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點劇象錄
-
回想與回響 Echo
Money Makes People Talk 對兩封給「劇場同志」的信的反思
針對《表演藝術》二月號田啓元的〈給劇場同志的一封公開信〉,與隨後三月號李永豐的〈劇場同志,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兩封信,國內另一位小劇場工作者,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反思。
-
戲劇
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談起
演員鄭自忠的詩作《喃喃自語的島》全詩五四七〇字,它在「喃喃自語」這個文字意象上,和在臨界點劇場的這場演出中,機械化、反複性身體與聲音轟炸,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場身體、聲音、文字充塞的演出。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專欄 Columns
實驗劇的道路
實驗劇,有時使看戲的人知道他們實驗的是什麼,有時不知道,因爲製作人多半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似乎看戲的人和製作者都領略到,就是企圖打破旣有的戲劇形式和成規的居心。這種只破不立的實驗劇應該叫做否定的實驗劇。
-
戲劇
縱浪大化中,欣赴喜與懼 田啓元及其《水幽》
《白水》舞台上幾個大男生愛成一堆,分明是在爲被傳統道德打成人蛇妖戀的同性戀者請命訴冤。到了《水幽》,導演田啓元泯除了一人飾一角的界限,大大拓展了《白水》中善惡分明、「爲弱者伸冤」的悲情視界。
-
台南
台南小劇場的新樂園──談95'華燈戲劇節
一向被認爲文風保守的台南,三、四月在「華燈劇場」悄然的展開了「華燈戲劇節」,邀請台北、台南兩地小劇場團體舉行聯展。
-
即將上場
臨界點劇象錄「周日劇場」系列Ⅲ
成立至今超過六年,一直在劇本創作及小劇場表演型式、內涵上屢有出人意料成績的臨界點劇象錄,四月開始將有新型態的「周日劇場」演出。 此次的演出戲目共有四齣,包括田啓元編導的舞蹈劇場小品《蝴蝶》、《瑪莉瑪蓮》探討寂寞和自由的主題,並運用大量的生活化舞蹈動作及簡潔短少的對白布置於豐富多變的音樂片段之間。秦義銘導演、王彥鎧編劇的《帶我一起去旅行》描繪都市裏荒謬、空虛在眞實現象,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行。以及鹿心編導的《剪下一片雲》呈現一個從小習國劇小生的女性,成長後面對其舞台生命變化的廻異產生的挫折,及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優人迷思的省思觀照。 「周日劇場」自四月十四日起連演十五場,由於該場地座位有限,劇迷們不妨先電話預約(02)5534493,以免向隅。
-
九四回顧
滑落之前,傾斜之後
儘管去年一年小劇場活動看似蓬勃,黎煥雄卻對整個劇場的發展提出「滑落說」。語出驚人。他認爲活動力旺盛的「河左岸」、「臨界點」、「台灣渥克」等劇團實則在第一次演出就已達到(或成爲)高峯,之後的作品難再有新的沖激。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中港台藝術的文化身分 從布魯塞爾藝術節的三個劇場談起
兩岸三地的藝術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文化覺醒。香港沒有家的感覺,致最需要抓一個白紙黑字的身份保證。台灣的文化包袱畢竟磨不掉歷史的記憶,陷入現代遊戲吊詭的困局。眞正的人文創造是生活,是沒有身份覺醒的家園。中國劇壇的新一代可能會成爲最有份量的活的實證。
-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比利時行後感 兼記《白水》的演出
這樣的環境,使我感受到一種對表演藝術的尊重:行政對創作的尊重,創作者對自己和工作人員的尊重,所有在演出系統網路上的各個單位,相互交換立場合作,面對的是演出。和我在台灣的大多數演出經歷實在大異其趣。
-
新秀登場
愛「搔癢」的前衛編導 田啓元
因爲對體制的現實,主流階級虛僞本質的敏感,田啓元時而潑辣掀開體制的底袴,時而不傷大雅地搔搔「經典」、「規則」的癢處;而隨著劇場經驗的累積,近年來田啓元的作品逐漸少掉初生之犢的莽動,而多了一分聰敏與世故。
-
專欄 Columns
政治劇場與宣傳劇
今日這樣的尺度,是否說明了我們已經踏上「眞正民主政治」之路?或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漏網現象?
-
戲劇
各就各位? 《1993 .身體劇場表演祭》觀後
這場表演的三個劇團非常巧合地顯現台灣歷史的三個階段:傳統中國、日據時代、台灣現代。而他們的身體語言似乎也與此相呼應──節制、壓抑、錯亂。然而,小劇場對旣存的現實似乎渺無指涉;那麼,小劇場自我犧牲或反抗體制的目的是什麼?
-
戲劇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
戲劇
「臨界點」的臨界點
《平方》是一個沒有動作的戲,演員的肢體、聲音不具指意性;然而,高度美感設計的服裝和道具,爲什麼不隨著其他劇場元素一起崩潰呢?「臨界點」從地球飛離,而《平方》會是它投入黑洞的臨界點嗎?
-
近期演出
臨界點以《平方》復出
田啓元是個怪人。怪是怪在他出手快又效率高,能排出精緻撼人的傳統舞台劇《誰怕吳爾芙》得到一九八六年大專盃冠軍並登上國家劇院大舞台,也能編導政治反叛性濃厚的前衛表演,如《毛屍》、《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他組織的「臨界點劇象錄」在一九八七〜九○年間活躍於台灣小劇場,而後因團員入伍及就業,暫停運作。今年田啓元復出,在文化大學執導一傳統、一前衞的《白納德之屋》和《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之後,又重新集合臨界點成員,編導新戲《平方.量子跳躍》。 田啓元將「語言」和「動作」放在時間及空間的座標上,測量觀衆反應的振幅頻率,如同解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的數學問題。他說,我們應該跳開單向或雙向的思考方式;在目前人人都反所有的「反」的情況下,他提出物質最原始的組織──原子、分子的思考方式。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和「正」「反」無關的邏輯,要在這齣戲裏誕生了。 (吉訶德)