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劇場的發生開始於民衆對社區議題的關切。在作者最近與美濃當地人所進行的社區劇場活動時,社區與他們關心議題之間的關係,似乎在劇場中浮現出較淸楚的脈絡。
社區劇場的發生開始於民衆對社區議題的關切。通常,從個人、家庭、族系的組織網絡關係中,人們漸漸發現土地、人民、記憶是如何牽繫著社區的衰敗與成長。
換言之,社區劇場是民衆參與的劇場,它強調過程的衍生勝於表演的目的。同時,它關切每一個參與成員的階層背景以及個人對社區的態度。
社區劇場始於田野工作
旣然是劇場,就必須以身體美學來表達議題;旣然是社區,就應該儘量避免精英意識型態的單向灌輸。我們稱這樣的劇場生態是民衆的身體實踐,而非爲民衆提供的表演。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相信民衆可以進駐並擁有舞台空間,並用身體美學表達社區關切;後者則認定民衆註定得坐在觀衆席上,將舞台空間讓給精英或專業的表演者。
然而,社區民衆要如何以身體美學進駐表演空間呢?戲劇工作坊提供了具體可行的一套模式,讓民衆不再被動地在觀衆席上,等待一齣未演就已結束的戲碼。
恰恰是在這樣的思惟底下,「差事戲團」前往美濃展開客家社區劇場工作坊,讓表演成爲民衆生活中一項精神性的差事。
劇場一旦鎖定在社區民衆生活的範疇中,田野工作便成爲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爲,人民的藝術實踐得先從民衆的記憶出發,進一步與身體的想像結合。
美濃的田野工作峰迴路轉,卻得先回到「反水庫」的議題上。
一九九二年,幾位熱衷於社會運動的組織工作者,在歷經波波折折的離鄕草根動員經驗後,毅然決定回返家鄕。不久後,他們成立了「美濃愛鄕協進會」。該社區組織的總幹事鍾永豐回憶過往的經歷時說,「就在返鄕後不久,我們得知『水資會』打算在後山的黃蝶翠谷興建美濃水庫。這成爲我們關切家鄕環境的首要議題。」
透過反對興建水庫的環保關注,美濃各個階層的鄕親,逐漸形成一種旣連繫且超越宗族關係的社區意識。「水庫議題固然對社區意識的凝聚,助益有加,跟隨著政府緩建聲調的出現,我們開始更爲細膩地走進社群的人脈網絡關係中。」鍾永豐說。
事實上,旣便環保議題凝聚現實上的社區共識。美濃圖像仍然離不開菸草勞動,因爲這是記憶的根源。在此同時,菸草在總體台灣社會工業化的衝擊下,也已經開始面對著劇烈的變遷。換言之,單純或唯美地對待美濃客家這個農業社區,變得一點也不切實際。在社區劇場工作坊展開前,我們嘗試在美濃人生活的現場尋找戲劇的蛛絲馬跡。
我們發現:記憶在商品經濟的襲擊下迅速面臨衝突,因此,我們走進一條維繫著族群記憶的老街,嘗試讓它成爲社區劇場工作坊的過程之一。我們探尋菸樓的生命史;在與返鄕靑年的交談中觸碰土地與人民的疏離如何被彌合;並且前往遠從印尼嫁到美濃來的外籍新娘家中,進行深度訪談。我們期待著這些議題,終將成爲社區劇場呈現的主題。
用身體去反芻自己
多年以來,主持社區劇場工作坊的困難,通常來自於事前的組織工作。我們深信民衆可以用身體來表達意見,就好比可以用語言表達想法。這兩者的差別是:當人們在工作坊或舞台上運用身體時,他們是處於一種實踐的狀態中。同時,身體的溝通比語言更眞實,更能產生互動的功能。問題就在於:如何讓社區民衆瞭解身體表達的重要呢?如何觸發參與的動機呢?如何解除身體的制式或慣性禁忌呢?在美濃這個客家社區中,我們遭遇上了相同的問題。
我們的工作坊共分爲十次,每週一回計三小時。一開始,「愛鄕協進會」動用了組織網絡,找來的成員包括:敎師、合唱團團員、山歌協會的會員等約有二十人左右。
就好比過去許多類似的經驗一般,參與者從來沒有戲劇體驗,更萬萬想不到得用身體去反芻自己及觸動別人。無論如何,從簡單的劇場遊戲讓陌生的彼此相互認識,總是讓身體與空間發生關聯的第一步。
在第一回的工作坊中,我們的主題是雕像練習,這項練習其實在爲參與者提供身體表達的基本功能。同時,也爲下一回的「形像劇場」做準備。亦即,當劇場在社區發生時,如何尋找某種方式,讓長久認定自己永遠是觀衆的人能夠成爲演員,是一件相當具改造意涵的身體觀。當然,爲了達到這項目的,在雕像練習時,我們還是做了例如「人與車子」、「掌中鏡」等互信以及肢體開發的劇場功課。
社區劇場工作坊旣然是讓民衆以身體發表個人與集體的意識。通常,我們會選擇四項練習主題漸進地完成此一目的。它們分別是:㈠劇場遊戲:藉以破除身體的禁忌與隔閡,並產生互相信任。㈡專心練習:讓身體的互動發生心理效應。㈢肢體開發:讓參與者能夠從慣性的身體語言束縛裡掙脫出來。㈣即興表達:在開放的論壇中進行身體的表達。
這四項練習涵蓋各式各樣的模式。在第二回的工作坊中,我們便進行了「盲人與雕像」、「玻璃眼鏡蛇」的信任活動,並從鏡子練習裡發展出「總統的侍衛」、「嘉年華會」等肢體開發的練習。
在「形象劇場」的即興表達中,參與者以雕像來呈現社區問題,再尋找另一個雕像表達問題被解決後的理想狀態,最後,參與者得經由共識以身體雕像具現問題如何被解決;理想又是如何被達成。
論壇劇場:觀衆的參與
「形象劇場」的目的在於激發參與者的社區意識,並且強調如何讓問題經由身體實踐而被解決。在往後的多次工作坊中,我們都以肢體互動深化社區議題的方向。最終的方案,在於將「論壇劇場」推往表演空間。
「論壇劇場」開始於表演主題的腦力激盪。「愛鄕協進會」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劇本討論。在會中,我輕鬆地與山歌協會的理事長黃運悌女士談她的組織經驗。她的談話觸及了一個很根源的問題:在電視聲光擴及城鄕的世代裡,要以何種動機吸引年輕的鄕親前來學客家山歌呢?她的另外一個隱憂雖以笑話來表達,卻相當眞實。那也就是每回有機會上台來表演時,會員們最關注的事情便是待遇,這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態度。
黃運悌在美濃熱衷於推動客家山歌的傳承,她遇上了和都市裡盛行的商品價値觀幾乎類似的挑戰。我的腦海中於是浮現了一個有趣的場景。我想,假設將黃運悌的角色放進美濃那樣極待保存的老街裡,戲劇情境會如何旣貼近社區又具議題性呢?
「論壇劇場」是尙未結束的劇場。它將戲的結局直接交給觀衆做決定。觀衆依劇情的發展,在嘎然中止的衝突點上,儘情地討論結局該如何比較恰當。通常,舞台上的演員得依觀衆的不同論點將結局呈現出來,藉此非但觀衆能夠介入表演,更能達成互動和開的論述功能。
我們於是將戲的主題擺在美濃的老街上,討論聚落保存中經常遇上的困境:古蹟保護與房價買賣的衝突。在這齣短短的即興劇中,我們假想山歌協會的理事長就住在老街裡,當「協進會」的成員來勸導她保護古厝好比保護山歌時,她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中。因爲,她的兒子在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打算將祖產蓋成華廈轉賣給城市的殷商當別墅。母親對客家文化的親炙與兒子的房地產生意形成衝突,該如何是好呢?結果則讓社區中的觀衆來討論。
朝向完美的過程
美濃社區劇場的經驗是族群文化在商品經濟衝擊底下的具現。就在我們期待著社區鄕親以觀戲來討論聚落保存該如何取捨的同時,「社區總體營造協會」的成員來訪,表達了希望以演劇替代過去冗長討論的形式,進行全國社區博覽會的活動。
我的想法是:讓我們先從工作坊學習彼此的草根經驗,讓社區營造的精英支配性,從舞台上讓位給隨時準備上台的社區組織工作者。而後,進行「論壇劇場」的排演,讓組織者從議題的表達空間裡學習傾聽觀衆(民衆)的意見。
每一回的工作坊,對於社區戲場的訓練者和參與者而言,都僅僅是朝向更完美表達的過程而已;每一次的演出,因爲是由社區工作者的身體來達成,而非劇團演員的身體去扮演,我們稱社區劇場是一種參與性的劇場,它永遠在生活中進行著,未曾因演出而吿終。
文字|鍾喬 差事劇團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