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社
-
新藝見/新銳藝評
陷入作繭自縛的語言迷宮 評王嘉明《R.Z.》
戈爾德思以文字稠密著稱,如果無法超越他的理念想法,導他的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處理他的語言,並從舞台指示的罅隙中,找出其內在豐富的意涵。王嘉明的《R.Z.》多處地方不去兼顧文本的意指,使其扁平地滑溜過去,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是否曾認真去解讀文本。
-
演出評論 Review
言猶未盡、意尚未全的遺憾
王嘉明可能是台灣目前的小劇場導演之中,擅長創意的佼佼者;然而,在面對戈爾德思嚴峻、深刻的台詞時,他和表演者的創意,似乎反成了對這些灼熱文字的一種「逃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答客問
紀蔚然:在台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
麻辣、犀利、幽默、嘲諷,是劇作家紀蔚然戲裡戲外給人的一貫印象,這次的訪談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倦怠。 算得上是台灣劇場界「唯一」專注劇本創作且有戲必能演出兼具票房保證的劇作家,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歷,近十年就累積了十二部劇場劇本,他其實也曾有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而現在的他,卻不否認自己已進入瓶頸期,最需要的,就是停筆,休息。 趁著屏風表演班即將搬演他的新作《瘋狂年代》,本刊特邀曾執導過紀蔚然作品《無可奉告》的導演、劇評人傅裕惠,專訪也在大學教編劇的紀蔚然,一談他對台灣編劇養成與工作環境的看法,以及他的創作近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劇作的「深水炸彈」
戈爾德思 「情感交易」寫盡社會幽微
戈爾德思名列最常被國外搬演的當代法國劇作家,他的劇作在法國各地劇院的年度戲碼中也從不缺席。諷刺與張力兼具,現實感與寓言性俱足,批判性與悲憫交織,讀他的劇本很容易被鮮明的情境吸引,一口氣讀完會立刻想從頭再讀。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分世代的集體失落
《倒》劇從另個極端去描繪這樣的荒謬:冷清的場景,不情不願的參與者,莫名其妙的突發事件,就像劇中人物的生命情境,焦點總是游移不定,節奏總是錯誤。因此,不同於系列前兩部以世代面貌為敘事主軸,《倒》劇描繪的其實是一種不分年級、集體的、混亂的存在狀態。
-
藝號人物 People 開始替《夜夜夜麻》倒數計時……
非常疏離,非常清醒——紀蔚然
「這個世代,此刻的人們,雜訊太多,雜念太多,沒有辦法專注。」紀蔚然繼續說著,「疏離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距離,而是自己與自己的疏離。」《夜Ⅲ》的六、七年級生不斷地接手機電話、不斷地擺pose、不斷地「表演」、不斷地想到別的事,「雜念太多,可以浸淫在一個經驗裡的單純不再,自己跟自己莫名其妙就疏離了」。
-
藝號人物 People Déjà vu 後設的劇場人生
憤怒之外,多了世故—「阿斗」劉亮佐
劇作家紀蔚然的「《夜夜夜麻》三部曲」即將在年底完工,其中貫穿三齣戲的要角隨時拿著棒球棍的「山豬」,也一以貫之地由資深劇場、電視演員劉亮佐人稱「阿斗」飾演,從演出第一部《夜夜夜麻》算起,「山豬」這個角色伴隨阿斗近十年,劇作中的人物性格演變,彷彿也映照著劉亮佐一路走來的人生心路,從憤怒傲骨到溫和老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代」同堂 攜手玩劇場
即將在十一月中旬上演的《不三不四到台灣》,編導周慧玲、主要演員徐堰鈴與吳維緯,恰巧也有師生關係。從台北藝術大學的教室到劇場排練室,周慧玲啟蒙、帶領著有「小劇場天后」之稱的徐堰鈴、與新生代中表現亮眼的吳維緯,不斷探觸劇場與人生的各種質地。
-
戲劇
癡迷與瘋狂之間
企圖顛覆好萊塢電影俗爛推理手法的創作理想,卻必須依賴典型的「推理」而發展情節並吸引觀眾,對創作者而言,毋寧是極大的諷刺。而一直到下半場破案線索推向高潮,謎底突然揭露,作者的後設創作意圖才得以開始發酵,以劇場即時性的特質而言,是不是一種可靠的做法?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新藝術獎出爐,創作社《嬉戲》奪大獎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百萬大獎得主於四月十七日晚間出爐,「年度視覺藝術獎」由施工忠昊「迷宮中的朝聖」獲得、「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掄元。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並預告,即將在十月完工啟用的仁愛圓環「台新金控」總部大樓,將挪出其中的二樓作為「台新藝文中心」,希望透過此一「藝術心臟」,持續與文化界聯手繼續當代藝術的推廣工程。 「評審團特別獎」部分,首度以雙獎方式,由明華園《白蛇傳》、杜昭賢「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同時獲獎,獎金分別為三十萬元。台新銀已將十七部入圍作品,做成八分半鐘長的短片,放在四百部ATM上,讓民眾共同參與藝術饗宴。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於四月十七日晚上在中山堂舉行,包括主辦的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彭雪芬夫婦、上屆得獎者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陳郁秀,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故宮副院長林曼麗,新象總經理許博允,台灣金服董事長洪三雄夫婦、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等上百位藝文界人士與會。 晚會由劇場演員郎祖筠、大提琴家張正傑聯手主持,會中並邀請張曉雄編舞的《疏離印象》表演,以及小提琴家胡乃元拉奏許常惠作品《前奏曲五首》。 表演類首獎得主《嬉戲》的編劇紀蔚然上台領獎時,對於跌破大家眼鏡,意外拿獎,仍舊以他拿手的麻將經來詮釋:「打到最後一圈北風北,還槓上卡張自摸。」完全不改編劇的幽默,還呼籲這個獎是評審頒的,網路上不要罵喔!(田國平)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入主牯嶺街小劇場 文化局重新招標牯嶺街小劇場委託案,經專家學者公開評鑑後,由劇場界人士王墨林領軍的身體氣象館取得優先議價權,如順利簽約每三年換約,至多可經營九年。王墨林指出,牯嶺街小劇場有必要重行定位再出發,以創造前衛、實驗、跨界、創意的公共空間。在王墨林的構想中,牯嶺街小劇場不該只是一座展演空間,還應反映新世代對文化、社會、政治的立場,創造代表台灣當代性的充沛力量。(廖俊逞) 法國戲劇大師賈克.樂寇《詩意的身體》中文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入圍點將錄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
戲劇 殺人要學○○七?!
《影痴謀殺》以好萊塢顛覆好萊塢
紀蔚然在愛恨交加的情形下完成這個劇本,他是喝好萊塢的奶水長大,成長的環境背景也都深受好萊塢的影響,《影癡謀殺》基本上算是紀蔚然洞悉整個好萊塢娛樂工業編劇樣版,並且有了深刻的體悟後,以好萊塢的架構來顛覆反諷好萊塢的絕妙佳作。
-
戲劇
一點也不「胡搞瞎搞」
《嬉戲》是一個討喜的小品,在充滿娛樂喜趣的氛圍中傳達了創作者的嚴肅命題,一點也不「胡搞瞎搞」。
-
戲劇
戲劇新訊
用小丑詩意的眼光看世界 《異境詩篇》戲謔中有哀傷 到底什麼是小丑?難道他就是紅鼻子、黃捲髮、大鞋子,滿臉塗白作一些誇張逗趣的動作以博得觀眾一笑而已嗎?小丑除了搞笑,就沒有個性,沒有悲傷,沒有使人感動的力量嗎?曾於法國「賈克樂寇」戲劇學校修習小丑課程的劇場女演員馬照琪,回國後首度發表個人編導作品《異境詩篇》,希望讓國內觀眾認識不同面貌的小丑,並藉由小丑這面鏡子,映照出人類世界的荒謬與自以為是。 馬照琪表示,小丑表演有兩大系統,一種是馬戲團式的小丑,抹白臉,穿著誇張逗趣,以體操動作和特技表演取勝。另外一種,稱之為個性小丑,不同於馬戲團小丑炫麗的技巧與特技,個性小丑回歸到生活,以孩童般單純而直接的邏輯來面對這個世界,默片演員卓別林、曾兩度來台演出的斯拉法《下雪了》即是個性小丑的典型。舞台上的個性小丑不為搞笑,而是釋放靈魂裡天真、脆弱、可笑的一面,觀眾從笑聲中與小丑互動,同時瞥見自己內心的純真和孤獨。 《異境詩篇》以法國詩人賈克‧佩維(Jacques Prvert)的詩作為文本。賈克‧佩維是法國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受歡迎的詩人,他的詩簡單而直接地呈現戰後法國殘敗而淒美的內在風景,充滿想像又不失人道主義關懷。馬照琪認為,他的詩在今日讀來,仍傳神地反映現在這個世界的瘋狂與對立。 《異境詩篇》融合默劇、面具、即興喜劇等小丑表演元素,在紅樓劇場這個充滿酒館氣氛的空間中,運用小丑脆弱而天真的特質,進入詩的意象與動態之中,「感受」到一首詩的精神。馬照琪形容,《異境詩篇》如同廢墟裡的嘉年華,讓觀眾捧腹大笑之餘,又能反思生存處境的困窘和無助。 虛擬與實境的蒙太奇 《盜火計畫》反諷八卦文化 在媒體氾濫、眾聲喧嘩的時代,從事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如何作為敏感尖銳的感知介面,呈現渺小個人在科技文明的龐大驅進潮流中不斷流動的位置?泰順街唱團編導、目前就讀北藝大科技研究所的湯濰瑄的新作品《盜火計畫》,即透過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影像蒙太奇手法,運用電腦數位媒介,諷諭媒體「看圖說話、自導自演」的泛八卦現象。 湯濰瑄的作品
-
戲劇
纏綿後的空虛
攝影機和電腦動畫所塑造的視覺意象,除了銀幕與銀幕之間、銀幕與舞台表演之間的「鏡象」關係是一種較為不同的嘗試之外,並未如預期般發揮更大的功能,更遑論結合舞台上現場的表演產生新的撞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
嚐鮮
美學訴求多元,「產值」仍可期待
許多有心的創作者不但從性別理論、人性剖面與生命現象來看同志題材表演,,深具前衛與邊緣特質的同志表演藝術,未來仍有各種「產值」的可能。
-
複合風
一則手指傳情的故事
《click,寶貝ㄦ》是一則手指傳情的故事,編導藉由故事中的兩男三女,影像、戲劇與舞蹈同台演出,讓觀眾一窺寂寞、虛偽、欺瞞、背叛。
-
最PAR!
如何活得好,大家最關心!
去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第一屆台新藝術獎,為提昇藝術產業動態的議題性,今年分別與本刊及《典藏藝術》雜誌合辦「表演類」及「視覺類」之十大重要事件票選。十大重要事件的票選活動,透過由長期觀察表演藝術動態的台新藝術獎「觀察團」、「提名團」及國內各文化版記者們參與票選,所呈現出的選項結果有其指標性意義。今年的票選結果如附表。
-
戲劇
冷眼旁觀,寫一則跨世代寓言
作為《夜夜夜麻》的續集,劇作者在《驚異派對》裡,非常清楚地在角色與戲劇情境上,讓兩個劇本既相關聯又相類比,但劇作者對於兩個劇本的態度,卻有極大的差異。在《夜》劇中,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劇作者在情感深層對他們的同情與同感。到了《驚》劇,劇作者選擇站在安全距離外,冷冷地看著那群學運世代,讓觀眾看著他們如何以就是「暴力」本身的語言,演一齣「非禮儀喜劇」,暴露出自我的墮落與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