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泰
-
專題
郭文泰 白皮膚下的台灣靈魂
美國長大,目前定居台灣的河床劇團編導郭文泰(Craig Quintero),深深地迷上這兒的一景一物,而他在劇場創作裡所探討的內容,更是與台灣經驗密不可分,米系列三部曲《鍋巴》、《稀飯》與《爆米香》,就是他在台灣生活的最佳紀錄。
-
戲劇新訊
走入科學天才的詩意心靈
「神秘是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好事物,是所有真正的藝術與科學之泉源。」愛因斯坦如是說。對世人而言,愛因斯坦儼然是個歷史性的符號,因其極致的天賦和貢獻,而有「世紀天才」的稱號,但對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而言,愛因斯坦更是「做自己」的絕佳典範。延續二○○三年「與大師對話」系列作品,河床劇團新作《愛因斯坦搖滾台灣》再度以詭趣的劇場意象,勾勒劃時代巨擘,揭開藝術與科學的「相對論」。 幽默歌曲、奇異實驗、動畫影片再加上原創音樂,《愛因斯坦搖滾台灣》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提醒我們科學並不只是存在實驗室的抽象領域,更是一種驅使人去了解周遭世界之神秘、彰顯人們渴望知識的精神表現。郭文泰強調,這位滿頭亂髮、漫步城市,愛穿毛茸拖鞋不愛穿襪,手邊盡是寫滿潦草數學公式的廢紙的科學怪才,從小曾是個遲語、害羞、有著奇怪大頭的「問題兒童」,回顧他的生命,我們將發現,人的外在並不重要,內心的思維與意向,才是形塑「我」之所以是「我」的關鍵。(廖俊逞)
-
企畫特輯 Special 演出先透視
馬格利特式的劇場幻術
如何在劇場中達到「馬格利特式的創作」?郭文泰說,比起平面繪畫,劇場能做的事情其實多得多:「你可以讓嗅覺、聽覺更多感官的東西進來,比方一個很羅曼蒂克的場景,卻有肉燒焦的味道,或是一個美麗的畫面卻摻雜暴力運用不同的感官,我們可以延續馬格利特的概念做很多實驗。」
-
戲劇
這道米漢堡可以再精益求精
河床舞台向來最為人稱道的部分,就是細膩的3D手工質感,上下左右都有機關,讓整體的空間既具體又營造出一種立體逼人的現場氛圍,但這次的作品中,郭文泰與Carl卻有幾處巧妙地運用2D的視覺效果,讓整體的演出在時空感上,打破了因過於精緻具象而形成的現實時空氛圍,而更加像一場渾沌的夢境。
-
戲劇 散發血腥味的表演‧裝置展演
郭文泰《爆米香》 燃煮藝術變奏曲
郭文泰的作品向來以驚人的舞台意象令人印象深刻,近年來他更結合裝置展覽與演出,讓創作概念多方擴展,這次延續之前《鍋巴》、《稀飯》的「米系列」第三部《爆米香》,又將帶給觀眾怎樣的視覺驚奇呢?
-
戲劇 發現小劇場的新點子
2004新點子劇展「戰慄」登場
在小劇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新點子劇展」,每年入選的團隊均可被視為小劇場多元發展的樣貌取樣。今年四個入選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團體,四個編導都不約而同推出媲美電影恐怖大師希區考克、充滿恐怖氛圍的作品,讓寂靜的實驗劇場,今年掀起詭譎的驚駭風暴。 四齣作品包括國光豫劇隊與現代劇場導演合作,強調取材傳統豫劇,融合現代音樂的聲音劇場《試妻!弒妻!》;重現老藝人丰采,賦予歌仔戲新貌的歡喜扮戲團《看不見的朋友》;河床劇團郭文泰以意象風格再現二十世紀劇場大師心靈的《羅伯.威爾森的生平時代》;以及王墨林取材自民國八十八年沸騰一時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軍史館殺人事件》。
-
戲劇
聯合資源的一種集體創作
這次誠品戲劇節的郭文泰和河床劇團,與其說是策展,不如說他們企圖和四個團體進行集體創作,而資源、人才分享的精神,又有人民公社玩樂兼革命的氣質。在小劇場整體社群資源不豐富,聯繫網絡又相對密切的情況之下,這樣的資源共享也許可以激盪出某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來。也讓風格不一的每個團體,發揮自己的主場優勢,強調劇團特色,帶領觀眾討論劇場的每個面向。
-
戲劇
認真打造屬於誠品的劇場
二○○二年的「只有兩個人」延續過去「地下開放」的模式,採用開放空間、統一主題的形式,由邀演團隊自行處理演出的一切事宜。但由於誠品並未介入太多策展的力量,創作焦點分散、宣傳不足,因此觀眾的反應顯得有些薄弱。誠品企畫宣傳李玉華認為,「是該跳下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決定今年使出全力,不止是把空間開放出來,更要扛起製作和監督的責任,提供製作費、動員誠品所有的資源與通路,並嚴格控管作品水準,才能成功確立B2藝文空間的劇場體質。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回應與挑戰
郭文泰在跟誰對話?
郭文泰的「台灣劇場作品」無疑比那些臨時拼湊的國際組合,更有效地在為本地的劇場累積。論者當然可以分析他的背景傳統,以及他之於其他台灣導演的異同,但大可不必搬出「跟誰對話」或「跟誰格格不入」之類意識型態掛帥的語言。
-
戲劇
即時連結郭文泰!(Real-Time Contact )
郭文泰的演出看似沒有任何現實狀況的描寫,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社會框架裡,但他強調佈景和技術的前衛劇場理念,還是得算在美國寫實主義的脈絡中,和他本人難以脫離的美國劇場傳統,透過「共時性的連結」來解讀。他所謂的「總體藝術」,如果在他的作品裡清晰可見,讓本地劇場工作者和觀眾瞠目結舌,也僅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示範。
-
專題
江湖闖蕩,先掂清功夫深淺
對於身居台灣這塊土地之外的人而言,他們總能琢磨出台灣文化與藝術創作的特點,進而拼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風貌;可是,身處台灣的創作者,似乎像困在錢鍾書描繪的《圍城》裡,看不見大格局,也走不出困境,總有喃喃未盡的焦慮。
-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
新秀登場
放洋的櫻花
從小在日本長大,一九九三年到美國唸大學、研究所,目前正在西北大學博士班苦讀的小野田奈津(Natsu Onado),是美國芝加哥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新一代劇場工作者;此外芝加哥的幾家商業劇場也採用她的舞台設計,以一個求學中的年輕設計者而言,她在職業和前衛劇場界均已奠定相當好的成績。
-
戲劇
意象的祭儀
郭文泰的劇場作品《開紅山》運用了中國民間信仰中,祭儀裡「暴力」與「血腥」的元素,另作詮釋。或許因爲祭儀無可模仿、身體律動無可複製,當編導企圖以理性來安排這一場仿祭儀的戲劇情境,演員以未曾發掘神秘力量與節奏的身體來「表演」時,這一切,眞的只餘「意象」的傳遞,卻無所動心驚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異地的振盪
單看郭文泰Craig Quintero的履歷,會讓人因爲這「層峰迭起」成績,而誤以爲他是硏究台灣劇場的一位學者。透過他溫文沈穩的談吐,很難想像這個來自美國德州的外國人,竟然在大陸台灣之間,風塵僕僕走了七、八年,甚至在九月中左右,還要自掏腰包編導他在台灣發表的第三齣戲:《開紅山》。 從這個額頂流血的宗敎儀式,郭文泰體會到任何社會的眞正改革,似乎都免不了要流血;如此深沈內化的感受創作,難得展現在這麼一位成長於美國外顯價値社會的靑年。去年他連續在差事劇場和誠品藝文空間分別發表了《出山》和《鍋巴》,其畫面意象的深邃與寧靜,被鴻鴻喩爲足以媲美貝克特劇作豐富的意境。不過,叫人好奇的還是他發掘中國文化的歷程。 他在美國芝加哥求學期間,就曾經接觸過李寶春等人,並曾在芝加哥的職業劇場製作《西遊記》裡擔任副導。偶然間,因爲扶輪社獎學金的關係,他開始到上海,日後也遠赴北京學習中文。郭文泰說,他待在大陸的時間,多半用來沈澱自己,跟廟口的老百姓們喝茶嗑花生聊天,沈澱自己的思考。後來一回美國,就發表了四齣劇作;接著,他又輾轉透過蔣經國等獎學金來到台灣文化大學學習京劇表演,接觸到臨界點劇團的一些團員,於是開始連結他在美國創辦「河床劇團」的團員,積極尋找創作發表的機會。 自認作品與生活沒什麼關係的郭文泰,其實相當重視創作的空間與沈澱。從《鍋巴》這齣戲厚實鮮豔的濃度中,或許我們會誤以爲是郭文泰身爲導演的獨裁。即使作品透露出濃烈的情感,但不慍不火的節奏,就如郭文泰對劇場創作的看法一樣,彼此需要呼吸的空間。沒有角色、劇情,沒有完全的文本對話,從腦海中的一個強烈的印象,郭文泰在創作過程中連結次序,透過溝通,沒有解釋,遵照自己的直覺呈現純淨的畫面。郭文泰以「總體劇場」的觀念處理自己的創作,他深信只要掌握戲劇情節進行的節奏,就能慢慢培蘊整齣戲的意象,促使觀衆在內省中體會他的創作企圖。 雖然思考與創作的過程像漏斗一般沈緩,郭文泰的實踐行動力恐怕不可小覷。今年年初,郭文泰帶著兩位朋友,頭上頂著圓形與方形立體的造型,買了票準備「參觀」北美館,挑戰藝術權威者對於藝術品的定義,在現場引發一股騷動;隨後,郭文泰還回美國與朋友策劃了Pioneering Arts Spaces「前鋒藝術空間」的活動。這名之爲《時光》的行動藝術表演,完全自發自主,只因郭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