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以《台灣有個好萊塢》中的表現受到矚目的林玟圻Ctwo,其實已在音樂劇舞台耕耘許久。回顧人生,有兩件事情從來沒有離開過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從小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打鼓起,起先只是興趣,最後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綁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卻有細膩的心思,問他會想留下什麼給世人,他說:「我若留下什麼給後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留下。我不願約束他們。」
中國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近幾年快速成長,國內外音樂劇演出蓬勃,但票房收益大的大都是國外劇目,國內自創與自製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音樂劇人才的培訓有其急迫性。日前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天橋藝術中心,宣布掛牌「音樂劇人才培訓基地」,將展開首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第一年將以製作人與舞台監督為主;第二年加入演員培訓;第三年將展開自製劇目,提供所培訓人才實踐的機會。
哈林庾澄慶和音樂夥伴們編曲陳飛午、作詞人李焯雄、旺福小民和馬念先等共同編創的音樂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原創歌曲出自於他們在二○一七年發行的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曲目以音樂劇劇本為藍本,故事設定在西遊之後,孫悟空返回天庭,難以適應無妖可打的「天堂大歌廳」巨星生活,此時卻意外發現,在鄰近廢棄工廠中有群充滿音樂理想、叛逆不羈的魔二代,苦尋著表演舞台,蠢蠢欲動、伺機待發。專輯音樂也誠如哈林的稱號「音樂頑童」般千變萬化,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唱腔曲風,從輕快的孫悟空主題曲〈猴喜翻〉、四位師徒各自表述心聲的〈西完遊的面紙〉、悟空與沙小妹隔空對唱的心聲告白〈猴lonely〉和〈啥lonely〉,到廢棄工廠中魔二代白目精和蜘蛛人的饒舌對決,帶頭大哥火孩兒熱血又挑釁的〈暗黑的逆襲〉,不僅以音樂風格展現角色性格,也帶出不同情境間、場景裡的人物處境。 今年,終將搬演的音樂劇作品,也將由哈林親身飾演「孫悟空」、搭配蕭敬騰演繹的「火孩兒」,攜手登上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的舞台;於此同時,原先加入專輯製作團隊,一起寫寫歌、玩音樂的馬念先和姚小民,也將再次回歸哈林的西遊遠征團,分別擔當「唐三藏」與「豬八戒」兩位要角。當頑猴哈林和唐僧馬念先共聚一堂,兩位音樂界的前後輩、舞台上的兩師徒、工作中的好夥伴,並也同台聊音樂、談生涯,以及更多不為人知的「西哈」故事。
從喬治.蓋希文的管絃樂曲、金.凱利主演的電影《花都舞影》,到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頓製作的全本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對於蓋希文的曲作、對於這個故事所產生的共鳴與想像。這齣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最佳編曲及最佳音樂劇燈光、布景設計等四項大獎肯定的作品,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下首度原裝來台,屆時觀眾可以跟著四位劇中的主角,一同翩翩起舞,踏上在花都追求夢想的階梯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關於年輕藝術家對於理想的追尋,而從首演就參與的女主角麗安.科普,與從群戲演員演到男主角的雷恩.斯蒂爾,也是一路追夢而來,終究成為舞台上的焦點。趁著劇組為亞洲巡演在台排練的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莉絲」與「傑瑞」,邀請兩位分享他們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台前幕後的故事
一直以來,華人崇尚西方音樂劇,一是所向披靡的技術:水晶燈天花板掉下來,直升機飛上天。二是天下無敵的情懷:溫情、愛情、親情。萬變不離其宗的方程式,隨著年代由近至遠,大家也漸漸對包裝見怪不怪。西方音樂劇因而與時並進,不介意由大堆頭轉向人性化,亦由全球性轉戰在地性,求的是親切感,先讓吾土吾民買票進場,再招徠觀光遊客。
二○一七年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標誌著哈林(庾澄慶)出道卅周年,在專輯的創作概念中他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停地在思索「要做不一樣的事」,而做一個「音樂劇」便成了答案。今年夏天,哈林團隊決定要將這段「旅程」走完,把概念專輯實際搬上舞台。哈林強調,這個演出可以說是個「戲劇為輔、歌唱為主」的音樂劇,他笑說,這個本來是音樂人們一同玩耍創作的遊戲,到了現在變成還要親身上陣、現場演出的舞台作品,那種「刺激感」確實是難以言喻。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音樂方面的表現,刻意用了許多不和諧、扭曲、迂迴,甚至是戛然中斷的手法,性格非常地鮮明強烈,襯托出劇情的陰鶩詭譎與奇險亢奮;幾個群舞場面,能量也充滿全場,尤其開場序曲,就已經展現大器,吸睛引人。
K-POP其實又有多少韓國成分?只是唱歌跳舞的剛好都以韓國人或東方面孔為主,歌曲是從全球徵選來的,以強力訓練、訓練、製作與行銷,為韓國塗抹上時尚魅力。在去年公布的百大品牌中,韓國有三個品牌擠入,台灣沒有半個;把「內銷」概念轉成「外銷」,把「鄉土」變成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希望能代表台灣出國巡演,以達成藝術的「外交使命」,但這樣是不會有產業的!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仍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雖可藉其取材感受到創作者不言自明的情感,但在細節書寫與整體呈現方面仍缺乏更有效的創發與表現。我想,其進一步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商品化的過程裡,維持並持續挖掘內在的核心價值與情感深度,而非停滯於外在形式與框架,便能讓「懷舊」不只是純粹的行銷策略。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飾演一個女人,陳麗卿。」當金鐘主持人澎恰恰在躍演劇團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排練場說出這句話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怎麼可能!澎恰恰在綜藝節目《連環泡》梳阿婆頭演「阿澎嫂」、穿花圍裙演「焦妻」、在《鐵獅玉玲瓏》戴各式各樣假髮演「珠寶姐姐」,不但扮相別具特色,而且廣受觀眾歡迎,令人難忘。 當我正在納悶,想要細問時,坐在旁邊的金鐘編劇詹傑冷不防丟出一句話:「麗晶卡拉OK倒了。」我是不是又聽錯了?怎麼可能!為了寫《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本,詹傑去年才親訪座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對面的麗晶卡拉OK店老闆娘陳麗卿,怎麼才沒幾個月,店就倒了?難怪他要被陳麗卿Q:「劇名有『最後一夜』,你是不是在詛咒我?」詹傑苦笑之餘,只能力邀她明年一月三日到華山烏梅劇院看首演。 屆時,麗卿看麗卿~有意思!
近幾年來製作豐富的音樂劇團隊C MUSICAL製作(下稱C MUSICAL),為本年度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另亦於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計畫輔助下,將於明年一月推出台韓合製新作《傾城記》,特邀來自韓國的導演韓圭晶、編舞鄭皓準和歌唱指導金仁馨來台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訓練方法與親身示範,為演員提供了表演時的豐沛能量。導演韓圭晶也表示,他希望能提升演出「秀」的成分,讓觀眾更能享受被樂音和演員的能量、歌聲、情感團團包圍,只屬於現場音樂劇的熱情氣氛。
這一年可說是台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大爆發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製,數量超過廿個,可說是歷年來的高點。然此時台灣音樂劇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相較於音樂劇產業發展完熟的韓國,與起飛中的中國,台灣的音樂劇如要更上層樓,政府的扶植挹注、場館的合作共製,都可能讓未來看到一片藍天
過去多隨臺北藝穗節發表新作、以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音樂劇作為表演形式的A劇團,在二○一五年即以密室逃脫音樂劇《彼得潘遊戲》獲得藝穗節戲劇類首獎;去年的作品《吉米不難搞》則試圖將劇場製作拆分成十多個階段,融合團隊七年來的工作經驗、演出大小事,呈現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酸甘甜,並奪下第十屆臺北藝穗節喜劇與歌舞劇類首獎。 A劇團的作品取材新穎,透過阿卡貝拉獨特的聽覺效果,不僅靈活輕盈,更能直穿人心;年底新作《茉娘》描繪一群已長大成人的童年玩伴,陸續接獲過世友人「茉娘」於社群軟體上發送的訊息,內容除了近似通靈般為各人指點迷津,也尋求眾人協助:原來現實中的茉娘,並未如他們所知的那樣離開人世,而是長年處於醫學已死、法理未死的腦死狀態。於是,幫忙或是不幫殺與不殺便成了問題。音樂總監高竹嵐因受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啟發,而嚐試將此寫為劇本;導演孫自怡則說,即使原初故事裡有許多思考的辯證和意見的表述,也因將以音樂劇呈現,而加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藉由現實的人物對話、虛擬的網路訊息、當下的矛盾衝突、過去的成長經驗,一邊回溯他們的關係,也帶出不同角色對於死亡的態度。
台南人劇團製作,呂柏伸導演、柯智豪作曲、趙啟運作詞,改編原著的《第十二夜》爵士音樂劇,將演出背景設定在三、四○年代的上海灘百樂門,以爵士樂為基底,呈現陷入愛河時,眾人的貪、嗔、癡、慢、疑,以現場樂隊搭配唱演俱佳的一票優秀演員,說學逗唱演出每位戀人「當局者迷」的痴狂喜劇。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這些關乎生死、家庭、殘疾的主題,為此戲訴諸於情感的劇作策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一步步地塑造了簡單而通俗的劇情,漸漸注入了溫情和感動,即便角色建構未臻完全,但全戲勵志、樂觀、溫馨、關懷弱勢的初衷明顯,演員們賣力演出,觀演距離親近,使整場所散發出來的熱力不斷。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