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Baboo

相關文章 22 篇
  • 戲劇 回看亞洲內部矛盾

    《神話學II:人造地獄》 接力述說移工故事

    繼《餐桌上的神話學》後,導演Baboo轉移觀看「亞洲」的方式,持續探尋與自身相關的文化議題,於是透過移工故事的採集與述說,與7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表演者陳武康(台灣)、蔡佾玲(台灣)、Anastasia Melati(印尼)、APom Kijreunpiromsuk(泰國)、Rady Nget(柬埔寨)、Russ Ligtas(菲律賓)與Sharanya Ramprakash(印度)將經典名著《神曲》中的地獄、煉獄與天堂化作敘事結構,探索亞洲移工的勞動路徑,構成《神話學II:人造地獄》(後簡稱《神II》)。Baboo說:「這個作品,就是用《神曲》來說亞洲移工。」藉此切入亞洲內部的矛盾,於自我與他者間重新建立彼此觀看的方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 Baboo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周東彥與Baboo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周東彥 ╳ Baboo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文字|林立雄、林韶安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專題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構大神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文字|陳茂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神農氏》假想神農這位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其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戲劇

    嚐百草猛嗑藥 迷幻背後的生命「平衡」

    編劇馮勃棣與導演Baboo的新作《神農氏》,看似大書「藥物」與「成癮」,內裡其實在探究人因無力改變外在、只好藉由藥物尋求內在平衡的狀態與依存關係,甚至也包含了對於信仰的詰問。劇本借用「神農嚐百草」的上古傳說,假想這個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並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他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工作坊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洗車的人將一個又一個的表演者從不同的窗戶與門拉出來,輔之以不同的對待方案。
    戲劇

    後景觀社會時代的影像與物件

    當我們將刷牙、洗手、擦身體等等這些行為與表演者還在車內時的談話連結上時,表演者與物件間關係模式的型態學轉化就很清楚了,這種轉化是Baboo擅長使用的手法,在《重考時光》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比手畫腳這段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語意上錯誤卻在語音或姿態形式上具鄰近性的指涉,完成許多意義與脈絡的滑移。這樣的滑移所摧毀的,恰恰是過往階層式世界觀為每個層級所預設之本質、自然、屬性、內涵。

    文字|王柏偉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重考時光》中,單一事件被表演者「轉化」成各自的動作、敘事、符碼,時間裡的各種事件就是不同「時光」。
    戲劇

    在停車場裡 重新丈量與世界的距離 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重考時光》

    《重考時光》是導演Baboo「視覺藝術介入劇場」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與視覺藝術家周育正合作,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這是個關於空間的命題作文:停車場是什麼、在停車場又能做些什麼?Baboo的回應是「非地方」,並以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的作品為靈感出發,將停車場這個「不屬於使用者」、具有過渡時空特性的場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織滲透的個人時間軸。

    文字|陳茂康、陳藝堂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電視裡重複播放關於各種物件使用上受挫的影片。
    戲劇

    如何秤量悲劇?

    因為沒有禁止攝影及錄影,所以每當觀眾察覺即將有事發生,或是演員呈現很有意思的狀態時,觀眾們便會將其攝入手機中,或甚至立刻上傳至臉書分享,這些行為表述著我們分明是這場悲劇景觀的旁觀者,但同時我們或許又跟著呼過「沒有人是局外人」或「我們都是XXX」的口號。當我們身處這個有冷氣有聲光效果之地,而不是在人車喧擾的凱道部落時(或你可以代之以任何抗爭或災難現場),我們如何能不是旁觀者?

    文字|盧宏文、莊柏林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物件與雜技 交匯時的那點靈光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排練過程中,導演要求雜技演員「深藏不露」,從零開始,將隨手可得的生活道具,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像是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去思考,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改變物的定義,從而發現,人因生活型態的需求而發明物件,還是物件的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文字|陶維均、臺北藝術節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小夜曲》頻繁將畫面拆解在現實空間的周遭進行並組構,不僅只為了反身揭露所謂劇場真實之後的虛構,也與劇中的夢中之夢,隱隱有回聲的互喻。
    戲劇

    夢外之悲

    刻意曝露的攝影工作人員、敞露的鏡頭軌道,即時將劇中角色們的行舉,特寫並放映至背幕,並由此時而音聲拼貼、時而影像與真實分離,調度上可將劇場空間中分處兩端的行為並置在同一畫面,擁抱成為最疏遠的距離,暴力與乖戾,卻有了最逼視內在視角的手術刀般的殘酷。

    文字|李時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有》劇裡的人物均各自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
    南部劇場

    Baboo的泡沫之家 《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

    南風劇團於今年三月推出新戲《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是由團員廖俊逞(Baboo)所編導創作的戲。擅於運用象徵性的意象與肢體語彙來建構戲的內容,並在劇中散發著強烈喜感表演特質,是他異於南部其他劇場創作者的特出之處。

    文字|潘弘輝、林珮穎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百年孤寂》《女人皆如此》

    文字|鴻鴻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莎妹劇團的「四物」,以「物件劇場」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
    戲劇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文字|陶維均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莎妹劇團四位導演將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戲劇新訊 莎妹劇團「一桌二椅X4」

    回歸極簡舞台 探問劇場本質

    「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的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方式,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莎妹劇團新作「一桌二椅X4」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和Baboo,四位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 魏瑛娟以《2033 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向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致敬。約翰.凱吉生前狂熱投入蘑菇研究,關於蘑菇與音樂的關係,留下許多重要筆記。魏瑛娟說,蘑菇並非如我們想像全然沉默,相反地,蘑菇飽含豐厚的音樂性,只要深刻思索,必能體會。王嘉明藉由《笑場》摸索演員在嚴肅與輕鬆、悲劇與鬧劇、哭與笑被語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王嘉明說,「笑場」不是一個帶有道德指責的劇場術語,而是一個關於劇場和人生的哲學命題。徐堰鈴的《別》描繪人生中「不得不離開的情狀」,作品透過動作與音樂的共同發展,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載了離別的畫面和狀態。Baboo的《檢場》延伸傳統戲曲中檢場人的功能,讓檢場人走入戲中,時而凝視劇中人演戲,旁白敘事,時而化身劇中角色,說白入戲。(鄒欣寧)

    文字|鄒欣寧、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舞台上的兩人,是共犯、是情人、是對手,是成雙成對的自我中心主義,也是戀人之間空間緊縮的孤島美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兩人四角的危險關係 揭露愛情殘酷本質--《海納穆勒.四重奏》赤裸呈現動物性情慾

    莎妹劇團導演Baboo,繼《給普拉斯》之後再度和劇場演員徐堰鈴合作,以意象化手法,詮釋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劇本《四重奏》。《四重奏》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為藍本,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著重在性別顛倒的扮演趣味,以及以愛情中情人相互折磨凌遲為比喻的政治角力,突顯了愛情世界中慾望與權力的對立與競爭,犀利地嘲諷愛情的本質。

    文字|鄒欣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闖入者》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與文本 分合與變奏 文學敘事和劇場視角的變形與想像

    劇場與文學分家,可說起自現代劇場拋棄文本、導演取代劇作家地位以後;劇場與戲劇分家,也等於與文學分家。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發展未滿百年的劇場,越來越頻繁向文學借用題材、意象,或直接搬用文字,只是現代劇場運用或再現文學的方式,已與從前迥然不同。

    文字|林乃文、許斌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百年孤寂》將擷取原著的十二個意象,呈現一個小城家族的起與落。
    戲劇

    南美魔幻寫實巨著 搬上荒山劇場 《百年孤寂》台灣版 重現馬康多城的起與落

    《百年孤寂》有著馬奎斯經雕細琢的動人文字魅力,讀了第一頁,便讓人欲罷不能;Baboo以寺山修司電影《田園死神》的超現實意象,加上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長鏡頭的悠悠凝視,作為這次在台北藝術大學荒山劇場演出的基調,將馬奎斯書中預言家的角色,換成台灣說書人的角色,將拉丁美洲的生活經驗,和台灣的本土經驗加以連結。

    文字|田國平、陳建仲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卓庭竹的舞作《花瘋了》風格詭譎頹廢帶有黑色幽默嘲諷。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四位創作者,奇思異想「衍童話」 二○○四誠品戲劇節顛覆童話想像

    延續去年「一個舞台‧四齣戲」的命題策展,今年誠品戲劇節主題鎖定「童話」,透過點石成金的劇場魔法,讓戲劇、舞蹈、偶戲和音樂的四種創作形式各自表述。四位創作者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和Baboo,將呈現對童話或冷靜、或迷離,或戲謔的解讀與想像。

    文字|吳宇城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卓庭竹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導演們的童話囈語……

    文字|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Baboo、韓兆容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