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斯.康寧漢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為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復刻選文 里程碑
無聲的震撼
美國當代最偉大也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在今年八月十二日離開了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他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是將「機遇」(chance)的觀念引入音樂創作,同時由於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的嚮往和涉獵,他以易經六十四卦象的產生來解釋聲音與曲譜間的意義關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音樂美學影響了全世界:「聽而不聞則罔。聲音本來就是和諧的,包括人們所謂的『噪音』。所有我們的行動作為,都是音樂。」
-
藝視窗 News
「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啟用
【台灣】 「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啟用 成 立於2012年1月的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也擁有一座專業的黑盒子實驗劇場,並引進專業經營管理團隊規劃。劇場將於4月份正式啟用,未來每年將固定推出 「大專學生演劇祭」(春季)、「劇場技術夏令營」(夏季)、「首演藝術節」(秋季),並不定期舉辦各種表演藝術的相關活動。2012年甫開幕,特別舉辦 「開幕藝術節」,邀請戲劇《我為你押韻》(創作社)、實驗崑曲《亂紅》(二分之一Q劇場)、舞蹈《七里香》(肢體音符舞團)等三檔精采節目,於5月24日 至25日演出共兩場(皆為晚場七點半開始),為劇場熱鬧開場慶生。 7月份亦將與「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合作舉辦「劇場技術研習營」,於實驗劇場教習實作,11月底則有「首演藝術節」,期以距離台北一小時車程的中壢市區為腹地,發展為全國實驗性作品演出與推廣的重鎮。(鄒欣寧) 2012台北藝穗節線上報名4月12日截止 每 年都吸引許多表演愛好者的「台北藝穗節」,線上報名已經展開,並將在4月12日截止。今年藝穗節的展演期從9月1日至16日,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規畫了 台北國際藝術村等廿一個場地,以「先搶先贏」的原則,免費提供給報名者使用,不另篩選。主辦單位歡迎以策展形式報名。欲以策展形式報名者,建議先行告知藝 穗節協同策展人。報名簡章與線上報名,請參台北藝穗節網站www.taipeifringe.org。(莊珮瑤) 2012美國舞蹈藝術節「國際編舞家駐村計畫」展開徵選 文 建會所屬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今年再次與美國舞蹈藝術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合作,並在文建會的贊助下,徵選兩名台灣編舞家參與該藝術節2012年國際編舞家駐村計畫(International Choreographers Residency Program, ICR),希望透過駐村期間與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影共舞 打開另一扇門?
由於影像拍攝(攝影機加入)的過程,讓舞蹈與影像的主客關係,產生了各種有趣的辯證,到底,從現場性的舞蹈表演,到虛擬性的影片播出,算是舞蹈藝術?還是影像藝術?從編舞家的角度來看,從劇院舞台的框框,躍進電子螢幕的框框,成品到底是螢幕上的舞蹈?還是舞蹈創造出的螢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還是編舞家本身對於影像的態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康寧漢紀念演出 與「不跳舞」世代的對話
巴黎城市劇院去年十二月揭幕的「紀念康寧漢」系列活動,由康寧漢的真正遺作Nearly 902打頭陣,連演十個爆滿場次後,由法國兩位當紅的青中生代編舞家、屬於「不跳舞」世代的波依.夏瑪德與傑宏.貝爾接棒,分別以康寧漢作品為題材,創作《舞蹈五十年》與Cdric Andrieux兩個作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他們撒手,誰能繼續舞動?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與模斯.康寧漢接連辭世,也引發現代舞大師作品與舞團的存續問題討論。鑑於葛蘭姆舞團之前長達十年的舞作版權爭議,高齡九十的康寧漢早在生前就做好了安排,為舞團與舞作安排好了未來。但驟然辭世的鮑許,雖然舞團未來三年演出計畫已定,但其舞作的特殊性,使其重演的可能性更顯困難。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模斯.康寧漢
他跨越世紀,更跨越世界
與一九六○年代極大多數的舞蹈風格正好相反,康寧漢不用舞蹈來表達情感,他的舞作是純舞蹈,不敘述故事,也不打算傳統式的感動觀眾。他自己常說「你看到什麼,他就是什麼」,他不要你在動作後尋找其他情感意義。康寧漢的舞作給人一種疏離感、不人性的,即使舞者動作快速流暢地遊走於空間,但卻不令人興奮,反而是孤寂的感覺。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模斯.康寧漢
不斷挑戰 永遠前衛
二○○一年我受邀在康寧漢舞團授課,每次授課時,Merce總是默默安靜觀看舞者們運行著身體,私下叮嚀授課的老師在教導時無須動作花俏,重要的是把基礎動作練習到純熟,以及把理念傳達明確。他給了門下子弟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創作。心中無法言喻如何感激他,用他不善言語表達的眼神給了我肯定的安慰,並讓我在他的舞蹈天地裡自由地學習成長。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關於紀念
《PAR表演藝術》雜誌自創刊至今滿二百期了,對於一個雜誌社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刊,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上個月三十日雜誌剛印好的時候,我們接到了惡耗,舞蹈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走了,也因為如此,讓這個二百期的紀念,蒙上了另一層不同的意義,也多了無限地懷念與感傷。 碧娜.鮑許的大名第一次出現在本刊,是在創刊未滿週年的一九九三年九月號《表演藝術雜誌》的【環球舞台】單元,當時報導了這位德國編舞大師與她的烏帕塔舞團在巴黎的二月與六月的三檔演出,那年也正是烏帕塔舞團成立的二十周年。「她逮住你、她搗碎你、她向你挑釁、她激怒你、她使你著迷、她使你信服、她使你感動」該文的作者簡拙一開始就引述Grard Violette形容碧娜的這段話。是的,她的舞蹈就是這麼的有爆發力、這麼地令人震撼與著迷,無論是在十五年前,或是現在都一樣。雖然當時一般觀眾對她的認識不多,但其實她的舞與舞蹈劇場的編舞概念,早就深深地影響著台灣的舞蹈界甚至是劇場。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在那篇文末,作者大聲呼籲:「台灣應力邀這位將舞蹈、戲劇和歌劇結合得天衣無縫的現代舞巨擘,率領她的舞團來表演(香港於同年的五月已邀到她的舞團演出),好讓國內的廣大觀眾也能在寶島分享到這種畢生難得幾回有的、美妙無比的觀舞經驗。」最後,值得欣慰的是,碧娜.鮑許終於在一九九七第一次來台,帶來了舞作《康乃馨》,第二次來台則是十年之後的二○○七年,帶來的舞作是《熱情馬祖卡》。在這十年之間她的舞團還有來過一次,很可惜她無法親自前來,那是在二○○一年,上演的舞碼是《交際場》。也正因為如此,本刊與讀者才有機會親炙這位影響當代甚鉅的編舞大師的點滴與其舞作的奧義。 看著案頭敝刊兩年前出版的《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的書封,她靦腆的微笑依舊,「看街上的行人,總比看一場舞蹈還重要」「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這兩句自我學生時代就咀嚼至今的箴言依舊,但本來期待她的三度訪台,這個願望已經成為「千金難買、永不可得的禮物」。其實在她前年第二次來台時,兩廳院曾力邀她三度訪台,並希望她將台北列為「城市系列」創作舞碼之一,令人惋惜的是,上帝畢竟沒有留給碧娜太多考慮的時間。雖然她創作直到她的最後一刻。 我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科技vs.舞蹈
科技流轉中 舞動繽紛革命
在十年前仍有很多愛舞蹈的人對科技的介入懷有很深的敵意,擔心科技的過分蓬勃會威脅到舞蹈原本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過往這種疑慮似乎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原本身體力行的舞蹈行為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同時那種標榜跨領域舞蹈與科技結合的作品,有時幾乎可以被當做是另一種新興的表演形式來對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蹈傘」藝術節 老幹新枝舞動好個秋
每年九月底至十一月初舉行的「舞蹈傘」藝術節(Dance Umbrella),邀集全球傑出的舞蹈團體,在倫敦各大劇場展開一連串演出,堪稱英倫秋際最大藝術盛事。今年在藝術總監Betsy Gregory的大力號召下,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以色列、義大利等二十一個團體共襄盛舉,老幹新枝齊聚一堂,不只重溫經典,也鼓勵立異求變,為老字號藝術節更添光芒。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肢體舞動,跳出看得見的旋律
思考音樂與舞蹈的要素,更可深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音樂的要素為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音樂中旋律的元素來自音階,可以說是整個樂曲的輪廓,在時間流動的軸線上產生優美的弧線,就如同舞蹈中肢體於空間的流動,有無數線條的舞跡變化,這些動作的空間線條就像是看得見的旋律。
-
舞蹈
東西方深沉靈魂之不親密對話
依舞尋樂如果只依靠表象的聽覺,對音樂中深藏的哲思與背景不加以深究,那麼音樂對於舞蹈而言,也只是再度淪為陪襯的角色。林懷民在凱吉的靜默中填入許多動作,卻只依靠單薄的瓷色背景來營造空靈,從這個舞作當中,筆者看不到兩位大師深沉靈魂的對話,只看到舞蹈與音樂兩個互不侵犯的世界同時並存於舞台上。
-
專欄 Columns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正是詹明信說的:「一切都成了形象,都成了文本,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
柏林
肢體「極端」新嘗試
一九九九年的柏林國際舞蹈節特別地「極端」,不是純抽象肢體的舞蹈表演,就是完全不跳舞的觀念、行動或表演藝術。短短的十八天內總共呈現了十七個舞蹈製作,四十四場演出。
-
日本
動靜表裡間的身體說
在衆多「舞蹈+服裝」的藝壇佳話裡,康寧漢與川久保玲的友情作《本事》成爲全球舞壇焦點,《本事》不但嘗試重新定義身體和服裝的關係,更進一步加深舞蹈與服裝間難以分割的親密連結。
-
面對大師
康寧漢訪台日記
生日不希望驚動大家 十號的記者會上康寧漢與台灣的媒體首次會面。由於四月十六日是大師的七十六歳生日,所以他在台灣將如何慶生,一直是大家最想知道一個謎。當一位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時,康寧漢以他回話的方式──謙卑地將椅子往後拉開,並撐著桌子起身對著麥克風,和煦地說:「謝謝你們的關心,生日那天其實不準備安排什麼特別的活動。我只不過將參與今年新作《分微事件》的演出而已。」當現場記者們興奮地想再度確認長久受風濕之困,而走起路來有些顚簸的康寧漢眞的要與年輕舞者們同台演出嗎?此時,原本已坐下的康寧漢微笑著再度起身回答說:「與其說我會在台上跳舞,不如說我將在演出中『客串』一小段。你們到時候看了就知道!」 其實兩廳院早就準備好在十六號,也就是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由林懷民上台爲大師獻花,也爲他祝壽。另外,雖然考慮到注重自然飮食養生的康寧漢是絕對不會享用生日蛋糕的,但是大師難得在台北過生日,當然還是不免俗地將一個點燃蠟燭的蛋糕推上台,並由全體觀衆一起爲他唱生日快樂歌。 令人敬畏的工作情形 十二號下午兩點,是康寧漢舞團的彩排記者會。其實,他們的彩排早在一點半就已經開始了,連在劇院三樓芭蕾舞敎室剛敎完本地舞蹈學生康寧漢技巧課的舞者,也婉拒媒體的採訪,急著趕到台上與大家一起排舞。 當記者們到場時,康寧漢已經背對著觀衆席,手握碼錶,坐在舞台前方,注視著寂靜無聲中舞動的團員。 沒有任何致詞或說明。 攝影記者爲捕捉康寧漢的神情,試著爬上舞台,但都被工作人員阻擋。而觀賞的記者們,也不敢大聲嚷嚷,怕干擾了舞者們發自身體的節奏。 舞者的默契,是靠長期一起上課與不斷排練,辛苦地用汗水換來的。他們平時上課就極少用音樂伴奏,頂多由上課老師數數拍子罷了。他們習慣於聆聽自己身體舞動時的韻律。如同康寧漢本人在十二號晚上的一場(聚集國內舞蹈、音樂、與美術界代表及康寧漢隨團的作曲家,及文獻負責人之)座談會中指出:每當他憶起早年在家鄕隨一位老太太在廚房學踢踏舞時,他腦海中也會同時響起老師鞋底與鞋跟所傳出的音樂節拍。他在另一次場合還爲我解釋說:「舞者們剛開始排練時,可能需要自己默數拍子。但是我希望他們到時候可以不必靠拍
-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爲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號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舞蹈
自由的理想主義者 模斯.康寧漢舞團來台演出
五〇年代被稱爲「荒謬舞者」的康寧漢,在今日的舞壇上已不具有荒謬的特質,他以行動證實了舞蹈創作可由觀念的設定做爲創作的出發點。他所掀起的創新熱潮深遠地影響著每位當代的舞者。
-
舞蹈
永遠的純粹主義者 康寧漢舞團的藝術理念
不少人將模斯.康寧漢歸爲後現代的舞蹈家,這是相當簡便的一種分類法。其實康寧漢在創作本質的精神上,他從來都屬於現代的純粹主義者。後現代藝術家於他而言,顯然欠缺了審愼和執著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