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文創產業又一火紅範例
音樂劇《大長今》 六月台灣上菜
《大長今》音樂劇由打造電視劇的MBC電視台授權韓國PMC公司製作。PMC來頭不小,韓國知名音樂劇場《亂打》Nanta秀便出自其手,電視台找上PMC,顯見他們對《大長今》國際化的期待,依照電視劇在亞洲各國的高收視率,音樂劇絕對有前進台灣、大陸、馬來西亞、日本的潛力。PMC以三年時間,耗資六十億韓圜(近兩億台幣)進行製作,將電視劇五十四集的精華濃縮成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暑假將屆,八月又要刮起音樂劇旋風! 法國的《小王子》、英國的《媽媽咪呀》將先後登「台」, 不約而同地,都帶著流行音樂的基因, 或讓你以抒情流行曲風,聆賞聖修伯里的詩意經典, 或讓你在連串ABBA經典曲裡,看一齣全新的幸福故事。 藉由「流行音樂」,它們想讓你感覺更親近! 從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到法國巴黎,無論是搖滾、爵士或香頌, 不管是K歌還是原創曲,唱得是英文、法文還是中文, 只要音樂劇融入流行樂風,就能讓無數觀眾為之瘋狂! 融合流行元素的音樂劇已成為創作的當紅潮流, 不僅製作人看準商機大舉進軍投資,連偶像歌手也加入音樂劇製作行列! 流行音樂劇為何是當下最紅的娛樂產業? 音樂劇與流行樂壇匯流的背後有何商機? 透視英美、法國、香港和台灣四地的流行音樂劇發展, 本刊為你解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製作人、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 陳琪
台灣近幾年在美式百老匯歌舞劇、英式音樂劇、與最新訪台的法式流行音樂劇的紛紛做客之下,讓表演殿堂的舞台烘托得熱鬧非凡,觀眾發現到節目單愈來愈有看頭,便慢慢出現了三五好友上劇院看表演的風潮,這樣的消費力,對表演藝術的大環境無非是良善的,然而陳琪提出令人值得省思的相對觀點──台灣本土自製的表演市場正在急遽萎縮中。 有什麼素材,就製作什麼樣的劇 陳琪分析道:「要思索本土表演的應對之道,必須得先清楚外來表演的特長」,她表示,百老匯重視歌舞並進,同時角色也須具備演的能力,為了解釋情節,台詞在劇中有重要地位;而英式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則是以接近一首首歌曲來推展情節,旋律是劇中氣氛營造的主題;法國為了走出獨創的路,選擇了幾乎無台詞的純粹歌曲演場方式,來呈現表演,如台灣觀眾不陌生的《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更特別的一點,是法式音樂劇包裝進了流行歌手的參與演出,而製作群也多是跨界劇場與流行音樂的能手,吸引了更多元的觀眾族群。 比照了國外經驗後,陳琪認為本土表演的前驅風格與典範,仍等待創建中,像去年她製作的歌舞劇《愛上卡門》,由於一開始就鎖定由歌手張惠妹擔綱演出,「擁有什麼素材,我就製作什麼樣的劇。」陳琪說,因此她決定製作為一齣流行音樂劇,並特別讓阿妹遠赴紐約修習表演,以使本劇能更具張力與深度。 明年將製作結合多媒體的《鏡花緣》 此次在巨蛋演出的後台經驗,更讓陳琪畢生難忘:「國外劇團演出前可以在劇場彩排至少六週以上,而台灣卻是最多三天!」不過由於巨蛋的竭力配合,劇團破天荒地以地下室停車場改成的特別空間,來進行彩排與演前準備,讓所有的演員、音效、燈光等能完美整合,陳琪直呼的確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不過她繼續表示這只是各種能夠成功的表演可能之一,創意呈現與克服國內演出場地制限的功力,才更是未來台灣各表演團體的首要工作。而陳琪的下個計畫,是將要於明年推出一齣結合多媒體的演出《鏡花緣》,屆時觀眾又可看到本土表演的新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作曲家 櫻井弘二
久居台灣的日籍作曲家櫻井弘二,從參與歌手專輯、樂團Keyboard表演等,一直到與張雨生合作《吻我吧娜娜》開始,塑造出中文音樂劇歷史上的第一個搖滾音樂劇。他的作品包括了《Email情人》、《莫札特謀殺案》、《東方搖滾仲夏夜》、《胡桃鉗》、《銀河鐵道の夜》熱鬧、緊湊、細膩、多變的創作或編曲巧妙地統一了不同風格的歌曲,深厚的搖滾與爵士基礎,使得音樂益發輕快、摩登與深度。 「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 櫻井弘二認為「不管任何類型的音樂,要有人聽才是重點,不能只是自己滿意就好!」流行音樂也好,音樂劇也好,都必須針對聽眾需求來設計音樂,也不能說流行音樂就是比古典音樂簡單或低級。創作上,繁複的拍子在音樂劇裡較易被使用,例如七拍子的不平衡可創造出特殊的肢體動作,但即使在張雨生的〈口是心非〉曾出現,台灣流行音樂裡還是較少接受與使用七拍子。 群眾對流行音樂的接受度高,加上舞台劇市場,理論上會是個很好的結合。但在台灣,多數流行音樂創作者投身音樂劇,最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無法配合戲劇的演出。櫻井說:「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音樂劇的表演,應該是以整體為考量,不是每首單曲好聽即可!如果以每首單曲作為出發點來寫曲子,會變得太過零碎,沒有整體感。創作時要考慮的不是只有音符、和聲、旋律,還有更多其他因素。如他發現「學舞蹈與學音樂的人,對拍子的感受是有差別的!」刻意製造的一個重拍,可將舞蹈動作襯托得非常漂亮,但在純音樂的表現上,其實不一定需要這個重拍。 對創作者來說,台灣有很多機會與可能性 櫻井說,這十年來,硬體設備也進步不少,樂器編制也已達到接近百老匯的水準。在音樂風格上,國外音樂劇對我們來說是好的刺激、好的教材,但台灣獨特的文化背景是相當可貴;如唱法、旋律與語言聲韻都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台灣的歌詞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從《吻我吧娜娜》加上中文與搖滾,《東方搖滾仲夏夜》配置琵琶與笛子,到後來注入拉丁、原住民等元素,變化愈來愈多。 櫻井認為,台灣雖然不大,但還是有這麼多單位在努力創作音樂劇,是非常可喜的。他說,香港音樂人鮑比達曾表示會過來台灣從事創作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台灣會製作這麼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樂評人、音樂劇編劇 楊忠衡
相較於果陀劇場梁志民多次與流行音樂人合作,所打造的流行音樂劇,近來從樂評人投身音樂劇製作行列的楊忠衡,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從《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到六月中甫上演的《四月望雨》,楊忠衡陸續接下大風劇場這幾齣音樂劇的編劇,外界看不透這個樂評家的「轉型」,其實這一切是要確保齣齣作品「劇中有樂,樂中有劇」。 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劇本 二○○三年,楊忠衡寫好《梁祝》的音樂劇提案,與幾個劇團洽談,卻都獲得否定的答案。因為古裝音樂劇,被認為是票房毒藥。後來當時兩廳院主任朱宗慶看好此劇,由兩廳院出面製作,讓這齣鍾耀光編曲、楊忠衡編劇的愛情故事站上國家劇院。且受好評,隔年又加演了一次。 楊忠衡的《梁祝》之所以不同於過去其他台灣本土的作品,就在於全劇是由音樂的思維出發。除了鍾耀光提出從中國南方的音樂取材,楊忠衡也將音樂放入文字之中。「我雖然是編劇,但是仍是從音樂的角度思考劇本,因為在寫作時,我就將音樂可能會造成的效果、節奏放進去。」楊忠衡說,雖然外界有人批評他的劇本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刻等問題,但這是顧慮音樂時必然的問題,他只有去面對,並持續磨合。 過去,音樂劇作曲者主要出身流行樂界的作曲、編曲,並沒有特定音樂劇傾向,雖然此舉包容了多元音樂類型的可能,但卻難保和戲劇情節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標準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劇樂」,是一般流行歌作曲者無法企及的。楊忠衡認為,樂界人士要吸收更多舞台實戰經驗,流行樂界有必要向嚴肅樂界取經學習。 下次要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 他多次和年輕作曲家冉天豪合作,雖是業餘出身,但之前長久浸淫於歌劇和音樂劇的世界中,使他對組織一部合乎規格的音樂劇具有更堅實的概念。雖然每次都有新的進步和嘗試,楊忠衡強調,環境給作曲家和戲劇互動的機會仍不夠多,無法快速累積進步,音樂劇仍需更多的投資與創作,才能有新的生命。 楊忠衡說,他期待在每次作品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在以鄧雨賢的台灣歌謠為本創作的《四月望雨》之後,下個階段他想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除了給觀眾新的感受,也顛覆外界對他的印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大熔爐 鑄造法蘭西奇蹟
相較於英美音樂劇,法式音樂劇的發展(spectacle musicale)要來得短暫許多。「音樂劇」這個樣式對於法國來講,算是個外來文化,但在一九八、九○年代的迅速竄起,也成為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之外,另一個吸引目光的焦點。雖然嚴格說來,法國流行商業音樂劇並不如英美般的成熟,但在不盲從流行熱潮下,倒有堅持自我風味的新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黎星空下,搖滾香頌的美好年代
「流行」意指大眾化和普遍性,能夠掌握流行的脈動,作品也就容易符合市場口味,這也是為何在音樂劇舞台上,流行音樂元素不乏發揮的空間,從倫敦西區的Mamma Mia!、We Will Rock You到法國巴黎的《鐘樓怪人》、《小王子》流行領域的歌手、作曲家、製作人佔據舞台,無論劇中的歌曲是口水歌還是原創曲,唱的是英文還是法文,群眾能夠跟著節奏打拍子、聽著旋律哼唱幾句,便可促進音樂劇的傳播速度和市場商機。 二○○五年《鐘樓怪人》成為首齣登台的法式音樂劇,搖滾香頌的音樂風格對國內聽眾很新鮮卻也容易接受,在口耳相傳下,音樂劇的票房一路從差強人意賣到無票可賣,《鐘樓怪人》在台灣旗開得勝創佳績,促使《羅密歐和茱麗葉》、《小王子》接續來台報到。 流行音樂人投入,法式音樂劇翻紅 音樂劇被暱稱為「窮人的歌劇」、「平民的歌劇」,它是一種以大眾為訴求的娛樂形式,強調通俗化和在地性,第一齣法式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七六年流行音樂作詞人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作品包括《鐘樓怪人》)和音樂人貝傑(Michel Berger)合作的《星幻》Starmania,普拉蒙東來自加拿大的法語區魁北克,他當初投入音樂劇製作,相信受到臨近美國百老匯的啟發。近來紅遍一時的《鐘樓怪人》、《小王子》作曲家柯香提(Richard Cocciante)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亂世佳人》的作曲家皮斯葛維克(Gerard Presgurvic)也都是流行音樂的能手,更加確立法式音樂劇由流行樂界發起的地位。 「流行」加「音樂劇」成就法式音樂劇的成功方程式,既然與流行樂界掛勾,音樂劇的行銷包裝也就自然地流行化。他們習以在音樂劇上演前發行單曲,肯花大把鈔票拍攝單曲MTV,讓劇中要角先在電子媒體曝光。因為流行曲風的要求,他們喜愛使用搖滾歌手演唱音樂劇,而在娛樂手法的操作下,也讓不少默默無名的歌手,在音樂劇大紅之後,隨即身價水漲船高,唱片約接踵而來。 《鐘樓怪人》首演版中飾演鐘樓怪人的卡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版男主角達米安皆因劇獲得唱片約。今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亞洲巡迴,在法國已是超級明星的達米安願意「回鍋」飾演羅密歐,想必是希望藉由音樂劇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小王子》 讓觀眾欣賞不同色彩的思考
台北國家劇院整個八月將罩上聖修伯里《小王子》充滿哲思的童話色彩,法國《小王子》音樂劇大型製作繼法國、加拿大之後,將到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二十四場。本劇導演卡路奇(Bruno Carlucci)也將隨劇訪台,本刊特邀旅法新聞工作者羅苑韶為本刊獨家專訪他,請他一談《小王子》音樂劇的特殊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音樂劇當橋樑 傳達「愛」與「包容」
被譽為法國「韋伯」的傑哈.皮斯葛維克(Grard Presgurvic),今年四月帶著法國流行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台演出。這齣首演於二○○一年,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經典,在這位出身流行樂壇的作曲家打造下,成為一齣橫跨古典樂、現代搖滾以及工業舞曲的流行音樂劇,也為法式音樂劇樹立新指標。究竟,流行音樂元素為何形成法式音樂劇的重要精神?法國音樂劇和百老匯音樂劇又有何不同?在本刊特約採訪黃楓皓的專訪中,我們請傑哈.皮斯葛維克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
百老匯音樂劇與流行音樂的合流,其實不是那麼亦步亦趨,當一九六○年代英美年輕人為披頭四搖滾樂瘋狂叫喊時,從爵士年代走出來的百老匯仍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民心向背正是以娛樂為主的百老匯所不能不重視的,慢歸慢,百老匯式的英美音樂劇,畢竟仍走向擁抱搖滾等流行音樂的星光大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抱流行與群眾,方能「西方不敗」!
音樂劇畢竟是娛樂事業,如何貼近社會脈動呼應人心才是致勝之道!要嘛像「概念音樂劇」以批判社會現實換取觀眾共鳴,要嘛像洛伊.韋伯用流行音樂行銷模式打歌讓你不想看作品也難,或像《媽媽咪呀》《週末夜狂熱》把昔日的流行金曲再重新炒成一道精緻大菜讓你懷舊又開心,無論如何,就是要「以客為尊」,好讓它「西方不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來我往,打造魅力新舞台
從《雪狼湖》、《人神鬥》、《行雷閃電》到《大娛樂家》等,流行藝人跨足表演藝術劇場演出,或是以戲劇情境營造概念音樂會,這樣結合音樂與戲劇的「音樂劇」或「音樂+劇」的演出,已經屢見不鮮。流行音樂人都認同,音樂劇有助提昇其地位與創造力,儼如年度金曲頒獎禮以外,另一份個人創作成績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我們的故事,唱我們的歌
從二十年前《棋王》開始,無論是以中文音樂劇為招牌的果陀劇場,以女性創作為主體的春禾劇團,或是近幾年風靡亞洲、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地下鐵》等,台灣的音樂劇從發展伊始,就有著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人的參與陪伴。雖然歐美音樂劇紛紛來台攻佔表演市場,但本地的音樂劇創作者仍相信,台灣需要的是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的音樂劇,只是那獨特的魅力,仍需找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果陀劇場導演 梁志民
「我覺得我就像實驗室,喜歡將將不同的東西加在一起,看看會有什麼不同。」果陀劇場梁志民如此比喻他嘗試不同音樂類型加入音樂劇的創作歷程。從十二年前《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至今,他已將近古典、搖滾等近十種音樂類型丟入他的戲劇實驗室裡,創造出多樣的音樂劇面貌。 從小抱收音機寫功課,音樂敏感度超高 梁志民在二○○二年推出以一九二、三○年代老歌為音樂主題的《情盡夜上海》,籌備時他對老歌的熟悉度,讓蔡琴驚訝不已。梁志民說:「那是因為我自小沒有收音機就沒法做功課,小時候就是抱著唱盤、收音機長大。」而且他自認很能掌握音樂旋律、調子,往往一首曲子,他聽過一、兩次,就再不會忘了。對於音樂的敏感,讓他在處理音樂劇時,更如魚得水。 成立果陀前,他在倫敦看了《貓》等音樂劇,決定要將這樣的表演型態帶回台灣。劇團成立初期,推出的多是舞台劇,他在工作中與音樂家吸取經驗,直到他認為時機成熟了,《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就此誕生。吸收經驗後,第一個試驗品,帶入的是音樂家張弘毅的古典樂風,從此音樂劇與果陀、梁志民三個名字再也無法分開。那一年,梁志民才三十歲。 從搖滾、拉丁,玩到藍調和RB?! 如果仔細回想果陀的歷史作品,從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拉丁的《天使不夜城》、取材原住民音樂的《看見太陽》,每齣戲就是一種獨特曲風。因為,這不只是梁志民自己的實驗,張雨生、鮑比達、陳國華、蔡琴、陳樂融等人,每次都為帶給每個實驗新的素材。剛創團時,台灣沒有人寫音樂劇劇本,寫歌詞起家的陳樂融,架出音樂劇的劇本骨架。被梁志民形容為天才作曲家的張雨生則是以搖滾,一新國內音樂劇的耳目。蔡琴更是從欣賞、享受音樂劇,甚至從果陀開出截然不同的演藝生命。 梁志民說,不同樂種的結合實驗,並非隨機發生,而是他從開始做音樂劇,便決定好的創作方向:「我的音樂胃口很大,不排斥各種形式,只是希望有能抓出一個架構一種線條。」他的實驗室裡已採用過搖滾、爵士等素材,他說接下來的「實驗品」說不定也可以有藍調和RB。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音樂劇
大城小調,舞台上的爵士氛圍
所謂JAZZ,在音樂劇的世界裡,主要還是一種元素,是一種風味,是一個時代(原則上多指二○年代)的聲音,是一種地域性、種族性很強的音樂,它往往和大城市的黑人族群,或者夜店族群緊緊相連在一起,紐約和芝加哥夜總會、紐奧良的小酒吧大城,小調,夜色,人情。在音樂劇裡,它並非一種獨立的音樂,像它在夜總會、在舞池、在演奏廳、在唱片錄音室裡一樣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由度和豪放氣質。
-
親子新訊 3D數位投影 「邀請」觀眾也上台
小熊維尼的音樂生日派對
落葉飄飄,蝴蝶振翅飛翔,在粉蠟筆般柔軟色調的森林中,天真可愛的小熊維尼忙著尋找喜愛的蜂蜜,完全忘了今天就是他的生日。小豬、兔子、跳跳虎及袋鼠媽媽等一干好友,決定送給維尼一個生日驚喜,他們該如何設計出一場完美的派對呢? 在迪士尼動畫師與艾美獎提名燈光設計師的攜手合作下,風靡世界八十年的「小熊維尼」故事,從繪本躍上音樂劇舞台,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上台體驗森林冒險。除了大型人偶的互動演出,以及愉悅的音樂演唱外,空運來台的高科技3D數位投影,更將舞台打造成綠油油的百畝森林,細膩模擬出陽光、樹影、雪景等動畫特效,遨遊光影魔法的童話世界。劇終時,觀眾的臉孔還會被投射在舞台後方大螢幕上,彷彿成為維尼生日派對的一分子,享受溫馨歡樂的表演氛圍。(鄭淑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幸運兒》
我們從來沒有問過你是不是真的想飛 我們從來沒有問過你是不是幸運得很累 就像《地下鐵》裡,黎煥雄放進了不相干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童話及黑色的「卡夫卡」,舞台版的《幸運兒》也遠非幾米所預期。 如果說,原著裡幾米談的是飛翔,那麼這個故事到了黎煥雄手上,則是在談飛翔的失敗。「如果翅膀其實是一種恐懼呢?有人說是恐懼奪走了自由,那麼,如果恐懼以一種自由的象徵出現,那麼,事實會是什麼?那就會是象徵佔據了實體的另一個故事了,當人類飛起來,世界,卻開始往下沉。」自由與恐懼於是成為舞台版最重要的探討主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又新又舊 熱力依然奔放
舞台版的《週末狂熱》跟《42街》一樣,屬於歌舞重於戲劇內涵的「歌舞狂想(Song-and-dance Extravaganza)」;戲的成分被精簡到成為「串場」的比重,常常覺得角色的發展力有不迨,但是當能量十足的歌舞場面一來,腳底的情緒被挑動後,心底對「戲劇張力」的挑剔又如過眼雲煙無關緊要了。
-
戲劇 正宗美國辛辣風味
《芝加哥》以舞藝征服觀眾
歌舞劇╱音樂劇在台灣熱潮不歇!接續著剛下檔的法語音樂劇《鐘樓怪人》,正宗美國風味的《芝加哥》七月又來敲門,讓喜愛音樂劇╱歌舞劇的觀眾大呼過癮。
-
戲劇 四年級的流行歌,五年級的民歌,六年級的童謠
音樂劇 《真善美》 歷久不衰 十月台北上演
說到《真善美》,大家一定馬上想到由茱莉‧安德魯斯主演的電影,以及片中動聽的Do Re Mi、〈小白花〉等名曲。現在電影的源頭《真善美》音樂劇即將巡演到台灣,在看戲之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齣名劇從真人實事到搬上舞台、再登上銀幕、最後傳唱全世界的傳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