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向秀

相關文章 19 篇
  • 林向秀
    里程碑 Milestone

    我在李蒙舞團的日子

    難以滿足現狀、不斷突破自己,是林向秀在舞蹈生涯的原動力。

    文字|林向秀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旅美編舞家林向秀
    藝號人物 People 旅美編舞家

    林向秀 無畏歸來回去 但尋心之所向

    暌違台灣舞壇七年的編舞家林向秀回來了!這幾年她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與舞者,在美創作演出不斷,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將與聖荷西現代舞團與台灣舞者共同推出「心之所向」展演,將演出多支在美頗受歡迎的舞作。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文字|樊香君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李靜君作品《起風的時候》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耕耘創作園地

    「點子鞋」喜迎十年 老將新秀展現熟成風貌

    以栽培年輕編舞者的創作芭蕾系列「點子鞋」,今年堂堂邁入第十屆了!十年的積累,讓南部的編舞人才與舞者登上檯面,也讓芭蕾年年呈現豐富新貌。今年的特別企畫則是找回曾替「點子鞋」創作的四位中生代編舞家,帶領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展現熟成風貌。

    文字|朱安如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舞蹈節重頭戲「美學與評論研討會」
    專輯(一)

    東方,就在自己身上

    新一代編舞者眼中,傳統或是前輩們試驗過的東方已經太過遙遠,同時,他們也拒絕觀者以東不東方來檢驗其作品,若執意要談東方,東方絕不再是歷史、政治、社會或哲學玄思,而是在自己身上、在童年記憶中、在日常生活裡。

    文字|楊莉玲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新—公主準備中》的〈櫃台〉的檳榔西施如玩具被展示,男性眼光建構出商品化的女體。
    舞蹈

    女體、自主、新風貌

    女性的自主與自我追尋之路,在紛亂切割的現代社會中將走出怎樣的風貌?即將演出的兩個舞作分別展現了風姿各異的詮釋:在《新公主準備中》,女人從外在的監視中掙扎脫逃,洗滌美貌的魔咒,並以變形的身體揭竿起義!《傾斜》則質疑性別形象背後的男性標準,透過女性多元角色的衝突與並置,於肢體的流動互換中,啟迪自由的可能性。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台灣為視野,以藝術為形神

    八組編舞家 寫就「台灣舞蹈煉金篇」

    兩廳院「藝像台灣」系列,在舞蹈部分推出了「台灣舞蹈煉金篇」,徵集了八組十位才華洋溢的編舞家,包括孫梲泰、魏光慶、陳武康與葉名樺、黃懷德、蘇詩堅、賴韋君與田孝慈、林向秀、賀連華,兩個週末的演出,讓你看到當代台灣舞蹈的耀眼「金」活力。

    文字|周倩漪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上舞展跳脫傳統鏡框式舞台,編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間來創作。
    台前幕後

    十種景緻

    仿宋元勾欄式的木質舞台,充滿一群跳躍的現代舞蹈精靈,「獨舞拾景」舞展分爲「上舞展」、「下舞展」兩階段呈現,不論在樓上或樓下,室內或戶外演出,皆考驗編舞者的創意。

    文字|徐開塵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牡丹亭》融合中國古典扮相身段、芭蕾肢體基礎與現代表現手法。
    舞蹈 林向秀、張慈妤聯手編創 高雄城市芭蕾歡慶十五歲

    芭蕾杜麗娘 驚夢戀舞《牡丹亭》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歡慶十五週年,特地找來舞蹈家林向秀與張慈妤聯手,編創芭蕾版的《牡丹亭》,結合民族舞與芭蕾的肢體,要打造比美西方人鬼戀芭蕾經典《吉賽兒》的精采舞劇!

    文字|周倩漪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編舞者運用舞劇《牡丹亭》進行了一場「混搭」的實驗。
    演出評論 Review

    掙扎在崑曲美學中的「混搭」實驗

    走進劇場前,我期待看到的是編舞者以《牡丹亭》為題材,用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出融合芭蕾特色的美學主張。然而這次芭蕾版「混搭」的實驗,既想在崑曲之外找到自己的風格,又無法跳脫崑曲美學,因而暴露了創作者在其中掙扎的困境。

    文字|徐開塵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光的另一邊》由恐懼發想,探索生命路途的種種光亮與幽暗。
    即將上場 Preview

    從「恐懼」出發 看見《光的另一邊》

    林向秀與前雲門舞者王維銘再度攜手共同編創《光的另一邊》,舞作從恐懼發想,探索生命路途的種種光亮與幽暗。兩位編舞家挑戰身體慣性,互相幫彼此編作獨舞與雙人舞,藉由對方的眼睛,看到不同的肢體,改變動作型態,找到新的自己。

    文字|周倩漪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浮士德之咒》延續《支離破碎》的多元影像交融,與生命體驗交雜的表現手法。
    舞蹈

    極陽力度和純陰柔美

    春給人一種初始而清新的感覺,這一季有兩個編舞家從老故事裡找到新感覺,張曉雄的《浮士德之咒》重新詮釋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探討人性慾望,林向秀的《傾斜-Tilt》則從杜麗娘的不同面向出發,呈現女人的愛情觀,兩檔演出分別在舞蹈視覺中展現出極陽力度和純陰的柔美。

    文字|王凌莉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林向秀特別強調,現代舞舞者歷經結婚生子之後,更能有開放成熟的詮釋。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出新「孕」律 林向秀

    懷孕六個月的林向秀跳起《鄧肯之舞》的〈母親〉,表達一位接連失去兩名愛子後對生命深沉的感受,是現代舞宗師鄧肯曲折一生的藍圖。林向秀說,「可能是自己體內孕育著一個小生命,跳這段時內心的感動特別深,跳完眼淚都掉下來了。」

    文字|郭士榛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舞蹈

    技藝不展,影像反賓無主

    以數位化設計的虛擬影像製作,其用心是看得到的,不但將編舞者欲傳達的主題很用力地訴說了,而且也將觀賞者引入了影像的空間。在表現上,影像製作明顯地較現場表演豐富,加上編舞者又以近於生活化的一般性動作配合,使得現場的表演似乎只是附加的點綴,導致影像與現場表現比重不均的現象。

    文字|胡民山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顏鳳曦《箱子》
    舞蹈

    點子漫天舞,期待更深耕

    這九個作品呈現了幾個共同現象:創意不成問題,但離成品還有段漫長的距離。點子夠多,對議題的探討卻不夠深入。對劇場元素、多媒體等素材的注意與運用明顯提昇,但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還欠斟酌。九個編舞者,可視為新生代舞蹈創作者的切片。但在前往藝術的道路上,新生代缺的不是創意,恐怕最需要的反而是深耕雕琢、藝術精練時所下的死工夫。

    文字|陳品秀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古名伸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越多世代,開拓舞壇新生命

    廿年難逢 「舞蹈雙重奏」展現台灣創作力

    「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邀請二十位國內舞蹈創作人齊秀,涵蓋了台灣中、青到年輕的編舞者,有長期在國內耕耘的,也有國際知名職業舞團舞者。儘管「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並非舞技較勁,不過,芭蕾、傳統舞蹈與現代技法等長期在編舞者身上所積累出的肢體語彙,將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現在舞台上,這也是觀眾可以看出台灣舞蹈發展多元化的例證。

    文字|王凌莉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仙女們》
    舞蹈

    經典新作同台,展現舞人用心

    《仙女們》使用蕭邦原曲,服裝則配合編舞者的創意,有相當的改變,極富巧思,十分切合每位角色的需要。而由陳樹熙作曲、林向秀與陳武康編作的《祭禮Rite》,則深沉地說出了新舊交叉的祭拜儀式,也是兩位編舞家經由舞蹈呈現出的虔誠祭禮。

    文字|王雲幼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面》細膩而繁複、沉重而憂傷的表達方式,使得這個作品迥異於其他。
    舞蹈

    風動的舞動手動

    五支舞碼各具特色:張顯靜的作品豐富而有趣;林向秀的作品則另類而具挑戰性;王立安的作品頗具趣味和詼諧的戲劇效果;鄧桂複的作品原始而直接;劉淑英的作品則細膩而繁複。

    文字|郭美香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相遇》的上半場是吳義芳與劉稀榮的〈第十二輛車〉,以京劇段子〈挑滑車〉的故事為底。
    舞蹈

    舞蹈新訊

    當現代舞、舞台劇與京劇的高手相遇,激發出的火花前所未有。三個各霸一方的表演藝術家吳義芳、羅北安、劉稀榮,表演經歷相加超過六十年,演出逾千場,十月將攜手跳舞。

    文字|田國平、廖俊逞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片中呈現周書毅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藝妙人物事

    鴻鴻與跳舞人生的對話

    劇場暨電影導演鴻鴻,近期完成了新作《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以紀錄片結合舞蹈影片(Dancing Film)的形式,呈現舞蹈與人生、生活的親密關係。藉著拍攝布拉瑞陽、林向秀與周書毅的作品與生活,影片鋪陳出異於單純觀賞舞作的面貌。

    文字|林千琪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