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
-
藝號人物 People
黃強華與黃文擇 指、掌、八音 造霹靂
出身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世家、以「霹靂布袋戲」創造事業一片天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倆,二月下旬將與交響樂團合作,要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推出「2010衛武營霹靂英雄交響音樂會」,不讓「電玩交響音樂會」專美於前,這次也將把霹靂系列精心雕琢的配樂以交響樂的磅礡氣勢呈現。他們是如何運作這個布袋戲迷心目中的「霹靂王國」呢?又如何讓布袋戲在還沒有「文創產業」概念的年代,就達到產業的規模呢?且讓我們藉此機會,一探「霹靂」的基地,聽聽黃強華與黃文擇怎麼說。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台灣版「人間國寶」出爐 將編列預算助其薪傳技藝
榮銜應給老藝師,傳承交給中生代
98年度傳統藝術及民俗「保存者/保存團體」名單出爐!文建會於三月三日正式指定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盲人彈唱藝師楊秀卿、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地位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未來將編列預算協助其薪傳技藝。而漢陽北管劇團被指定為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被指定為音樂類保存團體,台南縣西港刈香則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過去教育部舉辦過「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遴選「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但皆為榮銜,第一屆民族藝師曾進行過薪傳並領過每月五萬元薪水,一年後不了了之。這是文建會在新版文資法通過後,首度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及保存團體,其辦法參考了日、韓等國的「人間國寶」制度。台灣版「人間國寶」,是先由縣市政府登錄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存者,再提報文建會審議。獲選者,將由藝師及傳統藝術團體自行招募從業人員的優秀藝生,提供習藝學費,培養未來藝師文建會傾向比照大學教師給鐘點費,每月大約可領四萬元台幣。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演師操偶、Cosplay與舞者環繞
《掌中芭蕾》 布袋戲與芭蕾共舞前衛
結合舞蹈、掌中戲、故事劇場、Cosplay(角色扮演)、裝置展等元素,極至體能舞蹈團特邀「五洲園掌中劇團」團長、國寶大師黃海岱長孫黃文郎操偶唸唱,將台灣民間廟口文化融入舞蹈劇情,在《掌中芭蕾》中幻化前衛的傳統風貌。
-
專題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他們的瘋狂
布袋戲江湖的柔性騷動—女頭手江賜美
她是台灣空前,大有可能絕後的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歷經半世紀的演藝生涯,由外台廟戲、內台戲園戲到巡迴夜市賣藥......見證著台灣近代布袋戲的興衰起伏。她的瘋狂是「奇」和「特異」,更是在布袋戲全是男人天下的江湖,拼出女演師的一片天。
-
戲曲 戲偶幻化舞者,演出內心世界
《驚見虹霓關》的跨界布袋戲
這次的《驚見虹霓關》,是由「亦宛然掌中劇團」與「白舞寺當代舞團」合作演出,布袋戲偶與真人同台,再加上現代舞台設計與燈光。布袋戲偶跨出彩樓,幻成了舞者戲偶的喜怒哀樂,轉成了舞者的情愫起伏,牽動觀眾的心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升溫中的混血活力
台灣外籍聯姻的普遍,正在改變新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面貌。而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藝術家,在藝術的國度裡創造不可限量的結合潛能,我們是不是已能接受「混種」與「移民」,在未來的台灣藝術發展上將是新競爭力的重要基因?
-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
最PAR!
雙「館」齊下,誰是贏家?
即使得標經營台北偶戲館的九歌兒童劇團對偶戲和戲偶有很多主觀的夢想,但仍須面對文化和產業難以兼顧的困境。就像團長朱曙明雖然表達了要和大稻埕偶戲館資源共享的強烈意願,但不可否認地,對同樣位於台北市,又同樣具備展示、教育和表演功能的兩館來說,更多時候必須競爭資源,市府是否能整合地方資源創造雙贏,將是成敗的關鍵。
-
專輯(一)
從書場到戲場
小說的原生地在書場,其表演的、大眾化的本質對戲曲藝術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和啟發。正如小說不畏冒犯正統歷史一樣,具有獨特表演美學的戲曲也不會拘泥於小說,尤其是當代的新編戲,為了揭示創作的意義,對歷史、小說的解釋權不遑多讓。
-
最PAR!
掌上功名歸兒童?
諸多客觀現象顯示,兒童是表演市場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既然不少掌中劇團正致力於教學推廣,與其陷於不知「為誰而演」的窘境裡,何不朝「兒童劇」的方向一試?
-
舞蹈
期待新天地的創造
總的來說,三位光環舞者,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蚩尤和鯀兩段,舞者沿用光環以聲音和氣帶動身體的運動方式,創造出既是戲偶,又是沒落英雄的舞步。從對八家將舞蹈舉手抬腿的動作形式,和對布袋戲布袋戲偶偶身晃盪的觀察,舞者更創造出接近布袋戲精神意涵的舞步:附身的戲偶。
-
現象‧現場
拼台兼觀摩,取經求上進
儘管這類外台匯演的舉辦成效獲得不少觀眾的肯定,但匯演之後,這些優秀劇團仍舊回復原有的窘境,問題仍然存在,冀望他們改善演出設備與品質,對已經經營不易的外台大環境來說,明顯是一種奢望。公部門以演出機會和經費介入外台的生態,其理想和盛情可感,雖止於解渴,但具有示範性,而劇團在互相觀摩中取得什麼「經」?似乎更重要。
-
劇場思考
傳統之為用
在台灣當代劇場的橫軸上,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間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實驗的成果。儘管不同劇場形式的融合或撞擊乃時勢所趨,終究要瞭解原種戲劇或戲曲形式的特性、内涵,並掌握展現的手法、技巧,才有可能在不同的表演體系中取枝摘葉,另成新景。
-
焦點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目前除了公部門文化單位舉辦或贊助的演出之外,台灣社會尚無法提供傳統表演藝術朝專業化、精緻化或優質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不過,首度舉辦的「二〇〇一外台布袋戲匯演」,卻讓人開始感覺到一絲欣慰與欣喜。
-
特別企畫 Feature
鞭長莫及?還是悔不當初?
台灣是大陸戲曲最熱的海外市場,然而台灣傳統戲曲的登「陸」情形,完全感受不到相同的熱度;台灣傳統戲曲凋蔽多年,難與大陸水準抗衡,如果不能拿出具有獨特與代表的佳作,前進大陸市場恐怕仍是一廂情願想法。
-
表演書房
爲入門者所量身打造的口袋書
日前,《傳統藝術叢書》第三輯正式發刊,其配合以活潑生動的彩色圖片,内容深入淺出。欲一窺傳統戲劇殿堂者,可考慮以此套叢書作為參考入門書籍。
-
專欄 Columns
史艷文的霹靂大戰
黃俊雄與史艷文已經創造了歷史。他們給大衆文化的最大啓示,不完全在藝師或戲偶,而在於顯現台灣文化的廣闊創作空間與堅韌無比的生命力。霹靂的崛起,反映這種文化生態,但這並不代表布袋戲英雄永遠可以橫掃千軍,所向無敵。
-
戲台女影
運籌掌中的女狀元──江賜美
在第一代的布袋戲女演師當中,江賜美堪稱佼佼者。出身南投曲館世家的江賜美,其布袋戲生涯是從十六歲那年上場爲尪仔幕後配唱展開的。事實上,她終身都不曾寫「拜帖」,她的功夫多是在戲棚脚偷「揀」,或是聽內行人講戲,一點一滴無師自通,硬「湠」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