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傳統藝術唱出新意 在地音樂劇百家爭鳴
二○一○年的國內樂壇,有傳統藝術再造亮眼出擊,有音樂劇舞台百家爭鳴,也有現代科技生活入樂的巧思,當然更不乏音樂家跨界演出的嘗試,整體而言,「創新」、「跨界」、「再詮釋」,就是二○一○台灣樂壇的關鍵字。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
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電影到音樂劇 《變身怪醫》分身多重
史蒂文生經典小說 多重人格的代名詞
從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筆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讓男主角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黑白默片,到即將在台灣演出的音樂劇《變身怪醫》,這個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樣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惡之間的辯證,都讓它成為創作者最愛發揮的題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如池,戲如繁花--上海戲劇舞台製作十年概述
戲劇,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直以來其實最深入民心,舞台之絢麗,故事之坎坷,欲壑之難填,人心之叵測,大家都從中消受那難以下嚥的人生。戲劇重鎮之一的上海自話劇舶來之後,逐漸重組了「戲」的格局,尤其近十年來,話劇市場如火如荼,傳統戲曲也沒有退出時代的舞台,大劇團、小劇社,各自安營紮寨,偶打照面便發現滬上舞台已叫彼此妝點得色彩斑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今常民的創意大接龍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梁祝」在中國藝術史應該創下紀錄。幾乎說得出的藝術形式都有「梁祝」,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乃至電影、電視,說的、彈的、拉的、唱的、傀儡的、動畫的無處不在,使「梁祝」成為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共同記憶。與其說各家梁祝是在詮釋同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梁祝』各表」,大家只是利用它的故事架構,陳述自己心中的奇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具、符號學、偶戲 成就導演江山
茱莉.泰摩 橫跨表演藝術界的女獅王
要能成為一位橫跨偶戲、莎士比亞、歌劇、音樂劇、電影的女性導演,茱莉.泰摩的確是個奇葩,她的命運就跟《獅子王》裡的辛巴一樣,也經歷了一段流浪的旅程,才到主流市場,奪回她的王位。當然,我們都知道辛巴有兩個好朋友彭彭與丁滿,泰摩也在三位奇貌不揚友人的協助下,讓她成為劇場界的女獅王,這三個好友分別是面具、符號學與偶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薇塔》作詞大師 《獅子王》寫景抒情
提姆.萊斯 一則縱橫舞台與電影的傳奇
電影動畫與音樂劇《獅子王》的動聽樂音,結合了提姆.萊斯的精湛文詞,才得以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早年即與洛伊.韋伯寫下多齣經典音樂劇如《約瑟夫與他的夢幻彩衣》、《萬世巨星》、《艾薇塔》,早早地攀上了創作高峰,後來轉戰電影圈,也創造出了《阿拉丁》、《獅子王》這等佳作,過去四十年來,只要說到提姆.萊斯,「流行金曲」或「白金唱片」的影子便如影隨行地跟在左右。
-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文創產業又一火紅範例
音樂劇《大長今》 六月台灣上菜
《大長今》音樂劇由打造電視劇的MBC電視台授權韓國PMC公司製作。PMC來頭不小,韓國知名音樂劇場《亂打》Nanta秀便出自其手,電視台找上PMC,顯見他們對《大長今》國際化的期待,依照電視劇在亞洲各國的高收視率,音樂劇絕對有前進台灣、大陸、馬來西亞、日本的潛力。PMC以三年時間,耗資六十億韓圜(近兩億台幣)進行製作,將電視劇五十四集的精華濃縮成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暑假將屆,八月又要刮起音樂劇旋風! 法國的《小王子》、英國的《媽媽咪呀》將先後登「台」, 不約而同地,都帶著流行音樂的基因, 或讓你以抒情流行曲風,聆賞聖修伯里的詩意經典, 或讓你在連串ABBA經典曲裡,看一齣全新的幸福故事。 藉由「流行音樂」,它們想讓你感覺更親近! 從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到法國巴黎,無論是搖滾、爵士或香頌, 不管是K歌還是原創曲,唱得是英文、法文還是中文, 只要音樂劇融入流行樂風,就能讓無數觀眾為之瘋狂! 融合流行元素的音樂劇已成為創作的當紅潮流, 不僅製作人看準商機大舉進軍投資,連偶像歌手也加入音樂劇製作行列! 流行音樂劇為何是當下最紅的娛樂產業? 音樂劇與流行樂壇匯流的背後有何商機? 透視英美、法國、香港和台灣四地的流行音樂劇發展, 本刊為你解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製作人、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 陳琪
台灣近幾年在美式百老匯歌舞劇、英式音樂劇、與最新訪台的法式流行音樂劇的紛紛做客之下,讓表演殿堂的舞台烘托得熱鬧非凡,觀眾發現到節目單愈來愈有看頭,便慢慢出現了三五好友上劇院看表演的風潮,這樣的消費力,對表演藝術的大環境無非是良善的,然而陳琪提出令人值得省思的相對觀點──台灣本土自製的表演市場正在急遽萎縮中。 有什麼素材,就製作什麼樣的劇 陳琪分析道:「要思索本土表演的應對之道,必須得先清楚外來表演的特長」,她表示,百老匯重視歌舞並進,同時角色也須具備演的能力,為了解釋情節,台詞在劇中有重要地位;而英式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則是以接近一首首歌曲來推展情節,旋律是劇中氣氛營造的主題;法國為了走出獨創的路,選擇了幾乎無台詞的純粹歌曲演場方式,來呈現表演,如台灣觀眾不陌生的《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更特別的一點,是法式音樂劇包裝進了流行歌手的參與演出,而製作群也多是跨界劇場與流行音樂的能手,吸引了更多元的觀眾族群。 比照了國外經驗後,陳琪認為本土表演的前驅風格與典範,仍等待創建中,像去年她製作的歌舞劇《愛上卡門》,由於一開始就鎖定由歌手張惠妹擔綱演出,「擁有什麼素材,我就製作什麼樣的劇。」陳琪說,因此她決定製作為一齣流行音樂劇,並特別讓阿妹遠赴紐約修習表演,以使本劇能更具張力與深度。 明年將製作結合多媒體的《鏡花緣》 此次在巨蛋演出的後台經驗,更讓陳琪畢生難忘:「國外劇團演出前可以在劇場彩排至少六週以上,而台灣卻是最多三天!」不過由於巨蛋的竭力配合,劇團破天荒地以地下室停車場改成的特別空間,來進行彩排與演前準備,讓所有的演員、音效、燈光等能完美整合,陳琪直呼的確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不過她繼續表示這只是各種能夠成功的表演可能之一,創意呈現與克服國內演出場地制限的功力,才更是未來台灣各表演團體的首要工作。而陳琪的下個計畫,是將要於明年推出一齣結合多媒體的演出《鏡花緣》,屆時觀眾又可看到本土表演的新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作曲家 櫻井弘二
久居台灣的日籍作曲家櫻井弘二,從參與歌手專輯、樂團Keyboard表演等,一直到與張雨生合作《吻我吧娜娜》開始,塑造出中文音樂劇歷史上的第一個搖滾音樂劇。他的作品包括了《Email情人》、《莫札特謀殺案》、《東方搖滾仲夏夜》、《胡桃鉗》、《銀河鐵道の夜》熱鬧、緊湊、細膩、多變的創作或編曲巧妙地統一了不同風格的歌曲,深厚的搖滾與爵士基礎,使得音樂益發輕快、摩登與深度。 「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 櫻井弘二認為「不管任何類型的音樂,要有人聽才是重點,不能只是自己滿意就好!」流行音樂也好,音樂劇也好,都必須針對聽眾需求來設計音樂,也不能說流行音樂就是比古典音樂簡單或低級。創作上,繁複的拍子在音樂劇裡較易被使用,例如七拍子的不平衡可創造出特殊的肢體動作,但即使在張雨生的〈口是心非〉曾出現,台灣流行音樂裡還是較少接受與使用七拍子。 群眾對流行音樂的接受度高,加上舞台劇市場,理論上會是個很好的結合。但在台灣,多數流行音樂創作者投身音樂劇,最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無法配合戲劇的演出。櫻井說:「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音樂劇的表演,應該是以整體為考量,不是每首單曲好聽即可!如果以每首單曲作為出發點來寫曲子,會變得太過零碎,沒有整體感。創作時要考慮的不是只有音符、和聲、旋律,還有更多其他因素。如他發現「學舞蹈與學音樂的人,對拍子的感受是有差別的!」刻意製造的一個重拍,可將舞蹈動作襯托得非常漂亮,但在純音樂的表現上,其實不一定需要這個重拍。 對創作者來說,台灣有很多機會與可能性 櫻井說,這十年來,硬體設備也進步不少,樂器編制也已達到接近百老匯的水準。在音樂風格上,國外音樂劇對我們來說是好的刺激、好的教材,但台灣獨特的文化背景是相當可貴;如唱法、旋律與語言聲韻都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台灣的歌詞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從《吻我吧娜娜》加上中文與搖滾,《東方搖滾仲夏夜》配置琵琶與笛子,到後來注入拉丁、原住民等元素,變化愈來愈多。 櫻井認為,台灣雖然不大,但還是有這麼多單位在努力創作音樂劇,是非常可喜的。他說,香港音樂人鮑比達曾表示會過來台灣從事創作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台灣會製作這麼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樂評人、音樂劇編劇 楊忠衡
相較於果陀劇場梁志民多次與流行音樂人合作,所打造的流行音樂劇,近來從樂評人投身音樂劇製作行列的楊忠衡,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從《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到六月中甫上演的《四月望雨》,楊忠衡陸續接下大風劇場這幾齣音樂劇的編劇,外界看不透這個樂評家的「轉型」,其實這一切是要確保齣齣作品「劇中有樂,樂中有劇」。 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劇本 二○○三年,楊忠衡寫好《梁祝》的音樂劇提案,與幾個劇團洽談,卻都獲得否定的答案。因為古裝音樂劇,被認為是票房毒藥。後來當時兩廳院主任朱宗慶看好此劇,由兩廳院出面製作,讓這齣鍾耀光編曲、楊忠衡編劇的愛情故事站上國家劇院。且受好評,隔年又加演了一次。 楊忠衡的《梁祝》之所以不同於過去其他台灣本土的作品,就在於全劇是由音樂的思維出發。除了鍾耀光提出從中國南方的音樂取材,楊忠衡也將音樂放入文字之中。「我雖然是編劇,但是仍是從音樂的角度思考劇本,因為在寫作時,我就將音樂可能會造成的效果、節奏放進去。」楊忠衡說,雖然外界有人批評他的劇本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刻等問題,但這是顧慮音樂時必然的問題,他只有去面對,並持續磨合。 過去,音樂劇作曲者主要出身流行樂界的作曲、編曲,並沒有特定音樂劇傾向,雖然此舉包容了多元音樂類型的可能,但卻難保和戲劇情節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標準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劇樂」,是一般流行歌作曲者無法企及的。楊忠衡認為,樂界人士要吸收更多舞台實戰經驗,流行樂界有必要向嚴肅樂界取經學習。 下次要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 他多次和年輕作曲家冉天豪合作,雖是業餘出身,但之前長久浸淫於歌劇和音樂劇的世界中,使他對組織一部合乎規格的音樂劇具有更堅實的概念。雖然每次都有新的進步和嘗試,楊忠衡強調,環境給作曲家和戲劇互動的機會仍不夠多,無法快速累積進步,音樂劇仍需更多的投資與創作,才能有新的生命。 楊忠衡說,他期待在每次作品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在以鄧雨賢的台灣歌謠為本創作的《四月望雨》之後,下個階段他想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除了給觀眾新的感受,也顛覆外界對他的印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大熔爐 鑄造法蘭西奇蹟
相較於英美音樂劇,法式音樂劇的發展(spectacle musicale)要來得短暫許多。「音樂劇」這個樣式對於法國來講,算是個外來文化,但在一九八、九○年代的迅速竄起,也成為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之外,另一個吸引目光的焦點。雖然嚴格說來,法國流行商業音樂劇並不如英美般的成熟,但在不盲從流行熱潮下,倒有堅持自我風味的新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黎星空下,搖滾香頌的美好年代
「流行」意指大眾化和普遍性,能夠掌握流行的脈動,作品也就容易符合市場口味,這也是為何在音樂劇舞台上,流行音樂元素不乏發揮的空間,從倫敦西區的Mamma Mia!、We Will Rock You到法國巴黎的《鐘樓怪人》、《小王子》流行領域的歌手、作曲家、製作人佔據舞台,無論劇中的歌曲是口水歌還是原創曲,唱的是英文還是法文,群眾能夠跟著節奏打拍子、聽著旋律哼唱幾句,便可促進音樂劇的傳播速度和市場商機。 二○○五年《鐘樓怪人》成為首齣登台的法式音樂劇,搖滾香頌的音樂風格對國內聽眾很新鮮卻也容易接受,在口耳相傳下,音樂劇的票房一路從差強人意賣到無票可賣,《鐘樓怪人》在台灣旗開得勝創佳績,促使《羅密歐和茱麗葉》、《小王子》接續來台報到。 流行音樂人投入,法式音樂劇翻紅 音樂劇被暱稱為「窮人的歌劇」、「平民的歌劇」,它是一種以大眾為訴求的娛樂形式,強調通俗化和在地性,第一齣法式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七六年流行音樂作詞人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作品包括《鐘樓怪人》)和音樂人貝傑(Michel Berger)合作的《星幻》Starmania,普拉蒙東來自加拿大的法語區魁北克,他當初投入音樂劇製作,相信受到臨近美國百老匯的啟發。近來紅遍一時的《鐘樓怪人》、《小王子》作曲家柯香提(Richard Cocciante)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亂世佳人》的作曲家皮斯葛維克(Gerard Presgurvic)也都是流行音樂的能手,更加確立法式音樂劇由流行樂界發起的地位。 「流行」加「音樂劇」成就法式音樂劇的成功方程式,既然與流行樂界掛勾,音樂劇的行銷包裝也就自然地流行化。他們習以在音樂劇上演前發行單曲,肯花大把鈔票拍攝單曲MTV,讓劇中要角先在電子媒體曝光。因為流行曲風的要求,他們喜愛使用搖滾歌手演唱音樂劇,而在娛樂手法的操作下,也讓不少默默無名的歌手,在音樂劇大紅之後,隨即身價水漲船高,唱片約接踵而來。 《鐘樓怪人》首演版中飾演鐘樓怪人的卡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版男主角達米安皆因劇獲得唱片約。今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亞洲巡迴,在法國已是超級明星的達米安願意「回鍋」飾演羅密歐,想必是希望藉由音樂劇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小王子》 讓觀眾欣賞不同色彩的思考
台北國家劇院整個八月將罩上聖修伯里《小王子》充滿哲思的童話色彩,法國《小王子》音樂劇大型製作繼法國、加拿大之後,將到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二十四場。本劇導演卡路奇(Bruno Carlucci)也將隨劇訪台,本刊特邀旅法新聞工作者羅苑韶為本刊獨家專訪他,請他一談《小王子》音樂劇的特殊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音樂劇當橋樑 傳達「愛」與「包容」
被譽為法國「韋伯」的傑哈.皮斯葛維克(Grard Presgurvic),今年四月帶著法國流行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台演出。這齣首演於二○○一年,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經典,在這位出身流行樂壇的作曲家打造下,成為一齣橫跨古典樂、現代搖滾以及工業舞曲的流行音樂劇,也為法式音樂劇樹立新指標。究竟,流行音樂元素為何形成法式音樂劇的重要精神?法國音樂劇和百老匯音樂劇又有何不同?在本刊特約採訪黃楓皓的專訪中,我們請傑哈.皮斯葛維克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
百老匯音樂劇與流行音樂的合流,其實不是那麼亦步亦趨,當一九六○年代英美年輕人為披頭四搖滾樂瘋狂叫喊時,從爵士年代走出來的百老匯仍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民心向背正是以娛樂為主的百老匯所不能不重視的,慢歸慢,百老匯式的英美音樂劇,畢竟仍走向擁抱搖滾等流行音樂的星光大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抱流行與群眾,方能「西方不敗」!
音樂劇畢竟是娛樂事業,如何貼近社會脈動呼應人心才是致勝之道!要嘛像「概念音樂劇」以批判社會現實換取觀眾共鳴,要嘛像洛伊.韋伯用流行音樂行銷模式打歌讓你不想看作品也難,或像《媽媽咪呀》《週末夜狂熱》把昔日的流行金曲再重新炒成一道精緻大菜讓你懷舊又開心,無論如何,就是要「以客為尊」,好讓它「西方不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來我往,打造魅力新舞台
從《雪狼湖》、《人神鬥》、《行雷閃電》到《大娛樂家》等,流行藝人跨足表演藝術劇場演出,或是以戲劇情境營造概念音樂會,這樣結合音樂與戲劇的「音樂劇」或「音樂+劇」的演出,已經屢見不鮮。流行音樂人都認同,音樂劇有助提昇其地位與創造力,儼如年度金曲頒獎禮以外,另一份個人創作成績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我們的故事,唱我們的歌
從二十年前《棋王》開始,無論是以中文音樂劇為招牌的果陀劇場,以女性創作為主體的春禾劇團,或是近幾年風靡亞洲、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地下鐵》等,台灣的音樂劇從發展伊始,就有著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人的參與陪伴。雖然歐美音樂劇紛紛來台攻佔表演市場,但本地的音樂劇創作者仍相信,台灣需要的是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的音樂劇,只是那獨特的魅力,仍需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