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變形記
這是你無法想像的當代世界劇場的莎劇風景── 空中炯燃的火焰、腳踩高蹺的女巫、奔馳呼嘯的摩托車隊、暴力詭譎的巨型道具 波蘭任我行劇團的《重裝馬克白》,無法甦醒的恐怖夢魘,瀰漫著一股朦朧而殘酷的狂野動感。 細膩詩意的手語、張力十足的肢體、豐富多樣的現場聲響、簡約低斂的舞台設計 法國國際視覺劇場的《低迴李爾王》,有聲世界與無聲完美交響,沉默成了最有力量的語言。 赤裸全露的房間、曖昧禁忌的情慾、緩慢流動的戲劇事件、焦點多元的場面調度 西班亞里屋雷劇團《偷窺哈姆雷特》,穿越死亡、性愛、悲傷和瘋狂,窺看一場無言的莎士比亞。 挑戰詮釋極限,突破經典框架,莎士比亞的二十一世紀超級變裝秀,就在2009台北藝術節盛大登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低迴李爾王》導演
蒙特凱妮:以手語,說出「心」的語言
莎士比亞《李爾王》第一幕第一景,李爾王詢問三個女兒,表達對父親君王的愛,由長女甘娜若起頭,她漂亮的辭令一落,么女寇黛莉雅一旁自忖:「寇黛莉雅該說什麼呢?去愛,但保持緘默」。次女蕾岡表示崇高愛意時,寇黛莉雅仍不知該如何回應父親的問題,她自知她的愛比言語還要豐富。當寇黛莉雅回答:無話可說,鍾愛她的父親難以相信,要她再說一遍,寇黛莉雅重複答說:Nothing。 寇黛莉雅如何讓人聽懂真實心聲,揭示真相?法國女導演瑪麗.蒙特凱妮(Marie Montegani)在研究這個角色時,思索當今世界,語言已變成腐化和墮落的幫凶,她決定給寇黛莉雅這個特別的人物「另一種」語言,讓寇黛莉雅根本不能說話,而是以手語溝通。父親李爾王一時無法聽見並看到真實心聲,終其全劇都在尋找事實真相。 這齣混用聽障演員和一般正常演員的戲劇,在視覺上和聲音的安排上,有許多和傳統戲劇不同之處。從導演至演員,這個新經驗都延伸出新的對戲劇和對生命的體驗,台灣觀眾將在《低迴李爾王》一劇中,近身感受到「心」的語言的力量。 本刊趁此機會,越洋專訪導演蒙特凱妮,請她一談《低迴李爾王》的演員安排與演出設計。
-
演出評論 Review
賞心悅目的莎劇新裝
本製作的四面舞台,幾乎是歷年來所見最為有效的一次呈現;舞台設計精心鋪製的鏤花地板和機動的道具,堪稱配合得天衣無縫。演員群展現高度專注的表演活力與能量,搭配成功得宜的服裝造型和角色設定,就算是卡通式的喜劇呈現,導演詮釋的一致性,讓人賞心悅目。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喜劇,藝術的烏托邦
在里昂,這座位於法國中部,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城市,有兩個常態性的大型藝術展演活動交替上演,分別是「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s d'art contemporain)以及「舞蹈雙年展」(Biennale de la danse)。今年夏天登場的「里昂舞蹈節」,創始人暨藝術總監基.達梅說,他有個全新的嘗試,企圖讓舞蹈成為城市和街道陳設之一,希望大家透過舞蹈的熱情地來歡度這個節慶,交換肢體擺動的經驗。於是,想像一下,在舞蹈節展開的一個月期間,你只要步出家門,出外走走曬曬太陽,便可以和舞蹈不期而遇。這樣一種對舞蹈烏托邦式的想像,彷彿就在向我們宣告,舞蹈只是一種身體的經驗交流,每一個人不管高矮胖瘦,都該擁有跳舞的自由與權力;而藝術也不僅只存在殿堂,而是發生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屬於全民共享的嘉年華。 若說藝術的本質是嘉年華,那最能呼應這個說法的,莫過於「喜劇」的形式了吧!我們愛看喜劇,因為它使我們暫時擺脫現實的不痛快,透過笑聲盡情釋放身體裡的烏煙瘴氣;我們愛看喜劇,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壓力安全閥,讓我們嘻鬧嘲諷、胡搞瞎弄、百無禁忌而不受批判。莎士比亞,這位最懂觀眾心理學的劇作家,不僅四大悲劇古今不朽,寫起喜劇來更是一把罩。這個月,由英國知名莎劇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帶著俄國劇團,上演全男班的莎氏招牌喜劇《第十二夜》,本刊特別企畫「莎翁喜劇學堂」,帶讀者登門入室,一窺莎士比亞如何透過性別、愛情、扮演,構築一場喜劇的嘉年華。 也算是和莎士比亞交情匪淺的當代傳奇劇場,這回不碰莎劇,而是將重新搬演十四年前,以戲曲形式顛覆改造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樓蘭女》。向來在美感洋溢的氣氛中揭露命運之恐怖的希臘悲劇,在京劇名角魏海敏以傳統戲曲做工為底蘊,展現動靜皆美的韻律節奏中,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新的戲劇語言和面貌?戲劇學者李立亨認為,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創作型態兩端;從《樓蘭女》這個經典作品的跨文化改編中,是否提醒了我們什麼值得注意的趨勢? 兩廳院旗鑑計畫《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即將於本月底在國家戲劇院隆重上演,為見證這個重量級製作的誕生,本刊延續上期的特別企畫,帶讀者搶先直擊排練現場,一窺製作台前幕後。此外,更延伸本劇的宗教意識,從近年相關題材的製作中,思索宗教意義與人類生命議題。
-
演出評論 Review
愛與不愛,大小是個問題
這段始於仰慕終於謀殺的愛情,始終無法有力地說服觀眾:我是如此地愛她以致不得不殺了她。因為這段愛情缺乏說服力,以至於奧賽羅從吃味、嫉妒到怒火中燒的動機缺乏有力的支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癡戀迷戀熱戀 一場盲目遊戲
本文分析的三個劇本,乃是走出《羅密歐與茱麗葉》那莽撞的少年熱情之後,一般青年男女都可能經歷的「純愛物語」。莎士比亞以最世故的眼光,為我們剖析愛情的澄澈樣貌,於是也在沒有其他雜質的情況下,呈現了他心目中的「愛的本質」:一場不可靠的遊戲,但是,值得全力以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既女又男戲扮裝 玩趣背後破藩籬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雖然有女王當政,但女權並未彰顯。女王乃是特例,並非一般女性可仿效的範本。在這樣的父權社會中,宗教與律法都限制女性不能涉足公領域,上台演戲當然也不行。戲台上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演員來扮演,需要知情的觀眾「姑且信之」(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某些戲劇特別操弄性別議題,讓男扮女裝的演員在「入戲」與「出戲」間遊走,不僅增添戲劇效果,也是對制式性別角色的一種反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莎」風凜凜長存 披靡古今影壇
如果奧斯卡獎可以頒給古人,莎翁可能已經拿到不想拿了吧!莎翁喜劇的雋永趣味,讓後世不斷從中取材,而傑出的電影導演更發揮巧思,讓莎翁喜劇融入當代生活,藉此也讓新生代的影迷,進入莎劇的異想世界!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莎士比亞來了嗎?
這個意思對我來說,就是戲排演得怎麼樣了的意思,那麼,排得怎麼樣了呢?還真不好說,那句中國話是怎麼說的啊?如今嚐盡愁滋味,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對,好像有點扯遠了,我是真想逃避現實,可是既然要談了,又不能躲著不談,那就談吧!!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莎士比亞來了
歷年來在台灣所看過的「莎士比亞」劇,多半會讓人睡著,或者看不下去了,或者看迷路了,看著看著,不知所云了等等,反正很慘。那麼,演了大半輩子戲,這次輪到我們來演了,如果觀眾也發生多半睡著的情形,那就難看了,那還不如鞠躬下台算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止境的劇場探索之旅
彼得.布魯克從十八歲起執導劇場,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但他卻從不以當下成就為滿足,儘管曾經縱橫大西洋兩岸藝術與商業劇場,仍願意放下一切,率領一批演員追求探索更深刻的劇場之路。本文以透過三月份即將在台出版的布魯克重要著作《空的空間》,讓我們得知是那些關鍵觸發,使得彼得.布魯克成為今日的劇場大師。
-
四手聯談
傻子約翰爵士
您知道,汽車雨刷的發明人是傳奇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嗎?還有抽水馬桶的發明人是《瘋狂的奧爾蘭多》的英譯者約翰.哈靈頓爵士嗎?
-
目擊排練場REHEARSAL TIME
在「月光」中,尋找更美好的人生
這個由「挑匣求婚」和「割肉償債」雙線交織而成的劇本,以往的詮釋多半以猶太商人夏洛克作為故事軸心,但此次馬汀尼選擇讓不惜為朋友犧牲性命的安東尼歐和試圖掌控自己愛情的波霞成為全劇核心,「我想讓觀眾看到這兩個世故的男女是如何面對問題、化解問題的。而所謂的問題,不僅在於表象的挑匣、割肉,更有他們內在所感受的失落與孤獨。」
-
藝@電影
莎士比亞變裝秀
要說全世界創作者最愛拿來開刀玩創意的題材,莎翁劇本應該可以拿第一名吧!九月上檔電影中的《馬克白》,雖然名字端正不變,可是讓馬克白當上大廚師,三女巫變成廚房清潔工,莎翁變得可現代啦!聽說還有系列莎翁現代版電影要演,這檔莎翁變裝秀真是令人期待!
-
戲劇 幫派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西城故事》挑戰莎士比亞的音樂劇傳奇
改編自莎翁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美國音樂劇《西城故事》,本地觀眾應該早已透過電影版對其中劇情與音樂相當熟悉。這齣由知名指揮暨作曲家伯恩斯坦作曲、傑洛姆.羅賓斯編舞導演的音樂劇,據說當初是為了「打敗」當時聲望如日中天的斯特拉溫斯基與巴蘭欽的舞劇而作。現在看來,《西城故事》應該算贏了,全世界看過《西城故事》的觀眾恐怕比看過斯氏《春之祭》的多很多呢!!
-
戲劇
失準的氣象預報
京劇中京白與韻白所顯示的是一種提供角色身分辨認的程式化做法,這和莎翁劇本中韻文和散文的使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暴風雨》的演出中,魔法師波布羅在面對不同角色時,忽而京白、忽而韻白,忽而又如尋常口語的語言模式,除了勉強表現為心思的混亂,實在難以讓觀眾掌握創作者真正的目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大魔法師,在充滿噪音的島上交鋒
莎翁晚年的歸山之作《暴風雨》,豐富的角色與驚人的戲劇張力,向來是藝術創作者喜於挑戰的文本與題材。香港大導演徐克向以特殊的風格稱霸華語影壇,如今將在台灣的舞台與莎翁正面交鋒,一起施法召喚《暴風雨》,影評人聞天祥特地在暴風將屆的時刻,透過對莎翁文本的分析,與彼得‧格林納威、德瑞克‧賈曼兩位的電影詮釋作品,為觀眾破解穿越這場「暴風雨」魔法的竅門。
-
戲劇
莎士比亞不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在台北」的五個作品主要以詮釋個別劇作為主,而這些演繹經典的創作者,又似以「語言」為其重點。無論是玩弄油腔滑調的文藝語調、抑或生吞活剝乾澀的譯語、還是走火入魔地拆解語音、乃至拋棄語言和大師來個雞同鴨講,對這些集合台北的創作者而言,「莎士比亞」幾乎等同於語言,一種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
-
專輯(二)
不變的玫瑰馨香
曾幾何時,堪稱歐美戲劇文學巨擘的莎士比亞,不再僅以「經典」之姿稱霸西方,更在東方各國戲劇創作者的文化自覺下,悄悄進行了一場「莎士比亞在地化」的革命。西元十九世紀末,西方各國的傳教士和外交人員,將莎士比亞帶到中國大陸;不知不覺地,莎士比亞隨著華人世界板塊的陸移,在兩岸之間變換不同時代的創作特質。本月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推出的「莎士比亞在台北」藝術節,除了讓我們熱切期待台灣當代小劇場創作的多元詮釋外,也想藉此機會探究莎劇在中國廿年的流變,並對台灣人詮釋莎士比亞的方法與意義,做一個歷史性、文化性的辯證與訪談報導。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