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在台灣的矛盾與可能
我們往往對音樂劇投以一種強烈的「商業」想像與訴求。 這種想像與訴求是對比於學院體系出身的藝術創作,讓音樂劇與「賺錢」達成絕佳連結,所以幾個關鍵詞也會慢慢被套入,包含大型與大卡司製作、巡演場次多、售票與行銷能力強等,但也可能因目標觀眾為普羅大眾,題材內容會相對流行、淺顯,加上歌舞的非寫實表現手法,也會被界定為缺乏深度、無法乘載議題,甚至是曲解。這或許遙望自歐美音樂劇,特別是當《貓》、《鐘樓怪人》、《獅子王》等百老匯音樂劇來台演出,就算總被「黑特」場地不佳、票價過高,還是能吸引到觀眾,讓這些製作一來再來。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被界定為「商業劇團」者除製作一般舞台劇,也多半有音樂劇創作,如綠光劇團、果陀劇場、全民大劇團等,可見音樂劇與商業劇場間的密切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式音樂劇再開場!
1987年,台灣第一部原創音樂劇《棋王》誕生。雖然那是一般人對劇場猶然懵懂的年代,但卻借用了這個外來的形式唱了自己的歌、說了自己的故事。從當時算起,台灣音樂劇至今發展了35年的現在,無論是北中南、新舊場館或大小劇院,竟同時上演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2 台灣音樂劇市場報告
度過了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後的風險,台灣疫情回穩,表演團隊紛紛回歸劇場,場館也列出琳瑯滿目的清單節目。歡喜之際卻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以「音樂劇」為名的演出幾乎無處不在,從3月到4月短短的時間,就有近乎20場的表演在大小場地上檔。若說是因為疫情的阻擋,讓他們在這段鬆綁期集體爆發,那麼原因就該往前追溯。或許,是2018年那波高漲的創作能量(註),衝到2019年的顛峰,本該蓄勢待發嗎?或許,是中型場館的新興,讓音樂劇看見希望?又或許,是大型音樂劇化繁為簡走向小劇,產生了彈性?但無論如何,這段時期的音樂劇所出現的現象,確實耐人尋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與「戲劇」的對話
社會學有個說法,當事物加上了形容詞,代表著它就成為一種特例而非常態。現今我們說「音樂劇」,代表的是某種著重音樂的特定戲劇形式;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話劇」一詞的存在,意味著「唱歌」的戲劇才是常態。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
林玟圻Ctwo 不願約束你的溫柔
以《台灣有個好萊塢》中的表現受到矚目的林玟圻Ctwo,其實已在音樂劇舞台耕耘許久。回顧人生,有兩件事情從來沒有離開過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從小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打鼓起,起先只是興趣,最後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綁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卻有細膩的心思,問他會想留下什麼給世人,他說:「我若留下什麼給後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留下。我不願約束他們。」
-
北京
音樂劇培訓基地揭牌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養成專業人才
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國內外音樂劇演出蓬勃,但票房收益大的大都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有其急迫性。日前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將展開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音樂合作到同台共演 叛逆頑猴與另類唐僧的《西哈遊記》
哈林庾澄慶和音樂夥伴們編曲陳飛午、作詞人李焯雄、旺福小民和馬念先等共同編創的音樂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原創歌曲出自於他們在二○一七年發行的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曲目以音樂劇劇本為藍本,故事設定在西遊之後,孫悟空返回天庭,難以適應無妖可打的「天堂大歌廳」巨星生活,此時卻意外發現,在鄰近廢棄工廠中有群充滿音樂理想、叛逆不羈的魔二代,苦尋著表演舞台,蠢蠢欲動、伺機待發。專輯音樂也誠如哈林的稱號「音樂頑童」般千變萬化,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唱腔曲風,從輕快的孫悟空主題曲〈猴喜翻〉、四位師徒各自表述心聲的〈西完遊的面紙〉、悟空與沙小妹隔空對唱的心聲告白〈猴lonely〉和〈啥lonely〉,到廢棄工廠中魔二代白目精和蜘蛛人的饒舌對決,帶頭大哥火孩兒熱血又挑釁的〈暗黑的逆襲〉,不僅以音樂風格展現角色性格,也帶出不同情境間、場景裡的人物處境。 今年,終將搬演的音樂劇作品,也將由哈林親身飾演「孫悟空」、搭配蕭敬騰演繹的「火孩兒」,攜手登上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的舞台;於此同時,原先加入專輯製作團隊,一起寫寫歌、玩音樂的馬念先和姚小民,也將再次回歸哈林的西遊遠征團,分別擔當「唐三藏」與「豬八戒」兩位要角。當頑猴哈林和唐僧馬念先共聚一堂,兩位音樂界的前後輩、舞台上的兩師徒、工作中的好夥伴,並也同台聊音樂、談生涯,以及更多不為人知的「西哈」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花都翩翩起舞 朝夢想階梯步步邁進
從喬治.蓋希文的管絃樂曲、金.凱利主演的電影《花都舞影》,到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頓製作的全本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對於蓋希文的曲作、對於這個故事所產生的共鳴與想像。這齣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最佳編曲及最佳音樂劇燈光、布景設計等四項大獎肯定的作品,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下首度原裝來台,屆時觀眾可以跟著四位劇中的主角,一同翩翩起舞,踏上在花都追求夢想的階梯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倆攜手絕美雙人舞 台前幕後的追夢之旅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關於年輕藝術家對於理想的追尋,而從首演就參與的女主角麗安.科普,與從群戲演員演到男主角的雷恩.斯蒂爾,也是一路追夢而來,終究成為舞台上的焦點。趁著劇組為亞洲巡演在台排練的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莉絲」與「傑瑞」,邀請兩位分享他們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台前幕後的故事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水晶燈,還是手電筒?
一直以來,華人崇尚西方音樂劇,一是所向披靡的技術:水晶燈天花板掉下來,直升機飛上天。二是天下無敵的情懷:溫情、愛情、親情。萬變不離其宗的方程式,隨著年代由近至遠,大家也漸漸對包裝見怪不怪。西方音樂劇因而與時並進,不介意由大堆頭轉向人性化,亦由全球性轉戰在地性,求的是親切感,先讓吾土吾民買票進場,再招徠觀光遊客。
-
企畫特輯 Special 出道卅年,魔二代再起!
哈林玩轉《西遊記》 用音樂搖滾你的世界
二○一七年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標誌著哈林(庾澄慶)出道卅周年,在專輯的創作概念中他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停地在思索「要做不一樣的事」,而做一個「音樂劇」便成了答案。今年夏天,哈林團隊決定要將這段「旅程」走完,把概念專輯實際搬上舞台。哈林強調,這個演出可以說是個「戲劇為輔、歌唱為主」的音樂劇,他笑說,這個本來是音樂人們一同玩耍創作的遊戲,到了現在變成還要親身上陣、現場演出的舞台作品,那種「刺激感」確實是難以言喻。
-
上海
音樂劇成香餑餑 各路「音」雄逐鹿滬上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
ARTalks
系統性的崩壞、救贖,與世代對立
音樂方面的表現,刻意用了許多不和諧、扭曲、迂迴,甚至是戛然中斷的手法,性格非常地鮮明強烈,襯托出劇情的陰鶩詭譎與奇險亢奮;幾個群舞場面,能量也充滿全場,尤其開場序曲,就已經展現大器,吸睛引人。
-
音樂飛行
從韓國看台灣 音樂劇的愛與嘆息
K-POP其實又有多少韓國成分?只是唱歌跳舞的剛好都以韓國人或東方面孔為主,歌曲是從全球徵選來的,以強力訓練、訓練、製作與行銷,為韓國塗抹上時尚魅力。在去年公布的百大品牌中,韓國有三個品牌擠入,台灣沒有半個;把「內銷」概念轉成「外銷」,把「鄉土」變成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希望能代表台灣出國巡演,以達成藝術的「外交使命」,但這樣是不會有產業的!
-
戲劇
重製回憶與販賣懷舊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仍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雖可藉其取材感受到創作者不言自明的情感,但在細節書寫與整體呈現方面仍缺乏更有效的創發與表現。我想,其進一步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商品化的過程裡,維持並持續挖掘內在的核心價值與情感深度,而非停滯於外在形式與框架,便能讓「懷舊」不只是純粹的行銷策略。
-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那些女人的故事,就在基隆港邊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飾演一個女人,陳麗卿。」當金鐘主持人澎恰恰在躍演劇團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排練場說出這句話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怎麼可能!澎恰恰在綜藝節目《連環泡》梳阿婆頭演「阿澎嫂」、穿花圍裙演「焦妻」、在《鐵獅玉玲瓏》戴各式各樣假髮演「珠寶姐姐」,不但扮相別具特色,而且廣受觀眾歡迎,令人難忘。 當我正在納悶,想要細問時,坐在旁邊的金鐘編劇詹傑冷不防丟出一句話:「麗晶卡拉OK倒了。」我是不是又聽錯了?怎麼可能!為了寫《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本,詹傑去年才親訪座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對面的麗晶卡拉OK店老闆娘陳麗卿,怎麼才沒幾個月,店就倒了?難怪他要被陳麗卿Q:「劇名有『最後一夜』,你是不是在詛咒我?」詹傑苦笑之餘,只能力邀她明年一月三日到華山烏梅劇院看首演。 屆時,麗卿看麗卿~有意思!
-
企畫特輯 Special
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國際演出、共製開新局 表現亮眼
近幾年來製作豐富的音樂劇團隊C MUSICAL製作(下稱C MUSICAL),為本年度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另亦於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計畫輔助下,將於明年一月推出台韓合製新作《傾城記》,特邀來自韓國的導演韓圭晶、編舞鄭皓準和歌唱指導金仁馨來台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訓練方法與親身示範,為演員提供了表演時的豐沛能量。導演韓圭晶也表示,他希望能提升演出「秀」的成分,讓觀眾更能享受被樂音和演員的能量、歌聲、情感團團包圍,只屬於現場音樂劇的熱情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