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啓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白蛇傳》的人妖戀到同性愛
無性別的愛情
《白水》首演版導演田啓元使用了四個男演員呈現出白素貞金山尋夫的故事,自傳統男女夫妻組成的家庭結構抽離,讓白素真與許仙除去了性別框架而並未流於反串,使整個故事就某方面成為了一個沒有性別的「純粹的」愛情故事。
-
異人館
我的身體,我的劇場
在小劇場十多年,阿忠歷經、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發展中許多重要的事件,或者也可以說,其實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新秀登場
年少戲精的劇場「老」將
年僅二十五歲的林文尹,早在八年前便開始劇場創作;作品雖少,但去年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誰說話──鋼筋娃娃的琵琶(女版)》兩戲連連受到劇場人的肯定,可說是目前小劇場面臨創作低迷之際,備受矚目與寄望的年輕創作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燈下的同志花園
觀察整個台灣的劇場界,雖然不乏許多同志議題的創作,但這些年來這類題材作品卻有疲軟的現象;對小劇場而言,屬於性別議題狂燒的年代似乎已成過去,同志議題不再是禁忌話題,創作者自然也沒有熱情投注其中;而對中、大型劇團而言,一直拉抬不高的票房壓力,使以商業掛帥的劇團自然也對同志議題興趣缺缺!
-
東京
小即是美,復歸於人
海外藝術交流對提高藝術家的水平和信心、對於建立一個城市的國際地位和形象,都有相當的重要性。由日本小愛麗絲劇場獨力舉辦的東亞洲戲劇節,正好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輕輕鬆鬆的將重要議題「消費掉」
關於台灣劇場內的同性戀、扮裝等演出,持續蒐集、硏究台灣劇場史料的林克歡認爲:創作者應該更深入的去探究這些議題背後的文化、思想內涵;而不是去「扣大帽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亂」會讓你重新去審視問題
針對作品經常被拿來與同性戀、扮裝聯結在一起田啓元,臨界點的詹慧玲提出了她個人的詮釋意見。
-
回憶與悼念
田啓元工作年表
53年 ◉生於台北 75年 ◉全國大專院校話劇比賽導演《陪審團》獲導演獎第一名。 77年 ◉全國大專院校話劇比賽導演《誰怕吳爾芙》獲導演獎第一名,並由國家劇院評議委員會議通過,成爲第一個進入國家劇院戲劇廳公演的學生作品,全場滿座、評價極高。 78年 ◉與劇場同好成立臨界點劇象錄,擔任藝術總監,編導作品《毛屍》《夜浪拍岸》。 7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 ◉於臨界點劇象錄編導作品《亡芭彈予魏京生》、《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 ◉任職台中私立嘉陽高中廣設科日夜間部科主任。 80年 ◉任三采廣吿公司企劃部主任。 82年 ◉獲邀參加「中國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國際硏討會」。 ◉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華崗話劇社指導老師,改編、導演劇作《性別》。 ◉獲邀參加「1993年中國小劇場藝術國際硏討會」。 ◉爲中國文化大學話劇社導演《歌舞線上》。 ◉編導作品《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平方》、《白水》、《女書》、《目連戲》。 ◉劇作《毛屍》、《夜浪拍岸》、《亡芭彈予魏京生》由周凱劇場基金會出版。 83年 ◉應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的台灣當代知名舞者吳素君邀請合作,爲其個人獨舞展編導舞蹈劇場《魔宴彌撒》。 ◉應邀前往比利時參加第一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編導作品《白水》並受邀公演。 ◉於臨界點劇象錄編導作品《一個隱藏於歷史背後的女人》、《同志光陰》、《阿女.白色瑪格麗特》、《沉默之歌》,二度執導《夜浪拍岸》。 ◉應台北越界舞團團長羅曼菲邀請,爲其舞團創團公演編導《無足天使》現代舞作品。 ◉任高雄鳳山辣媽媽劇團表演課程講師。 84年 ◉任台南市文化基金會魅登峰劇團專任講師及該團年度製作《似水年華》、《甜蜜家庭》編導。 ◉應台北市政府之邀參加『落地生根-終戰五十週年』系列活動編導《落地生根》一劇。 ◉編導《瑪莉瑪蓮》、《蝴蝶》、《藍飛機》。 ◉獲人體舞蹈劇場邀請,爲其舞團『禮
-
回憶與悼念
到了我這個年紀還在漂泊……
有小劇場才子之稱的田啓元(1964〜1996)於今年八月二十九日中午十二時五十分,因「後天性免疫系統不全引起骨髓病變」病逝於台北仁愛醫院。在以下的訪談整理中,他談到了對自己、劇場、創作的看法。
-
羅馬尼亞
在西比爾,想起我們的地方
臨界點劇象錄繼兩年前以《白水》「文化輸出」至布魯塞爾之後,今年又以《瑪莉瑪蓮》出訪羅馬尼亞的「國際靑年專業劇場藝術節」。負責推薦的張輝,在此寫下他和臨界點出國參加藝術節的感想與見聞。
-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
台灣的導演幾乎都是編導合一,什麼都不得不管。台灣的劇場界就和台灣的電影界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爲整個製作環境太惡劣了,導演有責任要把整個水準拉高──這變成是導演的重責大任。 閻鴻亞(密獵者皇冠劇場導演) 我個人對劇場導演的自主權,一直都非常強調。觀衆能不能夠接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是不是夠大衆化」的問題;我覺得當導演的人無法管到這麼許多。因爲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一些固定的觀衆群了解你在做些什麼。 田啓元(臨界點劇象錄編導)
-
回想與回響 Echo
Money Makes People Talk 對兩封給「劇場同志」的信的反思
針對《表演藝術》二月號田啓元的〈給劇場同志的一封公開信〉,與隨後三月號李永豐的〈劇場同志,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兩封信,國內另一位小劇場工作者,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反思。
-
戲劇
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談起
演員鄭自忠的詩作《喃喃自語的島》全詩五四七〇字,它在「喃喃自語」這個文字意象上,和在臨界點劇場的這場演出中,機械化、反複性身體與聲音轟炸,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場身體、聲音、文字充塞的演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劇場同志,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
「你是誰!你做一齣戲,別人就得重視你,媒體就要把你捧上天。社會要補助,觀衆一定要來看才可以,那有這種道理?」
-
即將上場
臨界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
《日蓮》一劇是由鄭志忠〈喃喃自語的島〉詩作出發,經過田啓元排練整理,轉化為以音樂肢體為主的強烈風格化劇場作品。 「日蓮」本意為一心一意求得涅盤的生命所遭遇的種種變形和經歷,時而如泥澤蟲魚、時而似花木蒞風、時而如天龍鬼神、時而似人非男非女。殘障演員阿忠的肢體變化,在劇場中獨具特色,另一演員劉守曜則是小劇場的資深工作者。整個作品由田啓元做形式和結構上的整理,最後呈現出一個舞踏色彩極濃,又籠罩在現代劇場的戲劇氛圍。有佛號、咒語、無意識人聲交互出現,使演員聲音的開發及表現有新的創意和嘗試。
-
焦點
《甜蜜家庭》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國內第一個老人劇團「魅登峰」,要在台南古蹟「吳園」演出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導演田啓元將戲改編成一堆神經病演出的《甜蜜家庭》,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哪些人?而且「甜」到什麼地步呢?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樂壇新秀與創作甄選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爲提供國內樂界新秀表演的機會,擬定甄選計畫,凡是曾於國際性音樂比賽得獎,或舉辦過個人演奏會、作品發表會者,器樂演奏者在三十歲以下,聲樂及作曲者在三十二歲以下,皆可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組索取簡章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爲八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評選通過者將在八十六年上半年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演出。 另由文建會主辦的「音樂台北──音樂創作比賽」,以鼓勵國人創作優秀音樂作品爲宗旨,公開徵求中、西樂創作,十二月一日至三十一日爲收件日期。預定初賽結果於二月初公佈,四月十三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決賽,並於當天公佈結果與頒發獎金、獎牌。洽詢電話:(02)3431635 國立文化中心企劃組。 (編輯室) 東海藝術月徵表演節目 由東海大學主辦的「表演藝術月」定於每年五月舉行,明年即將邁入第三屆。籌備中的「第三屆表演藝術月」有動態表演和靜態講座與展覽,結合音樂、戲劇、舞蹈與文化關懷。此活動預估經費約一百七十萬,主辦單位正積極募款中,並徵求表演工作者加入,共同推廣表演藝術,有興趣者可洽詢東海藝術月召集人黃溫婷(04)3590491。 (編輯室) 市交、省交音樂季同時上場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承辦的「一九九五台北市音樂季」自九月開鑼,將持續至明年四月。秋季已陸續演出史特拉汶斯基、貝多芬、李斯特、布拉姆斯及江文也的作品,接下來兩場大型聯合演出威爾第四幕歌劇《阿依達》(84年12/11-16),由北市交附設合唱團與北市交聯合演出;以及舞作《春之祭》(85年4/18-21),由雲門舞集演出黎海寧和林懷民的作品,結合音樂與舞蹈藝術。這場聯演將在國家戲劇院呈現。 在市交音樂季的同時,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企劃了「第四屆音樂藝術季」巡演活動。十一個系列分別爲:開鑼音樂會(84年10月)、歌劇選粹(84年11-12月)、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快樂頌》(84年12月)、談龍建三弦新韻(85年1月)、中華民
-
座談會
從希臘雅典到當代傳奇
當代傳奇劇場日前剛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做京劇版戶外公演的《奧瑞斯提亞》,這個版本結合京劇形式、戶外環境於一身。今年國內另外還有年初藝術學院戲劇系的「敎育劇場版」,和年底即將推出的魅登峯劇場版的《奧瑞斯提亞》。三位以不同手法推出《奧》劇的導演在這場座談會裏,談到他們各自不同的希臘悲劇解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