了新的「樂器」概念,不同的媒介體不管是影音媒體或電子聲響,即使是錄音的聲響都成為廣義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電子音樂會的表現型態經常是在一個studio(錄音室或工作室) 當中,讓人聯想到這是否是一種「罐頭」的音樂會,甚至無法辨識數位音樂的人,可能成為後現代的「音盲」(post-literacy in music )。

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宣告認識與瞭解互動式音樂(藝術)是想要瞭解現代音樂的人士不可或缺的知識與經驗背景,一種新的音樂表現思潮隱然成形,許多事物你無法忽視他的存在,相反的你要能夠去探究與欣賞屬於二○一○之後的未來音樂美學,玩具鋼琴在這當中也逐漸地顯現出它無可取代的魅力與影響力,這大概是當年它的發明者完全始料未及的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