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工作坊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北京巡演後台
地點:北京 保利劇院 時間:二○一○年十一月廿五日
-
戲劇
走過,為何痕跡不留?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終究還是和伊恩萊特、莎曼珊的旅遊節目,沒有根本的不同,還是一樣的景點、美食、節慶,至於是六星級旅客或背包客,是感官享受或心靈啟發,是旅人還是乘客,同樣都是獵奇,都是來去不留痕跡的觀光客。
-
藝饗天開
不要什麼都搶頭香!(上)
你曾經在看表演時帶頭鼓掌過嗎?我發現,當我去聆聽一場古典音樂會時,我通常是那個第一個拍手的人,因為我非常確定何時曲子真正結束,何時才可以鼓掌。可是,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他們通常等著別人發出第一個掌聲,才敢大聲拍手。這樣比較好,除非你確定樂曲百分之百地結束,不然千萬別當第一個拍手的人!
-
演出評論 Review
得到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快》的角色與戲劇情境太過簡化:何時與憲在的面貌模糊不清,對生命與社會的態度,以至於面對現實而生的痛苦掙扎也太過表象,如強說愁緒一般的做作。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台鋼琴家
范德騰 彈琴說愛也要說學逗唱
范德騰是位久居台灣的鋼琴家,在獨奏會的曲子間說故事,在安可曲中耍小丑的小紅球,幽默大膽的性格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他。如果您喜歡看舞台劇,那麼對表演工作坊去年轟動一時的《寶島一村》一定有印象。劇裡的老周在辨識家鄉方位時所唱的〈松花江上〉,那首鋼琴版本就是他所彈的。而和表坊的合作不僅於此,最近還將親自上陣,帶著自己的鋼琴學生上台「演戲」!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試水溫」到「潦下去」
大劇場進大陸 抓住時機打造台灣品牌
兩岸開放文化交流已經二十餘年,但台灣的劇團進軍大陸的成績,一路起起伏伏,有過輝煌但更多慘痛經驗。不過,近兩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現代劇場漸漸在彼岸打出名號,如賴聲川的大陸版《暗戀桃花源》走紅、應央視之邀編導《陪我看電視》,李國修《莎姆雷特》贏得大陸觀眾的笑聲回應隨著兩岸政府關係的回溫,是否也打造了台灣劇場在大陸立足的契機?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一夜,台上誰演眷村事?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讓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自己說自己,不搞什麼花樣或特殊的劇場型式;就是故事。光靠故事就很強了。我融合很多偉忠說的故事,十家、二十家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有太多元素可用,如果沒有節制的話,我絕對可以做出八個小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一)
審慎多角經營,跨上交流平台
隨著《暗戀桃花源》的大陸熱賣,《莎姆雷特》的征服北京,都令人感到台灣表演團隊在對岸的發展似乎頗有光明遠景,但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讓我們來看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文化交流」經驗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越道場與劇場,展開賴聲川的創作地圖
賴聲川,開拓劇場荒蕪年代的先行者。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到《如夢之夢》,他創造無數華文戲劇經典,讓許多觀眾得以透過他悲喜劇形式交疊,繁複並置的舞台框景中,進入華麗璀燦,卻時而令人低迴深思的劇場景觀。 賴聲川,篤信密宗三十多年的修行者。從《僧侶與哲學家》、《証悟的勇氣》到《快樂學》,他翻譯佛學哲思相關書籍,頓悟生命、生死的無常,在修行中放下藝術的自我,在藝術中照見修行的靈光,他的作品出入俗世與宗教哲理之間,風格儼然,獨樹一格。 二十多年來,賴聲川一直行走在修行與創作的平行路上,逐漸地這兩條道路產生了完美的交集,由西藏佛教曼達拉圖延伸的「旅程」複式結構出發,完成了賴聲川創作生涯的顛峰之作,以環形劇場演出的《如夢之夢》。內容與形式、修行與創作,於此合而為一。 《如夢之夢》之後,賴聲川又將往哪裡走? 《如影隨行》將帶你穿越道場與劇場,重新發現──賴聲川與他的創作地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答客問 從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開始即興……
真假虛實共存,繁複交織《如影隨行》
走過上海、美國加州,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醞釀三年的新作《如影隨行》終於落腳台北。十月一日,新作宣告記者會上,由於李安《色,戒》正當紅,大家難免把焦點放在他的愛徒、擔綱《色,戒》女配角的朱芷瑩身上,一臉落腮鬍、齊肩中分長髮的賴聲川,不怕新戲被搶了丰采,回答記者問題不慍不火,極有耐心,時而發出爽朗笑聲,像極一位看透世俗名利的修行者。現場有人因此對參與該戲的屈中恆說抱歉,賴聲川說:「這就是一種無常,而人生本來就無常。」 這位接觸密宗三十多年的劇場創意人,在人生的道場上修行,將修行的成果展現在劇場這面櫥窗中,新作主題即圍繞他從藏傳佛法得悟的生死觀,從「中陰身」開始,透過一個玄妙的故事,談他對生命的啟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死了,下一站要如何?如何才能到下一站?若死了,走不到下一站呢?」修行與創作,在他的生命中彷彿就像新作戲名,如影隨行。「也許我們都死了,但其實還活在這裡。」他最後說了這麼句高深的話,難怪有人說賴聲川的戲越越來越有禪味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編劇技法
從集體的多元關照到個人的恆常凝視
面對身旁的社會,賴聲川選擇集體即興的方法,如他所言,讓演員(共同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塑造作品及作品的集體關懷,但在面對自己個人的生命關懷時,多元聲音的輸入(input),或許就不是他所在意的重點。十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賴聲川在華文現代劇場發展史的重要地位無庸置疑,但針對他的創作主題、方法,更多具有批判性的研究論述,對於他所謂的重新定義或再定義,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似乎迷失了方向的台灣劇場中,再一次找到重新定義、再定義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影隨行》排練側記
沒有邏輯,就玩不成遊戲
向來重視以「集體即興創作」來發展劇場作品的賴聲川,到底是怎麼跟演員一起「即興」的?這是《如影隨行》某天的排練現場,我們看到,原來這是一場大家一起玩的遊戲,而「邏輯」,正是決定遊戲好不好玩的絕對關鍵。
-
藝視窗 News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台灣】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體驗經濟時代,想要成為優秀的劇場經營者大不易,該如何與觀眾有更多共鳴,取得令人稱羨的票房金鑰更是一大學問。繼二○○五年談創作斷層問題、二○○六年 市場行銷問題後,表演藝術聯盟於九月份將舉辦五場文化論壇,延續前兩年的議題,集結藝文界大師共同深入探討國內表演藝術場地及其管理機制問題。 「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今年邀集平衍、劉叔康、于國華、王文儀、溫慧玟等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主持論壇講座,以「通路」為主軸,提出問題並加以剖析現況。從「國外劇場經驗」回過頭檢視「國內表演場地現況」;再從「國內表演場地經營處境」出發,談到「國內表演場地的卓越策略」,最後提出「我心目中的A+劇場」作結。講座於九月份每周六下午二點於台北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舉行,活動網址www.paap.org.tw/2007forum/index.html或 電洽02-27007759。(林宜嫈) 咖啡館的舞台風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九月開幕 劇場設計師林宜毓邀請您喝咖啡、聊天、看舞台設計展。「此情此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將在「咖啡黑自家烘豆」展出,九月一日開幕,展覽為期一個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碩士、國立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講師的林宜毓,多年來致力於舞台視覺美學,融合東西方戲劇經驗,投入台灣劇場工作也有十幾年,曾用傳統戲曲設 計手法妝點西洋名劇的舞台,如《特洛依的謬思》、《仲夏夜之夢》。也曾與河洛歌子戲團合作《良弓吟》、《梁皇寶懺》等古裝大戲。這次展出的舞台設計以充滿 東方禪意的「空」為主題,將現代流行的極簡風放入傳統戲曲裡,如此簡單卻能輔助觀眾更聚焦在台前演員的一舉一動與情節發展。簡言之,就是林宜毓想貫徹的 「不搶戲」原則,將舞台看作虛實相生空間。「跨行」服裝設計的他,也將在這次展出呈現作品。活動網址www.wretch.cc/blog /cafenoir915article_id=15301279。(賴映潔) 第三屆音樂人才庫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賴聲川:它是我「永遠的家人」
我和兩廳院的「第一次」,其實是個可怕的回憶! 一位外國導演曾對我說:「一個新的劇場,五年之內都不能去碰它!」我想他是對的。一九八七年,我應邀為兩廳院的開幕季製作《西遊記》,這是當時國內首齣現代音樂舞劇,其宗旨是「透過戲劇方式來呈現兩廳院所有舞台設施」,於是,我認真地在舞台上搭了一個三層樓的建築、七個壯觀的場景,除了主角吳興國外,還有兩百多個角色,而旅美音樂家陳建台所譜的樂曲,也動用了八十人的樂團,結合了國內表演藝術界傑出人士,總製作經費高達七百萬元。 但當時兩廳院對於國內團體演出卻有許多僵硬不合時宜的規定,例如裝台時間只有三天(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卻可以十二天)、經費核銷程序繁複、舞台機械使用動輒得咎等等,除了讓我身心俱疲外,還負債累累,真是哭笑不得。 說實在的,兩廳院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劇場,它是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歌劇院所建造,再搭配中國宮殿式的外觀。對於劇場人來說,它的舞台鏡框裁口太大,第一排觀眾距離舞台上的演員太遠,不符合現代劇場的「親和」要求,所以我一直覺得兩廳院不好用,它讓我覺得太冷,演員無法和觀眾產生熱切的互動,這個想法直到一九九○年才被打破。 一九九○年一月,表演工作坊在兩廳院加演《這一夜,誰來說相聲》,這是一齣成熟的劇碼,由金士傑和李立群主演,記得當時觀眾從頭笑到尾,笑聲之大,幾乎把水晶燈都給震動了!我們一共加演了四個晚上,場場震動,說也奇怪,震動過之後,我突然發現兩廳院的質感變了!從此之後,兩廳院的劇場就變得很好用了。 《這一夜》之後,表坊又陸續推出許多新劇碼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在劇院演出變得愈來愈舒服,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們居然都能接受。像二○○一年的《等待狗頭》,我搭了一個通道從觀眾席延伸到舞台最深處,而戲就在這個通道上進行;到了二○○五年的《如夢之夢》,我甚至打破了鏡框舞台格局,取消了一樓的觀眾席,讓觀眾在台上看戲(也成為戲的一部分),而且演出時間長達七小時。這些創意在國外劇場都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兩廳院卻願意嘗試,而我在得到尊重的同時,也無不竭盡所能來回饋劇場與觀眾。 明知道劇場不完美,但是台灣劇場界也就這麼蠻幹下去,而兩廳院也敞開心胸,欣然接受,對照國外劇場的謹慎保守,一股驕傲感便從我心裡油然而生。二十年了,兩廳院對我來說,就像是個未
-
戲劇
在記憶中創造新的暗戀
《桃花源》在原有架構下重新編排的結果,掙脫了集體即興創作文本更換演員重演時,究竟該「忠於原著」或是「另闢蹊徑」的束縛,尤其從賴陶進入武陵開始,明華園百無禁忌的生猛特質被揮灑開來,舞台上的生命能量和節奏技巧徹底顛覆了現代劇場中做作的含蓄。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
表坊的《暗戀桃花源》自一九八六年首演以來,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這部作品不僅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在藝術成就上也受到各界極高的評價。劇情大致上是描述兩個劇團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共用一個舞台進行排演。因此,風格迥異的兩齣戲便在舞台上交替搬演,甚至各據一半場地同時進行綵排。觀眾們彷彿手上拿著電視遙控器般,有時在兩個頻道間往返觀賞;有時又像開啟子母畫面,有目不暇給之感。在相互干擾的情況下,兩個劇團的排演雖是荒腔走板,卻共同完成了一個現代寓言:一種對於美好斯地的永恆追尋。經過導演大塊拼貼的巧妙手法後,這深藏在所有人類心中的一致渴想逐漸清晰浮現。 今年表坊五度推出《暗戀桃花源》,並邀請明華園參與演出,企圖呈現另一種的詮釋面貌。舞台上兩個重量級的劇團相遇,到底會迸發出怎樣妙不可喻的火花,實在令人期待! 文字|陳依婷 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深深地為劇場世界所著迷,它讓我以更細膩的情感、更寬闊的視野以及更多元的思維去感受我所面對的一切。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
依稀還記得「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并怡然自樂。」全白素色的裝扮,這一群在桃花源生活的人不斷在你耳邊說著「放輕鬆、放輕鬆」。畫面一轉,一個老兵江濱柳朝思暮想著雲之凡,而隨時跟在江濱柳身邊照顧他的台灣老婆,卻也默默看在眼裡;兩齣完全不搭軋的舞台劇,卻因為管理員的疏忽,發生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表演工作坊的經典作品《暗戀桃花源》,從國中時期就是讓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沒想到還有機會可以看到這齣經典作品再次重新演出,而且還請來了明華園搬演桃花源的部分,當「當代」遇上「傳統」是怎麼一回事?這是舊版的《暗戀桃花源》所看不到的,新面孔新感受,誰能不「放輕鬆」來一起感受呢?我在六月初就買票了,你呢? 文字|陳雨新 26歲,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一個充滿極端職業的工作者(飛碟電台主持人PubDj、廣告配音員、劇場導演演員......),在8月23、24日台灣藝教館,有自己的導演作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