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台灣舞壇七年的編舞家林向秀回來了!這幾年她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與舞者,在美創作演出不斷,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將與聖荷西現代舞團與台灣舞者共同推出「心之所向」展演,將演出多支在美頗受歡迎的舞作。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2015 臺北藝術節
林向秀舞團 ╳ sjDANCEco「心之所向」
8/14~15 19:30
8/16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5289580轉191-199
記得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林向秀的作品,是二○○七年的《傾斜-Tilt》。隔年,她推出林向秀舞團年度製作《光的另一邊》,更獲選兩廳院舞蹈煉金篇台灣潛力編舞家,創作《眾聲喧嘩中的島》。此後,這位朋友口中瑜珈能力強大的編舞家,似乎漸少在台灣現身了。原來,○九年她移居美國,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sjDANCEco)駐團編舞家與舞者。
闊別台灣舞壇七年之久,林向秀帶著「鄧肯舞蹈獎(Isodora Duncan Dance Awards)」年度編舞家的殊榮,「準備」回來了,將在今年台北藝術節《心之所向》Hungry Heart亮相。
準備回來,也與當初離開有關
就一位創作者來說,選擇暫時移居他方,自然與諸多創作生涯上的規畫有關,對林向秀而言亦然。自二○○三年起,她成立林向秀舞團,此後年年舉辦大型製作與跨國合作,更是兩廳院製作的常邀編舞家(註)。五年多來,創作、跨界合作與工作坊陸續發生,不難想像一位編舞家對自我創作歷程的沉澱、歸零與再出發之渴求,就在此時,林向秀當年在李蒙西岸舞蹈計畫(Lemon West Dance Project)的老師,也是現任聖荷西現代舞團的藝術總監蓋瑞.麥斯特(Gary Masters)發出邀請,正巧給了林向秀一個出去透氣與持續登台的機會,也就是擔任舞團的駐團編舞家與舞者。
不過,即便存在創作需求與工作機會,對一位女性且有家庭的創作者而言,「家庭」的內在驅動可能是更大考量吧。○八年底,由於先生工作上的異動,以及顧慮大兒子在學習環境上的不適應,便舉家遷「回」美國灣區(Bay Area),所幸灣區也是她藝專畢業後繼續學習的第二個家,能於數年後回來與老友們耕耘舞蹈也算美事一樁。不過,身兼職業舞蹈工作者與媽媽實非易事,「搬來美國兩年後,我先生又被調到中國,我必須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還好他們是兩個獨立的男孩,早餐、上學都自己來,因為一整天的排練後,我實在很難早起……」不可諱言,她還在找尋家庭與職業兩者間的平衡。所以,今年回國亮相是「準備」開始,等孩子大了後,她會將焦點轉「回」亞洲。
「混」於東西之間,根在哪裡?
與林向秀的空中訪談(Skype)過程中,常會陷入時空錯亂。這麼說,是因為無論談到美國或台灣,她都說「回來」或「回去」,美國?台灣?我一度傻傻搞不清楚。這彷彿也呼應了她「混」系列(2005《混.東西》、2010《混東西二部曲》)的核心探求:「根」到底是什麼?
關於根的提問,也許可從林向秀的學習歷程略窺一二。
藝專畢業後林向秀即前往美國發展,此後便時時因工作與創作奔波兩地,時空上「回來」又「回去」,根在哪裡?「我其實常常很混亂。」她笑著說。
除了時空感知上,就文化認同層面,她進一步在創作中提出的質疑是「我們接受自己文化時,常常不如接受所謂『新的』、『國外的』東西來得開放。而我們面對自己文化的態度在哪裡?」甚至「台灣的文化是什麼?」這大概是所有旅外創作者無法逃避的問題吧。
不若部分尋求台灣身體的編舞家,關於文化與創作的問題,林向秀並未特別將焦點固著在「身體」研究上,直言「身體對她來說就是『Mix & Match』,沒有東西之別。」這想來與她的學習歷程不無關係:一方面,她於青年時期即前往美國接受連串現代舞訓練(尤其李蒙技巧);另一方面,從小在台灣舞蹈教育體制內的中國舞身體訓練自然也不可少。在吸收力正旺的學習階段,她已浸淫於兩種文化與教育模式下,「混」系列創作,正說明此異質境況。
由是,對林向秀來說更重要的,並非探尋哪一種身體,而該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於她而言,身體是直探內在的媒介,透過向內探索以透現迷人存在狀態,也是舞者獨特性之所以可能,所以重視身心關係的瑜珈成為她一路相伴的好友,支持她持續登台也探索內在。
即便林向秀深信「身體沒有東西之別」,但或許可以這麼想,「水」的思維,其實多少透露這位混於東西之間的瑜珈士其創作與身體哲學。談到深處,直接、樂觀的林向秀突然跳出來,趕忙補充:「其實也沒這麼嚴肅,作品本身是有趣的!」
為女性發聲到人性關懷
比起在身體語彙上做文章,林向秀傾向在創作內容上琢磨。尚未移居美國前,除了探討東西之間文化差異與認同,林向秀的作品也為女性發聲,《傾斜-Tilt》即是一例。四個時空、四位女人(古代與現代杜麗娘、女強人、芭比娃娃),四種既定價值觀交錯,相互較勁。林向秀擅長混淆既定價值觀並提出質問,好比大家以為芭比就是身材纖細、嬌弱無比,她偏偏要搞一個能幹有力的金剛芭比;或是在約定俗成的慣習中找到特例,譬如比現代女強人還勇於追愛的古代杜麗娘,最後發現無論東方或西方,其實芭比與杜麗娘有著相似的靈魂。
有趣的是,移居美國號稱「自由、平等」的沃土後,這位如水一般可塑性強大的瑜珈編舞者,不再膠著於台灣傳統價值觀對女性的限制與束縛,轉而將視野拉至另一層次,不只為女性發聲,進一步將焦點放在人性與生命關懷。作品《碎玻璃》Shards談的即是九一一過後,美國年輕一代反恐與反戰情緒高漲氛圍,星火足以燎原,碎玻璃足以致命,年輕人的能量更不可小覷。另一新作《之間》Within(未在台灣上演)則是探討既緊密又拉扯的家族關係。對於種種創作議題上的轉變,她笑稱:「可能在國外比較沒有這方面(女性束縛)的困擾吧!」
相互學習,月亮不一定是國外圓
林向秀長期轉換於「東西」之間,談到台美舞蹈生態也頗有心得。
曾聽外國朋友提起對台灣舞者的觀感,認為絕大多數舞者「身體好,但思考少」。林向秀笑著說:「是啊,相對(美國舞者)而言,台灣舞蹈系的學生好天真,想得比較少。」提到《碎玻璃》的美國年輕舞者,林向秀頗為讚賞,認為也許是從小環境與教育養成,對於社會與政治性議題敏感度高,也都相當有想法,即便不若台灣大眾運輸工具四通八達,抗議、社運活動召集方便,參與《碎玻璃》的年輕舞者並未實際體驗過抗議現場,但良好的身體訓練加上內在思考的驅動,當他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上了舞台可是張力十足。將於七月初進行的《碎玻璃》台灣舞者徵選活動,除了舞蹈本科系以外,林向秀更期待吸引多元背景、異質身體與不同專業的參與者共襄盛舉,在思想與身體上激盪多重火花。
除了在兩地舞者身上發現的文化差異外,台美舞蹈生態更讓林向秀有一番體悟。受邀為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林向秀坦言沒有行政庶務分心,對一個創作者來說的確是幸福的,尤其美國對於個人編舞家友善又開放。但,別總以為月亮是外國的圓,她說「台灣真的是現代舞的島嶼」,除了補助資源相對優渥、類別繁多外,現代舞在台灣的普及率其實相對於美國(灣區)算高,觀眾支持率也高,所以她感嘆:「在美國向觀眾募款是很難的。」於是,她透過作品集結台美舞者、培養默契,一方面積極從事現代舞與亞洲文化在美國(灣區)的推廣工作,另一方面,也醞釀各種台美合作的可能,為未來焦點轉向亞洲做準備。
彭湃饗宴,誠意十足
雖然台灣補助藝文活動的資源相對於美國優渥,不過,回來台灣頂著林向秀舞團做製作,脫離單純的創作者身分,自然少不了票房的擔憂。製作取名「心之所向」(Hungry Heart)有飢渴之意,與台灣觀眾一別七年,林向秀渴望將最彭湃的製作帶回台灣,不只如此,更將與台灣舞者合作,所以這檔製作可算是「跨國」合作等級,然而,因臺北藝術節製作經費政策之故,這檔製作的預算只能分類在「國內團體」,儘管如此,也澆熄不了林向秀渴望將優質作品帶回台灣的熱情。「這檔製作應該算是什錦拼盤吧!」她大笑。
「而且也是一檔很『成熟』的節目。」又噗哧一笑。說成熟,除了上演作品均在美國獲好評外,參與舞者的技術與年齡成熟度也是一大亮點。當年,荷西.李蒙現代舞團在西岸創立李蒙西岸舞蹈計畫(Limon West Dance Project),林向秀與此次製作中的瑪麗亞.巴西爾(Maria Basile)、羅伯.瑞蓋拉(Robert Regela)以及拉斐亞.包美拉(Raphael Boumaila)便是當時的創團戰友,共同在舞團打拼五年之後,大家便各奔東西。直到近年,因為藝術總監蓋瑞的召集,大家才又再聚首,既創作也登台。
其實,與其說成熟,不如說這是一檔別具歷史感的製作。每每翻開美國現代舞蹈史,荷西.李蒙(Jose Limon)是耳熟能詳的現代舞大師,然而,對於他的經典作品——由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所改編的舞蹈《摩爾人的帕凡舞》Moor’s Pavane僅限書中圖片印象,幸運的是,此舞作於二○一二年獲鄧肯舞蹈「最佳舞作重建獎」後,將於今年由荷西.李蒙舞團、李蒙西岸的創團舞者們共同在台搬演,相信是別具意義的。
說是「準備」回來,陣容已如此堅強,林向秀渴望至極地將質量兼具的製作帶回台灣,可見她即便混於東西之間,「心之所向」卻再明顯不過了。
註:創團首演《林家花園》(2003),《身體戰爭!》(2004)。隔年,邀請美國舞蹈家Robert Regala,Joelle Arnush來台舉辦李蒙技巧工作坊,並合作演出《混、東西》(2005)。《信不信由你》(2006)獲邀赴美參與SJSU/ Dance Work演出。《傾斜-Tilt 》(2007),並擔任兩廳院二十周年慶舞蹈雙重奏編舞家,同年9月,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編創大型舞劇《牡丹亭》。《光的另一邊》(2008),同年獲選兩廳院舞蹈煉金篇臺灣潛力編舞家,創作《眾聲喧嘩中的島》。
人物小檔案
- 林向秀舞團與Dancing Yoga藝術總監,sjDANCEco的駐團編舞家與資深舞者,聖荷西州大舞團編舞家。
- 國立藝專舞蹈系畢業,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表演藝術碩士,李蒙西岸舞團創團舞者,後參與美國荷西.李蒙舞團五十周年慶巡迴歐美演出。
- 重要編創作品有:林向秀舞團創團作品《林家花園》(2003)、《身體戰爭!》(2004)、《信不信由你》(2006)、《傾斜-Tilt》(2007)、《光的另一邊》(2008)、《眾生喧嘩中的島》(2008)、《和弦》(2012)等。
- 2012年演出荷西.李蒙名作《摩爾人的帕凡舞》獲鄧肯舞蹈獎(Isadora Duncan Dance Award-Izzie Award)的「最佳舞作重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