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
-
戲曲 不只是紀念拜師梅派30年
藉《在梅邊之緣》 魏海敏超越自己的人生與藝術
《在梅邊之緣》是魏海敏正式拜梅派大師梅葆玖為師30年後的紀念,說的是種緣分,在大師身旁,也在梅派藝術裡頭。 1982年,魏海敏在台灣已是京劇名伶,卻在赴香港觀賞梅葆玖演出後,深覺自身不足;兩年後,與梅葆玖對上話,也提出拜師的念頭,於1991年的北京正式成為入室弟子。梅葆玖雖於2016年辭世,但梅派藝術始終留存,於是在2022年的今日,魏海敏以三齣梅派戲《洛神》(與温宇航)、《霸王別姬》(與吳興國)與《捧印》,加上三齣與戲裡故事、典故相連的跨界新編作品《洛神引》(王安祈X張逸軍)、《虞兮夢》(采風樂坊)與《楊家魂》(台北曲藝團)為引子,既回應自身於傳統與創新間的位置,也打開這個時代對於經典藝術的想像。
-
見山還是山
梅老師(葆玖)與我(下)
拜師大典讓京劇界業內人士都知道梅葆玖收徒啦!還是從台灣來的。這個消息在兩岸剛開放的當年,是非常有新聞性的。梅老師因為從小是在家學戲沒進過科班,老師經常以這事自我解嘲稱自己是票友「丸子」。這個典故是來自清朝時內廷供奉,角兒可以吃山珍海味,票友只能吃碎肉攪拌的丸子。梅老師的幽默、不爭不搶、凡事不往心裡去的豁達態度,處處影響著我們後輩的弟子們。 梅老師知道我在台灣很早就開始有機會演創新戲,老師不但沒有意見,還特別鼓勵並告訴我,他因為身處的時代環境,沒有機會創作新戲,況且梅蘭芳大師一生的創作如此豐厚,他願將精力放在原汁原味地繼承父親的藝術,絕不改動。我覺得就老師個人來講,沒有創作並非是個遺憾,他此生靈魂的使命就像是成為梅蘭芳大師和我們第三代學梅者之間的橋梁。我們因為看到梅老師台上的風釆,間接感受到梅大師當年的模樣。許多梅派其他的弟子,在學梅之後,有了自己的見解也開始有了創作的慾望,只有梅老師忠實地繼承實踐了梅大師的藝術,我才有可能深度地學習梅派的精髓,經過沉澱,再結合在台灣培養我成長的這塊土壤上,創排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戲,這在傳𠄘意義上可謂是最大化的效益了。 要學好梅派戲除了有嗓子唱得好之外,還必須得演得好,入木三分才真的可能把戲唱出個道道兒來。1993年,我第一次到北京辦梅派專場,貼出《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三堂會審》,現在想想覺得太大膽了。不過當時的狀況,我必須要這樣做才能達到進修的效果。我先把所有唱腔動作都學會了,再去北京請梅老師在排練中為我修正提高。老師多年來已將其父親的藝術形式了然於胸,我排戲的當下有不合適的地方馬上講解改進,隨著老師一點一滴地找著梅派演唱的特點。幸好北京的首次露面順利圓滿,得到「中規中矩」四個字評價,代表著不求自我表現,沒有什麼怪怪的、上不了檯面的缺點。這在梅派可說是最好的評價了,老師很滿意,我也吞下一顆定心丸。 我從此幾乎每年都去北京辦專場,1994年紀念梅蘭芳100周年冥誕,我和老師一起復排《太真外傳》,又去好幾個城市巡迴演出。1995年挑戰難度最高的《宇宙鋒》和《貴妃醉酒》。《宇宙鋒》的主角趙艷蓉是為避禍裝瘋,但又要讓爸爸以為她真瘋,同時要和觀眾交流,也要和啞奴交流,這些表演的層次要分清楚,引領觀眾一起體驗趙艷蓉如何在父親面前演出「瘋」,但心情的沮喪、低落、痛苦也必須時刻展露
-
見山還是山
梅老師(葆玖)與我(上)
1982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親眼目睹梅葆玖老師的演出,強烈地震撼了我,進而在1988年正式拜師學梅,影響了我一生的藝術道路。梅老師原汁原味地繼承了父親梅蘭芳大師的表演藝術,使我隔代能直接追索師祖在京劇上的創造。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老師梅葆玖。 梅葆玖老師1934年生於上海,排行第九,是梅蘭芳大師最受寵的么兒。生在梅家,天天吸收戲劇養分,10歲就登台演《三娘教子》裡的薛倚哥,但老師天性裡是「理工男」,對機械情有獨鍾,音響、照相機、收音機都能自己拆卸組裝,成了一生的興趣。梅大師一邊讓么兒在正規學校上學,同時延請了王幼卿為他開蒙學戲。武功、崑曲等也延請各方名師到家授藝,並且嚴格要求遵照老師所教授的學習,萬萬不可以私自學爸爸唱,而不聽老師的。 抗戰結束,梅大師恢復演出,梅老師開始陪著爸爸演出,父子曾合演《斷橋》,老師20歲時,還錄製了唱片。1949年之後老師隨父親四處勞軍演出,深入各種人群,開闊了梅老師的視野。但很快的,梅大師去世,各種政治運動展開,梅劇團被撤銷,加上乾旦藝術為政治所不允許,一個演員在最好的年歲卻無法上台。 梅老師很低調,決不與人衝突,也不太去說政治上的磨難,但曾和我當笑話地提起文革時的一樁往事。他從小就對玉米麵過敏,一吃整個臉就會腫到壓迫氣管,有窒息的危險,那時候配給的都是玉米麵,當用過敏體質要求白米麵時,小紅衛兵一聽火了,更覺得他是嬌貴的公子哥,硬逼他吃玉米麵,一吃下去,果然腫漲起來只得作罷。老師提起這些有份幽默豁達,說自己因為從小愛好音響,懂得各種相關技術,在勞改歲月中,還能負責管理音響,已算是被優待了。 文革結束,開始了恢復老戲的風潮。梅老師一開始並不想上台,深恐政治運動捲土重來。後來官方再三保證,梅老師決心再上台演出,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喊嗓練身。 1970年代末期,我們在台灣都透過唱片來揣摩流派大師的聲腔,但因為戒嚴,資料流通並不便利,香港成了京劇資料流傳的集散地,而且票友眾多,且能力全面,會唱會拉會打,票房和票房還有競爭呢。到了1980年代,我在香港結識了許多造詣很高的票友,得到了許多唱片資料。也有資深票友會把唱腔中特殊之處傳授給我。回台灣天天聽,因而建立了我的耳音。還和陳永玲老師學了《貴妃醉酒》;也和梅派名票包幼蝶老師學戲,包老師很
-
名伶魏海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 梅派藝術開枝散葉
1991年6月,早已在台灣京劇界享譽名聲的魏海敏,深感自身不足,正式拜梅派藝術宗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成為門下第一位弟子。經過30餘年,2023年6月,魏海敏正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3位年輕優秀青衣演員,在其傳承流派與創造當代的藝術路徑裡,自此有徒弟同行,延續並啟動梅派藝術的全新一代。
-
見山還是山
今年的我,啟動人生新篇章
我演了大半輩子的戲,挖掘無數女性人物的內在,演戲這件事在我的認知裡,已是再自然不過的反射行為了。但拿筆寫專欄,這可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呢!心情忐忑又興奮。說起京劇我總是興致勃勃神采飛揚,這會兒要用文字表達組織心中的想法,真覺困難萬分卻又喜歡這樣的挑戰,勇敢接受也是一種對生活難得的激勵方式吧。 許多人對我當年如何學戲很好奇。其實進劇校前父親徵詢過我的意見,當時的我,既沒有看過戲也不知道什麼是戲,卻一口答應了,因為對上學一成不變的學習考試充滿了厭倦感,也許因為少了父母的照顧教導而提前叛逆了。現在想來從小母親離開,對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是無法正常過生活的,多少令我終生都伴隨著一份無名的孤獨感。 父親是我此生的領路人,冥冥中把我送往戲劇的道路上,至此我幾乎是獨自一人經歷著生活的考驗。作為一個幼小的孩子,成長時沒有父母的照看,是辛苦的。但作為一個需要嚐遍人生滋味的演員來說,這些歷程卻像是上天賜予的大禮呀!我生命中所有的大小事,點點滴滴,一切經歷,都在戲中角色人物裡得到對照和印證。如此看來,只要相信命運之神,祂確實會用心照顧每個人吧。 說起命運之神的眷顧,我在1991年拜入了梅門,這椿拜師典禮,在當年算是兩岸戲曲界很重要的大事呢!報上記載著梅蘭芳之子梅葆玖首次收徒,來自台灣寶島的魏海敏。北京前門飯店舉行拜師儀式,賓客百來位,到場祝賀嘉賓皆為京劇界著名表演藝術家、演奏家、政府官員等典禮簡單,不失莊重,也為兩岸交流迎來新的篇章。當年的大陸已經不流行收徒弟,都是在學校體制內學習。 我拜師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對梅派表演藝術更加了解更為精進。不幸梅老師於2016年去世,回想過去奔波於兩岸近30年間的師生緣,和無數名家同台演戲,學習到的方方面面實非筆墨所能描述的。 在學習過程中,我的生活重心和演出舞台還是在台北。不論是國光劇團、當代傳奇劇場,不管傳統戲抑或新編戲,在雙城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的表演能量漸漸壯大堅實,對藝術的概念也不斷變化成熟。 今年,我也開始收弟子代師傳藝了。國光的黃詩雅和興傳奇的黃若琳、陳允雯,她們幾位都有很好的條件,只是會的傳統戲怕還需要更多些。為了應付現今劇團繁重的演出工作,對一些梅派藝術精緻的細節要求就更顧不上了。我身為梅葆玖老師肯定的開門弟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在梅邊.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
九首經典唱段 深深師徒情緣
去年此時梅葆玖辭世,今年自清明起,身為梅葆玖大弟子的魏海敏,將以不帶妝的清曲品賞會,示範包括《太真外傳》、《西施》、《宇宙鋒》、《霸王別姬》等九首經典唱段匯集而成「梅派曲集」,所選曲目不僅能體現梅派藝術的精髓,更可說是屬於魏海敏的梅派。從上海、北京到台北,書寫弟子對恩師的深深懷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恭送梅葆玖先生
梅蘭芳是京劇繁華盛世的代表,梅葆玖於文革後崛起時,京劇已不再流行。而梅蘭芳之子的身分,召喚起盛世記憶。觀眾對梅葆玖並沒有編演新戲、塑造新形象的期待,他就是梅蘭芳的替身(或影子),我們只想通過他,重新聆賞梅蘭芳的代表作。梅葆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將永遠與梅蘭芳連在一起,延續京劇繁榮盛景的文化記憶,也延續男旦的表演藝術。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命中註定的師生緣
今年初,我跟老師說:「拜您為師也廿五年嘍!」他笑了笑說:「我也戴髯口嘍!」老師不怕老,知道每個人都會老,看待生命很豁達。此時此刻對我來講,老師好像沒有走,他的精神一直在我身邊,給我力量。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位像老師那樣的演員,執著,無私,在別人眼裡是很溫暖的。
-
藝視窗 News
一代大師「梅派傳人」梅葆玖辭世
【台灣】 一代大師「梅派傳人」梅葆玖辭世 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派傳人」梅葆玖在4月25日於北京病逝,享壽82歲,正宗梅派藝術自此成為絕響。梅葆玖1934年出生於上海,是梅蘭芳的第9個孩子,10歲開始學藝,工旦行,13歲正式登台,18歲與父親梅蘭芳同台,終身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梅葆玖的嗓音甜美圓潤,唱念字真韻美,表演端莊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在青衣、花衫、刀馬旦、崑曲等諸行當均有極高造詣,備受戲曲界推崇。 梅葆玖生前任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1989年獲美國紐約林肯美華藝術中心授予的亞洲傑出藝人獎;2010年獲國藝藝術贊助大獎。他曾二度造訪台灣,1996年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龍女牧羊》,2011年則與弟子魏海敏演出《梅葆玖魏海敏─遇見百年梅派》。(廖俊逞) 因應臺灣戲曲中心開館 「創意競演」展開徵件 臺灣戲曲中心將正式營運啟用,特別推動「創意競演」節目徵集計畫,大表演廳規畫徵選6個團隊、小表演廳規劃徵選8個團隊,除提供節目製作費用,並透過劇本工作坊、讀劇、試演、正式演出等輔導機制,激勵戲曲界首演作品的創發。 針對入選團隊,第一階段將安排資深編劇、戲曲指導與製作指導,與年輕藝術家就作品內容進行對話,透過劇本工作坊與讀劇會打造劇本雛形。第二階段則提供經費讓團隊進行片段試演,並就試演結果篩選一半團隊進入決選,由戲曲中心與團隊共同分攤製作經費,於臺灣戲曲中心辦理正式對外售票演出。決選後,大小廳各將選出最後優勝1至2名,優先取得與臺灣戲曲中心未來合作之提案權利,戲曲中心未來1年至3年編創全新節目之部分製作費用。徵集計畫收件自即日起至2016年5月31日下午5時,詳情請參www.ncfta.gov.tw/,或電洽02-2555-0288轉215劇藝發展組陳小姐。(莊珮瑤) 北市國舉辦國際作曲大賽 即日起展開徵件 為鼓勵國際優秀作人才投入國樂合奏曲的創作,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別舉辦國際作曲大賽,報名自即日起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先修班 The Beginners' Class
關於梅派藝術的天才十問
梅蘭芳為什麼是京劇「四大名旦」之首? 他在京劇藝術上有哪些創新? 他又有哪些精采劇碼?還有哪些傳人? 五月份,梅蘭芳之子、公認的梅派藝術嫡傳人梅葆玖,將率領「梅蘭芳京劇團」來台,與在台的梅派弟子魏海敏,展演梅蘭芳的經典劇碼。趁此機會,也讓我們來一探梅派藝術的內涵,為何能屹立菊壇不搖?
-
藝@電影
與紙枷鎖起舞
陳凱歌認為《梅蘭芳》有一個母題,是電影中出現的紙枷鎖,京劇舞台上概念化的道具。「紙枷鎖太容易撕破了,但是演員不能卻將它撕開」「梅蘭芳終其一生都被桎梏在這個紙枷鎖底下,但我覺得梅蘭芳是戴著這紙枷鎖翩然起舞」陳凱歌用此為梅蘭芳的一生下了註解,《霸王別姬》、金棕櫚的成功光環、梅家的期望,票房的壓力陳凱歌何嘗不是扣上了一層枷鎖,奮力起舞?
-
藝號人物 People 超級戲迷王安祈 專訪梅派嫡傳大師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越京劇四大流派 演出大師經典
魏海敏 展現當下「技藝成熟的階段」
「演員就是要被挑剔的。」即將推出「藝術專場」的魏海敏說,從新編戲回歸傳統,她給自己的挑戰是,以京劇四大流派的唱作風格,一次演盡四大流派的代表戲碼,展現當下「技藝成熟的階段」;而屆時恩師梅葆玖也將來台共襄盛舉。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端莊青衣到壞女人
百變旦角─魏海敏
從野心貪婪的馬克白夫人,恨夫殺子的樓蘭女,陰騺倨傲的王熙鳳,到個性扭曲的曹七巧,魏海敏用高難度的角色,一次次試煉自己,成就精采。
-
跨海演出
「蕭太后」台上叱咤戰場
儘管身爲當代京劇大師馬連良的么女,馬小曼沒有凌人的傲氣;她笑自己結婚結得比別人晚,連學京劇也是到老才開竅。一輩子努力的馬小曼,在時間的跌跌撞撞中,學會對自己人生經年累月的遺憾,一笑置之。
-
回想與回響 Echo
大陸的戲劇舞台藝術
去歲到今春,大陸傳統戲劇無論京、崑,踵續來台演出骨子老戲。老戲迷眼裡瞧著舞台上老、中、靑演員,心下留連著當年名家祖輩的韻致:四大名旦,南麒北馬,淨裘丑葉。承祧者,藝不如師或靑出於藍?本文作者觀戲無數,遂有思古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