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白水》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複製也無法複製《白水》產出年代台灣小劇場的「粗裸」與「貧窮」,我們也不一定只能允許男人反串,而不讓女人也來雌雄人蛇同體一番,但在對所有改版詮釋保持開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白水》在「敢曝美學」上的虛假性(作為對父權異性戀性別霸權最基進顛覆力的虛假性)與反寫實有所感受,必須對《白水》在語言文字與身體發聲上的造作不自然有所堅持,否則所有對《白水》致敬的劇場改版,都有可能成為《白水》的當代雷鋒塔。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班子劇團《再見好不好》
人生能否重來? 「後悔」編織成戲
曾經停團多年的「戲班子劇團」,兩年前在編導杜政哲的號召下以《再見好不好》宣告復出,今年則推出《再見十年前的我好不好》雙戲連演,並邀來影視演員助陣。杜政哲表示,《再見好不好》藉由八位男女間的情感糾葛與衝突,串連起他們的片段記憶,而劇中的每段「再見」,都夾雜著悔不當初。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混沌黑暗,還是光明藍海?
近年來許多台灣戲劇團體紛紛西進,搶攻中國市場。但由於兩岸的文化、認知、制度等諸多不同,也造成對岸的藝術環境、劇場軟硬體、市場取向、觀眾喜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難以捉摸。北京,這個昔日天子腳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據地,它的戲劇現況到底如何?讓我們在中國「十八大」(編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隨著九月初起舉行的「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探究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北京最「青」小劇場 台灣鬥夢去!
鑑於兩岸交流雖熱絡,卻少見系統介紹與引進中國當代新銳導演的作品,廣藝基金會特別與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合作,舉辦「鬥夢去」兩岸青世代劇展,從歷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中,挑選《鬥地主》、《黃粱一夢》與《在變老之前遠去》三齣型態美學各異的優異作品訪台交流,也讓台灣觀眾有機會一覽現今中國劇場年輕世代的社會批判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皇冠小劇場熄燈,合格劇場在哪裡?
數大未必就是美 期許多元劇場空間
經營廿七年、對台灣小劇場的成長至關重要的演出空間台北的皇冠小劇場,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記規定,而宣告結束營運。這件事讓團隊再度面對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視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團隊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劇院,中小型的劇場,正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
戲劇 捷運速達的劇場便利店
文山劇場發帖 五戲接力飆演
身為台北市離捷運站最近的專業劇場,中型的文山劇場已成為近年演出團隊最喜愛的演出場地,而文山劇場從去年起也主動出擊邀演。五月,文山劇場邀請了五個劇團接力演出,展現台灣小劇場的多元樣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被迫「轉大人」 大小空間一樣「好玩」
對照國外演出空間的多元可能,就硬體條件而言,台灣非大即小的劇場空間條件,影響了不同世代創作者的發展可能,或許也是這群劇場中生代編導被迫「轉大人」的現實考量。然而,以創作者的理想而言,大劇場未必只能承載通俗性的內容,也能兼容實驗的空間,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六: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小劇場拉長戰線 在創作與市場間拔河?
小劇場的特色除了規模小,另外就是內容的實驗性和創意性高,是劇場藝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塊。可是這門創意成本高、觀眾少的藝術,如何能夠在「將本求利」的世界中生存?而增加場次、拉長戰線,果然是小劇場發展的必然出路嗎?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南方團隊朝「大」發展,難形成小劇場活動
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耗資近百億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於上月八日動工,預定二○一三年完工。衛武營藝文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設計監造,外形線條好像音波流動,建造像大魟魚的國際級表演廳,其中包含二千二百六十席的戲劇院、中劇院一千二百五十四席、音樂廳二千席、演奏廳四百七十席。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衛武營藝文中心將成為東亞最大藝文中心,「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標」。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高雄過去被譏為文化沙漠,經九年努力,衛武營藝文中心終於動工;高雄市長陳菊希望做到南北平衡,台北兩廳院每年有十億預算,政府也應照顧南部優秀藝文團體。然而令人疑問的是,原本設計容納五百人的小劇場,被容納一二五四人的中型劇場取代,原訂容納八百席的演藝廳,縮減為四七○席的演奏廳,難道南台灣不需要一座功能完備的專業實驗劇場嗎?一個一千多人的中型劇場,已經相當於一個國家劇院的座位數,以南台灣目前的藝文團隊和觀眾人口來說,難道不怕日後淪為人詬病的蚊子館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二:消費時代下的表演藝術
打造品牌到解讀市場 藝術也能是好生意?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文化經濟學」成為顯學,商業與藝術在「文化產業」的論述裡成了一件事,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核心之一的表演藝術,雖然仍在時代變遷的趨勢下,摸索自己的定位,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消費市場,也不得不尋找順勢發展的力量。向來強調創作本位的表演藝術生態,開始思索觀眾的需求,反省作品價值和市場的關係。
-
焦點專題 Focus 變數多為隱憂 彈性大是出路
小劇場登陸出擊 調整心態正視市場
台灣小劇場五年多前以集體出擊的方式登陸演出,以原創性及精緻度驚艷大陸觀眾。但整套輸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過高難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發展出的兩岸混血製作模式即「台灣的創意與技術+大陸演員與製作班底」,或可是未來的可能出路。在台灣商業大劇場紛紛西進、中國內地商業小劇場又紛紛興起的雙面夾擊現狀下,向來愛玩成性的台灣小劇場工作者,是否也該調整心態,開始正視進軍內地的可能性,並非出國比賽的邀演性質,而是經營市場的長期抗戰。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賭場之外 穿梭城市邊緣的藝術活力
前陣子在台灣沸沸湯湯的搏弈條款尚未定案,如果有人提起去澳門看表演?!大家肯定一頭霧水。是的,其實澳門不只有賭場,不只有威尼斯酒店和太陽馬戲團的Zaia,不只世界遺產歷史城區,還有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從前澳門市政廳(現為澳門民政總署,澳門於一九九九年回歸中國)主辦首屆「澳門藝穗1999」開始,已有十年歷史,與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並列為澳門三大藝術節慶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學習如何學習」,正是我們創團的基本精神
尤金諾.芭芭上回應兩廳院之邀,來台參與200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時, 曾在劇院舉辦一週的大師班課程, 負責翻譯的李立亨,最後一個下午跟大師進行了一場訪談。 芭芭的每一本書,總是充滿詩意的文筆和親切的語法。 訪談中,他針對導演、劇場跟觀眾的關係等議題,也作出許多精采回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無敵YOUNG GUNS
劇場,永遠是年輕人燃燒熱情的地方 八○年代,他們用小劇場衝撞政治社會禁忌 九○年代,他們以身體、形式美學論另舉旗幟 跨越千禧年 一群漫遊於網路、漫畫、電玩文化的六、七年級創作者走入劇場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 要為劇場帶來怎樣的新風景? 他們想怎樣「搞劇場」? 六個青春無敵的劇場新生代 告訴你 他們的劇場夢想與未來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假溫和犀牛的 msn私密對談
都是中文系出身的劇場導演,都是金牛座,都早早就在小劇場裡吶喊與翻滾,抱著「前衛」與「先鋒」的刺冠,他們曾經是兩岸衝撞體制的小犀牛。小犀牛邁入中年,如今是兩岸話劇界最紅的青年導演,搞一齣戲,既妄想著要撒野(創意),又斟酌著如何撒嬌(票房),站在創作與市場的天平上,黎煥雄與孟京輝惺惺相惜。 黎煥雄,成立「河左岸劇團」(1985年),為台灣八○年代小劇場運動中的標竿團體之一。擅長於處理音樂及視覺元素的舞臺張力,劇場呈現詩意風格,早期作品如《闖入者》、《兀自照耀的太陽》、《迷走地圖》系列等,呈現強烈的社會關懷。三十歲至四十歲任職跨國唱片公司EMI,四十歲成為專業劇場人,知名導演作品包括創作社《夜夜夜麻》(1997) 、《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2003)、NSO歌劇系列《諾瑪》(2005)及河左岸劇團的《燃燒的地圖》(2004)等。今年秋天將導幾米作品《幸運兒》。 孟京輝,在北京成立《穿幫劇團》(1992),創團作《思凡、雙下山》便因形式上過於前衛而險遭禁演,作品「不是將傳統作品隨意翻轉,就是將經典大解八塊,然後在嬉鬧諷謔的滑稽模仿中將其解構。」(大陸著名劇評人林克歡語),追求形式感和風格化,其獨特的劇場魅力,使他成爲當今中國實驗先鋒戲劇的金字招牌。二○○○年孟京輝主編出版《先鋒戲劇檔案》一書,半年內再版三次,使中國的先鋒藝術成爲當代時尚。知名作品包括《我愛XXX》、《阿Q同志》,《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盜版浮士德》、《臭蟲》,及三月即將在香港藝術節首演的《琥珀》。 美國當代詩人佛洛斯特在知名的詩作《未曾選擇的那條路》The road not taken有中一段:「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我選擇了較少人走的那一條,而它使得一切因此而不同。」從憤怒的劇場青年,成為迎往、穿梭在消費時代裡的青年導演,曾經他們都選了一條人少的路,是路改變了?還是人改變了?這場私密對話呈現了兩位導演前中年期的浪漫與焦慮。(盧健英)
-
專輯(一)
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
若和前年「當代傳奇」《金烏藏嬌》相較,這兩部同樣以《烏龍院》為底本的新創作,在文本方面不約而同地採用「不改編、不翻案」的做法,可見《烏龍院》劇本本身已經夠前衛夠顛覆了,在京劇藝術已經和當代觀眾產生隔閡的此刻,劇團思考的同樣都是:運用什麼策略才能把這齣傳統戲裡前衛的因子翻掘出來?當代傳奇採用的是華麗繁褥的舞台包裝與京劇程式身段的飽滿呈現,北京京劇院則改用簡約淡化的方式。從觀眾的反應看來,似乎後者比較容易為現代觀眾所親近。
-
專輯(一)
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由戲曲人主導、在小劇場空間中進行的「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確是少見。《王有道休妻》在紅樓劇場引起年輕觀眾的熱烈回響,為這種創作模式博得了好頭采,未來,尚待每個劇種、劇團和創作者以各種企圖心的實驗去賦予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現時內涵。
-
專題(一)
北京人沒有「小劇場」?
對於北京的劇場工作者和觀眾而言,小劇場意義不單指風格上和大劇場有明顯區隔的場域,而在於多樣性和較自由的「可能」性,不一定要跟前衛或實驗有一定關聯。雖然北京的小劇場不像台灣、香港、和日本等小劇場,旗幟鮮明地展現前衛與實驗,但不論就創新、實驗、和多元性的發展來看,在中國仍只有小劇場能開創最大可能性。
-
專題
演出好不燦爛,說理真箇艱難?
現今的台灣劇場作品的多種嘗試,並不缺乏美學特色;然而,坊間評論對表演形式的描述距離美學系統的整理,卻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現今還沒有看到任何足以取代八〇年代「顚覆說」、「抵制說」乃至「後現代說」的美學論述。本文試從開創性的理論角度,正視當代表演訓練呈現的創作方法與形式,呼籲解決戒/解嚴文化時期的焦慮,整合與串連劇場教育與創作界零散的美學,以建立台灣現代劇場的表演體系,乃至審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